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物理标准模型
搜索文档
杨振宁: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9 15:35
杨振宁的早年经历与教育背景 - 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合肥,童年和少年时光在清华园度过,其父杨武之是中国第一位留美的数学博士,在清华大学任教 [1] - 4岁识字逾三千,自幼展露数学天赋,十岁时便说过长大要得诺贝尔奖的童言壮语 [6] - 在西南联大就读期间,最初报考化学系,后因自学物理发现兴趣所在而转入物理系 [7] - 西南联大物质条件匮乏,但汇聚顶尖学者,吴大猷教授指导其学士论文使其领略对称原理,王竹溪教授引导其进入统计力学领域 [9] 杨振宁的科学成就与贡献 - 1957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 [1][11][13] - 杨-米尔斯理论描述了电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中的规范场行为,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提供了数学基础,被认为可媲美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工作 [14] - 1967年发现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数学物理新领域,1990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四位菲尔兹奖得主中有三位的工作与此方程密切相关 [15] 杨振宁的科学美学思想 - 将物理学中的美分为现象之美、描述之美和结构之美三个层次,毕生追求最高层次的结构之美 [17] - 认为美是正确理论的启发式工具和通向真理的指南,其杨-米尔斯理论的成功验证了其审美判断 [17] - 科学风格是西南联大时期对基本原理的执着与芝加哥大学受费米影响的从物理现象出发思维的完美结合 [17] 杨振宁的中西文化融合特质 - 自称是中西文化的产物,既以中国传统为骄傲,又献身于起源于西方文明的现代科学 [18] - 成长经历使其心智结构成为中西思想交汇点,既能领会中国传统文化对和谐的追求,又能掌握西方科学的逻辑实证方法 [7][18] - 认为中国对联的简洁对称性与物理学中的对称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18] 杨振宁对中美学术交流与中国科教事业的贡献 - 1971年首次回中国访问,掀起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 [3] - 1980年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资助中国学者赴美深造 [20] - 1997年担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主任,1999年全职回归清华任教,亲自募集资金并延揽顶尖人才如姚期智 [20] - 推动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建立,担任多所学术机构名誉职务 [20]
清华大学发布杨振宁先生生平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8 17:05
学术生涯与教育背景 - 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少年时期在清华园度过八年时光 [1] - 1938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毕业论文为《群论与多原子分子的振动》 [3] - 1944年获清华大学理学硕士学位,论文题目为《超晶格统计理论探究》 [3] - 1945年作为第六届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赴美,1948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论文为《论核反应和符合测量中的角分布》 [6] 主要学术成就 - 1954年与米尔斯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被称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该理论被认为是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之后最重要的规范场论发展,奠定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 [8] - 1956年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思想,该革命性观念很快被实验证实 [12] - 1957年因对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探索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12] - 1967年发现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关键方程式,后被命名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统计物理和低维量子理论研究新方向 [16] 国际学术影响 - 1949年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研究员,1955年任教授 [6] - 1966年出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创立理论物理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至1999年 [15] - 获得拉姆福德奖、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富兰克林奖章等20余项重要奖项 [23] - 1997年国际编号3421号小行星被命名为"杨振宁星" [23] 对中国科技教育的贡献 - 1971年回国访问,成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 [16] - 1972年向周恩来总理提议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对恢复和加强中国基础科研起到重要作用 [16] - 1980年在石溪分校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资助近百位中国学者赴美进修 [18] - 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亲自募集资金创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基金会 [19] - 2004年以八十多岁高龄为清华大一学生讲授"普通物理"课程 [21] - 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 - 2021年将2000余件珍藏资料捐赠给清华大学 [20]
一生心怀家国 杨振宁:我的身体里循环着中华文化的血液
第一财经· 2025-10-18 13:19
