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旅游
icon
搜索文档
斯里兰卡的绿步步入心
环球时报· 2025-08-22 06:47
一路上看不到中国常见的小村庄,当地老百姓的院落大多散落于林间。特别惊讶于斯里兰卡乡村的院子都这么美,或是当地的红顶白墙,或是色彩艳丽的欧 式风格,无论穷富几乎每一处院落都独一无二。虽追求个性,但这些房子有一个共同点,都有门廊,它在为热带的斯里兰卡人遮风挡雨,也折射着当地人与 自然共生的建筑理念。路上还经过了一处紧贴几百年古树而建的房子,想得到房子主人是多么爱他身边的一草一木。 当然来斯里兰卡一定要去国家公园,精心维护的26处国家公园向世界展示着斯里兰卡丰富的生态。我们去的是明内利耶(Minneriya)国家公园,这里以大 象与水鸟闻名。在公园中心的湖边我们遇到了三四拨象群,它们悠闲地啃草散步。在这里也见识到了"巨兽"的威力,巡游车不远处的一头成年公象突然跑起 来,同时发出巨吼,那么大的巨无霸冲起来真是吓人。还好它是和另一边的一头大象发生了口角。心中一惊到心中一喜,这迷人的大自然! 【环球时报赴斯里兰卡特派记者 蔡玉民】走出以斯里兰卡第一位女总理名字命名的班达拉奈克国际机场时,已是午夜时分。大巴车行驶在斯里兰卡的高速 公路上,赶往科伦坡市中心。周边一片寂静,没有清冷的都市午夜灯光,没有休眠的一片片高楼住宅,掠过 ...
远山的回响丨余村:“点绿成金” 小山村惊艳世界
央广网· 2025-08-21 09:52
编者按:央广网《远山的回响》系列报道推出第五季《山水人间二十年》,聚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 出二十载的时代回响。二十载山河巨变,千万个"余村"涌现。他们是"两山"滋养的新生代,用AI技术嫁接生态农 业,以创客思维激活田园梦想,让陈旧老屋变身"共益社区"……青春与青山双向奔赴,山水间的幸福画卷,如今 正在变成现实。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一群上海游客在细心聆听当地村民向导介绍余村20年来 的精彩蝶变之后,对眼前的乡村美景发出由衷的赞叹。 民宿、农场、村咖、酒馆、竹海……20年间,随着余村的美丽容颜尽展,这个环抱在绿水青山之中的浙北小山 村,也在新老余村人的奇思妙想之下,焕发出勃勃生机,不断将"美丽风景"转变为"美丽经济",寻得了一座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的"金山银山"。 一座青山 何以掘金 "为住宿的客人准备早餐、打扫庭院、买菜备菜……这些都要在上午10点之前完成,因为这个时候客人就过来了, 还有许多事要忙。"忙,对于余村村民潘春林来说,已成为一种常态。一年365天,他所经营的民宿——春林山 庄,几乎一天都没有闲过。"白天有参观的、用餐的,晚上有住宿的。现在不论白天、晚上,我 ...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赛里木湖加强生态修复,带动多元业态发展 “颜值”提升 “价值”递增(家乡的山水能生金)
人民日报· 2025-08-20 16:28
生态保护措施 - 推行禁牧休养、植被修复、强化环境监管执法等举措,精心守护赛里木湖 [2] - 2012年起实施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管理制度,环湖禁牧面积累计达42.5万亩 [3] - 协调替代草场解决200多户牧民转场难题,实施人工种草、围栏管护缩短草场自然恢复周期 [4] - 草场植被覆盖率超95%,较禁牧前提升35%,亩均产草量至少增加50公斤 [4] - 实施赛里木湖生态保护项目,涵盖沟道治理、岸线加固、生态修复等 [7] - 入湖溪流科学布设梯级挡水堰减缓流速促进泥沙沉降,取缔所有环湖捕鱼点 [7] - 污水统一收集处理达标后回用于湖区绿化,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7] 生态环境改善 - 赛里木湖水质稳定提升至Ⅱ类,部分区域达Ⅰ类标准 [7] - 一度难觅踪迹的雪豹、北山羊等珍稀野生动物时常现身 [4] - 从船上往下看十几米深的水底沙石纹理清晰可见 [7] 旅游产业发展 - 2021年5月赛里木湖景区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8] - 截至8月18日景区接待游客576.19万人次同比增长12.39% [8] - 生态旅游催生湖畔丰富多样的业态,为牧民提供就业创业机会 [8] - 定期为牧民定制培训课程包括旅游服务规范与礼仪、普通话沟通技巧等 [8] - 观光马队旺季时月收入3万多元 [7] - 湖畔小卖部单日营业额过千元 [2]
四川高质量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大熊猫野外监测年遇见数上升至185只 1227只野生大熊猫的安逸家园
四川日报· 2025-08-19 08:22
