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精准治污
icon
搜索文档
精准治污+科技赋能,上海的治气经验值得全国抄作业
中国环境报· 2025-11-26 07:20
找准主要矛盾后,上海创新思路、敢作善为、一抓到底。针对移动源这一"大头",坚持"激励+约束"双 管齐下,在全国多数地区尚未完成国三柴油车淘汰的时候,率先推动70%以上国四重型柴油车退出市 场,同时将新能源重卡占比提升至8%,让源头治污真正落到实处。对工业源VOCs排放管理,上海跳 出"人海巡查"传统模式,整合各种监测资源,构建非现场监管体系,保证了监管的精准度与长效性。对 于餐饮油烟治理,开发"一店一档"系统与清洗维护台账平台,实现治理全程可追溯。 笔者认为,上海的经验值得各地认真学习。要深入开展污染源解析,找准治污"卡脖子"问题,同时聚焦 关键领域,以科技赋能污染治理,让监管措施更精准长效。大气治理不仅要看短期成绩单,更要看久久 为功的真成效。找对靶点、科技赋能、全民参与,将主要力量聚焦于污染贡献率最大的主攻方向,踩实 每一步、解决每一个问题。如此一来,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才更显著。 少数城市缺少长效思维,笔者认为,原因在于对环境数据研究不深,缺乏系统性的污染源解析。既不清 楚本地污染主要来源,也找不准治理的难点,即便知晓症结,也不敢较真碰硬,往往避重就轻躲着走。 这就导致相关地方采取的污染治理措施缺乏系统性和 ...
好天儿常见 空气更新鲜
辽宁日报· 2025-10-31 09:04
空气质量改善成果 - 2025年前三季度辽宁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攀升至89.4%,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1] - 2024年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25天,较2020年增加19天 [1] - 2024年重污染天数平均仅1.8天,较2020年减少2.1天 [1] - 2025年前三季度全省PM2.5浓度、优良天数比例、重污染天数三项考核指标均同比改善 [4] - 10月以来沈阳城区PM2.5日均浓度稳定在每立方米65微克以下,未出现雾霾天 [1] 工业绿色转型 - 鞍钢鲅鱼圈钢厂投入26亿元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二氧化硫、颗粒物、氮氧化物吨钢排放量均达行业先进水平 [2] - 辽宁省已有13家钢铁企业完成全流程或部分环节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占在产企业产能91.44% [2] - 钢厂完善智慧监测体系,对排放情况全方位无死角实时监控 [2] 科技与监测网络建设 - 十四五期间辽宁省新建15个县区级、10个乡镇级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建成覆盖全省的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组分监测站网 [2] - 通过走航监测配合,精准定位污染源,为重点区域制定一区一策治理方案 [2] 移动污染源治理 - 2024年沈阳市淘汰老旧柴油货车3万余辆,更新国三乘用车8.24万辆 [3] - 在公交、出租车、物流领域大力推广纯电、氢能车辆 [3] - 各地积极推进充电桩建设,支持绿色出行 [3] 供暖与能源结构调整 - 抚顺市累计完成200公里老旧供热管网改造任务 [3] - 锦州市到今年年底将基本淘汰35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 [3] - 上一个采暖期沈阳全市未出现重污染天气 [3]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 2024年底辽宁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16% [3] - 通过饲料化、燃料化、肥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的五化方法处理秸秆 [3]
以高水平监测更好服务“三个治污”
中国环境报· 2025-09-02 10:03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 也是支撑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力量 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新形势下 需要更加坚持精准治污 科学治污 依法治污 以提高污染防治的针对性 科学性和有效性[1] 提升监测数据质量 - 着力提高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以支撑精准治污 近年来中国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已有明显提升[1] - 积极推动生态环境监测行业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的普及和应用 完善对监测机构内部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追溯能力[1] - 推动统一联网 统一抽查 统一监管 为实现对监测机构监测活动进行全要素 全方位 全过程的常态化动态监管打下基础[1] - 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应当更加注重深化监测数据应用 提升监测数据对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支撑能力[1] - 监测技术人员需要转型 从过去主要关注监测数据质量转向监测数据质量与监测数据应用并重 更加注重监测数据的深度挖掘和深化应用[1] 监测体系数智化转型 - 大力加快监测体系数智化转型以引领科学治污 数智化转型是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2] - 应按照《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有关要求 加速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 进一步推动现代化监测体系建设[2] - 依托人工智能 监测信息云平台 感知技术等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装备信息化 有效提高智能化监测运行效率[2] - 加速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监测技术装备研发和应用 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的自动化 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2] - 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构建全面覆盖生态质量 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的高水平生态环境智慧监测体系[2] - 加快推进由污染源现状监测向污染物排放精准溯源监测的转变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预报预警水平和污染成因分析能力[2] - 充分应用大数据 人工智能 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 建立与生态环境管理工作深度融合的业务化信息系统[2] - 推动实现生态环境灵活感知 提前预警 综合研判 智慧决策 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监测在科学治污中的引领能力[2] 法律法规基础建设 - 不断夯实法律法规基础以服务依法治污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法律法规的坚实保障[3] - 应尽快明确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的法律效力 目前国家层面仅有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自动监测数据可直接用于行政执法[3] - 加快推进非现场执法 提升自动监测数据在排污单位排污监管中的效能[3] - 社会监测机构是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重要监测力量 从业人员众多且承担了大量服务于生态环境管理的委托监测任务[3] - 应尽快通过法律法规明确社会监测机构产生的监测数据在生态环境执法中的作用 切实发挥好社会监测力量在生态环境管理中的支撑作用[3]
