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衣自由

搜索文档
“经济上行的美”,是真繁荣还是怀旧幻象?
虎嗅APP· 2025-08-18 17:47
女装市场趋势与消费者行为 - 女装市场呈现分裂景象 蕾丝荷叶边等柔美元素与强调理性极简的"高智感"风格并存[4] - "高智感"风格要求穿着者身形削瘦 神情疏离 具有超模脸特征 实则设立新的审美门槛[4] - 内衣市场重点推广"无痕"概念 使用"动态追踪无痕""no-W""特调粉底液真隐形"等技术性消费语言[4] - 市场推出针对性商品 包括遮挡三角区的安全裤和内嵌护垫的瑜伽健身专用内裤 以"修正"被视为问题的身体特征[4] 身体规训与审美标准 - 使用"骆驼趾""鲍鱼线"等羞辱性词汇将女性身体自然轮廓妖魔化 定义为不雅与尴尬[5] - 这些词汇的可见性往往通过低位镜头偷拍或狗仔视角蓄意凝视制造 而非日常自然观察[5] - 女性不断被推向经过压缩与修饰的"标准身体"想象 从紧身裤下的尴尬线到脸部平整度 每处不完美都被视为需要处理的问题[5] - 美颜算法成为手机厂商宣传重点 "拍不出废片"成为默认设置 技术滤镜与固有审美规训交织[28] 服装符号功能与社会表达 - 服装意义发生根本转变 符号功能被空前放大 穿什么 不穿什么 如何搭配成为划分立场 宣告身份甚至道德判断的视觉宣言[6] - MAGA棒球帽成为符号战争极端象征 红底白字设计高效传递政治主张 标榜男性气概 拒绝多元文化并排斥女性气质[7] - 国内兴起"上班恶心穿搭" 美国流行"普通硬核风" 优衣库式穿搭被视为对成年生活保障缺失的补偿[19] - 这种穿衣表达反映对世界的看淡 普通服饰作为未被时尚大资本触碰的物品 象征开放心态和希望与他人友好相处的穿衣方式[19] 社交媒体与自我认同 - 社交媒体拓宽自我表达边界 穿什么内衣 用什么洗护用品 健身计划 家居植物等私密细节都成为公开信息并被赋予政治意味[22] - 用户生成内容成为新型生产资料 生活细节成为工厂棉花原料 商家迅速商业化热门话题[24] - 社交媒体在名人与普通人之间营造虚假相似性 制造"距离人人平等只有一步之遥"的伪民主幻象[25] - 网红将"女性友谊"打造成营销策略 通过"宝宝们"等亲密称呼建立虚假亲密关系 实则进行销售转化[25] 时尚产业供应链现状 - 快时尚行业依赖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品牌通过层层外包将生产转移到柬埔寨等发展中国家获取低廉劳动力[31] - 广州市海珠区康乐村曾聚集5200多家小型制衣厂 10万人口中大部分为湖北等地女性外来务工人员[31] - 制衣女工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甚至达15小时以上 劳动价值按元和角计算 如缝制珠扣每件仅获0.5元报酬[31] - 全球快时尚劳动力80%为18-34岁年轻女性 但国内年轻女性更倾向选择美容美甲等行业而非进厂工作[32] 服装产业经营困境 - 工厂陷入生产与不生产两难困境 机器不响固定成本流失 机器响起来也面临亏损[33] - 工人月收入5000-8000元且近两年未涨 沿海地区才可能达到8000元 收入稳定性下降[34] - 仿版和抄款成为行业最狠商战 原创设计刚推出即被低价抄袭 甚至使用AI换脸替换模特照片[35] - 电商平台价格战导致行业恶性循环 高品质产品利润微薄而低品质产品通过高退货率反而获利更多[36]
“经济上行的美”,是真繁荣还是怀旧幻象?
虎嗅· 2025-08-14 15:49
女装市场风格趋势 - 市场呈现分裂趋势:柔美元素(蕾丝、荷叶边)与极简"高智感"风格并存,后者要求穿着者身形削瘦、神情疏离[1] - "无痕"概念成为内衣内裤广告核心推广方向,强调技术性语言如"动态追踪无痕""no-W""特调粉底液真隐形"[2] - 市场推出针对性商品修正身体"问题",如遮挡三角区的安全裤、内嵌护垫的瑜伽健身专用内裤[3][5] 身体规训与商品化 - 通过羞辱性词汇(如"骆驼趾""鲍鱼线")将女性身体自然轮廓妖魔化,并借低位镜头偷拍强化可见性[5] - 电影《芭比》通过让角色体验真实身体感受,对"完美女性"神话提出隐性抗议[5] - 女性面临"标准身体"想象压力,从紧身裤下的"尴尬线"到脸部"平整度",不完美被视为需处理的问题[6] 时尚符号与社会身份 - 服装符号功能空前放大,穿什么、如何搭配成为划分立场、宣告身份和道德判断的视觉宣言[7] - MAGA棒球帽以红底白字设计传递政治主张,成为威权主义服饰符号的极端案例[7][8] - 男性通过服饰与语言羞辱女性(如嘲笑希拉里戴假发),而女性穿着常面临社会判断关卡[8][9][10] 女性化元素回归争议 - 女性化符号(头巾、蕾丝、荷叶边)回归,但被重新包装为"酷""松弛"甚至觉醒象征[16][18] - 传统女性符号(束身衣、高领衣、收腰长裙)历史上曾用于压迫,但现代选择应尊重个体表达自由[19] - 性别研究者主张拿回对"美"的话语权,而非贬低其他女性对美的表达和理解[20] 经济周期与审美关联 - "经济上行的美"反映千禧年代审美多元性与社会确定性,但实际体验存在阶层差异[25][27][29] - 普通女性在经济转型期面临机会缺失,审美与权力绑定导致上行期美学成为特定阶层特权[27][29][30] - 