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捏捏
icon
搜索文档
情绪消费乱象曝光!附避坑指南→
搜狐财经· 2025-06-20 21:48
情绪消费定义与特征 - 情绪消费指因情感需求驱动,为获得即时心理满足或情绪慰藉而发生的消费行为,具有冲动性、虚拟化和心理补偿性特征 [1] - 核心特点包括情感驱动决策、追求即时满足、消费对象虚拟化,如虚拟服务、符号化产品及承载情绪价值的实体物品 [1] 虚拟情绪服务类 考试鼓励/情感支持类 - "租爱因斯坦脑子""考试祈福"等虚拟服务流行,商家利用考生焦虑心理营销,但实际服务与承诺不符 [1] - 消费建议:明确服务内容、警惕高价虚拟承诺(超50元需谨慎)、优先选择平台认证商家 [1] 情感倾诉服务类 - 陪聊、树洞等服务成情绪出口,但行业门槛低,部分从业者缺乏专业心理资质 [1] - 消费注意:核查服务者资质、控制单次时长(≤1小时)、拒绝隐私暴露 [2] 游戏娱乐类 角色装扮消费 - 游戏皮肤、虚拟服饰消费持续升温,但过度投入易引发经济负担 [2] - 消费提醒:建立月消费上限、设置未成年人防沉迷措施、认清虚拟资产属性 [2] 游戏内付费活动 - 限时礼包、抽奖活动利用玩家求稀有道具心理诱导消费,部分设低概率抽奖机制 [2] - 消费提醒:谨慎参与概率性抽奖、关注限时礼包性价比、设定单次付费上限 [2] 游戏陪玩服务 - 市场服务质量参差,常见爽约、态度差等问题 [3] - 选择建议:查看历史评价(优先好评率超90%)、明确服务要求、通过正规平台交易 [3] 实体解压产品类 创意解压工具 - 无限捏捏乐、发泄球等流行,但部分存在材质不环保、含有害物质等隐患 [4] - 选购标准:查看CCC认证、确认无毒环保材质、优先可循环使用产品 [6][7] 氛围营造商品 - 香薰、绿植、助眠灯等使用不当可能带来安全隐患或健康问题 [7] - 使用须知:核查产品执行标准、室内绿植注意通风、电子类产品需检查用电安全 [8][9][10] 行业监管与消费者指引 - 山东省消费者协会发布《情绪类消费教育指南(2025版)》,强调"适度愉悦、理性付费、安全消费"原则 [1][11]
情绪消费创造了“只有我懂”的快乐
中国青年报· 2025-06-20 10:59
我曾在观看直播间10分钟后抢下一款59元的"捏捏"玩具。那是期末周的一个深夜,我复习到头晕脑涨, 刷到一位博主正在捏"史莱姆果冻",咕叽咕叽的声音配上软软的材质、Q弹的画面,我没多想就下了 单。等玩具寄来后,体验其实并不如预想中那样解压,但在直播间抢购、等待快递、拆箱开封的过程 中,我的焦虑情绪被短暂打散了。 像我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4年中国新青年"兴趣消费"行为调研数据》,2024 年中国新青年消费需求类型中,"取悦自我"的占比达46.28%。处于求学、求职、初入职场的不同阶段, 我们在毛绒玩具、模型拼装、live house门票中寻找小小的松弛感。哪怕只是一次短暂逃离,也足以支 撑一个低落期的精神续航。 情绪消费的魅力,还在于它嵌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算法推荐让人总能"刚好看到自己想要的",社交平台 上的情绪表达,又反过来成为平台识别和引导消费的依据。从"白天冰美式,晚上薏米水"的养生焦虑, 到"博物馆文创"的疗愈想象,从景区人像拍摄,到话题周边收藏,这些情绪消费既是个体情感表达,也 逐渐成为身份建构与社会连接的方式。 年轻人的需求与市场在双向奔赴。情绪消费也激发了新的产业活力。文旅 ...
