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大模型

搜索文档
学会“主动思考” 紫东太初4.0来了 28家企业签约成为生态合作伙伴
长江日报· 2025-09-20 08:46
紫东太初4.0大模型发布 - 2025年东湖国际人工智能高峰论坛上正式发布紫东太初4.0多模态推理大模型及“紫东太初云”平台 [2] - 紫东太初4.0具备“边看、边识、边思”的认知能力,可主动融合多模态信息并通过自我推理或联动工具生成可解释的智能决策,实现从被动分析到主动思考的根本转变 [3] - 模型具备细粒度多模态交互思考能力,能模仿人类交叉注意力机制,以关注、放大、旋转、定位等操作认知物理世界 [3] 技术能力与迭代进展 - 紫东太初4.0在多模态理解、逻辑推理等核心能力上对标国际先进模型,在带图推理、复杂多模态任务和工具调用方面实现超越 [4] - 相比3.0版本,4.0版本实现重要里程碑,可对游客拍摄的照片进行秒级反应并给出详细介绍和旅游攻略 [3] - 模型率先实现180分钟长视频的秒级理解和精准应答 [4] - 数字人“小初”形象从最初的小女孩演变为少女,认知能力达到大学生水平,未来将继续迭代至博士生、专家级水平 [4] 产业化与生态合作 - 论坛现场有28家企业签约成为紫东太初生态合作伙伴,共同推动国产大模型产业化进程 [2][7] - 生态合作伙伴覆盖算力芯片、具身智能、数据智能及行业应用等多方面 [7] - 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与武汉市气象台合作成立“AI+气象”创新工作室,并与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共建“职业教育多模态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中心” [7] “紫东太初云”平台与应用场景 - 同步发布“紫东太初云”平台,涵盖算力服务、大模型训练、应用开发与具身智能四大核心板块,为企业提供从底层算力到实际场景应用的全链路支持 [5] - 该平台旨在赋能智慧教育、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关键领域,即使非人工智能专业的工程人员也可完成数据标注、模型训练微调等一系列流程 [5] - 与华工科技合作的高精度激光焊接技术使焊缝识别效率提升50% [5] - 与九州通共建的“骨科嫦娥”智慧服务平台可自动识别并管理数万种医疗骨科器械与耗材 [5] - 以紫东太初大模型为基座,已构建超过60个垂直领域模型,赋能超百个实际业务场景 [5] 公司发展与市场目标 - 紫东太初大模型全国运营总部已于今年3月正式落户光谷 [5] - 公司计划在低空经济、具身智能、制造与医疗等领域打造更多标杆案例,2025年有望实现亿元营收 [5] - 人工智能技术仍处于陡峭攀升阶段,全球竞争聚焦于人才、算法与算力,需通过系统化集团作战实现持续迭代与系统级创新 [7]
人民播客——“人工智能+”行动解读① 科研正从“大海捞针”走向“精准导航”?
人民网· 2025-09-18 14:00
政策信号与战略定位 - 国务院将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列为六大重点行动首位 突显国家对其作为社会发展底层支撑的高度重视 该政策重新梳理科技与AI的关系 强调以科技突破带动各领域发展的核心结构[3] 科研范式革命 - AI for Science成为继实验 理论推理 计算 数据驱动后的新科研范式 其本质是提供更强工具解决过去无法高效解决的问题 例如深度神经网络使蛋白质结构预测取得突破[4] - 科研范式变革覆盖全研究流程:文献查阅环节大语言模型可全量吸收知识并精准定义人类知识边界 实验环节AI能实现海量配方快速筛选与验证 如电动汽车电解液研发效率显著提升[5][6] 科学大模型特性与应用 - 科学大模型需具备三大核心能力:识别专业数据(电镜图 核磁谱图) 执行科学长链条推理 操作科研工具(显微镜 仿真软件) 其科研能力远超当前通用大模型[7] - 国内外发展瓶颈在于科学数据标注门槛高 需领域专家参与 但中国拥有全球最多本科及以上教育人口 在专业数据标注方面具备显著优势[8] 数据体系重构 - AI发展进入下半场 需将存量人类可读数据转化为AI可理解格式 并改造科学仪器从源头生产符合AI需求的高质量数据 建立数据与AI共同进化体系[9] 跨学科融合 - AI通过加速知识获取和以问题为核心整合知识打破学科壁垒 例如新药设计可整合化学 物理 生物 数学等多学科成果 语言模型实现内容对齐降低沟通成本[10] - AI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拓展 支持虚拟社会实验(如多智能体社会演进模拟)并重新思考科技革命带来的社会结构 伦理责任等核心命题[11][12] 未来科研形态 - 5年内年轻科学家工作方式将显著变化:文献综述由AI自动生成 科研工具自动化(如编程控制实验操作) 使理论推导优势者不再受实验能力限制[13] - 研究人员需保持开放心态与好奇心 将AI作为研究伙伴加速进度并拓展边界[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