生态系统修复成效 - 累计完成栖息地修复33万余亩,实施生态廊道建设2万余亩,促进大熊猫种群活动范围扩大[4] - 红外相机监测显示大熊猫在修复区活动频率提升,2019-2021年连续记录到密集活动影像,近5年4次拍摄到母子同框画面[4] - 大熊猫野外监测年遇见数从178只上升至185只,种群数量稳中有升[4] 监测与巡护体系 - 布设红外相机4600余台,年均巡护8.5万人次,巡护里程超10万公里[1][5] - 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和影像对比构建"天空地人"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常态化图斑核查[5] - 1227只野生大熊猫与1.1万余种珍稀物种共享优化后的栖息环境[2][5] 跨区域协同管理 - 2023年7月出台全国首个国家公园跨省协同立法,建立川陕甘三省协作机制[6] - 开展联合巡护和联合调查,消除省界毗邻区域巡护盲点[6] - 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四川片区化解权属争议331处(1351.31平方公里),争议面积化解率达81%[7] 社区协同发展模式 - 龙苍沟镇发展"熊猫文旅"支柱产业,投资10亿元建设"貊貊家园"综合体,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旅游收入2.1亿元,村集体收入超百万元[9] - 平武县发展生态养蜂产业,通过改良蜂箱使户均年增收约8000元,促进中草药传粉与农作物增产[9] - 建成8个重点入口社区,提供3000余个公益岗位,生态体验年接待量突破440万人次[10]
内蒙古阿尔山:生态旅游让“靠山吃山”变“养山致富”
央视网· 2025-08-14 06:43
央视网消息:生态旅游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转化模式。内蒙古阿尔山市坚持保护优先,推动生态资源从"潜在价值"向"现实收益"跨越,让 生态富民真正成为现实。 总台央视记者 陈允涛:站在阿尔山的高处俯瞰整个城市,整个大地像是铺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秋天这里变成层林尽染,冬天有百里雾凇,春天有雪中杜 鹃,阿尔山的一年四季都很美。但当地人说,阿尔山过去并不是这样,几十年前还是荒山秃岭。 阿尔山市林海街道党委书记 郑维思:我们辖区的居民闲置人口比较多,鼓励他们通过培训和宣传,参与到生态旅游当中,收入还很可观,既保护了生态, 也享受到生态带来的红利。 阿尔山林海街道的居民李龙,承包了上万亩的森林草场,刚刚立秋,又到了打草的季节,李龙早早带着工人把新鲜的青草晒干,打成草捆,为他承包的鹿园 提供整个冬天所需要的原生态牧草。 李龙承包草场最初是为了多养牛羊,但牛羊对草场的生态破坏较大,在政府发展生态旅游的号召下,李龙开始转向养鹿,并办起了吃住游一体的驯鹿庄园。 阿尔山市驯禄庄园负责人 李龙:以前养牛一年有几万块钱的收入。现在要是季节好的话,一个十一假期就有几万块钱的收入,保护生态我们也是受益了。 环境的改善为生态旅游 ...
各地生态旅游引热潮 沉浸式感受自然之美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11 13:46
江苏连云港渔湾生态转型 - 曾经的乱石山通过生态修复转变为满眼青翠的生态氧吧 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 形成飞瀑、溪涧等亲水景观[1][2][4] - 当地保留青苔覆石、古木参天等原生山林资源 同时依山势建设亲水平台和安全步道 提升居民可达性[5] - 暑期日均接待大量市民 山水纳凉成为区域特色生态服务功能[2][4] 江西乐安古樟林生态经济 - 流坑镇拥有中国最大古樟林 沿乌江分布1万余株古樟 其中千年以上树龄达1000余株 形成十里翠带景观[6][8][10] - 实施国家生态公益林保护机制 对500年以上古樟挂牌管理 设立1100亩保护区 村民自发参与守护[10][12] - 开发"三仙樟"等千年古树IP 融合研学与生态旅游 年吸引游客量未披露但提及"游人如织"场景[8][12] 山西平顺太行山峡谷旅游 - 太行山峡谷通过水系侵蚀形成独特地貌 当前植被覆盖率达"层林叠翠"水平 暑期游客乘船游览量显著增长[14][16] - 峡谷景观包含高崖耸立、碧水绕山等元素 被描述为"壁立千仞"的天然画廊 具备深度旅游开发潜力[14][16]
石门村村民因护鸟而增收(家乡的山水能生金)
人民日报· 2025-08-11 06:59
蓝冠噪鹛保护成效 - 蓝冠噪鹛野生种群数量从2000年的50多只增长到现在的600多只 [6] - 婺源县制定保护与发展总体规划,计划5年内新增蓝冠噪鹛适生面积9000亩 [8] - 通过生态修复措施如种植乡土植物和水生植物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 [8] 生态保护措施 - 采用钢筋石笼加固堤岸并铺鹅卵石保护沙洲栖息地 [7] - 推行"政府付费买生态"政策,发放生态补偿金停止沙洲耕作养殖活动 [10] - 拆除鸡棚并另划养鸡区域以减少对蓝冠噪鹛的食物竞争 [10] 生态旅游发展 - 石门村2023年接待游客65万人次,科普馆和研学基地接待33万人次 [10][11] - 民宿数量从2023年初的几家增至36家,村民人均增收3.6万元 [11] - 许美玲民宿开业以来营收额超70万元 [11] 观鸟产业拓展 - 打造110公里"翼境婺源"观鸟长廊和10个生态观鸟示范基地 [12] - 2023年观鸟游客超100万人次,经济效益超1亿元 [12] - 开发蓝冠噪鹛形象文创产品如书包、水杯、帽子等 [12] 社区参与模式 - 村委会与县文旅集团合资成立竹筏公司,聘请45名村民做筏工并参与分红 [11] - 统一规划12个摊位供村民出售本地特产 [11] - 繁殖期关闭河岸步道并限制游客进入沙洲以保护鸟类 [11]
