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补偿机制
icon
搜索文档
三亚、保亭携手开展赤田水库流域综合治理,解决跨界治水难题
海南日报· 2025-08-31 00:36
三亚、保亭携手开展赤田水库流域综合治理,解决跨界治水难题 一水共护 两地同兴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佳琪 水鸟成群,或振翅掠过如镜水面,或悠然停歇于岸边绿荫丛中。在赤田水库,随处可见这般图景。 赤田水库,坐落于藤桥河流域上游,横跨三亚市海棠区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是三亚的生命之 源,肩负着为42万群众、供应全市55%饮用水的重任。 这里见证着三亚与保亭携手治水的和谐图景。从曾经的水质告急,到如今连续三年水质保持为优, 赤田水库让三亚与保亭成为治水"好搭子"。赤田水库的故事,是两地平衡发展脉搏的协奏曲,也是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 1 饮水思源 | 从"望水兴叹"到"清流入户" 行政区域的划分曾给赤田水库流域治理带来巨大挑战。上游保亭占流域面积90%以上,却因生态保 护戴上"发展紧箍咒";下游三亚55%的饮用水依赖于此,却苦于"隔界兴叹"。水质一度降至Ⅲ类,治理迫 在眉睫。 然而这样的流域治理困境在全国来说并非孤例。在我国其他地区,类似的跨界治水难题也曾出现。 浙江和安徽在新安江流域开展的生态补偿试点,首创了"水质对赌"机制;广东与广西在九洲江流域探 索"双向补偿",为跨省流域治理提供了新思路;云南在洱海 ...
以三大举措推动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
中国环境报· 2025-08-11 08:21
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与实践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 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历史性变革 天更蓝 地更净 水更清的美好图景愈加清晰 [1] - 当前处于加快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 需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向新而行 通过三大举措培育绿色生产力 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 [1] 全民行动体系建设 - 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全民行动体系 深化认知培育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 激发公民责任意识 [2] - 创新行动载体 借助生态环保纪录片 成果展等形式展现改善成效 依托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教学 推动绿色实践融入日常生活 [2] - 凝聚社会共识 通过志愿者积分 企业绿色信用评价等机制 形成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的共识 凝聚全社会守护生态家园的合力 [2] 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 绿水青山蕴含巨大经济社会价值与生态服务功能 需找对转化路径 实现核算准 流转畅 收益均的良性循环 [3] - 加快制定统一生态价值核算标准 建立生态资产负债表 精准测算森林碳汇 湿地净化等生态服务价值 [3] - 完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推广钱塘江流域上游护绿下游埋单等经验 通过资金补偿 产业扶持让生态守护者获得稳定收益 [3] 科技赋能生态环境治理 - 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生态文明建设 突破传统治理模式 在体制机制 技术应用 预警溯源等方面适配绿色低碳发展需求 [4] - 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 深化人工智能 物联网等技术应用 构建天空地海立体化监测网络 [4] - 利用AI 大数据打通地域治理壁垒 强化区域联防联控 推动治理范式从碎片化向系统性管控跃升 [4] 未来发展方向 - 生态环境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需深化生态文明理念 完善两山价值转化机制 提升科技赋能精准度 [5] -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持续深化拓展 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动力 [5]
赤田之约,何以破解治水困局?
海南日报· 2025-07-17 09:32
赤田水库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 首创"水质、水量和行动"三维度生态补偿机制,补偿资金与水质目标、水量保障、治理行动刚性挂钩 [2] - 2022-2024年首个考核期筹集6亿元资金池,其中省级财政投入3.3亿元、三亚出资1.8亿元、保亭出资0.9亿元 [2] - 资金分配动态考核,三亚累计获0.84亿元补偿,保亭累计获5.16亿元 [3] 治理成效与项目落地 - 65个重点项目落地,验收合格率达93.4%,资金专项用于退耕还林补助、移民搬迁补偿、污水处理工程等 [4] - 水质显著改善:取水口国控断面水质从Ⅲ类提升至Ⅱ类,优级断面比例达85.7%的历史最好水平 [6] - 农民退耕还林后每亩土地支出减少550元,搬迁居民收入同比增加57%,1889名当地居民获得就业机会 [7] 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 - 保亭推广"林-菌-药"循环套种技术,生态产品增加2.58万千克/公顷,经济效益提升103万元/公顷 [7] - 科技赋能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污染源精准画像和治理效果量化评估 [7] - 群众对生态补偿政策满意度超87%,形成"赤田"生态品牌 [7] 制度创新与模式推广 - 通过"1+N"政策体系和闭环管理机制破解跨区域治理难题,形成上下游利益共同体 [5][8] - 赤田模式五次入选国家级典型案例,已在海南17个市县推广,覆盖10条河流、4个湖库、18个断面 [9] - 未来将优化补偿标准动态调整、多元化投入机制及跨部门协同效率 [9]
长三角一体化下生态资源跨区共享难题怎么解决?
中国环境报· 2025-05-29 13:36
长三角生态资源跨区域共享现状 - 新安江流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前三轮试点中安徽年均获得补偿仅两亿元,绩溪县财政配套资金投入9亿余元而获得补偿金仅5.4亿元,补偿金额与实际治理投入差距显著 [1] - 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限值标准不统一,上海、江苏、浙江分别为50mg/m³、80mg/m³、60mg/m³,导致企业跨区域迁移面临重复改造难题 [1] - 长三角部分地级市存在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权限下放不当问题,与生态环境部2024年要求省级统筹的规定存在冲突 [1] 生态补偿机制现存问题 - 当前补偿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新安江第四轮试点产业协作项目落地率仅30%,跨省人才交流规模不足百人 [2] - 长三角GEP核算尚未形成统一标准,2023年示范区GEP核算覆盖面积不足50%,生态资源资本化进程受阻 [2] - 长三角"智慧大脑"虽实现242项数据共享,但跨部门生态环境、水利、农业数据融合度不足30% [2] 生态协同发展建议 - 提议设立长三角生态环境委员会,建立常态化协商机制并每年召开联席会议解决跨界纠纷 [3] - 建议按GDP占比和生态受益度确定三省一市出资比例,引入碳汇交易、水权交易等市场化工具,设立"长三角生态人才专项基金"资助技术人才跨区域交流 [3] - 规划建设生态产业走廊,在皖江城市带、杭州湾新区布局新能源产业集群,培育百亿级生态产业园区 [3] - 推进杭黄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廊道建设,整合黄山、千岛湖资源开发跨区域旅游产品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