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文明
搜索文档
曼谷:浙江考古特展展示稻作文化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1-10 08:55
本次展览由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曼谷中国文化中心联合主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展览 将持续到11月20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11月10日 第 11 版) 责编:卢思宇、姚凯红 人民日报海外版电(记者赵晓霞)记者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系列对外交 流展——"稻作的神话:观念、信仰与记忆"线下特展,日前在曼谷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为中泰建交50周 年增添文化亮色。 展览围绕长江下游稻作文明的精神信仰,以"缔造神话:良渚国家与礼制文明""溯源神话:上山、跨湖 桥的图符信仰""孕育神话:河姆渡文化的图像礼仪""共享神话:东亚稻作文化圈"四大板块展开。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介绍,浙江是稻作文明重要区域,考古追溯出10000年上山文化至 7000年河姆渡文化、再到5000多年良渚文化的完整稻作文明脉络。中国的史前稻作农业催生出独特的意 识形态与原始宗教信仰,中国南方稻作文化区与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在文化观念等方面既有共性又各具特 色。本次展览以"稻作的神话"为题,借考古发现展现浙江远古稻作社会的信仰,让中泰两国观众共同感 受稻作文明的深层价值。 曼谷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张若愚表示 ...
中泰共话稻作文明 浙江考古特展在曼谷启幕
中国新闻网· 2025-11-06 09:59
近日,由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与曼谷中国文化中心联合主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 的"稻作的神话:观念、信仰与记忆"特展,在曼谷中国文化中心隆重开幕。此次展览作为"浙江考古与 中华文明"系列对外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稻作文明为主题,搭建起中泰文化交流的桥梁,共庆 中泰建交50周年。 泰国文化部副次长初迪嘉·阿卡拉吉索帕昆、曼谷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张若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 所所长方向明,以及来自泰国的博物馆馆长、植物考古专家和高校学者等60余位嘉宾出席开幕式,共同 见证这场跨越山河的文明对话。 原标题:中泰共话稻作文明 浙江考古特展在曼谷启幕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介绍了浙江作为稻作文明重要发源地的考古成果,从上山文化、 河姆渡文化到良渚文化,形成了跨越万年的稻作文明谱系。他强调,中国南方与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在稻 作文化上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展览旨在推动文明互鉴,让观众感受稻作背后的精神信仰。 展览围绕"缔造神话""溯源神话""孕育神话"与"共享神话"四大板块,通过图文、文物复刻与互动内 容,勾勒出从良渚国家礼制到中泰共享的稻作信仰发展路径,使古老的观念信仰变得可触可感。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同步推出全 ...
浙江金华:一出“村戏”如何解锁万年文明密码?
中国新闻网· 2025-10-16 02:37
剧目核心特点 - 剧目为金华开发区首部原创文旅情景剧《活着的上山文化·汤溪传》,在湖海塘畔巡演并引发关注 [1] - 采用“反专业”叙事逻辑,由本地村民担任绝对主角,角色包括乡村运营师、村会计、茶馆老板、村嫂等,其表演源于生活记忆与文化基因 [2] - 全剧贯穿汤溪方言与俚语,例如“一牛敢推九扇磨,哪有需求哪有我”等台词,构建文化认同并拉近观众心理距离 [3] 文化传承与活化 - 剧目将散落的文化“密码”进行戏剧化转译与活态串联,以“保稻节”等非遗民俗为支点,串联万年稻壳考古发现、历史人物传说与当代劳模精神 [4] - 成功实现让博物馆文物、大地遗产、古籍文字“活起来”,使文化遗产与当代百姓生活和情感产生连接 [4] - 探索出顶级文化遗产与基层民众相遇相融的路径,使文化成为“活着”的生活方式 [6] 乡村发展与产业效应 - 激发村民内生动力,使其从文化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创造者和经营者,自发修复历史场景、研发文创产品、筹划新剧目 [5] - 剧目成为鲜活文旅名片,吸引游客专程前来,带动食、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消费,形成“文化引领、产业跟进”的良性循环 [5] - 为破解乡村文化“有说头没看头、有看头没赚头”的困境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汤溪方案” [5][6]