把好网红玩具安全关
经济日报· 2025-06-19 04:13
近期,主打解压的网红玩具"捏捏乐"被曝存在质量安全问题,引发消费者对相关网红玩具安全性的广泛 关注。 作为一种可揉捏、挤压、慢回弹的解压玩具,"捏捏乐"在市场上广受年轻群体和儿童青睐。然而,除了 硅胶、聚氯乙烯、热塑性聚氨酯橡胶等主要材料外,此类玩具在加工过程中还会使用胶黏剂、胶水等辅 助物质。若这些物质为劣质品,将会挥发出有害物质,对青少年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如何维护玩具市场安全,保障消费者权益?作为产品的源头,生产厂家应当严格遵守国家玩具安全标 准,确保所使用的材料安全无害。然而,根据我国现行玩具安全系列标准,尚未对甲醛和挥发性有机物 等物质设定明确的限量规定。为此,相关部门需及时对质量标准的涵盖范围进行修订,特别是对玩具中 可能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各类有害物质,应进一步明确其限量标准。 市场监管部门应构建健全的玩具市场准入机制、抽查及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对存在质量问题的玩具产 品,及时采取下架措施,并对相关生产厂家进行严厉惩戒。推广产品追溯制度,使消费者能够便捷查询 产品的生产信息,提升市场透明度。此外,建立"黑名单"制度,有效促使生产经营者和网络经营者自觉 强化质量安全责任意识。 电商平台作为网红玩具 ...
不爱Labubu的JK少女,耍起“袖白雪”
36氪· 2025-06-12 20:15
消费趋势 - 年轻消费者正从盲盒等传统潮玩转向"袖白雪"等cosplay道具,电商平台拼单量达260+万件,短视频平台播放量超182万次[1][3] - 解压玩具如"蕉绿"、"捏捏"成为学生和职场人群新宠,相关话题多次登上微博热搜[5] - 消费者更注重商品的精神价值,如"袖白雪"被赋予"孤独包裹温柔"的图腾意义,价格敏感区间集中在10-50元[3][6] 供给端变革 - 中小商家通过拼单模式实现单品爆发,"袖白雪"单店两个月销量近200万件,突破传统零售To C瓶颈[8][11] - 电商新势力推动需求反向定制,消费者"自下而上"重构市场,打破品牌商主导的同质化供给格局[2][10] - 义乌产业带商家证实:消费者真实需求决定爆款,中小商家首次获得与头部平等竞争机会[11][12] 平台生态 - 当前电商流量分发仍倾斜头部商家,新品孵化需支付超额成本,白牌商家难获曝光[15] - 商家呼吁平台实现"规则平权",包括需求趋势共享、流量引擎向中小商家倾斜、降低运营成本等[16][18] - 电商平权将催生"新质商家"——规模小但灵活、具备价格竞争力和快速响应能力的产业带企业[19] 行业启示 - 消费需求迭代速度远超预期,商家需放弃"收割市场"思维,转向"用户共治"开发模式[12][19] - 成功案例显示:精准捕捉亚文化需求+合理定价+社交传播=百万级单品爆发[3][11] - 行业增量在于挖掘未被满足的个性化需求,而非依赖传统品牌路径[12][15]
下架“毒玩具”,还须“上新”标准
广州日报· 2025-06-12 04:12
