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
搜索文档
2024-2025年度山东省生态旅游发展典型案例名单发布
大众日报· 2025-11-16 09:14
据了解,省文化和旅游厅与省生态环境厅已连续四年联合开展生态旅游体验季活动,其中,2025山东生 态旅游体验季活动期间,全省共开展生态旅游主题活动近百场,各地共推出"生态+体育"旅游场景超400 个,"生态+研学"旅游产品近300个。(记者 唐晓宁) 近日,由省文化和旅游厅、省生态环境厅共同主办的"生态山东 绿色休闲"2025山东生态旅游推进活动 在济南市莱芜区举办。活动现场,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2024-2025年度山东省生态旅游发展典型案例 名单。此次推荐的25个案例包括济南市南部山区红叶谷生态文化旅游区、东营市垦利区东营红滩湿地旅 游区等,这些案例从"发挥生态优势 促进旅游发展""践行'两山'理论 探索绿色路径""生态+旅游 促进乡 村振兴""生态保护修复 促进绿色转型"等多个维度,展示了我省生态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经验成果。 本次活动还发布了2025"生态+体育"绿道健步、星空露营、康养健身、水上休闲四大主题36个旅游场 景,"生态+研学"自然科普趣味式课堂、生态保护沉浸式课堂、户外体验收获式课堂、生存技能互动式 课堂、科技应用研究式课堂五大主题22个生态研学旅游产品,以及"山海赏冬""冰雪运动""温泉康 ...
国家林草局:推动林草产业迭代升级,培育新产业新模式
第一财经网· 2025-11-13 08:53
行业总体规模与增长 - 2024年全国林草产业总产值达到10.17万亿元,同比增长9.6% [1] - 林产品贸易额达1817亿美元 [1] - 木竹加工、经济林、生态旅游、林下经济均成为年产值超万亿元的林业支柱产业 [1] 主要产品与细分领域 - 全国森林食物年产量超过2亿吨,已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重要农产品 [1] - 森林食物人均产量居世界前列 [1] - 重点发展林下经济,包括林菌、林药、林蜂、林禽、林畜、林油、林粮、林果等系列森林食物 [2] - 推动笋竹食品、木本粮油、食药用花卉等特色产业发展 [2] 区域产业发展 - 福建省2024年林业产业总产值8121亿元,居全国前列 [2] - 广西壮族自治区2024年林草产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成为全国首个林草产业总产值超万亿元的省份 [5] - 广西的产业发展带动93个集体林重点县林农年人均收入超过3500元 [5] - 江西省吉安县2024年全县林业产业产值达43亿元 [5] 产业发展模式与政策支持 - 国家将优化提升木竹培育和加工业等传统优势产业 [6] - 推动“林板家”、“林浆纸”、“林文旅”、“林种(养)加”、“林医药”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5] - 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森林+金融”等联动产业 [2] - 探索构建“1+N”金融支持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林业信贷产品 [5] - 开展“财农信贷通”贷款14宗、贷款金额991万元 [5] 未来发展规划 - “十五五”时期将推动林草产业迭代升级,培育新产业新模式 [1][6] - 全面构建现代经营服务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6] - 实施科技攻关“揭榜挂帅”,助力加快优质树种、草种培育 [6] - 优化森林资源利用制度,推进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林草科技装备水平 [6]
从“湿地天堂”到“高尔夫目的地”,盐城“俘获”Z世代与海外游客
第一财经· 2025-11-06 11:33
盐城生态旅游资源优势 - 盐城拥有太平洋西岸最大、生态保护最好的海岸型湿地,每年吸引大批自然爱好者 [2] - 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与“国际湿地城市”,盐城是东亚至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枢纽,被誉为“候鸟的国际机场” [10] - 围绕世界自然遗产和国际湿地城市两大金字招牌,盐城打造了一系列景区,占其4A级景区的一半以上,旅游资源在全国具有稀缺性 [12] 特色旅游项目与游客增长 - 寻鹿、观鸟、观星、摄影等创新型旅游方式成为Z世代青年的旅行灵感库 [2] - 条子泥湿地去年全年售票30余万张,观鸟全年各项收入同比增长50% [9] - 盐城推出多样化旅游项目,包括麋鹿生态探秘、观鸟之旅、暗夜露营观星、高尔夫休闲体验等,吸引Z世代年轻人及海外游客 [25] 高尔夫旅游发展 - 射阳岛高尔夫球场被评价为“华东地区难度系数最高的平原球场”之一,吸引韩国球友专程乘飞机前来挑战 [4][19] - 截至2025年6月,全国营业的高尔夫球场数量仅为335座,优质高尔夫球场是稀缺资源 [22] - 射阳岛高尔夫球会去年全年接待入境韩国游客3000多人,今年上半年已达7000多人次 [22]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盐城通过生态转型、地方立法保护生态环境等行动,实现差异化发展 [13] - 游客生态保护意识提高,能严格遵守景区保护措施,不打扰野生动物 [12] - 盐城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挖掘湿地资源、海洋资源的真正价值 [15] 人才吸引与城市形象 - 2021年启动的“黄海明珠人才计划”吸引超过18万名各类优秀人才汇聚盐城 [15] - 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大学等12所985高校毕业来盐人数均在100人以上,上海地区知名高校毕业生来盐人数超200人 [15] - 通过生态保护与文旅产业双轮驱动,盐城构建出“青年之城”的全新标签 [30] 文化底蕴与文旅IP打造 - 盐城拥有红色铁军文化、白色海盐文化、绿色湿地文化、蓝色海洋文化共同织就的独特城市气质 [27] - 围绕自身特色打造高辨识度文旅IP,包括海盐博物馆、盐镇水街、大洋湾《盐渎往事》演出等 [30] - 盐城美食包括传承百年的“盐城八大碗”、河湖海三鲜、东台鱼汤面等地道风味 [30]
坎布拉跻身世界级地质公园 民众端稳“生态碗”吃好“旅游饭”
中国新闻网· 2025-10-26 15:08
世界地质公园获批与区域发展 - 青海坎布拉地质公园于2025年4月11日正式获批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是青海省继昆仑山之后的第二个世界地质公园[1] - 该公园的创建被视为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展示当地魅力的崭新窗口[3] 地质遗迹与科研价值 - 公园内已探明地质遗迹达160余处,涵盖丹霞地貌、火山地貌、大型滑坡群等7大类30亚类[3] - 隆务峡出露的三叠系深海沉积剖面厚度达6000余米,麦秀地区的古火山群是全球中生代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火山群之一,被誉为揭示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天然博物馆[3] 文化资源与旅游潜力 - 公园所在的隆务河区域(热贡)孕育的热贡艺术(如唐卡、壁画)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 - 公园内拥有701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27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构成“地质奇观+文化瑰宝”的独特资源体系[4] - 坎布拉已成为当地文旅对外宣传的“金名片”,未来计划通过冲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深化文旅融合、发展生态研学产业等六大路径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6] 生态保护与社区参与 - 当地已建立“刚性约束+精准管控”的保护管理机制,颁布实施了多项地方性法规,并对核心遗迹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6] - 仅在坎布拉周边就吸纳了236名当地民众担任生态护林员,人均年工资2.16万元[1]
网红打卡潮,为何成香港景区灾难?
36氪· 2025-10-23 10:43
香港旅游业复苏现状 - 十一黄金周长假前七天累计有逾128万人次中国大陆旅客访港 比去年同期增加约5% [1] - 旅游业生意变好 游客数量确实增多 [1] - 出现"旺丁不旺财"现象 游客消费能力同步滑坡 [9][10] 游客行为模式变化 - "特种兵旅行"模式流行 特点是走得快 拍得多 花得少 [8] - 越来越多内地游客选择"住深游港" 白天游玩香港 晚上返回深圳住宿 [10] - 出现反向降级旅行方式 如在大屿山贝澳营地扎营 将露营地当成免费旅馆 [9][10] - 游客景区选择高度趋同 受社交平台影响大 如坚尼地城篮球场因拍照角度成为热门打卡点 [11]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压力 - 桥咀岛珊瑚覆盖率高达71.3% 在全港排名第二 [14] - 国庆期间桥咀岛单日登岛人数粗略估算超过4000人 [6] - 游客活动导致珊瑚被踩碎 垃圾问题严重 生态脆弱性暴露 [1][14] - 浮潜等热门项目缺乏监管 游客缺乏保育意识 如踩踏珊瑚 用手抓珊瑚当作浮具 [5][14] 行业挑战与应对 - 香港政府推动"无处不旅游"理念 生态旅游是重点推广项目 [14] - 最新施政报告将生态旅游列入"四山计划" [19] - 部分地接社自发在行程中加入保育教育内容 [18] - 行业面临发展与保护失衡的挑战 对策未能跟上社交媒体带来的流量变化 [19]
盐城文旅交出“双节”红火新答卷
新华日报· 2025-10-15 04:31
