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林下经济
icon
搜索文档
绿色琼中捧起“金钵钵”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6 09:41
海南琼中黎母山高大雄浑、气势磅礴,常年云雾缭绕。 樊瑞林摄(人民图片) 在海南琼中的热带雨林里,一件件"稀罕事儿"正悄然上演——槟榔树上开出铁皮石斛白花、橡胶地里挖 出虎奶菇、林地里五角猪奔走觅食…… 这些"稀罕事儿"已让琼中的林地成为名副其实的"聚宝盆"。近年来,琼中聚力发展林下经济,目前总面 积达24.24万亩,总产值3.74亿元,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饭碗"。 绿海筑基 海南琼中农户在林间套种粽叶。 盘志强摄 海南琼中黎母山镇握岱村发展起"林下+虎奶菇"产业。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委宣传部供图 林下空间蕴潜能 用两个字形容一下琼中的生态? "绿海!"琼中本土摄影师小符翻看着相机里的照片,不假思索地回答,"在琼中,大地就像披着一件'绿 袍子'。"小符的镜头里,满目苍翠的林荫之美诉说着琼中的生态底色。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海南岛中部,是岛中的生态核心区,拥有高达86.17%的森林覆盖率,享有"绿 色宝库""海南心肺""三江之源"等美誉。琼中境内的五指山、黎母山、吊罗山、鹦哥岭等国家公园片 区,共同构筑起坚固的生态环境屏障。 "过去,我们只知道守着这绿水青山,日子过得很拮据。"小符感叹道,"如今不同了,这 ...
连南涡水山苍子、灵芝将亮相湾区!看驻镇帮扶工作队如何靠林下经济“实力圈粉”
南方农村报· 2025-09-14 22:02
镇扶村第二批工 作队(以下简 称"工作队"), 将带着瑶乡大山 深处的珍贵礼物 ——山苍子、灵 芝等特色农产品 亮相广州市北京 路步行街。 自2024年7月进 驻以来,工作队 与涡水镇党委政 府凝心聚力、携 手共进,结成紧 密的发展共同 体。他们深入瑶 乡村寨、走访山 林农户,在短短 一年多时间里, 不仅成功培育出 山苍子、灵芝等 一批特色林下经 济产业,更结合 少数民族地区实 际,积极探索乡 村治理新路径, 走出了一条具有 连南涡水山苍 子、灵芝将亮相 湾区!看驻镇帮 扶工作队如何靠 林下经济"实力 圈粉"_南方+_南 方plus 9月19-23日, 2025广东省乡村 振兴驻镇帮镇扶 村多元主体协同 发展推介会 暨"千镇万品"进 湾区活动将在广 州市举办,届 时,由省民族宗 教委牵头组织、 中国科学院广州 分院选派精锐力 量共同组成的驻 连南县涡水镇帮 涡水特色的乡村 振兴之路。 驻连南县涡水镇帮镇扶村第二批工作队队员。 让山苍子挑起产 业大梁 "千亩山苍子"即 将绽放 刚来到涡水镇 时,工作队对这 里的第一印象 是"几乎没有像 样的产业" 。 "涡 水镇的农业用地 较少,耕地大多 散布在山上,加 上多处 ...
湖北竹山创新模式发展林下药材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0 14:24
9月6日,在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竹坪乡小阳沟林场中药材种植基地,淫羊藿苗郁郁葱葱。 小阳沟林场面积16500亩,森林覆盖率达97.6%。为了让闲置林地活起来,林场积极开发中药材种 植,探索实施"党支部+林场+农户"模式,由干部带头出资,联合有经验的返乡能人率先打造示范基 地。 今年3月,小阳沟林场中药材种植项目正式落地,种植淫羊藿30余亩、黄柏280余亩,发展段木香菇 2600棒。同时,林场提前制订利润分配方案,见收后按6:3:1比例分给投资者、林场和农户。干部带 头干,村民信心大增,积极参与林下药材种植。 ...