行业现状与问题 - 网红玩具如捏捏、流麻、徽章、盲盒手办等存在健康隐患,部分产品"合规却难说安全"[1] - 现行玩具安全标准仅覆盖8种可迁移元素和6种增塑剂,未明确限制甲醛和挥发性有机物等物质[1] - 科学类玩具因专项标准缺失,中小厂商以其他品类名目逃避监管,产品存在原料、涂层、结构等多方面安全隐患[1] - 电商与内容平台助推劣质科学玩具流行,部分产品缺乏CCC认证及必要风险提示[1] 标准与监管机制 - 标准是产品质量衡量尺度和监管依据,可系统性提升原料与工艺水平[2] - 标准作为产业链"通用语言",能促进上下游协同发展[2] - 新型玩具需制定技术标准并细化安全要求,配套准入与问责规则[2] - 建议实施强制性认证、危险玩具报告制度和黑名单制度以强化监管[2]
湾财周报 大事记 比亚迪驳斥“车圈恒大论”;兴业银行致歉
南方都市报· 2025-06-01 23:44
香港房地产市场 - 香港私人住宅市场持续调整 2025年4月内地买家普通话拼音登记达1207宗 连续两月超千宗水平 [8] - 前四个月内地客在港购房总数近4000人 显示跨境置业活跃度维持高位 [8] - 长实集团49 5亿港元投得的安达臣道项目涉贪污案 涉及6座大厦近3000个住宅 公司回应支持廉政公署行动并正与屋宇署协商后续 [9] 深圳地产动态 - 鸿荣源系企业以3749万元底价竞得大鹏新区10亩独栋别墅 相当于评估价6695万元的5 6折 [9][10] - 大疆创新22 87亿元竞得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地块 或建设新一代全球总部项目 [11] 新能源汽车行业争议 -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公开质疑行业存在"车圈恒大" 比亚迪5943亿元总负债成为焦点 [4] - 比亚迪通过五方面数据回应负债质疑 包括资产负债率 有息负债规模等 否认与恒大类比 [4] 金融机构争议事件 - 兴业银行私行"存千万可推名企实习"计划被曝 要求新增资金1000万以上且冻结期内不可转移 涉及摩根大通 腾讯等企业 [5] - 多家头部券商否认与兴业银行存在实习合作 银行已删除相关信息并暂停计划 [5] 消费品安全风险 - "捏捏"解压玩具被检测出甲苯超标最高达35倍 SGS机构对7款样品测试结果引发安全担忧 [6][7] - 该类玩具因博主患癌事件引发公众对慢回弹材料安全性的广泛关注 [6]
新华视点丨网红 “捏捏乐” 为何成 “毒玩具”?生产乱象与监管盲区双重困局待解
新华社· 2025-06-01 07:34
行业现状 - "捏捏乐"作为新兴解压玩具凭借可爱外形和软糯手感迅速占领年轻群体及儿童市场 [1] - 校园周边玩具市场存在"三无"产品混入现象 经营者对玩具成分缺乏基本认知 [2] - 当前家长普遍存在消费误区:63%依赖商超渠道 75%以包装完整性判断安全性 45%信奉高价等于高质 [8] 产品质量风险 - 主流材料硅胶/PVC/TPU在加工过程中可能使用劣质胶粘剂 挥发有害物质威胁儿童健康 [6] - 现行GB 6675 1-2014标准仅管控8种可迁移元素和6种增塑剂 未涵盖甲醛/VOC等高风险物质 [10] - 通过合格检测的产品仍存在潜在安全隐患 标准覆盖范围滞后于实际风险 [10] 监管建议 - 需建立生产线源头管控机制 完善玩具市场准入制度 [12] - 建议构建风险监测评估体系 整合投诉/抽检/生产数据实现精准监管 [12] - 推行"黑名单"制度倒逼经营者自律 要求电商平台与监管部门联动核查 [14] 标准升级需求 - 专家呼吁修订国家标准 需新增对甲醛/VOC等物质的限量要求 [10] - 应动态扩展有害物质管控清单 重点防范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威胁 [10]
年轻人中爆火的“捏捏乐”,是解压神器还是玩具“毒器”?
