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民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4年超90% 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央广网· 2025-10-23 08:58
环境质量改善成效 - 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2%,比2020年上升2.4个百分点 [1] - 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至29.3微克/立方米,比2020年下降16.3% [3] - 2024年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90.4%,首次超过90% [1] 污染防治攻坚战举措 - 蓝天保卫战方面,因地制宜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改造,累计完成散煤治理4100万户 [3] - 蓝天保卫战方面,“十四五”期间淘汰高排放车辆近2000万辆 [3] - 碧水保卫战方面,全面开展排污口整治,查出入河排污口36万余个、入海排污口6.3万余个,七大流域和重点海湾整治完成率分别达到90%和93.3% [3] 重点区域与行业治理案例 - 河北省所有钢铁产能、所有火电产能、80%的焦化产能以及63%的水泥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2] - 邯郸涉县天津铁厂有限公司累计投资40多亿元,开展150多项环保治理项目,淘汰所有1000m³以下高炉,新建两座1780m³高炉 [2] - 河北省将持续推进焦化、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等4000多个工业治理项目 [2]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应用 - 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果,在采样、送样、分析测试等环节实现全过程自动化 [5] - 通过无人机自动采样进行地表水监测,耗时可以节约70%以上 [5] - 加快“人工智能+”新技术应用,建设生态环境图谱库、声纹库,利用AI技术实现智能识别与分析 [5] 政策法规与监管体系 -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已完成两轮“全覆盖”,第三轮督察已开展4批次 [6] - 2024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 [6]
“十四五”期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 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中国证券报· 2025-09-20 06:22
推进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 黄润秋表示,随着污染防治攻坚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对监测数据的精准性、全面性、时效性提 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推进监测网络的数智化转 型,实现采样分析、运行维护以人工方式为主转向以运用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手段为主,建立起天 空地海一体化,"全域感知、人机协同、自主可控、智能高效"的新一代监测网络。 黄润秋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已经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涵盖要素齐全、布局科学合理、技术手段 较为先进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目前,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面: 9月19日,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我国已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稳定运行,覆盖全国60%以上的碳排放量,启动温室气体自愿 减排交易市场,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同时,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数智化转型取得阶段性 成果,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持续提升。 绿色低碳发展迈出新步伐 黄润秋表示,绿色低碳发展迈出新步伐。着力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1.2亿千瓦 ...
中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中国新闻网· 2025-09-19 16:38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现状 - 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涵盖要素齐全、布局科学合理、技术手段较为先进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1] - 由生态环境部直接组织监测的站点达到3.3万多个,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重点流域和管辖海域 [1] - 监测网络涵盖水、大气、土壤、噪声、海洋、生态等各类要素 [1] 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进展 - 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被称为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2.0版 [2] - 在采样、送样、分析测试等环节已实现打通全过程自动化 [2] - 实现了水、大气自动监测站以及仪器设备状态诊断和维护的智能化 [2]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 建设了生态环境图谱库、声纹库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智能识别、智能分析、智能筛查定性 [2] - 通过AI技术精准识别问题来源 [2] - 已先行安排京津冀及周边地区143个大气自动监测站开展智能化改造 [2] 未来发展方向 - 将以建设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2.0版为抓手,持续提升监测预测能力 [2] - 推进监测网络从以人工方式为主转向运用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手段为主 [1] - 目标是建立天空地海一体化,"全域感知、人机协同、自主可控、智能高效"的新一代监测网络 [1]
我国已经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新京报· 2025-09-19 13:33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现状 - 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涵盖要素齐全、布局科学合理、技术手段较为先进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1] - 由生态环境部直接组织监测的站点达到3.3万多个,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重点流域和管辖海域 [1] - 监测网络涵盖水、大气、土壤、噪声、海洋、生态等各类要素 [1] 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进展 - 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在采样、送样、分析测试等环节实现全过程自动化 [2] - 通过无人机自动采样,地表水监测耗时节约70%以上 [2] - 分析测试环节的"黑灯实验室"可实现无人值守自动连续工作,效率相对人工提升8倍以上 [2] 监测设备智能化改造 - 水、大气自动监测站及仪器设备实现状态诊断和维护智能化,改造后站点运行维护频次由每周1次减少到每月1次 [2] - 设备智能化改造使人工参与度降低70%以上 [2] - 已先行安排京津冀及周边地区143个大气自动监测站开展智能化改造 [2]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 建设了生态环境图谱库、声纹库等,利用AI技术实现智能识别、智能分析、智能筛查定性 [3] - 运用声纹智能识别技术能快速识别噪声来源,如建筑施工、交通运输或社会生活 [3] - 行业将以建设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2.0版为抓手,持续提升监测预测能力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