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陌生化

搜索文档
项飙:AI把「顾影自怜」四个字彻底地实现
36氪· 2025-08-03 21:41
AI对社交关系的影响 - AI的普及导致情感依赖转向技术,线下真实关系变得更脆弱疏远[5] - 年轻人与AI交流趋势加剧,出现极端案例如与虚拟影像结婚,反映社会陌生化加深[11] - AI作为情绪诉说对象实质是高阶回音壁,无法提供基于生命经验的真实交流[13] AI依赖的底层逻辑 - AI吸引人因其可定制化迎合需求,但导致对世界复杂性认知模糊化[13] - 东亚社会AI势头强烈源于原有社交稀薄化,AI填补孤独空白[16] - 教育和工作系统行政化已使思维AI化,依赖符号化规则而非真实互动[17] 活人味与真实性需求 - 暴露瑕疵的"活人味"受追捧,因其激发互动本真性与经验调动[24] - AI生成的完美文本缺乏个性,符合大众习惯但压制独特表达[25] - 松弛状态体现自信,需培养从经验中提炼独特视角的能力[28] 低能量与赖活着现象 - 慢性疲劳等病症年轻化反映生命力稀薄,如履薄冰状态导致亚健康[32] - AI可能促成长期赖活着状态:医疗延长生命但精神萎靡[33] - 躺平作为消极应对无法持续,需方向感与自我强化[38] 极端行为与社会结构 - "发疯"行为是AI化规范下对个性压抑的反抗,成本高且破坏关系[41] - 平台型公共性使人裸露于系统,缺乏人际协商基础导致极端表达[42] - 需重建附近关系,通过社区观察理解人性丰富性[44]
项飙:我们不是不想社交,而是AI让「别人」消失了
后浪研究所· 2025-07-29 15:14
年轻人开始长期"赖活"在AI时代 。 撰文| 巴芮 编辑| 薇薇子 封面图源| 受访者供图 不久前,人类学家项飙的新书《你好,陌生人》出版。这本书的内容是一系列发生于2023年的对谈的集结——当时正处于疫情尾声,项飙与画家刘小东、 纪录片导演李一凡等五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艺术家对于"社会陌生化"展开的一系列对谈。 距离那场对话的发生已经过去了两年,但我们发现这种所谓的陌生化不仅没有消退,反而"升级"了。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AI的普及,让人们的情感依赖 出现了新的转向;而线下的真实关系则变得更脆弱、疏远。 项飙: 我对这个趋势是担心的。但是我们要看到,AI给人带来的焦虑不是AI本身,这个要放在更大的社会背景下来理解。一方面,AI出现的时刻,正好是 经济下行、人们生存压力加大、悲观迷茫情绪蔓延的时候, AI的出现带来了巨大的兴奋、新鲜感,大佬们、资本、政府都在非常热情地宣扬, 好像AI会有 神奇的力量,带我们走出低谷,带来一个全新的未来。但另外一方面,对于年轻人个人来讲,AI又是让他们恐惧的,他不知道应该怎么面对这样的一个可能 会取代他的工作、情绪,甚至控制他生活的这么一个技术。 这样的个体的感觉和亢奋的总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