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补偿机制
icon
搜索文档
甘肃黄河干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完成全覆盖
中国新闻网· 2025-06-07 08:04
生态补偿机制建设 - 甘肃与宁夏、四川、青海签订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并与宁夏、四川完成流域补偿清算,成为沿黄九省区中唯一与三省(自治区)签订补偿协议的省份[1] - 甘肃在黄河干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方面实现全覆盖,标志着生态补偿机制的重大进展[1] - 全省已有8个市州、24个县区签订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累计下达省级奖补资金3.6亿元[1] 流域生态保护成效 -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60%以上的水来自兰州以上河段,生态环境关乎1800余万人生产生活[3] - 黄河在甘肃流经900多公里,生态环境脆弱,但近年通过小水电清理整改,完成200座小水电站整改任务,修复百余公里河流生态[3] - 甘肃持续推进黄河干支流、长江支流及省内其他河流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促进流域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1]
长三角一体化下生态资源跨区共享难题怎么解决?
中国环境报· 2025-05-29 13:36
长三角生态资源跨区域共享现状 - 新安江流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前三轮试点中安徽年均获得补偿仅两亿元,绩溪县财政配套资金投入9亿余元而获得补偿金仅5.4亿元,补偿金额与实际治理投入差距显著 [1] - 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限值标准不统一,上海、江苏、浙江分别为50mg/m³、80mg/m³、60mg/m³,导致企业跨区域迁移面临重复改造难题 [1] - 长三角部分地级市存在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权限下放不当问题,与生态环境部2024年要求省级统筹的规定存在冲突 [1] 生态补偿机制现存问题 - 当前补偿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新安江第四轮试点产业协作项目落地率仅30%,跨省人才交流规模不足百人 [2] - 长三角GEP核算尚未形成统一标准,2023年示范区GEP核算覆盖面积不足50%,生态资源资本化进程受阻 [2] - 长三角"智慧大脑"虽实现242项数据共享,但跨部门生态环境、水利、农业数据融合度不足30% [2] 生态协同发展建议 - 提议设立长三角生态环境委员会,建立常态化协商机制并每年召开联席会议解决跨界纠纷 [3] - 建议按GDP占比和生态受益度确定三省一市出资比例,引入碳汇交易、水权交易等市场化工具,设立"长三角生态人才专项基金"资助技术人才跨区域交流 [3] - 规划建设生态产业走廊,在皖江城市带、杭州湾新区布局新能源产业集群,培育百亿级生态产业园区 [3] - 推进杭黄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廊道建设,整合黄山、千岛湖资源开发跨区域旅游产品 [3]
与时代同行 九旬老人见证新疆发展变迁
中国新闻网· 2025-05-23 09:22
农牧业发展 - 上世纪60年代推行科学养殖方法,包括定时喂养、分群管理,幼畜编号登记,三年实践后成畜存活率达98%,幼畜成活率提升至96% [1] - 1977年带领牧民改良养殖条件,被评为巴里坤县模范牧工,次年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先进生产者 [2] - 1982年提出"加强牧区冬季抗灾物资储备"建议被纳入国家畜牧工作规划,解决牲畜冻死问题 [2] - 1985年率先提出"草原生态补偿机制"构想,为后续退牧还草政策提供基础 [2] 基础设施建设 - 履职期间关注山区道路建设,发言促成县里启动首条牧区公路建设 [2] - 新疆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5] 教育与公益 - 1989年捐出1万元支持巴里坤县教育事业,后续为乡兽医站、村委会、学校等单位提供资金和物资支持 [4] - 1977年为孤儿哈德尔筹办婚礼,1992年为孤寡老人捐出自家牛羊 [4] - 孙辈中有3人考入重点大学,体现教育水平提升 [5] 政策与民生 - 1978-1988年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提交10多件议案,涵盖农牧业技术推广、山区道路建设、农牧区就医等民生议题 [2][3] - 坚持用哈萨克语向乡亲们讲解政策,被称为"草原上的政策通" [4] - 见证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共享发展成果,生活更加安定幸福 [5]
中国特色流域经济学:解锁中国流域治理的“密码”
中国环境报· 2025-05-06 07:23
流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流域治理提供指引 包括新发展理念驱动经济协同升级 生态文明思想统筹生态与经济统一 文化思想激活文脉生态价值 法治思想筑牢制度根基 [2][3] - 中国特色流域经济学需整合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 产业布局理论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生态补偿机制理论 流域系统治理理论 构建兼具解释力与预测力的自主知识体系 [6][7][8] - 理论框架需量化资源环境动态阈值 构建"绿色技术-产业-市场"联动机制 设计跨区域生态补偿标准 突破西方理论局限 [9] 流域治理实践案例 - 长江经济带实施"生态筑基 绿色突围"战略 2016年后水质提升且鱼类物种恢复 上海等城市淘汰落后产能并培育新兴产业集群 [4] - 黄河流域推行"节水固本 修复强基"模式 构建水资源消耗"双控"体系 上游农业节水改造提升利用率 水土保持工程减少入黄泥沙 [4] - 珠江三角洲通过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深化开放 培育战略性产业 打造"一小时通勤圈"凸显区域协同效应 [5] 学科建设实施路径 - 需扎根中国实践 聚焦"大江小流并存 生态经济博弈 上下游冲突"等本土问题 构建适配国情的分析框架 [9] - 以长江 黄河 珠三角为样本形成"问题驱动-实践验证-理论升华"闭环 实现治理经验向理论创新的转化 [9] - 融合生态经济学 区域科学 环境法学等交叉学科 研发生态价值核算体系 建立协同发展模型 制定立法负面清单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