提出能否创造不受经济周期和阶层规训的"新美学"问题[30] 穿衣表达与集体认同 - "上班恶心穿搭"和"普通硬核风"兴起,优衣库式穿搭被视为对成年生活保障缺失的补偿[31] - 穿衣表达背后反映对集体认同的消失,如公司共同体瓦解导致员工拒绝职业装规范[31][32] - 大学生和职场人普遍缺乏现实社交安全感,转向线上身份构建,进一步削弱现实穿搭动机[32] 社交媒体与自我认同 - 社交媒体将私人生活细节(内衣、洗护用品、健身计划)公开化并赋予政治意味[33] - 自我认同被量化为粉丝数、浏览量,用户通过多账号实现"人格分舱管理",平均使用17个标签定义自己[35][37] - UGC内容成为生产资料,博主生活细节被商家商业化,平台垂类标签固化身份[38][39] KOL营销策略批判 - 社交媒体营造名人与普通人虚假相似性,暗示通过购买产品即可实现理想生活[39] - KOL将"女性友谊"打造为营销策略,通过亲密称呼(如"宝宝们")和生活方式展示实现销售转化[40] - 内容策略先贬低用户需求再提供解决方案,形成"制造需求-提供产品"的消费循环[41] 技术滤镜与身体感知 - AI算法推动"拍不出废片"成为手机默认设置,技术滤镜与审美规训交织扭曲身体真实感知[42] - 美颜滤镜符合社会建构的"白瘦幼"模板,如"优雅地老去"隐含对女性的性别歧视要求[44][45] - 虚拟身体反客为主,用户从"我是谁"转向"别人怎么看我",甚至追求匹配美颜后的形象[46] 快时尚产业劳动力现状 - 快时尚依赖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品牌通过外包至发展中国家获取低廉劳动力[48][49] - 全球快时尚劳动力80%为18-34岁年轻女性,但中国年轻女性更倾向选择美容美甲等行业[52] - 制衣厂女工每日工作时间超12小时,低端女装利润薄,劳动价值按元和角计算(如钉扣每件五毛钱)[50] 产业链恶性竞争 - 工厂陷入"生产亏钱、不生产也亏钱"困境,机器运转需以极低价格维持订单[53][55] - 工人月薪5000-8000元且两年未涨,工作不稳定导致部分人选择网约车副业贴补家用[56][57] - 行业抄袭成风,原创不赚钱,仿版通过AI换脸、抄袭款式的商战模式占据市场[57][58][59] 电商平台责任与消费者角色 - 电商价格战导致女装行业质量差、货不对板,平台算法推动"一键搜低价同款"加剧恶性循环[61][62] - 低价逻辑下,低成本高退货模式(如9.9元商品成本5.9元,卖100件退90件仍盈利)挤压高品质产品生存空间[62] - 消费者可通过集体行动(如填写建议卡促使航空公司允许女乘务员穿平底鞋)推动行业改进[62][63]
靠卖大码泳装,这家深圳公司挣了5000万
36氪· 2025-07-16 08:12
核心观点 - 深圳泳装品牌Blooming Jelly通过TikTok Shop实现快速增长,一年多GMV达738万美元(约5200万人民币),总销量超24万件,在"运动与户外"品类排名第12 [4] - 公司成功关键在于将产品定位从功能性泳装升级为"女性穿衣自由"的情绪价值营销,精准捕捉美国市场对大码泳装和多样化审美的需求 [5][6][7] - TikTok成为品牌文化展示的最佳平台,通过头部达人引流+腰部达人卖货的组合策略,76%成交来自达人带货,74%来自视频内容 [10][11] - 营销策略上抓住夏季旺季和平台超级品牌日双节点,活动期间单日销售额最高达14.19万美元,实现超亿次站内曝光 [16][18][19] 产品策略 - 主打"Dressing for Youself"理念,专注不同身材、年龄段女性的泳装需求,特别是大码泳装细分市场 [7] - 产品设计解决传统泳装的身材焦虑问题,如高腰线包裹腹部等细节设计 [14] - 根据盖洛普调查,美国人20年来对"理想体重"标准越来越宽松,为大码泳装提供市场基础 [7] 达人营销 - 头部达人案例:150万粉丝博主@myriam gets healthy单条视频带来9.36万美元销量,展示大码女孩真实穿着效果 [8] - 中腰部达人贡献主力销量,8559位合作达人中46.56%为1-10万粉丝的垂类达人 [11] - 达人选择注重多样性:覆盖大码女孩、美黑模特、西语裔、黑人、宝妈等不同群体 [12][13][15] - 3.96万粉丝博主@AMBER PATTERSON通过114条视频为12款泳装带货,28天创造5.74万美元销售额 [11] 营销活动 - 线下在迈阿密海岸投放巨幅游轮广告吸引海滩人群 [18] - 参与TikTok Shop超级品牌日活动(4.26-5.2),期间直播81场,总销售额3.49万美元 [18][19] - 活动期间单日销售额从4.2万美元飙升至14.19万美元,新增粉丝近万,新客超2万 [18][19] - 为达人视频投流,单条预热视频获1020万播放,带来15.25万美元销售额 [21] 市场背景 - 北美泳装市场2019-2025年复合增长率4.9%,美国每年超9100万人参与游泳活动 [17] - 泳装搜索高峰集中在5-7月,公司营销节奏紧密匹配季节性需求 [17] - 瞄准美国第二大族裔西语裔人群,重点覆盖加州、得州、佛罗里达等海岸线长的地区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