吉林长春市拓展绿色开放空间 巧用边角地 生活更宜居
人民日报· 2025-08-05 06:01
城市绿化建设进展 - 长春市利用边角地和未用地建设口袋公园,增设栈道、健步道等便民设施,市民步行5分钟即可到达 [1] - 在城市外围实施"百廊工程",建设全长90公里、宽100米至500米的绕城高速道路景观带 [1] - 建成区绿地率达40.71%,绿化覆盖率达43.71%,较5年前分别增长11.5和5.3个百分点 [2] - 已建成365个口袋公园,新栽植补植树木3.29万株,主要街路种植宿根花卉、观赏草等多样化植物 [2] 绿化管理与维护机制 - 由100余名业务骨干组成23个园艺师小组,对重点街路绿地实行包保管理,定期巡查记录树木生长状况 [2] - 专业队伍开展街路乔灌木精细化修剪,加强病虫害监测防治 [2] 配套设施与智慧化升级 - 精品绿道沿线设置座椅、路灯、智慧打卡桩,扫描二维码可查看运动里程等数据 [1][2] - 伊通河畔建设工业轨迹公园、渔航文化公园等主题景观带,配套红色人行道和自行车道 [1][2] 生态经济融合发展 - 依托生态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森林康养基地,形成乡村生态旅游、健康养生等新业态 [2] - 计划持续推动城市绿化建设,为可持续发展注入绿色动力 [3]
雪山草地,守护伴着牧歌相传
人民网· 2025-08-02 08:04
生态保护与恢复成效 - 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老虎沟管护站成立后,植被面积增加0.97万公顷,植被覆盖度平均提升1.45%,生态质量提高15.27%,60.17%的退化草地得到有效恢复 [7] - 通过育林、种草、保湖等综合整治措施,被开采区域植被覆盖增加,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面积大幅减少 [4] - 草原植被综合盖度增加到58.12%,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缩减,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多年保持在96%以上 [10] 生态管护体系升级 - 2019年管护站标准化建设扩充80名管护员,配备红外相机、无人机等设备,建立科学监测网络 [5] - 当地牧民经过专业培训成为生态管护员,每月有固定工资,配备服装及管护用品 [4] - 雪豹数量增加成为生态改善的证明,红外相机和实地样线走访成为基础监测手段 [5][7] 生态旅游与经济发展 - 门源县依托生态资源发展旅游,新增15家农家乐、5处露营基地及3家星级接待点,2024年吸引游客近3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12亿元 [9] - 牧民转型生态旅游向导,星空露营基地年收入比放牧翻几番 [9] - 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开馆两年累计接待游客11万人次,成为自然教育重要平台 [9] 区域生态战略地位 - 祁连山是黄河和西北诸河重要水源地,滋养青海湖、河湟谷地等生态区,老虎沟管护站位于水源涵养关键地带 [3] - 青海省系统性治理成效显著,长江、黄河干流及澜沧江出省境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及以上 [10] - 14.6万名生态管护员参与青海全域生态守护,覆盖雪山草地 [10]
东营市文旅局亮相大阪“日本·中国山东入境旅游说明会”
齐鲁晚报网· 2025-08-01 20:39
活动概述 -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在日本大阪成功举办"日本·中国山东入境旅游说明会" [1] 生态旅游资源推介 - 东营市重点推介黄河入海口生态优势 包括黄河与大海交汇奇观 广袤湿地及丰富鸟类资源 [3] - 冬季观鸟特色产品引起日本旅游业界浓厚兴趣 [3] 非遗文化展示 - 山东艺术家展示书法 齐笔 茶艺 汉服等非遗项目 [4] - 广饶齐笔制作技艺传承人郭明昌现场展示传统工艺 [4] 市场合作拓展 - 东营市与日方探讨开发生态研学 非遗文化体验等深度旅游产品 [6] - 派发特色文创产品加深日本业界对东营文旅创新了解 [6] - 邀请日本旅游渠道商和媒体代表实地考察 共商产品开发及客源互送 [6] - 双方将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共同开拓日本旅游市场 [6] 活动成果 - 全面展示东营生态旅游资源 为开拓入境市场奠定基础 [6] - 东营将以更开放姿态迎接国际游客体验"黄河入海"景观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