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补偿机制
搜索文档
当好绿色发展的“行动派”——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一线观察之三
新华网· 2025-11-02 18:05
绿色发展政策导向 - 将“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作为“十五五”时期主要目标之一,部署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1] - 要求完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因地制宜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绿色发展高地[9] 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 钢铁产业实现绿色蝶变,首钢股份迁安钢铁公司热轧酸洗产品实现废钢资源100%回收利用,综合降碳30%以上[2] - 以年均3.4%的能耗增速支撑了年均6.1%的经济增长[3] - 累计培育国家绿色工厂6430家、绿色工业园区491个,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风电、环保装备等产业发展迅速[3] - 农膜回收处置率达到8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8%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9.4%[3] 能源结构优化 - 建成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就有1度绿电[3] - 西北风电光伏、西南水电、海上风电、沿海核电等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持续推进[3]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 全国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累计下降56%,重污染天数减少92%[7] - 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90.4%,首次超过90%[7] - 森林覆盖率达25.09%,比2020年提高约2个百分点,成为全球增绿最多最快的国家[7] 生态经济价值实现 - 大理推动户外运动产业,将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发展增量[8] - 武夷山国家公园推广生态茶园,带动茶产业链产值过百亿元[8] - 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建立数十个跨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8]
首创“购绿”机制,北京七大生态涵养区已获得补偿收益
新京报· 2025-09-27 12:14
政策与机制创新 - 北京市在全国首创GEP-R与GDP交换补偿机制 为各区设定GEP-R年度增长目标 未达标的区需向超额完成的区购买GEP-R值 [1][2] - 出台《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首次以法规形式提出开展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法律依据 [2] - 制定《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构建生态产品总值核算体系并探索核算结果的实践应用 [2] - 印发《关于新时代高质量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推动延庆等7个生态涵养区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 [2] 生态建设成效 - 2024年北京PM2.5平均浓度降至30.5微克/立方米 比十年前下降近七成 [1] - 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4.9% 建成全域国家森林城市 正全力打造花园城市 [1] - 永定河等五大河流实现全线贯通 亮马河等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流动名片 [1] - 2024年北京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4万元 城乡收入比由2020年的2.51:1缩小到2024年的2.32:1 [3] 市场与项目实践 - 北京推出国内首个生态产品认证地方标准 为中华蜂蜜、密云水库鱼等优质生态产品贴上身份标签 产品收益实现翻番 [3] - 北京加快推进矿山生态修复 通过打造良好生态环境引入市场主体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3] - GEP-R是GEP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指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降低环境风险、改善人类生存环境质量所蕴含的价值 包括水源涵养等10项 [2] - 交换补偿机制建立后 7个生态涵养区通过交换机制获得了补偿收益 共享了全市经济发展成果 [3]
北京首创“购绿”机制,未达标的区需向超额完成的区“购绿”
中国经营报· 2025-09-26 19:01
核心机制创新 - 北京市在全国首创GEP-R与GDP交换补偿机制 为各区设定GEP-R年度增长目标 未完成目标的区需向超额完成的区"购买"GEP-R值 [3][6] - 今年是该机制第一年实施 7个生态涵养区通过交换机制获得了补偿收益 [3][6] - 建立了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对密云水库 官厅水库等重要水源地保护给予补偿 [4] 政策法规与资金保障 - 《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颁布实施 首次以法规形式提出开展"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3] - 北京市制定了《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方案》 明确提出构建生态产品总值核算体系 [3] - 设立了生态涵养区综合性生态补偿资金 用于支持生态涵养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环境治理 绿色产业发展等 [4] 生态价值核算体系构建 - 北京市制定生态产品总值核算地方标准 并率先完成省级层面核算 [5] - 