浙江绍兴市上虞区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山林长出“绿色银行”
人民日报· 2025-09-05 15:35
行业模式 -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陈溪乡采用"土地银行+技术托管+风险共担"模式发展林下经济 村集体以土地整治入股占股20% 企业负责种苗采购和标准化管理并将毛利润20%反哺村集体 种苗公司保底回收[1] - 陈溪乡建设万亩中草药基地 以黄精精品示范园为核心支点 配套种植 加工 研学 康养四个功能区 打造从种苗培育到康养利用全产业链 预计项目全部建成后年产值突破1000万元 每年提供数百个就业岗位[2] - 浙江省实施"千村万元"林下经济增收帮扶工程 建成帮扶基地500个 总面积超15万亩 从事林下经济人数达107万人[3] 区域发展 - 陈溪乡下辖8个村发展"一村一品"林下经济:太平山村主打黄精 小陈岙村专注三叶青 干溪村培育浙贝母 陈溪村 虹溪村 陈家岙村种植白芨[2] - 上虞区已完成林下黄精种植1200亩 新种及抚育改造油茶775亩 退化林修复及森林质量提升8900多亩[2] - 太平山村竹园与坡地间种植45万余株长梗黄精 该村去年黄精产品销售额突破200万元 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70万元[2] 经济效益 - 太平山村村民通过种植黄精实现户均年增收3万多元[2] - 陈溪乡溪隐药材基地通过种植三叶青等中药材实现经济效益提升 三叶青种植周期越长经济价值越高[1] - 林下经济成为山区乡镇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通道[2]
探访兴安林下经济:药丰果蓝松子香
中国新闻网· 2025-09-05 11:58
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 - 大兴安岭地区林下经济产值达52.3亿元 同比增长50.7% [6] - 绿色有机认证面积达291万亩 绿色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企业81家 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数量346个 [6] - 40款林下经济产品入选"九珍十八品"名单 [6] 印象北极食品有限公司经营情况 - 2020年8月投产运营 已通过有机产品认证、英国零售商认证、食品安全体系认证 [2] - 今年前5个月实现工业总产值784.7万元 主营业务收入940.3万元 利润64.3万元 [2] - 预计今年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30万元 利润140万元 [2] - 目前每天收松塔四五十吨 预计能收到9月末 [2] 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 - 泽康琳合作社总种植面积达6000余亩 基地流转土地超过1万亩 [4] - 种植六大类36个品种中药材 成功带动200多户村民增收致富 [4] - 今年赤芍种子预计采收50多吨 经济效益约200万元 [4] 蓝莓种植经济效益 - 清风庄蓝莓基地40亩 年产约3万斤 [4][6] - 蓝莓批发价每斤18元左右 每亩收入比过去提高两三倍 [6] - 引进国外品种 不喷农药不放化肥 种完5年后可一直结果 [6] 产品加工与销售 - 偃松子需要晾晒烘干后破壳成偃松仁 发往大连、青岛、梅河口等地 [1] - 偃松子3年才成熟一次 相比普通松子价格较高更为珍稀 [2] - 生产车间将晾干蘑菇装袋发往全国各地 [5]
山林长出“绿色银行”
人民日报· 2025-09-05 06:57
一早,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陈溪乡小陈岙村的溪隐药材基地里,10多名村民正埋头劳作。只见他们双 手轻托着一株株三叶青幼苗,稳稳放入特制的定植篮,便于将来整株起获。"三叶青种得越久越值钱, 如今成了乡亲们的宝贝疙瘩。"基地负责人倪满乾欣喜地说。 林下生金,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答卷。浙江省大力推进的"千村万元"林下经济增收帮扶工 程,聚焦山区资源优势,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林下道地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并将林下经济作 为生态产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截至今年年初,浙江全省建成"千村万元"林下经济帮扶基地500 个,总面积超15万亩,从事林下经济的人数达107万人。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05日 18 版) (责编:白宇、卫嘉)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曾在外从事工程行业的倪满乾,如今在家乡的竹林间找到了新的天地。这里地处四明山麓,是省级生态 乡,气候湿润、植被茂密,首乌、黄精、五加皮等野生中草药资源丰富。 良好的生态,是发展林下经济的最大底气。今年年初,陈溪乡启动万亩中草药基地建设。倪满乾敏锐地 发现了商机,返乡当起了农创客。他与小陈岙村签下合作协议,采取"土地银行+技术托管+风险共 担" ...
浙江绍兴市上虞区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 山林长出“绿色银行”
