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仪器国产化

搜索文档
国产高端电镜破壁而生!博众仪器发布国产首台商用200kV场发射透射电镜BZ-F200
仪器信息网· 2025-06-30 16:35
核心观点 - 苏州博众仪器发布国产首台商用200kV场发射透射电镜BZ-F200,具备0.14纳米晶格分辨率(当前国产最高),性能对标国际主流产品,标志着我国高端科学仪器实现重大突破 [1][2] - 该设备可满足集成电路、新材料等领域原子级观测需求,核心技术包括自主电子枪、超稳电源系统、热场发射电子源及精密制造等 [22][24] - 透射电镜长期被国际巨头垄断,国产化率不足5%,博众仪器通过五年技术攻坚填补国内空白,展现民企在高端仪器领域的创新实力 [21][28] 技术突破 - **性能参数**:BZ-F200点分辨率≤0.25nm,晶格分辨率≤0.14nm(国产最高),加速电压80kV/200kV,支持6种成像/衍射模式 [24][25] - **核心技术**:突破电子源针尖制备、超高稳定度高压电源(稳定度达百万分之一)、透镜超精密加工(亚微米镜筒精度)等"卡脖子"技术 [21][24] - **应用验证**:成功解析单晶硅晶格图像(国产首次)、氮化硼纳米片及金属硫化物微观结构,半导体界面缺陷分析达0.23纳米分辨率 [22][27] 行业意义 - 高端仪器国产份额从30%升至45.5%(2023年),政策驱动下预计2025年达60%,透射电镜突破标志国产仪器进入"从无到有"阶段 [28] - 设备对材料科学具革命性价值,可解析复杂晶态多孔材料原子结构,攻克传统X射线衍射的解析局限 [30] - 产学研合作推动"创新链-产业链-生态链"整合,建立电子光学系统、超精密加工等自主可控的产业联合体 [31] 公司发展 - 博众仪器2019年立项时仅一人团队,五年内突破技术壁垒并实现商业化,计划2026年推出120kV/300kV机型,远期攻关球差电镜等高端设备 [21] - 采用市场化导向策略,同步推进整机研发与核心部件国产化,构建电子束技术应用与服务生态 [12][21] - 苏州大学已引入首台设备至国产仪器示范中心,为迭代提供应用场景,政府及学界呼吁支持首代产品优化 [12][28] 研发背景 - 创始人团队2018年响应国家"卡脖子"技术清单选择透射电镜领域,初期面临人才、技术、供应链等"五无"困境,最终通过自主攻关锤炼出电镜"中国之心" [7][21] - 中国电镜行业自上世纪50年代起步后停滞,博众成果圆了科研工作者使用国产透射电镜的心愿 [19] - 清华大学教授段文晖2023年调研后提案呼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肯定民企"决策高效、技术迭代迅速"的优势 [9]
苏企突破技术壁垒实现高端科学仪器国产化
苏州日报· 2025-06-29 08:31
行业突破 - 国产首台200kV场发射商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在吴江发布,打破国际巨头垄断局面[1] - 该设备由苏州博众仪器科技有限公司历时五年自主研发,性能对标国外先进产品[1] - 透射电子显微镜是半导体、前沿材料、生命科学等战略领域的核心装备,其自主可控关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产业链安全[1] - 在200kV场发射高端机型领域,此前国产化率几近为零[1] 技术成果 - 旗舰产品"BZ-F200"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整机及核心部件实现完全自主研发[1] - 公司依托自主可控的电子光学核心技术、高稳定性超低纹波电源及安全可靠供应链体系[2] - 成功贯通从核心技术突破到高端装备产业化的全链条[2] 公司背景 - 博众仪器是博众精工孵化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于2020年3月[1] - 公司锚定高端透射电镜及电子束共性技术的自主研发[1] - 通过核心技术自主攻坚,系统性破解技术困局,填补关键领域空白[1] 行业意义 - 该成果标志着中国透射电子显微镜进入自主研制与规模化商用并举的新阶段[1] - 铸就了中国高端科学仪器自主化进程中的崭新里程碑[2] - 国内顶尖高校、科研院所、产业界领袖等共同见证这一突破[1]
数千万元!追光生物完成天使+轮融资,加速光电镊等技术产业化进程
仪器信息网· 2025-06-16 14:16
融资与资金用途 - 追光生物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英诺天使基金领投,南山创投、合鼎共资本、零以创投、上海天使基石跟投 [2] - 本轮融资资金主要用于光电微流控产品线技术升级、生物微机电系统开发应用、市场营销网络拓展和服务应用体系完善 [2] - 公司目标为推动高端生命科学仪器的国产化进程 [2] 公司背景与定位 - 追光生物成立于2023年,由北京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暨南大学教授及多名海归博士共同组建 [2] - 公司以科技赋能生命为理念,助力生物医药、细胞基因治疗,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2] - 专注于解决生命科学仪器领域卡脖子问题,研发高端生命科学仪器平台 [2] 产品与技术 - 光电微流控平台可将细胞筛选实验周期从2-3个月缩短至1-2周,实现高通量、全流程自动化 [3] - 数字微流控平台基于介电润湿原理,具备模块化设计、直观用户界面,支持多独立通道和动态阻抗感应 [6] - 结构光投影仪采用DMD技术,提供精确时空光控制与亚细胞分辨率,支持主流显微镜 [7] - 产品符合GMP设计,支持ISO Class 5或BSC Class II生物安全等级 [3] 核心团队 - 团队包括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熊盛,曾获I类新药证书 [10] - CTO谢伟拥有18年以上医疗器械开发经验,15年以上研发团队领导经验 [13] - CFO何燕具有14年跨行业财务经验,擅长业务模式匹配的财务管理策略 [13] - 销售负责人江海拥有15年+科学仪器销售经验,专注高价值设备市场 [15] 行业挑战与机遇 - 生命科学仪器开发是跨学科系统工程,涉及多领域交叉融合,技术门槛极高 [11] - 该领域是我国当前"卡脖子"领域之一 [11] - 公司联合高校与工业界,基于生命科学价值链开发新仪器平台 [11]
钢研纳克:多品类科学仪器销量领先,检测服务覆盖全国八大基地
仪器信息网· 2025-06-06 14:03
