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产品价值转换

搜索文档
【安康】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换路径
陕西日报· 2025-08-06 08:33
生态保护体系 - 安康市建立市、县、镇、村四级生态管护体系,数千名护林员守护森林资源,兴隆村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2] - 通过秦岭中段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项目,2024年上半年完成营造林94万亩[2] - 护林员巡护有效降低火灾风险,兴隆村8年未发生森林火灾,同时促进林下养蜂等产业发展[2] 林下经济模式 - 安康市利用163万亩林下空间发展"林下种、林中养、林上采、林缘游"立体经营模式,涵盖林药、林蜂、林菌等产业[4] - 安康益增隆农业公司采用"林地入股+合作社+农户"模式,流转80多户林地种植虎杖、淫羊藿等420余亩,2023年销售额达300万元[3][4] - 林下中药材种植利用森林遮阴优势提升品质,农户务工日薪达100-150元,带动100余户增收[3][4] 森林康养与碳汇开发 - 上坝河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98%,开发5公里林间步道及康养体验点,吸引游客消费"空气"与"健康"[5] - 宁陕县通过碳通量监测塔等设备量化生态价值,预估碳储量200余万吨,碳汇潜力显著[5] - 2024年安康策划40项森林康养活动,发布4条生态旅游线路,并成立绿碳资源开发公司推动碳汇交易[6]
从“绿色基因库”到“生态价值高地”,伊春做了什么?|“两山”理念地方探索与经验
中国环境报· 2025-06-11 09:10
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 - 伊春市拥有野生动植物近2000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4种,已知药用植物700多种[2] - 通过制度创新颁布《伊春市红松保护条例》等法规,建立"林长+河湖长+田长"联动机制,并设立"伊春生态日"强化全民生态意识[2] - 运用智慧林业指挥系统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和地面监测,构建"空地一体化"巡护网络,造林成活率提升至95%,造林时间从单季扩展至三季[3] 生态产业体系构建 - 蓝莓产业年采集量达5000吨,"伊春蓝莓"品牌价值16.5亿元,开发白桦汁、蓝莓汁等800余种产品[6] - 建成205个特色种养基地,培育56户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北沉香工艺品、黑木耳栽培等产业带动近万人就业,户均增收超5万元[7] - 作为国家森林碳汇试点单位,2024年森林资源特许经营权转让项目获贷款10.4亿元,试点"红松林碳汇期货"探索区域性碳交易市场[8] 科技与产业融合 - 自主研发抗低温传感器、冻土带碳通量监测仪等设备,构建智能溯源系统保障森林食品品质[9] - 推进"1+5+N"电商产业集聚区布局,形成直播选品、电商销售、物流仓储全链条营销体系,扩大"森林大厨房"布局[9] - 依托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支持中科院、东北林业大学等十余个科研团队,培养生态保护专业人才400余名[8] 冰雪经济差异化发展 - 借势"尔滨现象"推出"森林冰雪+民俗/康养/赛事"模式,打造"伊春号"旅游列车和"森林冰雪欢乐季"[7] - 设立"伊春冰雪日"强化品牌效应,推动从"旅游"向"旅居"转型,目标建成中国生态康养旅游首选城市[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