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

搜索文档
打造“长三角企业入沪第一站” 40个项目集中签约上海青浦
证券日报网· 2025-07-27 16:49
青浦新城战略定位与发展规划 - 青浦新城规划面积91 1平方公里 占青浦区13%国土面积却贡献全区40%GDP和6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1] - 采用"1+3"重点片区布局 包括中央商务区(6 5平方公里核心区) 城市更新实践区 未来城市样板区和产业创新园区 [1] - 定位为"长三角企业入沪第一站" 服务长三角一体化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 进博会等国家战略 [1] 产业生态与集群建设 - 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构建以华为为核心的全产业生态链 [2] - "北斗及低空经济"作为特色产业 与高端装备制造 现代物流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协同发展 [2] - 华为与青浦区政府联合启动"长三角AI+联合创新中心" [1] 企业服务与创新环境 - 推出"企呼我应"数字化服务平台 整合市 区两级服务资源 实现企业诉求闭环管理 [2] - 规划在产业社区复合布局租赁住房 研发空间 公共服务设施 降低创新创业成本 [2] 重大项目与合作签约 - 40个项目在青浦新城开发建设大会上集中签约 [1] - 上海理工大学 中国电信上海公司 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与青浦区政府签订战略协议 [1]
交通重点工程稳步推进:建设者高温下坚守岗位 确保工程进展顺利
央视网· 2025-07-26 17:04
工程建设进展 - 浙江甬台温改扩建台州北段项目施工现场有3000多名建设者坚守岗位保障工程顺利进行 [1] - 项目已进入第四个施工阶段 工期紧张 工作时间调整为避开中午10点至下午3点的高温时段 [7] - 3.6公里长的岭青隧道作为关键控制工程 目前20多名工人正加紧电缆沟施工 [5] 施工环境特点 - 高温环境有利于沥青摊铺作业 可确保沥青混合料压实度达标并提升路面耐久性 [3] - 隧道内形成闷热高湿环境 湿度常年超过80% 采用每小时轮班休息制保障工人安全 [5] - 施工现场配备制冰机鼓风机等降温设备 场站后场采取防暑措施 [7] 项目概况 - 甬台温改扩建台州北段项目是浙江省"十四五"交通重点工程 全长42.8公里 [9] - 项目起于宁波宁海县与台州三门县交界 终于台州临海南互通 建成后将提升浙东高速通行能力 [9] 施工保障措施 - 指挥部配备防暑药品和饮料 组织安全培训传授防暑降温知识 [9] - 隧道施工严格执行轮班制度 工人定期到隧道外补水休息 [5]
LV“巨轮”驶进上海的背后:用温度、精度、速度提亮营商“灯塔”
证券时报网· 2025-07-26 12:57
营商环境优化案例 - 首届中国(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案例发布会评选出60个典型案例 包括市级部门、区级政府、街镇三个组别的"十佳创新实践案例"和30个"优秀创新实践案例" [1] - 静安区"路易号"巨轮项目从筹备到亮相仅历时三个月 体现该区外税总额和比重连续位列中心城区第一的外向型经济优势 [1] - 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从签约到取得施工许可证仅用75天 总投资约34.56亿元的项目通过审批制度改革实现流程优化 [2] 审批制度改革 - 临港新片区首创"两评两证"合一制度 将环评、水保、排污许可、排水许可四个审批事项合并办理 特斯拉项目审批从40余个工作日压缩至7个工作日 [3] - 建立"两个中心"前置仓服务体系和"项目服务包"机制 特斯拉项目从投资协议签订至取得施工许可平均用时缩短约20% [3] - 青浦区为华为项目创新审批流程 针对2400亩分期开发用地实行"概念方案预审+分期审批"模式 [4] 重点企业经济贡献 - 华为在青浦区导入的三家公司2024年合计营收342.4亿元 税收18.7亿元 [5] - 2025年前5个月青浦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达370.7亿元 同比增长34% [5] - 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已导入员工约2.5万人 预计2024年新增8000人 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79% [5] 人才服务配套 - 青浦区西岑国际人才港提供433项"一站式"政务服务 开港后办理个人业务2503件 落户1439人 [4] - 华为员工中15%有留学经历 居住在青浦约1.1万人 带动当地社零总额显著上涨 [5] 营商环境建设成效 - 上海连续八年实施八版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 世界银行测评显示59项指标中有22项达全球最优水平 [6] - 静安区建立"企业吹哨 部门报到"联动机制 通过《潜在问题预研清单》和每周销项制度提升服务精度 [2]
上海青浦打造“长三角企业入沪第一站”,40个项目集中签约
第一财经· 2025-07-25 20:02
40个项目在青浦新城开发建设大会暨"潮涌浦江"新城发力青浦系列活动上集中签约。 上海青浦正以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全面推进"长三角 创新枢纽"建设。 青浦新城规划面积91.1平方公里,以占青浦13%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区40%的GDP和65%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青浦新城 以"1+3"(1是中央商务区、3是城市更新实践区、未来城市样板区、产业创新园区)为重点片区,其中6.5平方公里的中央商 务区是发展的核心所在。 根据《2025年青浦新城发展行动方案》,青浦新城将重点发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构建以华为等龙 头企业为核心的全产业生态链,吸引总部经济和科创型企业。"北斗及低空经济"作为青浦新城市区协同发展的特色产业,将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底层技术支撑,与全区高端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协同融合发展。 青浦西襟江浙、东带虹桥,是上海唯一与江浙两省同时接壤的行政区。青浦新城处于上海"新城发力"和"两翼齐飞"的叠加战 略空间上,坐拥多重国家战略溢出带动之利,将成为区域联动、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重要承载空间。 "十五五"期间,青浦新城将 ...