学术生涯与成就 - 1954年与米尔斯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该理论被认为是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后规范场论最重要的发展,奠定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17] - 1956年与李政道共同发表论文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思想,该革命性观念被吴健雄实验证实,二人于1957年共同成为最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国人[20] - 1967年发现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关键方程式,该方程与巴克斯特1972年提出的方程具有相同数学结构,被命名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统计物理和低维量子理论研究新方向[24] - 学术成就涵盖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多个领域,获得包括诺贝尔奖、拉姆福德奖、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等20余项国内外重大奖项[38] 教育背景与早期经历 - 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929年随父迁入清华园,先后就读成志学校与北京崇德中学[6] - 1938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2年以优异成绩从物理系毕业,被记载为西南联大成绩最好的学生[5][9][11] - 1944年获清华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45年作为第六届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赴芝加哥大学深造,1948年获博士学位[11][12] 促进中美科技交流 - 1971年中美关系解冻后率先回国访问,返美后通过大学演讲掀起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27] - 1977年组织成立全美华人协会并担任会长,1979年在华盛顿主持欢迎邓小平宴会时强调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27] - 1980年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募集资金资助近百位中国学者赴美进修[29] 推动中国科研与高等教育 - 1972年向周恩来总理提议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对恢复和加强中国基础科研起到重要作用[27] - 1997年应邀担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亲自募集资金创立高等研究中心基金会用于人才引进[30] - 2002年参与筹建邵逸夫奖励计划并担任总评选委员会主席,2018年担任科学探索奖共同发起人[32] - 以80多岁高龄坚持为清华大一学生讲授普通物理课程,推动冷原子物理、凝聚态物理等学科发展[33] 晚年贡献与荣誉 - 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从中科院外籍院士转为院士[35] - 2021年向清华大学捐赠2000余件珍藏图书、手稿等资料,设立杨振宁资料室[35] - 1997年国际编号3421号小行星被命名为杨振宁星,其学术思想被视为与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基础物理理论[38][19][37]
一生心怀家国 杨振宁:我的身体里循环着中华文化的血液
央视新闻· 2025-10-18 13:06
逝世与生平 - 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1] -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少年时期在清华园度过八年时光 [3] - 1938年秋天考入西南联合大学,被形容为西南联大成绩最好的学生 [5][6] 教育背景与早期学术生涯 - 1942年以优异成绩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1944年获清华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8] - 1945年作为第六届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 [9] - 1948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导师是泰勒教授,并与物理学大师费米教授交往密切 [9][11] 主要科学成就与荣誉 - 1954年与米尔斯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即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被认为是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之后规范场论最重要的发展 [14] - 1956年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因此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共同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19] - 1966年出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并创立理论物理研究所 [19] - 1967年发现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关键方程式,被命名为杨-巴克斯特方程 [21] - 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学术成就对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36] - 获得拉姆福德奖、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富兰克林奖章等众多奖项,国际编号3421号小行星被命名为杨振宁星 [36] 家国情怀与推动中国科学发展 - 1971年中美关系解冻后回国访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掀起华裔学者访华热潮 [22] - 1972年再次回国访问,向周恩来总理提议中国应重视基础科学研究 [22] - 1977年组织成立全美华人协会并担任会长,促进中美邦交正常化 [22] - 1980年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资助近百位中国学者赴美进修 [24] - 1980年代起帮助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高校设立理论物理等基础科学研究机构 [26] - 1997年清华大学成立高等研究中心,应邀担任中心名誉主任,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亲自募集资金用于人才引进和学科建设 [31] - 以八十多岁高龄为清华大一学生讲授普通物理课程,推动清华大学基础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 [33] - 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从中科院外籍院士转为中科院院士,2021年将珍藏的2000余件图书、手稿等资料捐赠给清华大学 [34] 晚年与历史评价 - 杨振宁的一生跨越两个世纪,连接中西文化,其治学态度是宁拙毋巧,宁朴毋华 [38] - 将自己的人生比喻为一个圆,从清华园出发,历经世界舞台,最终归根故土 [38]
痛悼!杨振宁今日病逝,享年103岁
南方都市报· 2025-10-18 12:46