核心观点 - 盐城文旅市场在双节期间表现强劲,消费与客流量实现高速增长,并通过生态、人文及产业融合等多元化创新策略,推动从短期热度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1][5] 文旅市场表现 - 全市异地文旅消费总额达13.65亿元,同比增长45.93% [1] - A级景区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20.34%,乡村旅游重点村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23.26% [1] - 入境游市场升温,射阳岛高尔夫球会假期接待超1400人次境外游客 [1] 生态旅游创新 - 推出生态潮玩项目,如湿地小卫士宣誓、麦秆画、VR《东方湿地.鹿王传说》等互动体验 [2] - 条子泥湿地举办泥地足球、气排球赛及生态研学,丹顶鹤保护区设置爱国主题打卡点 [2] - 野鹿荡夜空观景、海湾日出观赏以及蟒蛇河骑行露营和泛舟活动,丰富自然体验内容 [2] 人文活动与文化遗产 - 新四军纪念馆抗战专题展单日参观观众超2万人次,文物展陈吸引大量游客 [3] - 七大文博场馆推出集章打卡活动,博物馆、美术馆展示齐白石、张大千等名家作品 [3] - 黄海湿地博物馆推出XR沉浸探索展,东台西溪古镇和九龙口淮剧小镇融合非遗与现代科技表演 [3] 产业融合与惠民服务 - 举办“苏超”赛事第二现场观赛、足球之夜等活动,将体育热情与文旅结合 [4] - 推出127项主题活动,提供超1.5万免费停车位、公交直通车和场馆延时开放等惠民服务 [4] - 举办大学生音乐会,联动高校学子以青春旋律提升城市文旅活力 [4] 长期发展策略 - 公司通过普惠服务、创新内容和产业融合,致力于将短期文旅热度转化为长期可持续吸引力 [5] - 赛事激情和节庆热闹被系统性地沉淀为城市产业动能与持久魅力 [5]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 “把生态保护好,一草一木都是景”
广西日报· 2025-10-12 10:01
文章核心观点 - 友谊关景区通过将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以环境整治和生态投入驱动旅游体验升级和客流量增长,实现了从“重景点、轻环境”到“生态+旅游”的成功转型 [1][2][3] 生态整治举措 - 重新规划排水系统,埋设地下污水管网将生活污水直连市政处理站,并修明沟引流雨水,进行路面硬化和路边绿化 [1] - 拆除古城墙周边违建并种植绿植,在金鸡山修建生态步道、设置禁伐标识以保护原有植被 [2] - 投入3000多万元按照“修旧如旧”原则修缮文物 [2] 旅游项目与投资 - 2023年总投资6.28亿元的5A景区创建项目中,包含19个带有“生态”标签的子项目 [2] - 开发自然科普学校等特色项目,如利用废弃木料搭建“自然音乐厅”,设立“蝴蝶家园”进行昆虫研学 [2] - 联合7个边境县(市、区)成立边关研学联盟,打造“红色文旅+生态研学”线路 [2] 经营成果 - 2024年1月至6月,前来友谊关研学的团队数量同比增长14% [2] - 景区环境改善使停车场成为游客休憩驿站,游客活动从单一参观关楼扩展到山中认植物、纪念园听历史等多元化体验 [1][2]
行程1600多公里 探访大熊猫国家公园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0 17:33
国家公园体系发展现状 - 截至2025年10月,中国已正式设立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包括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和武夷山国家公园,总面积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2] - 2023年《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提出49个候选区,规划2035年建成全球最大国家公园体系 [3] - 2025年国庆假期,多个国家公园推出生态体验活动,例如武夷山国家公园新增免费车位3000个以提升接待能力 [1] 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与保护成效 - 大熊猫国家公园跨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实现了我国野生大熊猫集中分布区和主要繁衍栖息地的完整统一和相互贯通 [3] - 我国大熊猫栖息地受保护面积从139万公顷增长至258万公顷,大熊猫野外种群总量从20世纪80年代约1100只增至近1900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其受威胁等级由“濒危”调整为“易危” [3] - 大熊猫国家公园甘肃片区的白水江自然博物馆及四川片区的唐家河自然教育基地在2025年国庆期间向公众开放,提供生态教育体验 [1] 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与公众参与 - 国家公园在节假日期间面向公众开放生态体验项目,例如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鹦哥岭自然生态体验区开放了面积1864平方米的动植物博物馆,展放近2万件动植物标本 [1] - 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自然教育基地为青少年提供三天两晚及多晚入住体验,参与者有机会观察川金丝猴、羚牛等野生动物 [1] - 国家公园法于2025年9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自2026年1月1日施行,作为首部关于国家公园的专门立法,预计将对自然保护地体系产生影响 [3]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入口社区项目(五指山片区)加快建设
