Workflow
捏捏玩具
icon
搜索文档
情绪消费创造了“只有我懂”的快乐
中国青年报· 2025-06-20 10:59
情绪消费市场概况 - 2024年中国新青年消费需求中"取悦自我"占比达46.28%,驱动因素包括求学求职压力及职场初期的精神需求[1] - 消费模式从"性价比"转向"心价比",年轻人更注重即时情感满足而非传统功能价值[1] - 低单价高频次消费特征显著,典型品类包括毛绒玩具、盲盒、live house门票等,单笔消费可低至59元[1][2] 行业驱动因素 - 经济基础支撑:部分年轻人受益于家庭支持或经济发展积累,具备小额 discretionary spending能力[1] - 社会价值观变迁:高房价就业压力下,大宗消费让位于"不买房也能过好生活"的新型消费理念[2] - 技术赋能:算法推荐精准匹配需求,社交平台情绪表达反哺消费引导,形成闭环[3] 典型商业模式创新 - IP运营:泡泡玛特等公司构建"懂得才懂"的圈层文化,将玩具转化为态度符号[2] - 场景融合:苏州甪直古镇通过数字化演艺打造沉浸式文旅,带动旅拍等衍生消费[3] - 产品创新:"绒馍馍"借萌系外形出海,宠物咖啡馆形成"治愈经济"全链条[3] 市场现存问题 - 产品同质化与质量缺陷问题突出,部分供给方存在粗制滥造现象[4] - 数据使用透明度不足,平台对情绪数据的收集应用存在争议[4] - 监管挑战:因业态灵活边界模糊,现行制度难以全面覆盖[4] 产业发展方向 - 企业需提升产品服务温度,如优化"博物馆文创"等疗愈类产品设计[3][4] - 平台应加强算法伦理建设,平衡精准推荐与隐私保护[3][4] - 政策层面需建立适应新消费形态的动态监管框架[4]
网红玩具冲上热搜!有网友发文称长时间玩会喉咙痛、头晕……
新华网财经· 2025-05-27 21:15
26日,话题"网红捏捏越玩越危险"冲上热搜: 据了解,"捏捏"作为一种新兴的可揉捏、挤压、慢回弹的解压玩具,凭借其可爱逼真的外形设计和软糯 Q弹的手感,迅速在年轻人中走红,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 不少网友发文表示,在长时间接触"捏捏"玩具后,出现了 喉咙痛、头晕、胸闷等不适症状 。 博主测评:部分"捏捏"甲醛释放量超标数十倍 TVOC是常温下易挥发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包含苯、甲苯、甲醛等300多种物质。 过量吸入TVOC可能 导致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失调,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引发头晕、头痛、嗜睡、乏力、胸闷等症状。同时, 还可能影响消化系统,导致食欲不振、恶心等症状。 专家建议:选购捏捏时查看3C认证标识 面对"捏捏"玩具的安全隐患,消费者应该如何科学选购和使用呢? 专家建议, 选捏捏时,先查看包装上是否标有国家强制性标准号:GB 6675.1,GB 6675.2,GB 6675.3,GB 6675.4 。标准号有缺失或错误标注,都说明产品可能是不规范的。 其次, 查看是否有3C认证标识 ,因为市面上常见的捏捏玩具基本都属于国家强制标注3C目录产品。 除了谨慎购买捏捏!专家提醒, 玩捏捏时,最好找一个宽敞通风的环 ...
注意!有网红玩具博主自曝患癌!这种玩具或甲醛严重超标,曾火遍全网被炒至上千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5 16:18
近两年,一种装在透明袋子里的"捏捏",成为年轻人缓解压力的热门选择。然而,近日一位解压"捏捏"玩具博主自曝患癌的消息,令公众对 于"捏捏"玩具潜在健康风险的担忧进一步加剧。 该博主在社交媒体上发文透露自己罹患癌症,并宣布将暂时停止更新与"捏捏"玩具相关的视频内容。 该博主在社交平台宣布罹患癌症。图源其账号截图 据了解, 其账号长期以展示捏捏玩具的揉捏过程为主,部分限量款产品曾被炒至上千元高价 。 | 只能自选一 前 | | | --- | --- | | 4 有只是中小朋友 | 04 | 此举迅速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虽然该博主在文案中并未提及具体的患癌原因,但在评论区,有不少网友怀疑其患癌原因与长时间接 触"捏捏"有关。 网红解压玩具"捏捏"成健康隐忧 近年来,随着开盲盒、养"芒狗"等潮流,当代年轻人又发现了一种新的解压方式——"捏捏"。 "捏捏"是网络上流行的一种慢回弹类的解压玩具,通常仿照食物、动物等各种形象,采用柔软的硅胶类材料制成,在揉捏、拉伸、回弹的过程 中,达到释放身心压力的效果,尤其受到广大年轻人喜爱,部分限量款产品甚至被炒至上千元。 据 潮 新 闻 报 道 , 记 者 在 某 电 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