观察者网· 2025-05-31 19:28
(文/孙梅欣 编辑/张广凯)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玩具产业已经是当下的风口行业之一,不少玩具品牌也早已"破圈",受众也不仅仅局限于未成年人及儿童。与此同时,新型玩具也层 出不穷,社交媒体上爆火的"捏捏乐",就是其中之一。 "捏捏乐"是一种由柔软硅胶材料制成的玩具,因可爱漂亮的外观设计、软糯的手感和高颜值造型,受到从儿童到年轻人,甚至中年人的喜爱。某社交媒体 上,"捏捏"、"捏捏乐"的浏览量超过百亿次数,讨论量也超过4000多万。 然而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由于材质原因,捏捏乐存在一定安全性风险,劣质的"捏捏乐"对儿童伤害尤其大。 有网友表示,"捏捏乐"压爆的手感让人非常解压。在一些口腔诊所,医生甚至会提供"捏捏乐"给患者,以纾缓他们在诊疗过程中的压力。 但也有网友指出,不少"捏捏乐"虽然便宜,有的还不到10块钱,但是气味大,捏多了会觉得嗓子干、脖子疼,会造成身体的伤害。 方蓉也有同感,她在路边小店买的产品"气味像30年前那种水果橡皮,闻多了不舒服,刚买回家还要放窗边通风散味。" 她后来在社交媒体上发现还有一种食品级硅胶材质的捏捏。她蹲在直播间里买了几个,觉得刺鼻的气味小很多,手感和视觉美感都更好。 "有的糕点、奶 ...
生活观察丨“六一”必读:如何让孩子远离“毒”“危”玩具
新华网· 2025-05-31 07:07
新华社北京5月30日电 题:"六一"必读:如何让孩子远离"毒""危"玩具 新华社记者顾天成、徐鹏航 给孩子挑选放心的玩具是不少家长群讨论的热点。"小玩具"关乎"大安全",如何帮助孩子远离"毒""危"玩具?怎样合理选购、安全使用,让玩具 成为孩子的益友?"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 "毒""危"玩具有何隐患? "本月我们又接诊了一名3岁男童误吞'水精灵'的病例,十分痛心!"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急诊中心主任黄柳明介绍,"水精灵"是一种 直径几毫米的彩色珠子,主要成分为亲水性树脂,吸水后体积可膨胀数十倍。"水精灵"在男童腹中滞留时间较长,不断泡发,导致肠梗阻,最终 通过开腹手术才取出。 黄柳明表示,北京儿童医院急诊中心接诊的玩具相关伤害病例中,"水精灵"和"磁力珠"最为常见。此类病例几乎每月发生,低龄儿童尤其需警 惕。"若异物卡在胃部或十二指肠,尚可通过胃镜微创取出;一旦进入小肠,只能手术开刀处理。"他说。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急诊中心主任黄柳明正在进行急诊手术。(图片来源:北京儿童医院) 急诊室里的案例,暴露出部分网红玩具设计与材质存在安全隐患。 专家介绍,在设计方面,有的仿刀 ...
为娃选礼物 着实伤脑筋
北京晚报· 2025-05-29 14:51
"你给孩子买礼物了吗?""儿童节要给孩子买点儿啥?"……"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到来,不少家长开始 为孩子的礼物发起愁来:不买担心缺了点儿仪式感,买又不知道该买什么。专家表示,儿童节礼物的选 择,本质上是一场关于"爱的语言"的传递。家长要了解孩子的"爱的语言",送出满足孩子情绪价值的礼 物。 视觉中国 供图 第一类 不太值得 记者注意到,被卡通"明星"吸引的孩子不在少数。在王府井的一家大型玩具店,三名小学生站在售卖奥 特曼的货架前,拿着几个盒子仔细比对,嘴里还不时念叨着:"这盒可能稀有卡更多,有黄金配色的!" "马上就要到儿童节了,我和朋友约着一起带孩子来选礼物。没想到这几个孩子眼里只有奥特曼卡 牌。"其中一名家长说,平时孩子只是零散地买过一些盲袋,这次儿童节的心愿就是一整盒卡牌,"一盒 有160张卡,全套将近300块钱。我能体会孩子的'追星'心理,也理解他们之间的'集卡社交',但花这么 多钱买一套卡牌确实不太值。" 越来越多的文具也因披上华丽"外衣",摇身一变登上了孩子们的心愿清单。在东直门一家潮玩店内,一 名小女生拉着妈妈的手在讨价还价,她央求妈妈买下的是一支"香菜笔":"我被香拥啦""谁才是你的 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