信长星在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调研时指出聚焦前沿领域 强化科技支撑 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新华日报· 2025-08-27 07:21
调研核心观点 - 省委书记信长星调研南京环科所,强调其需聚焦前沿领域,强化科技支撑,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作出更大贡献 [1] - 希望环科所勇攀科技高峰,在攻坚生态治理难题上取得新突破,积极支持美丽江苏建设 [3] - 政府将为环科所发展搭建更好平台、提供更好条件,携手服务美丽中国建设 [3] 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 - 信长星详细了解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地下水生态保护等研究成果及应用情况 [1] - 指出打好净土保卫战的关键是加强源头防控,希望环科所针对不同行业领域拿出高水平技术方案 [1] - 希望推进土壤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和生态治理修复,实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 [1] 新污染物研究 - 信长星在新污染物暴露评估与生态效应实验室察看仪器设备,询问科研进展 [1] - 勉励科研人员加大前沿技术攻关,探究新污染物的生成机制、监测手段、溯源路径和治理措施 [1] 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 - 南京环科所研发的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涵盖多个生物类群,使用蝴蝶智能监测仪、鸟类鸣声记录仪等设备 [2] - 信长星观看长江生物多样性监测系统演示,江豚种群数量稳步增长被视为长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有力印证 [2] - 强调需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构建覆盖陆海、统筹地空的智慧监测网络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2] 未来发展方向与支持 - 调研座谈围绕太湖综合治理、湿地保护、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等话题进行 [3] - 希望环科所加强重点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攻关,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3] - 希望环科所拓展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和应用场景,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3] - 希望环科所创新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等机制,造就更多环保领域高素质人才 [3]
工地扬尘监管用上AI智能技术,科技赋能蓝天保卫战
中国环境报· 2025-05-21 09:25
行业现状 - 城市化加速导致工地扬尘污染成为大气环境治理顽疾 [1] - 重点城市探索AI技术融合扬尘治理创新模式 如上海构建全市扬尘智能监管体系 深圳坪山区升级"远程喊停3.0"系统 [1] - AI技术突破传统监管时空限制 通过数据驱动实现精准治污 [1] 技术应用 - 现有系统多聚焦基础场景如裸土覆盖 喷淋联动 [2] - 通过视频监控 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工地扬尘浓度 PM2.5/PM10数据 温湿度等环境参数 [3] - 结合无人机巡查 高空摄像头和地面传感器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 [3] 存在问题 - AI设备法律法规滞后 对识别结果执法效力 企业责任认定缺乏明确规定 [2] - 算法精度 数据接口等技术标准缺乏统一规范 导致跨区域 跨平台数据共享困难 [2] - 对复杂场景如非道路机械黑烟 渣土车密闭运输识别能力不足 [2] - 偏远工地或小型项目因成本高 设备部署难仍依赖人工巡查 [2] - 市场准入门槛低 部分设备厂商低价竞争牺牲性能导致监测数据失真 [2] - 设备运维缺乏长效保障 部分传感器因环境老化或人为损坏 [2] 解决方案 - 加快立法进程 明确AI监测数据法律效力和违规后果 严惩数据造假 [3] - 制定AI算法精度 设备参数 数据接口等国家标准 推动跨区域平台互联互通 [3] - 修订工地扬尘监测设备检定技术规范 强化低浓度区间设备检定要求 [3] - 融合5G 物联网和边缘计算 开发低成本 易部署轻量化设备 [3] - 建立设备认证机制 要求厂商提供第三方检测报告 淘汰低性能产品 [4] - 推行"政府+企业+第三方"联合运维模式 定期校准传感器并更新算法模型 [4] 管理机制 - 建立生态环境 住建 综合行政执法 交通运输等部门联合治理工作机制 [4] - 构建公众参与平台 开通"随手拍"举报通道 鼓励市民通过APP上传扬尘问题 [4] - 开展分层培训 针对监管部门 施工企业 设备厂商定制培训课程 [4]
国常会部署美丽河湖建设:从精准治污等多方向发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7 22:28
政策部署与成效 - 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强调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流域构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1] - 2024年我国七大流域及西北诸河、西南诸河和浙闽片河流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92.4%,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3%,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 [1] - 浙闽片河流、长江流域、西北诸河、西南诸河、珠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水质为优,辽河、淮河、海河和松花江流域水质良好 [1] 智慧化治理路径 - 智慧环保分三步走:构建标准体系奠定管理基础,优化管理体制提高效率,推动逐步完善争取多方支持 [2] - 优先聚焦城市生活污水治理、重点河道水质监测等关键领域,依据实际需求循序渐进拓展功能模块 [2] - 积极争取政策扶持与专项资金支持,为后续工作推进提供资金保障 [2] 企业污染防治措施 - 水环境保护需全生命周期监测,通过AI、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 [3] - 需强化物联网等监测手段,企业要对污水排放承担更高成本 [3] - 污水回收应出台激励措施,包括配套政策、补贴及金融支持,依托法律政策落实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