制定发布了GEP-R核算方案 并完成连续五年的GEP-R核算 [5] - 发布了国内首个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地方标准 为生态产品度量 变现奠定了基础 [5] 市场应用与价值实现路径 - 构建生态产品认证体系 推出国内首个生态产品认证地方标准 已为中华蜂蜜 密云水库鱼等产品认证 产品收益实现了翻番 [6] - 门头沟区王平镇西王平村项目作为全国首个VEP案例落地 村民以生态资产入股 参与项目运营和收益分红 [5] - 加快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等生态治理工程 引入市场主体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6] 社会经济成效 - 2024年北京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4万元 [6] - 城乡收入比由2020年的2.51:1缩小到2024年的2.32:1 [6] - 延庆区四海镇探索"生态积分"机制 村民垃圾分类 低碳出行等可兑换成景区门票 有机农产品 [4]
三亚、保亭携手开展赤田水库流域综合治理,解决跨界治水难题
海南日报· 2025-08-31 00:36
赤田水库项目背景与意义 - 赤田水库横跨三亚市海棠区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是三亚市重要饮用水源地,供应全市55%的饮用水,肩负42万群众供水重任 [1] - 水库总库容为7710万立方米,集雨面积达220.55平方公里,其水资源量90.75%来自上游保亭 [3] - 项目于1991年启动,1994年投入使用,有效缓解了三亚市严重缺水的现状,下游灌区覆盖19769.55亩土地,涉及17个村集体及众多用水主体 [3] 跨界治理机制创新 - 2021年海南省出台创新试点工作方案,首创“水质、水量和行动”三维度生态补偿机制,将补偿资金与治理目标刚性挂钩 [5] - 方案设立总额6亿元资金池,由省级财政出资3.3亿元、三亚出资1.8亿元、保亭出资0.9亿元构成,考核结果直接决定资金流向 [5] - 首个考核期内,保亭因生态保护成效显著获得5.16亿元补偿,三亚获得0.84亿元用于下游治理,形成“成本共担、效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6] 技术应用与精准治理 - 项目建立覆盖“天空地”的智慧监测网络,利用水质反演模型精准定位污染高风险区,系统可在15分钟内发出预警 [6]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研究团队采用同位素溯源技术精准解析污染来源,为精准治污提供技术支持 [7] - 无人机每小时巡航一次,14座自动监测站实时传回数据,卫星遥感捕捉植被覆盖变化 [6] 生态与经济效益成果 - 至2024年,赤田水库取水口国控断面水质稳定提升至Ⅱ类,总磷浓度下降17.4%,高锰酸盐指数下降3.3% [7] - 农业面源总磷输出负荷减少12.64%,优级断面比例跃升至85.7%,创历史最佳水平 [7] - 保亭红毛丹示范基地通过“林-菌-药”循环模式,生态产品产量提升至2.58万公斤/公顷,每公顷土地经济效益增加超百万元 [7] - 三亚芒果种植基地实现农药化肥“双减”,果品甜度和价格“双增”,并获得全国首张芒果“双碳”证书 [7] 社会效益与民生改善 - 项目推动35户搬迁户安置,1889名当地居民实现就近就业,搬迁户在芒果基地打工月收入可达3000多元 [8] - 保亭红毛丹种植户通过政府补贴(每亩550元)和绿肥替代化肥技术,收入增加57%,同时灌溉河流水质显著改善 [6]
以三大举措推动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
中国环境报· 2025-08-11 08:21
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与实践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 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历史性变革 天更蓝 地更净 水更清的美好图景愈加清晰 [1] - 当前处于加快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 需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向新而行 通过三大举措培育绿色生产力 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 [1] 全民行动体系建设 - 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全民行动体系 深化认知培育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 激发公民责任意识 [2] - 创新行动载体 借助生态环保纪录片 成果展等形式展现改善成效 依托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教学 推动绿色实践融入日常生活 [2] - 凝聚社会共识 通过志愿者积分 企业绿色信用评价等机制 形成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的共识 凝聚全社会守护生态家园的合力 [2] 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 绿水青山蕴含巨大经济社会价值与生态服务功能 需找对转化路径 实现核算准 流转畅 收益均的良性循环 [3] - 加快制定统一生态价值核算标准 建立生态资产负债表 精准测算森林碳汇 湿地净化等生态服务价值 [3] - 完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推广钱塘江流域上游护绿下游埋单等经验 通过资金补偿 产业扶持让生态守护者获得稳定收益 [3] 科技赋能生态环境治理 - 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生态文明建设 突破传统治理模式 在体制机制 技术应用 预警溯源等方面适配绿色低碳发展需求 [4] - 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 深化人工智能 物联网等技术应用 构建天空地海立体化监测网络 [4] - 利用AI 大数据打通地域治理壁垒 强化区域联防联控 推动治理范式从碎片化向系统性管控跃升 [4] 未来发展方向 - 生态环境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需深化生态文明理念 完善两山价值转化机制 提升科技赋能精准度 [5] -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持续深化拓展 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动力 [5]
赤田之约,何以破解治水困局?