打造“长三角企业入沪第一站” 上海青浦向世界发出邀约
搜狐财经· 2025-07-25 19:38
7月25日下午,40个项目在上海青浦新城开发建设大会暨"潮涌浦江"新城发力青浦系列活动上集中签约。上海理工大学、中国电信上海公司、交通银行上海 市分行与青浦区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华为与青浦区政府共同启动"长三角AI+联合创新中心"合作。 HINNER CONSULTION CONSULTION CONTRACTOR COLLECTION CONTRACTOR COLLECTION CONTRACTOR COLLECTION OF COLLECTION OF COLLECTION OF THE COLLECTION OF THE OFFICE OF THE OFFICE OF the status and FFF France. THE MUDH urning is children 11727-1972 F A the pol el 1 pe the 1 t the 当前,青浦正以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凝聚力量全面推进"长三角创新枢纽"建设。作为 青浦服务重大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青浦新城正朝"长三角企业入沪第一站"目标奋楫前进。 者在非 ...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跨省域高新区分园揭牌
中国经济网· 2025-07-25 10:54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联合招商会 - 会议于7月23日举办 旨在推动两区一县聚焦跨省域高新区和水乡客厅等重点区域联合招商 加快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优化营商环境 [1] - 会议由示范区执委会和开发者联盟主办 嘉善县政府承办 青浦区和吴江区政府协办 [1] 会议主要内容 - 示范区执委会解读了推动跨省域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和促进水乡客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 [2] - 两区一县围绕跨省域高新区战略规划和产业规划 推介各分园发展定位和建设重点 并发布招商需求 [2] - 开发者联盟成员单位分享投资心得 开展项目招商 提出重大项目落地需求 [2] - 示范区投资基金管理人进行基金路演 发布合作需求 [2] - 高能级创投机构共同发起成立示范区创投联盟 [2] - 发布《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一体化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2025-2027年)》 [2] - 跨省域高新区3个分园揭牌 [2] 跨省域高新区规划 - 规划面积49.16平方公里 包括青浦园区、吴江园区、嘉善园区3个分园 [3] - 战略空间布局为"一芯引领、两廊带动、三片协同、多点支撑" [3] - 重点打造西岑科创中心作为创新策源之"芯" 建设G50数智创新走廊和蓝色珠链生态价值绿廊 [3] - 布局东部转移转化、西部高端制造、南部科创服务三大功能片区 [3] - 加快建设朱家角工业园、练塘工业园、汾湖创新经济产业园、汾湖科技创业园、祥符荡创新中心等产业园区和创新载体 [3] - 联动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和全域 打造"核心区-拓展区-辐射区"联动发展框架 [3]
积极践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 箱箱共用完成1.3亿元F轮融资
经济网· 2025-07-23 16:32
融资动态 - 箱箱共用完成1.3亿元人民币F轮融资 由时代伯乐旗下仙居新能源产业基金独家投资 [1] 区域经济与政策支持 -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加快产业结构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演进 成为绿色科技成果转化重要承载地 [1] - 仙居县通过政策引导和产业生态培育 吸引包括箱箱共用在内的一批优质企业落地 为区域经济注入动能 [1] 投资方观点 - 时代伯乐董事长蒋国云看好箱箱共用将中国循环技术转化为全球标准的能力 [1] - 箱箱共用从单一包装制造商升级为产业平台生态构建者 通过全链条技术重构行业价值网络 [1] 公司战略与产业链布局 - 箱箱共用以上海为软实力中心 打通原创设计、智能制造和循环运营全产业链 [1] - 公司在江苏、浙江建立智能制造基地 部署覆盖全国的循环服务网络 形成"创新链、制造链、服务链"三链融合模式 [1] - "区域合作+产业链整合"模式提升运营效率和市场响应能力 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1] 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 - 箱箱共用拥有1430项全球专利申请 发明专利占比达49.65% 参与制定3项国家技术标准 [2] - 公司构建覆盖研发、制造、服务、数字化及全球化运营的全产业链能力 [2] 行业地位与未来展望 - 箱箱共用有望成为"隐形冠军"代表 为中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2] - 公司深化"技术IP化×服务场景化×业务平台化"战略 目标成为全球领先的绿色循环大平台 [2]
长三角“协奏曲”更加响亮
经济日报· 2025-07-19 05:58