逝世信息 -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1] 早期教育与学术生涯 -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少年时期在清华园度过八年 [4] - 1938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被形容为“西南联大成绩最好的学生” [3][7] - 1942年以优异成绩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1944年获清华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9][11] - 1945年作为第六届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赴美留学,就读于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 [11] 主要科学成就 - 1954年与米尔斯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即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 [16][18] - 1956年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思想,因此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20] - 1967年发现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关键方程式,被命名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统计物理和低维量子理论研究的新方向 [24] - 学术成就涵盖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多个领域,对推动这些领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36] 促进中美交流与中国科学发展 - 1971年中美关系解冻后回国访问,返美后到多所大学演讲,掀起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 [26] - 1972年向周恩来总理提议中国应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对恢复和加强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26] - 1977年组织成立全美华人协会并担任会长,1979年在华盛顿主持欢迎邓小平的宴会并致辞,呼吁华人华侨为中国统一大业作贡献 [26] - 1980年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资助近百位中国学者赴美进修,成为后来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中坚力量 [30] - 1980年代起帮助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高校设立理论物理等基础科学研究机构 [30] 归国后对高等教育的贡献 - 1997年清华大学成立高等研究中心,杨振宁应邀担任中心名誉主任,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 [29] - 亲自募集资金创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基金会,用于人才引进和学科建设 [29] - 以八十多岁高龄为清华大一学生讲授“普通物理”课程,为推动清华大学基础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事业倾注大量心血 [32] - 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1年将珍藏的2000余件图书、手稿等资料捐赠给清华大学 [34] 荣誉与奖项 - 除诺贝尔奖外,还获得了拉姆福德奖、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富兰克林奖章、爱因斯坦奖章、求是终身成就奖等多项荣誉 [36] - 是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科学院的外籍院士或名誉院士,获颁20余所知名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 [36] - 1997年,国际编号为3421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杨振宁星” [36]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逝世,享年103岁
机器之心· 2025-10-18 12:41
逝世与生平 - 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于10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2] -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8] - 2021年,99岁的杨振宁将毕生收藏的2000余件珍贵资料无偿捐赠给清华大学 [17] 主要科学贡献 - 1957年与李政道因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研究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5][10][11] - 1954年与罗伯特・米尔斯共同提出杨-米尔斯理论,该理论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 [13] - 在统计力学领域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该方程是统计物理中许多可解模型的核心,并在量子场论、弦理论等多个领域有广泛应用 [14][16] 晚年与影响 - 晚年回到中国,定居于清华大学,继续为培养下一代科研人才贡献心力 [17] - 其科学思想将继续指引着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 [19]
希格斯玻色子衰变为缪子对再现新证据
科技日报· 2025-09-04 17:43
希格斯玻色子衰变新证据 - 发现希格斯玻色子衰变为缪子对的新证据 显著性从2个标准差提高至3.4个标准差 随机误差概率低于三千分之一 [1][2] - 探测希格斯玻色子衰变为Z玻色子和光子的过程取得更高灵敏度 为探索标准模型之外的新物理学提供线索 [1][2] 罕见衰变过程研究 - 希格斯玻色子衰变为一对缪子平均每5000次衰变仅发生一次 研究希格斯场与第二代费米子耦合的关键窗口 [1] - 希格斯玻色子衰变为Z玻色子和光子涉及虚粒子构成的中间"环" 未知新粒子可能揭示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物理 [1] 科学意义 - 希格斯玻色子赋予其他粒子质量 研究罕见衰变过程有助于理解粒子质量来源 [1] - 首次确认希格斯玻色子与第二代费米子相互作用 此前仅确认与第三代粒子相互作用 [1]
暗物质可探测参数空间扩宽两个数量级
科技日报· 2025-08-11 09:08
研究突破 - 利用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数据开展强相互作用暗物质直接探测研究 成功克服地面实验探测局限 将可探测参数空间扩宽两个数量级[1] - 提出新的暗图像处理方法 有效排除高能事件干扰 得到暗物质全新约束 填补地面实验探测空白[1] - 将宇宙中强相互作用暗物质在总暗物质丰度占比限制为0.4%以下[1] 技术应用 - 研究方法采用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近红外谱仪的暗图像数据 该类数据不受外界光源影响 可有效标定宇宙射线和仪器自身噪声[1] - 分析方法可推广应用于其他空间望远镜数据 为未来空间暗物质探测器设计及数据处理提供理论支撑[2] 行业意义 - 研究成果为未来空间暗物质探测提供理论基础 在暗物质直接探测领域将发挥重要作用[1][2] - 揭示了空间探测器探测强相互作用暗物质的独特优势及可行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