海南日报· 2025-10-10 09:20
项目进度与概况 -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入口社区项目(五指山片区)整体工程进度已超过40% [1] - 项目预计在2024年交付使用 10月底雨季结束后将进入施工高峰期 [1] - 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南圣入口社区、毛阳入口服务基地、8个雨林驿站及道路改造工程 [1] 项目功能与设计 - 项目旨在打造集旅游集散、交通换乘、生态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旅游社区入口 [1] - 毛阳入口服务基地的地下车库已建设完成 雨林访客中心的建筑主体结构正在搭建 [1] - 项目设计注重生态融合 将对山体进行绿化 采用梯田式改造并将博物馆建筑隐藏于绿化之下 [1] 区域旅游服务体系规划 - 五指山市提出构建“四门一心”旅游服务体系 对国家公园入口功能进行优化配置 [2] - “四门”指南圣镇入口服务区、毛阳镇入口服务区、五指山市互通高速出入口、五指山境内通用机场 “一心”指水满入口社区生态旅游中心 [2] - 体系旨在实现公交系统与社会车辆分控管理 促进机动车低碳减排和游客绿色健康出行 [2] 整体项目推进情况 -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涵盖9个市县 其15个入口社区选址已纳入生态旅游专项规划推进实施 [2] - 除五指山市已启动入口社区项目建设外 琼中县也已完成辖区内3个国家公园入口社区的谋划工作 [2]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见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民日报· 2025-10-09 11:02
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 - 唐家河片区森林覆盖率达96.15%,拥有3800多种野生动植物,被誉为“天然基因库” [1] - 该区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被称为“中国低海拔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物遇见率最高的地区”,常见扭角羚、毛冠鹿、小麂、藏酋猴等野生动物 [1] - 2025年度春季野外调查首次拍摄到3只大熊猫同框画面,巡护员偶遇野生大熊猫频率越来越高 [4] - 今年上半年野外调查收集大熊猫生境信息1015条、同域动物信息1799条,39台红外相机记录大熊猫活动106次 [5] - 一台红外相机在3个月内拍摄到17种野生动物影像,包括大熊猫、川金丝猴、黑熊等 [5] - 今年5月首次记录到黑翅长脚鹬踪迹,标志着鸟类多样性增添新成员 [6] 保护措施与科研监测 - 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后,各项保护措施使大熊猫栖息地生态环境逐步向好 [4] - 专家指出大熊猫作为旗舰物种具有“伞护效应”,保护大熊猫能间接庇护其他生物及生态系统 [4] - 巡护员沿巡护样线进行长期野外监测工作,例如一名巡护员在32年工作中曾11次偶遇野生大熊猫 [3] - 片区实行分区管控,核心保护区严格管理,一般控制区可合理规划科普教育等活动 [7] 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 - 唐家河片区探索形成“管理处+社区+社会企业”模式,由管理处提供政策指导和资金支持,社会企业发挥市场活力 [7] - 今年暑假吸引2万余名自然体验者,提供森林观兽、巡护体验、动植物科考等生态科普项目 [7][8] - 自然教育中心每年至少为青川县3000名中小学生提供免费自然教育服务 [7] - 今年以来开展线上线下各类科普活动30余场次,覆盖5万余人次 [9] - 通过培训野外向导、配备专业设备、设计“哨棚观兽”等特色项目提升游客体验感 [8] 社区发展与绿色经济 - 落衣沟村作为一般控制区内唯一行政村,50多户村民参与中华蜜蜂养殖,每年经营性总收入达80万元 [11] - 村民通过蜜蜂养殖,利用300多种优质蜜源植物,蜂蜜收购价达每斤50元,一户养蜂200箱年收入约5万元 [11] - 社区通过生态护林员、生态环卫工等累计用工150余人,村民还可获得近万元年收入 [12] - 阴平村已发展民宿204家,去年旅游收入达4000万元左右,一家民宿今夏接待1万余名游客,收入56万元 [13][14] - 当地从过去“靠山吃山”的伐木场转型,通过生态旅游、民宿、特色农产品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1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