海南日报· 2025-07-17 09:32
赤田水库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 首创"水质、水量和行动"三维度生态补偿机制,补偿资金与水质目标、水量保障、治理行动刚性挂钩 [2] - 2022-2024年首个考核期筹集6亿元资金池,其中省级财政投入3.3亿元、三亚出资1.8亿元、保亭出资0.9亿元 [2] - 资金分配动态考核,三亚累计获0.84亿元补偿,保亭累计获5.16亿元 [3] 治理成效与项目落地 - 65个重点项目落地,验收合格率达93.4%,资金专项用于退耕还林补助、移民搬迁补偿、污水处理工程等 [4] - 水质显著改善:取水口国控断面水质从Ⅲ类提升至Ⅱ类,优级断面比例达85.7%的历史最好水平 [6] - 农民退耕还林后每亩土地支出减少550元,搬迁居民收入同比增加57%,1889名当地居民获得就业机会 [7] 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 - 保亭推广"林-菌-药"循环套种技术,生态产品增加2.58万千克/公顷,经济效益提升103万元/公顷 [7] - 科技赋能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污染源精准画像和治理效果量化评估 [7] - 群众对生态补偿政策满意度超87%,形成"赤田"生态品牌 [7] 制度创新与模式推广 - 通过"1+N"政策体系和闭环管理机制破解跨区域治理难题,形成上下游利益共同体 [5][8] - 赤田模式五次入选国家级典型案例,已在海南17个市县推广,覆盖10条河流、4个湖库、18个断面 [9] - 未来将优化补偿标准动态调整、多元化投入机制及跨部门协同效率 [9]
长三角一体化下生态资源跨区共享难题怎么解决?
中国环境报· 2025-05-29 13:36
长三角生态资源跨区域共享现状 - 新安江流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前三轮试点中安徽年均获得补偿仅两亿元,绩溪县财政配套资金投入9亿余元而获得补偿金仅5.4亿元,补偿金额与实际治理投入差距显著 [1] - 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限值标准不统一,上海、江苏、浙江分别为50mg/m³、80mg/m³、60mg/m³,导致企业跨区域迁移面临重复改造难题 [1] - 长三角部分地级市存在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权限下放不当问题,与生态环境部2024年要求省级统筹的规定存在冲突 [1] 生态补偿机制现存问题 - 当前补偿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新安江第四轮试点产业协作项目落地率仅30%,跨省人才交流规模不足百人 [2] - 长三角GEP核算尚未形成统一标准,2023年示范区GEP核算覆盖面积不足50%,生态资源资本化进程受阻 [2] - 长三角"智慧大脑"虽实现242项数据共享,但跨部门生态环境、水利、农业数据融合度不足30% [2] 生态协同发展建议 - 提议设立长三角生态环境委员会,建立常态化协商机制并每年召开联席会议解决跨界纠纷 [3] - 建议按GDP占比和生态受益度确定三省一市出资比例,引入碳汇交易、水权交易等市场化工具,设立"长三角生态人才专项基金"资助技术人才跨区域交流 [3] - 规划建设生态产业走廊,在皖江城市带、杭州湾新区布局新能源产业集群,培育百亿级生态产业园区 [3] - 推进杭黄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廊道建设,整合黄山、千岛湖资源开发跨区域旅游产品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