探寻古蜀文明之源(文化中国行·探访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29 06:17
宝墩古城遗址概况 - 宝墩古城遗址位于成都市新津区,距今约4500年-3700年,是长江上游迄今发现时代最早、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被誉为"古蜀文明之源"[3] - 遗址总面积276万平方米,采用内外双重城墙结构,内城面积约60万平方米,城墙高6米、底部宽30米、周长6.2公里[6][8] - 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5年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5] 考古发现与文明特征 - 发现成都平原最古老的水稻田遗迹(4500年前),碳化稻谷占植物种子半数以上,证实稻作农业主导地位[9] - 出土家猪下颌骨等动物遗骸,显示已形成"稻粟兼作+家畜养殖"的农业体系[10] - 发现鼓墩子大型建筑基址(单体面积超200平方米)和竹骨泥墙式房屋,反映社会结构从集体聚居向家庭单位转变[8] - 出土1.04米象牙权杖,证实比三星堆更早存在社会分层现象[11] 文化传承与产业开发 - 宝墩陶器纹饰(水波纹、稻穗纹等)体现审美意识,陶灶设计显示成熟炊具工艺[10][11] - 建成遗址博物馆,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开展1400余场研学活动[12] - 开发"宝墩大米"、古酒等300款农创/文创产品,打造茶室等消费场景(年接待3万人次)[13][14] - 举办音乐季、龙舟会等活动,联动三星堆、金沙遗址开发研学课程[12][14] 建筑与防御体系特点 - 城墙采用斜坡堆筑法,与河道平行布局形成"城墙防水+城壕排水"双重防洪系统[6] - 竹骨泥墙建筑采用基槽插竹+泥土木屑涂抹+火烤加固工艺[8] - 陶器制作技术(泥质陶/夹砂陶)与三星堆文化一脉相承[7][11]
勾勒长江中游史前文明图卷(探访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24 07:02
屈家岭文化考古发现 - 屈家岭文化是长江中游最早发现并正式命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也是该地区最兴盛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5] - 屈家岭遗址的发现改变了"黄河流域文化中心论"的传统观点,证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都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 [5] - 2024年屈家岭遗址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5] 遗址时间跨度与重要性 - 屈家岭遗址涵盖了油子岭文化时期(距今5900年—5300年)、屈家岭文化时期(距今5300年—4500年)和石家河文化时期(距今4500年—4200年) [6] - 遗址基本涵盖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江汉平原史前文明的主要发展阶段 [6] - 对研究中国史前人类聚落和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 稻作农业发现 - 屈家岭遗址发现的水稻遗存是长江中游第一次发现史前稻作遗存 [7] - 农作物种子中碳化稻米数量最多且以粳稻为主,粟只占极小比例 [7] - 早在油子岭文化时期屈家岭地区就有了较为成熟的稻作农业 [7] 陶器工艺成就 - 蛋壳彩陶杯距今5000多年,薄如蛋壳(0.2—0.5毫米),质地细腻,图案精美 [8] - 黑彩蛋壳陶器表面光滑细腻,光泽感强,有近似玻璃的质感 [8] - 屈家岭遗址蛋壳黑彩陶的呈色原理与后世黑釉陶几乎完全相同 [8] 建筑技术发现 - 发现面积约510平方米的屈家岭文化大型建筑遗迹F38 [9] - 建筑有黄土台基和70余个磉墩,最大磉墩长约3.3米,宽约1.7米,深约1.5米 [9][10] - 该建筑应有3层,是一座宏伟的宫殿式建筑 [10] 水利系统发现 - 熊家岭水利系统包括水坝、蓄水区、灌溉区和溢洪道等,是目前已知构成要素最完备的史前水利系统 [11] - 熊家岭水坝晚期坝形成年代为距今约4900年—4800年,早期坝为距今约5100年—4900年 [11] - 郑畈水利系统年代为距今约5000年—4900年 [11] 文化传播与教育 - 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展"屈家岭文化进校园"活动,累计接待学生30余万人次 [12] - 承办七国华裔青少年参加的"寻根之旅"夏令营等活动,接待20余个国家7000余名海外游客 [12] - 遗址公园举办射箭比赛、汉服舞蹈、陶艺体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