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防治

搜索文档
我们能不能登上月球?高新区青少年对话科学家
搜狐网· 2025-09-26 17:44
活动概述 - 活动名称为“我的科学之路”科学家互动对话,于9月25日下午在重庆科学城高桥学校举行 [1] - 活动由重庆高新区科协、高新区创新服务中心、高新区老科协联合主办,旨在从科学家个人成长视角出发激发中学生思考 [2] - 活动面向7年级和8年级学生,是高桥学校校长阮奇致欢迎词后进行的重点活动 [5][17] 科学家主题演讲 - 重庆大学特聘研究员谢磊博士以“科学探索的乐趣”为题,通过纳米磁流体科技艺术装置视频吸引关注,分享从中小学到博士科研的关键节点 [9] -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隆艳艳博士从“健康第一”角度科学阐释癌症成因与预防策略,强调终身学习重要性并分享临床科研案例 [12] -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谢更新院长以“科学与未来生活”为主题,讲述人类在月球成功培育第一片绿叶的重大突破,解读深空探测科技改变未来 [12] 学生互动与科学家回应 - 学生通过填写“我向科学家的提问卡”提出关于生命科学、宇宙奥秘及学业生活的疑问 [5] - 学生提问涉及登月机会、乐观心态对癌症康复作用及如何进行深度思考等思辨性问题 [13] - 谢更新回应中国即将在2029年实现载人登月,隆艳艳肯定积极心态对康复促进作用,谢磊指出归纳总结是从碎片信息提炼知识体系的关键 [16] 活动成果与影响 - 活动尾声谢更新院长将最新科普著作赠送给高桥学校,三位科学家为学生送上深情寄语 [16] - 作为2025年重庆高新区全国科普月暨第五届西部科学城科技节重点活动,构建起连接现在与未来、梦想与实践的桥梁 [17] - 活动实现从“知识普及”迈向“能力启迪”,完成科学精神广泛传播与青年创新意识深度唤醒 [17]
江西:算好卫生健康“民生账” 擦亮百姓生活“幸福成色”
人民日报· 2025-07-08 06:05
普惠托育服务 - 江西省2022年建立婴幼儿入托补贴制度,按普惠指导价招收3岁以下婴幼儿的托育机构可获得每托位每月200元补助 [2] - 2023年补贴标准提高至每托位每月300元,3年累计发放补贴约2亿元,补助托位19.32万个 [2] - 政策实施后江西省人口出生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2] 女性健康保护 - 江西省2023年将适龄女生免费接种HPV疫苗列入民生实事,2年累计为70余万名女生接种 [3] - 发布《宫颈癌防治口诀》,推动宫颈癌预防策略从筛查为主转向疫苗精准保护为主 [3] 癌症防治体系 - 江西省2025年印发《癌症防治专项行动方案》,将肺癌筛查列入民生实事 [4] - 预计2025年参与肺癌风险评估人群达324万人次,筛查高危人群48.6万人次 [4] - 建立智能化筛查平台和重点癌种防治联盟,构建三级协作网络 [4] 出生缺陷防控 - 江西省2023年起将出生缺陷防控服务列入民生实事,提供8项免费筛查 [5] - 2年累计为167.94万人次提供产前筛查,191.65万人次提供新生儿筛查 [5] - 形成"即筛、即治、即救"全链条服务,累计节约生育成本3.62亿元 [5] 基层医疗服务 - 江西省建成覆盖1776家乡镇卫生院和20724家村卫生室的基层智慧医疗系统 [6] - 系统实现智能随访、数据共享、刷脸就医等功能,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6] 医疗资源共享 - 江西省明确8类82项检验项目和3类467项影像项目的互认规则 [7][8] - 搭建三级互认共享平台,覆盖570家实验室,开展92项质量评价项目 [7][8]
食物补品抗癌靠谱吗
经济日报· 2025-05-04 07:44
癌症防治与饮食传言 - 网络上关于癌症患者饮食的传言大多缺乏科学依据 如某些食物可以抗癌 不吃饭可以饿死癌细胞 吃补品可以治疗肿瘤等 [1] - 国家卫健委提醒公众不要轻信网络传言 癌症患者应遵医嘱规范治疗 [1] - 发现健康谣言或错误信息可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辟谣平台"举报或查证 [1] 肿瘤标志物解读 - 肿瘤标志物主要由癌细胞分泌或正常细胞应对癌变时产生 不能依靠它来确诊肿瘤 [2] - 消化系统常见的甲胎蛋白(AFP)和癌胚抗原(CEA)对疾病筛查和肿瘤监控有一定作用 [2] - 大多数肿瘤标志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 肿瘤患者标志物不一定升高 非肿瘤患者标志物也可能升高 [2] - 肿瘤标志物高于正常值上限数倍且持续升高时应提高警惕 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复查或进一步检查 [2] 肺癌防治建议 - 主动戒烟并远离二手烟 均衡饮食 每周坚持150-30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2] - 肺癌高危人群应重视防癌体检和主动筛查 [2] - 已确诊肺癌患者应尽早就医评估 通过规范化治疗提高疗效和生存率 [2] 癌症患者营养管理 - 癌症患者营养管理目标是避免营养不良 提高治疗耐受性 减少不良反应 [3] - 日常饮食应注意热量充足 适当增加优质蛋白摄入 保证营养均衡 [3]
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冯键:攻坚纵隔肿瘤早筛早诊,培育医疗新生力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1 17:10
纵隔肿瘤疾病特征 - 纵隔肿瘤是胸腔两肺之间区域良恶性肿瘤的统称 包含胸腺上皮源性肿瘤、生殖源性肿瘤、淋巴瘤等类型[2] - 胸腺上皮肿瘤包括胸腺瘤和胸腺癌 是典型恶性肿瘤 以往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0.3[2] - 随着胸部CT肺癌筛查普及 纵隔肿瘤检出率可能超过以往认知的100倍[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早期症状不明显 可表现为轻微胸闷、胸痛、咳嗽、吞咽困难或反复发热[4] - 约30%-50%胸腺瘤患者合并重症肌无力 表现为眼睑下垂、复视、上楼困难等症状[4][5] - 不推荐使用CT进行普遍筛查 但出现症状者应尽早进行胸部CT检查[5] 治疗方式演进 - 治疗方式取决于肿瘤性质和分型 良性肿瘤可单纯随访 淋巴瘤可采用系统性药物治疗[5] - 早期胸腺上皮肿瘤以单纯手术为主 恶性程度高的类型需联合化疗放疗[5] - 微创手术如胸腔镜、机器人手术成为主流 使患者创伤更小且恢复更快[5] - 免疫治疗在晚期胸腺癌患者二线治疗中表现出较好效果[6] 诊疗挑战与发展方向 - 鉴别诊断高度依赖医生经验 可能导致不必要手术[6] - 人工智能应用及外周血肿瘤标志物检测有望提高术前诊断准确性[6] - 晚期胸腺上皮源性肿瘤等类型治疗手段有限 需加强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6] 地区医疗差异 - 西藏地区因生活习惯等因素 患者较少体检 肿瘤发现时多偏晚期[3][7] - 对比沿海城市 西藏纵隔肿瘤就诊率较低且诊断时机滞后[7] 公共卫生与科普 - 常见误区包括认为胸腺瘤都是良性、没症状不用管、纵隔肿瘤难治等[9] - 需强调规范化诊疗 不同肿瘤治疗方式差异大 部分只需随访而部分需积极治疗[9] - 建议通过医生自媒体账号进行医疗科普 提高公众认知和防范意识[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