公司概况 - 公司是专业从事金属材料检测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的创新型企业,提供检测服务、检测分析仪器、标准物质/标准样品、能力验证服务、腐蚀防护工程与产品等服务[3] - 公司在国内金属材料检测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公信力,是国内钢铁行业权威检测机构和业务门类最齐全、综合实力最强的测试研究机构之一[3] - 公司已获批筹建国家先进钢铁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3] 财务表现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09,767.42万元,同比增长15.60%,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4,502.23万元,同比增长15.37%[4] - 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1,906.40万元,同比增长7.18%,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608.11万元,同比增长33.28%[4] 业务布局 - 公司在全国布局8大检测基地(北京、昆山、成都、沈阳、青岛、西安、涿州、株洲),服务覆盖能力较好满足客户需求[2][5] - 检测业务重点布局航空航天、核电等高温合金材料检测需求较大的领域,同时拓展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检测[10][8] 仪器业务 - 仪器产品覆盖8大类60多种科学仪器,包括原子发射光谱类、质谱类、气体分析类等[6] - 火花直读光谱仪获工信部单项冠军产品,气体分析仪、ICP光谱仪等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BCEIA金奖[6] - 未来将提升基础型产品品质,扩大扫描电镜、ICP-MS等高端仪器市场占有率,提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8] 行业前景 - 检测分析仪器产业发展空间广阔,国际形势变化加速国产化进程,为国产科学仪器制造商带来发展机会[7] - 新材料产业发展加快,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检测需求持续增长[9] 发展战略 - 检测业务方面将挖掘客户多元化需求,加强精益管理,推进自动化检测[8] - 仪器业务方面将提升产品品质,扩大高端仪器市场份额,提升智能化水平[8] - 公司重视股东回报,近些年现金分红占净利润比例均超过30%[11]
高端质谱仪器研发与国产化公司完成千万级天使轮融资
仪器信息网· 2025-04-24 14:34
公司融资与背景 - 国科新智完成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由国科创投独家投资 [1][2] - 募集资金重点投向高端质谱仪器的研发、产业化及市场拓展 助力实现自主可控 [2] - 公司2024年5月注册成立 在合肥科大硅谷设立全资子公司 为国科科转基金首批投资项目 [2] 技术优势与创新成果 - 深度融合中国科学院苏州医工所技术 突破高端质谱国产化关键技术瓶颈 构建"核心部件-整机系统-产业化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 [2] - 团队累计申请专利200余项 发表论文50余篇 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 [4] - 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获批国内首个医疗器械注册证 自主研发三重四极杆质谱 [4][5] 产品矩阵与市场应用 - 产品包括LC-MS/MS、ICP-MS/MS、GC-MS/MS等系列 定位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践行者 [5] - 与解放军总医院、协和医院等顶级机构合作 推动国产高端仪器应用示范 [5] - 荣获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提供完整国产化解决方案打破国外垄断 [5] 战略规划与行业定位 - 创始团队强调突破"卡脖子"技术 聚焦核心部件攻关 贯彻科技自立自强战略 [6] - 国科创投指出质谱仪技术壁垒高、市场规模大 公司攻克离子源、四极杆等核心部件 具备系列化技术能力 [6] - 目标成为国产高端质谱领军企业 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6]
哪些仪器有利好?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
仪器信息网· 2025-04-09 19:00
农业强国规划核心观点 - 规划提出分阶段建设农业强国目标:2027年粮食产能达1.4万亿斤、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农业强国[5][7][13] - 部署七方面重点任务:包括夯实粮食安全、推进科技装备创新、完善经营体系、升级产业体系、深化对外合作、建设宜居乡村、促进城乡融合[9][13] - 强调科技创新驱动:重点突破种业"卡脖子"技术,实现种源自主可控,推动农机装备国产化升级[16][17] -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设施农业、生物科技产业,推进合成生物产业化[15] 粮食安全保障 - 严守18.65亿亩耕地和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红线,优先建设高标准农田[15] - 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在17.5亿亩左右[15] - 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中央预算内投资向主产区倾斜[15] - 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完善全链条粮食节约减损机制[15][17] 农业科技创新 - 强化种业振兴:建设国家农业种质资源重大设施,推进南繁硅谷建设,实施生物育种重大专项[16] - 农机装备升级:研发大型高端智能农机和丘陵山区适用机械,打造农机产业集群[17] - 数字农业融合: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实施智慧农业建设工程[17] - 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培育科技领军企业,改善国家实验室条件[16] 乡村产业升级 -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完善全国流通骨干网络,建设产地冷链集配中心[19] - 培育农业品牌:实施标准化提升计划,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19] - 促进三产融合: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农业与旅游、康养等产业结合[20] - 推进绿色转型:实施耕地轮作休耕,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20] 科学仪器行业机遇 - 农业科技攻关直接带动土壤分析仪、种子检测设备、病虫害传感器等需求增长[10] - 农机农艺融合推动光谱分析、环境监测、无人机遥感等技术应用[10] - 规划明确"实现国产农机装备全面支撑",加速科学仪器国产化替代进程[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