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商冲击传统零售
icon
搜索文档
苏宁与家乐福债务和解,入华30年的家乐福也将谢幕
36氪· 2025-08-14 19:32
债务和解方案 - ST易购以货币资金方式支付2.2亿元与家乐福方达成债务和解 双方债权债务关系彻底结清 [1][4] - 家乐福中国及咨询公司需在和解协议签署后一个月内停止使用相关知识产权 [4] - 和解完成后 ST易购将间接持有家乐福中国100%股权 [4] 股权收购历程 - 2019年6月苏宁国际以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股份 协议约定剩余20%股权可按固定价格转让 [4] - 2022年CNBV行使剩余20%股权售股权 苏宁国际支付2.04亿元后持股比例达83.33% [5] - 双方就剩余16.67%股权收购产生争议 涉及收购款10亿元及仲裁费用87.57万欧元和80.32万港元 [5] 家乐福中国市场表现 - 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 大卖场模式迅速吸引消费者 1996-2006年间快速扩张 [8] - 2009年国内销售额被大润发超越 2010年门店数被沃尔玛反超 [8] - 2012至2017年大陆地区销售额从55.83亿欧元降至46.19亿欧元 降幅17.27% [8] - 2018年市场份额降至3% 被永辉集团反超 [8] - 2024年营业收入从2020年峰值255.74亿元缩减至6.48亿元 全年亏损5.46亿元 [14] 衰落原因分析 - 电商崛起冲击传统零售 阿里、京东等改变消费习惯分流客源 [9] - 便利店等小型业态凭借贴近社区优势满足即时需求 [9] - 电商布局严重滞后 2013年才建网上商城 2015年才自建配送中心 [9] - 长期依赖"通道费"模式盈利 忽视供应链和仓储体系发展 [9] - 商品经营能力和品类管理落后 缺乏爆款和高性价比自有品牌 [9] - 本土化能力不足 选品促销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 [9] 苏宁收购后的经营变化 - 2019年苏宁收购后 家乐福2019年双十一销售额达31.2亿元同比增长43% [13] - 2020年上半年实现盈利1亿元以上 为八年来首次税前盈利 [13] - 因苏宁自身流动性债务危机 难以为家乐福持续输血 [13] - 2021年关闭26家卖场 2021-2023年闭店速度加快 [13] - 2023年退出北京市场 关闭深圳所有门店和广州最后一家门店 [13] - 2023年末在中国仅存4家门店 [13] 当前经营状况 - 目前仅剩上海万里店仍在营业且处于清仓处理阶段 [1] - 广州家广超市、东莞家乐福商业、成都家乐福超市等相继被债权人申请破产 [14] - 部分门店对购物卡消费设限 影响消费者信任与品牌形象 [14] - 2025年4月13日上海古北店闭店 5月29日上海川沙店闭店 [17]
法国家乐福、英国乐购、韩国乐天……在中国零售业消亡的9大洋品牌
36氪· 2025-05-12 12:49
洋品牌超市在华失败案例总结 家乐福 - 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 首创"大卖场"业态 2009年已在37个城市开设155家门店 销售额达437亿元 [4] - 2010年后受电商冲击及本土超市竞争加剧 市场份额被京东 淘宝等电商平台及永辉 大润发等本土超市抢占 [4] - 管理模式僵化 决策流程繁琐 对市场变化反应慢 2019年将80%股份出售给苏宁易购 2023年门店仅剩4家 [4][5] 玛莎百货 - 2008年进入中国市场 商品风格偏英伦风 与中国消费者时尚偏好存在差异 [8] - 选址在核心商圈导致运营成本高 商品定价比本土品牌高50%-100% 缺乏价格竞争力 [8] - 2018年关闭所有中国门店 仅保留线上旗舰店但影响力大减 [8] 乐购 - 2004年通过收购进入中国市场 初期发展顺利但本土化不足 [12] - 商品品类未适应中国消费者习惯 如节日商品不足 供应链管理存在短板 [12] - 2013年与华润万家合资 2014年彻底退出中国市场 [12] 易买得 - 1997年进入中国 初期凭借韩国商品特色吸引消费者 [15] - 本土化失败 生鲜 熟食等品类缺乏竞争力 供应链体系不适应中国市场 [15] - 2017年出售全部中国门店 [15] 高岛屋 - 2012年进入中国 定位高端奢华 商品价格偏高 [18] - 选址上海徐家汇商圈 运营成本极高 客流量不足 [18] - 2019年关闭上海门店 [18] 欧尚 - 1999年进入中国 会员制和丰富商品种类初期取得发展 [21] - 数字化转型滞后 线上业务发展缓慢 商品本土化不足 [21] - 2020年后门店逐步由大润发接管 [21] 乐天玛特 - 2008年进入中国 初期发展迅速 [24] - 2017年"萨德事件"引发消费者抵制 112家门店关闭87家 剩余门店营业额减少80% [24] - 2018年开始出售中国业务 [24] 卜蜂莲花 - 1997年进入中国 仓储式超市业态初期吸引消费者 [27] - 2012-2015年持续亏损 2016年亏损达5.38亿元 五年累计亏损超11亿元 [27] - 业态创新落后 面临私有化命运 [27] 麦德龙 - 1996年进入中国 批发业务受中小企业青睐 [30][31] - 受电商冲击及本土超市竞争 2019年物美以140亿元收购80%股权 [31] - 转型为仓储式会员店但效果不及山姆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