区域协同联动 - 苏州吴江片区纳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后,推进土地管理、要素流动、公共服务等重点改革,首创"跨域通办·云综窗",实现购房"零门槛"和异地医保刷卡免备案 [2] - 南京北站建设进展顺利,主站房万余根桩基已完成,将成为长三角北翼核心枢纽,推动"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 [2][3] - 南京都市圈内每日从安徽马鞍山东站来往南京的客流约1.2万人次,宁马高速公路往返车辆约2万辆次 [3] 产业协作互补 - 江苏栋澄科技从上海迁移至南京浦口区,涉税事项迁移办理用时不到24小时,企业权益和资质可跨区域承继 [4] - 浙江华睿生物技术在安徽滁州建立万吨级生产基地,享受与苏州工业园区同等服务,获得税收减免和业务拓展支持 [4] - 中新苏滁高新区2024年新签约亿元项目38个,长三角区域项目占比达80%,累计引进工业项目超300个 [4] 科技创新协同 - 苏州牵头成立集成电路、智能驾驶、激光等产业联盟,1000多家企业加入相关联盟 [5][6] - 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形成协同格局:上海优势在芯片设计,苏州强于芯片制造和封装测试,无锡擅长半导体材料和设备 [6] - 长三角已设立12家创新联合体,构建15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网络,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60科创走廊等平台建设 [6] 民生便利共享 - 长三角203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78个居民服务事项实现"一卡通用",年减少群众跑腿2.3亿人次 [8] - 苏皖"两省一街"警务室升级为公安政务服务窗口,实现两省群众"进一扇门,办两省事",15分钟可办结社保等手续 [7] - 长三角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累计使用超5000万人次 [8] 生态共保联治 - 太浦河推行联合河湖长制,建立五大联合机制,年均水质连续6年稳定达Ⅱ类,主要污染物指标下降18%-54% [9][10] - 长三角区域环境气象一体化业务平台实现跨区域污染精准预报和联防联控,共享信息和数据 [10][11] - 长三角生态环境治理新体系持续构建,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11]
更好发挥“两重”“两新”政策效能(调查研究 凝聚共识 ——台盟中央开展二〇二五年度重点考察调研
人民日报· 2025-07-16 05:54
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两重") - 平陆运河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预计2026年底通航 将大幅缩短西南地区货物出海距离并降低物流成本 [2] - 广西加快实施《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形成通道建设补短板、优服务、扩开放的政策体系 [2] - 上海围绕大飞机、人形机器人等重点产业链策划项目 加快项目进度 [3] - 中国商飞总装制造中心生产线自动化系统高效运转 技术人员专注推进关键工序 [2] 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两新") - 上海出台方案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 新增数码产品购新补贴 2024年广西使用补贴资金51亿元直接拉动销售325亿元 [4] - 南南铝完成多条生产线智能化改造 设备投资强度提升带动上下游订单增长 [6] - 广西2024年引导金融机构支持节能降碳、工业智能化转型等领域设备更新 [7] - 上海推出工业设备更新专项行动 新增支持方向并降低申报门槛 2024年市区两级支持项目超500个 [7] 政策实施成效与建议 - 美团平台以旧换新补贴政策使原价7000元电脑到手价低于6000元 [4] - 建议完善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机制 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3] - 建议更大力度促消费 综合运用财税信贷等手段实施消费提振行动 [7] - 建议培育符合消费新需求的新业态 构建文旅融合新消费场景 [8]
中国经济圆桌会丨苏州工业园区:加快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新华社· 2025-07-14 10:47
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战略 - 苏州工业园区将发挥中新合作、自贸试验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等功能平台叠加优势,探索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1] - 坚持在全球范围汇聚配置创新资源,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1] -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首个合作项目,开发建设30周年成绩斐然 [1] 开放合作与投资布局 - 累计支持700余家企业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布局 [1] - 设立了11个合作共建园区,持续输出"园区经验" [1] - 加快共建中新"国际化走廊",提升新加坡苏州国际商务中心功能,引导优势企业优化全球布局 [1] - 加强境外投资服务示范平台建设,完善境外投资协同管理机制,优化"企业出海一件事"特色服务 [1] 区域拓展与市场开发 - 融入"一带一路"贸易投资合作网络,依托新疆霍尔果斯合作共建园区,加强与"苏满欧"中欧班列战略合作 [2] - 开辟中欧卡航跨里海、土耳其、欧洲新线路,全面拓展中亚、西亚等新兴市场 [2] - 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等机遇,推动苏宿、苏锡通、中新苏滁等合作园区高质量发展 [2] 政策落实与未来目标 - 将认真落实《深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创新以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和《支持苏州工业园区深化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的若干措施》明确的各项政策任务 [2] - 加快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节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高地、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发区治理样板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