人民日报· 2025-09-05 06:19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 采用"土地银行+技术托管+风险共担"合作模式 村集体以土地整治入股占股20% 企业负责种苗采购和标准化管理并将毛利润20%反哺村集体 种苗公司保底回收[1] - 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 太平山村主打黄精 小陈岙村专注三叶青 干溪村培育浙贝母 陈溪村虹溪村陈家岙村种植白芨[2] - 以黄精精品示范园为核心支点 配套建设种植加工研学康养四个功能区 打造从种苗培育到康养利用全产业链[2] 产业经济效益 - 项目全部建成后年产值有望突破1000万元 每年提供数百个就业岗位[2] - 太平山村去年黄精产品销售额突破200万元 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70万元[2] - 村民通过种植黄精实现年增收3万多元[2] 区域发展规模 - 上虞区完成林下黄精种植1200亩 新种及抚育改造油茶775亩 退化林修复及森林质量提升8900多亩[2] - 浙江省建成"千村万元"林下经济帮扶基地500个 总面积超15万亩[3] - 全省从事林下经济人数达107万人[3] 生态资源优势 - 陈溪乡地处四明山麓省级生态乡 气候湿润植被茂密 拥有首乌黄精五加皮等野生中草药资源[1] - 浙江省聚焦山区资源优势 鼓励发展林下道地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产业[3]
(活力中国调研行)“中国最美林场”转型记:林下空间里的“桃花源”
中国新闻网· 2025-09-02 07:25
公司转型与业务发展 - 牙克石林场施业区面积达360万亩,林业经营面积244万亩,累计造林31万亩,造林保存率达90%以上[2] - 林场转型发展林下经济,生态产业园产值107万元,食用菌基地年产黑木耳超万斤[3] - 产业园培育2万余袋白木耳、20万袋黑木耳、设定1200平方米培育基地培植松茸,并引进金木耳品种[3] - 林场设置采摘区、餐饮区、休闲区、动物观赏区、水上乐园等,打造农旅生态圈,每年接待3万余名游客[4] 产业园区运营与种植业务 - 生态产业园种植特色瓜果包括香瓜、哈密瓜、黑加仑,以及珍稀食用菌如金木耳、白木耳、松茸[2][3] - 园区内种植10万株花卉,形成观光景点,吸引游客漫步拍照[4] - 大棚种植技术应用广泛,例如吊网西瓜种植,员工需掌握打岔、去尖等专业种植技术[3] 人力资源与员工发展 - 产业园带动24人就业,员工包括"林三代"如李晓龙和宋思琪,后者从排斥到成为种植专家[3] - 护林员职能扩展,从生态保护者转型为旅游推荐官和森林向导,利用地形及动植物知识服务游客[6] - 员工通过技术学习获得成就感,例如宋思琪经历6年成长成为园区半个专家[3]
远山的回响丨远山新绿 白沙雨林的“两山”答卷
央广网· 2025-08-30 20:18
文章核心观点 - 白沙县通过"橡胶林+"模式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增收的平衡 探索出可持续发展振兴之路 林下经济年产值突破5亿元 每年提供7万多人次就业岗位 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 涌现多个年产值破百万元的村子[4] 橡胶产业转型 - 橡胶价格走低导致胶农收益锐减 部分胶农弃割离场 传统橡胶产业面临困境[4] - 采用"橡胶林+虎乳灵芝"种植模式 30亩试验地截至8月初已收入16万元 虎乳灵芝富含多糖和蛋白质 粗加工产品市场供不应求[5][6][8] - 虎乳灵芝种植依托海南野生资源结合现代生物技术 选育适宜本地环境的菌种 出菇率提高30%[6][8][25] 油茶产业发展 - 白沙县将油茶确立为新兴支柱产业 发展"油茶+"经济 安排3330万元专项资金发放种植补贴[19] - 推广"橡胶+油茶"混种模式 油茶生果每斤售价数元 10亩油茶林年收入达10万元[13][14][15] - 茶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90%以上 远超国家标准 产品通过电商和直播销售[15][29] 科技赋能与产业链升级 - 南药分拣中心每天烘干农产品达13吨 产品销往国内药材市场和泰国 马来西亚等国家[20][21] - 菌种实验室培育新品种适应橡胶林微环境 已在白沙推广1.4万多亩 能分解橡胶树落叶有害物质[25] - 智能温室实时监控温湿度 物联网设备自动灌溉 生产线采用分拣和烘干机械化操作[11][21][25] 就业与收入提升 - 虎乳灵芝加工按小时计酬 村民日切近千斤 月收入4300元 比割胶轻松且方便照顾家庭[11] - 去年发放农户务工费300多万元 今年预计翻倍 产业链各环节均标注农户收益点[11] - 培训班已办47期 培养1091名"土专家" 涵盖南药种植和加工技术 产量提高三成[24]
让科技密钥解锁森林宝藏
经济日报· 2025-08-28 06:20
行业技术应用现状 - 无人机遥感监测技术用于林下参苗长势精准监测[1] - 智能大棚传感器实现温湿度实时调控 使部分林下食用菌产量倍增[1][2] - 区块链溯源技术提升产品信任度与品牌溢价能力[2] - 林菌 林药 林菜 林禽等复合经营模式在全国多地落地 包括吉林林下参 浙江竹荪工厂化生产 云南有机石斛[1] 科技赋能产业价值 - 新技术使单位面积产量与品质稳定性大幅提升[2] - 立体复合经营模式最大化挖掘林地光热水气资源潜力[2] - 科技推动产业向加工 旅游 康养领域延伸 提升整体附加值[2] - 助力农民从传统生产者向技术应用者转变 提升农村人力资本[2] 行业发展瓶颈 - 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导致关键技术瓶颈难以突破[2] -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 多数成果停留在实验室阶段[2] - 从业农民缺乏科技知识 专业人才不愿深入基层导致推广难度大[2] 政策支持方向 - 政府设立专项研发资金攻关优质品种选育 高效栽培 病虫害防控技术[3] - 创新金融工具设立专项信贷或保险产品降低新技术应用门槛[3] - 建立科研机构与经营主体对接平台 通过示范基地加速成果转化[3] - 对应用科技成果的经营主体给予补贴奖励[3] 人才培养机制 - 开展技术培训提升现有从业者科技素质[3] -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校科研机构专业人才深入基层[3] - 在项目支持 职称评定上倾斜扎根基层的科研人员[3] 产业发展前景 - 科技成为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1] - 产业从零散粗放转向集约高效 从单一产品转向复合经营[1] - 通过科技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4] - 为乡村全面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动力[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