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成扩散模型
icon
搜索文档
AR四小龙,「危」机交织进行时
36氪· 2025-11-17 08:36
从悲观到乐观 最近AI+AR 眼镜越来越热闹了,前有"掌握核心科技"的JBD获得天量融资,再有行业今年最大单笔融资但金额"未知"的华南某企业,春江水终于暖了,也真 心为一众AR创业公司庆幸。 作为曾在行业里两家标杆性公司工作的野生评论家,深知消费级AR极不成熟又身体力行的不易。 两年前,核心微显示屏和光机占了BOM成本一半,但是色彩、亮度始终不能匹配需求;近眼显示光学方案复杂艰深且远未达成共识,量产一致性和良品率 又十分感人,这些必须买单的高昂成本,成型终端只有羸弱的场景和极为有限的扩屏和信息提示功能。 消费级AR不是真AR。要同时满足「消费级」、「AR」,那只能是假的。 一个代表,Video-See Through方案强大如苹果也难,无论光学模组、sensor、算法、算力再怎么推进,本质上人类要适应"透过摄像头以望远镜方式"去观察 世界,这似乎要等待智人完成进化,Apple Vision Pro在消费市场前景难测。 图为 Apple Vision Pro的定制光学模组 一群野蛮人,Optic-See Through方案乃至部分透光的BirdBath方案真正能被消费者接受,但做完整的AR只有做成头盔,只能2B ...
AR四小龙,“危”“机”交织进行时
搜狐财经· 2025-11-15 08:06
行业技术演进与市场前景 - 大语言模型(LLM)技术的演进是消费级AR品类最大的关键变量,极大地丰富了产品功能组合和应用场景[4] - 高透光、可日常佩戴的AR眼镜被视为LLM落地的最佳硬件范式,吸引了国内外巨头的关注[4] - 技术进步驱动了功能和场景扩张,降低了实现特定功能的复杂度和成本,是典型的技术革新创造新品类、新需求的过程[5] - 消费级AR行业技术基本达到门槛,供应链逐渐成熟,市场逐步打开,风险投资开始活跃[19] - 行业最关键的驱动力在于AI眼镜被视为万亿级大模型投资的最佳硬件落地载体[19] 海外巨头动态与技术布局 - Meta、谷歌、微软、苹果等海外巨头持续投入多年研发,并购关键技术公司,储备了深厚的专利池[7] - Meta的Ray-Ban产品通过优化音频和AI功能获得市场成功,其Orion项目采用碳化硅波导基底,视场角(FoV)扩大至70度,在轻量级光波导眼镜中属于突破性进展[7] - Orion波导的扩瞳方案和采用三片合色的Micro LED全彩光引擎减少了镜片前向漏光,使外观接近普通眼镜[7] - Meta通过Orion展示高端示范,同时推进LLaMa大模型,在软硬件整合上同时发力[9] - 消费级AR的“iPhone时刻”可能已经降临[9] 国内AR“四小龙”公司分析 - 国内消费级AR市场存在东西南北分布的“四小龙”公司[6] - 深圳公司采用两条腿走路策略:X系列采用与Meta Orion同源的三片Micro LED合色全彩光引擎,搭配单片全彩光波导显示,是行业唯一量产该方案的公司,售价近万元[10] - 深圳公司在量产过程中付出了巨大努力,包括设备定制、与应用材料公司推进刻蚀工艺落地、改进SRG光波导显示Layout[10] - 杭州公司光波导眼镜光引擎仍为单绿色,其“光舟”一拖二光引擎有助于降本,波导Layout改进减少了前向漏光[11] - 杭州公司注重产品质感、工业设计和用户体验,并较早布局系统和软件开发生态[11] - 上海公司在BirdBath方案上表现最佳,技术储备深厚,与谷歌进行OEM合作,其Xprism产品借鉴Apple Vision Pro灵感,通过超薄光学模组和增加折返镜片来减少厚度并放大FoV[12] - 上海公司产品线单一,专注于BirdBath方案,采用主机与显示分离的分体式设计并自研芯片[12] - 成都公司曾推出INMO Air 2产品,但近期产品缺乏深刻印象[13] - “四小龙”共同面临的风险在于其可能只是在为大厂做产品上的MVP(最小可行产品)验证[9] 核心技术供应链与竞争壁垒 - 行业定海神针是JBD的Micro LED或视涯的多层Micro OLED微显示屏,以及光引擎、光学模组、波导镜片等关键组件公司[14] - 定制算法DSA或SoC芯片、端侧或云侧大模型门槛极高,小体量创业公司难以企及[14] - 未来竞争核心可能转向软件和生态,砸钱做产品不如做系统,深耕供应链不如做软硬一体[16] - 无法复制的软硬件封闭体系打造的品牌溢价,高于无休止的性价比竞争[18] - 成功的商业模式需要找到让用户舒适、上瘾的机制,并通过Killer App形成网络效应和垄断优势[17] 产品方案与技术路径争议 - 消费级AR存在Video-See Through和Optic-See Through(包括BirdBath)等不同技术路径[4] - Video-See Through方案要求用户适应“透过摄像头观察世界”,体验上存在挑战,即使苹果也面临困难[4] - BirdBath方案和光波导方案为代表的消费级AR目前仍是一个极为早期的边缘市场[4] - BirdBath方案被认为是一个过渡方案,边缘市场定位难以突破[12] - 深圳公司的BirdBath产品线(Air系列)在镜腿上迭代麦克风的设计被质疑其明智性,因空间限制导致音效存在天花板[10] - 杭州公司BirdBath产品线中规中矩,但其来自供应链的近视调节功能被质疑实用性,因多数近视用户伴有散光[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