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蓝天保卫战
icon
搜索文档
好天儿常见 空气更新鲜
辽宁日报· 2025-10-31 09:04
空气质量改善成果 - 2025年前三季度辽宁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攀升至89.4%,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1] - 2024年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25天,较2020年增加19天 [1] - 2024年重污染天数平均仅1.8天,较2020年减少2.1天 [1] - 2025年前三季度全省PM2.5浓度、优良天数比例、重污染天数三项考核指标均同比改善 [4] - 10月以来沈阳城区PM2.5日均浓度稳定在每立方米65微克以下,未出现雾霾天 [1] 工业绿色转型 - 鞍钢鲅鱼圈钢厂投入26亿元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二氧化硫、颗粒物、氮氧化物吨钢排放量均达行业先进水平 [2] - 辽宁省已有13家钢铁企业完成全流程或部分环节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占在产企业产能91.44% [2] - 钢厂完善智慧监测体系,对排放情况全方位无死角实时监控 [2] 科技与监测网络建设 - 十四五期间辽宁省新建15个县区级、10个乡镇级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建成覆盖全省的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组分监测站网 [2] - 通过走航监测配合,精准定位污染源,为重点区域制定一区一策治理方案 [2] 移动污染源治理 - 2024年沈阳市淘汰老旧柴油货车3万余辆,更新国三乘用车8.24万辆 [3] - 在公交、出租车、物流领域大力推广纯电、氢能车辆 [3] - 各地积极推进充电桩建设,支持绿色出行 [3] 供暖与能源结构调整 - 抚顺市累计完成200公里老旧供热管网改造任务 [3] - 锦州市到今年年底将基本淘汰35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 [3] - 上一个采暖期沈阳全市未出现重污染天气 [3]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 2024年底辽宁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16% [3] - 通过饲料化、燃料化、肥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的五化方法处理秸秆 [3]
久久为功,“APEC蓝”成为“北京蓝”
人民日报· 2025-10-20 14:29
大气污染治理措施 - 北京通过PM2 5源解析 实施煤改电 煤改气 整治散乱污企业 淘汰老旧车辆等精准举措进行治理 [3] - 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感知网络实时捕获空气污染物浓度 使用大气走航监测车机动监测路网污染情况 [3] -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启动大气污染联防联治机制 从2+26传输通道城市调整为2+36城市以补齐防治短板 [5] 污染治理与能源转型成效 - 全国累计淘汰落后煤炭产能10亿吨 钢铁产能3亿吨 水泥产能4亿吨 [5] - 构建全球最大 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新能源公交车占比提升至80%以上 [5] - 2013年以来全国重污染天数减少超90% 2024年地级及以上城市PM2 5平均浓度降至29 3微克每立方米 连续5年稳定达标 [5] 空气质量改善成果 - 北京PM2 5平均浓度从2013年至2024年下降65 9% 至30 5微克每立方米 蓝天成为常态 [8] - 河北石家庄天空摄影师11年间拍摄4000多张照片 相册名从追踪雾霾改为追踪蓝天 直观反映空气质量变化 [5] - 中国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 APEC蓝从短暂现象转变为持久的北京蓝 [4][6][8] 双碳目标与国际合作 - 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 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 推动在发展中降碳以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6] - 与40多个发展中国家签署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 向全球提供60%的风电设备和70%的光伏组件设备 [8] -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宣布到2035年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的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 [8]
久久为功,“APEC蓝”成为“北京蓝”(总书记的关切·落地的回响)
人民日报· 2025-10-20 08:43
大气污染治理成效 - 北京PM2.5平均浓度从2013年水平降至2024年的30.5微克每立方米,下降幅度达65.9% [8] - 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在2024年降至29.3微克/立方米,已连续5年稳定达标 [5] - 2013年以来全国重污染天数减少超过90% [5] 污染治理措施 - 北京采取PM2.5源解析、实施“煤改电”“煤改气”、整治“散乱污”企业、淘汰老旧车辆等精准措施 [3] - 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感知网络”和利用大气走航监测车进行实时污染监测 [3] -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建立“2+26”传输通道城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治机制,后调整为“2+36”城市以补齐防治短板 [5] 能源与产业结构调整 - 中国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5] - 累计淘汰落后煤炭产能10亿吨、钢铁产能3亿吨、水泥产能4亿吨 [5] - 新能源公交车占比提升至80%以上 [5] 绿色转型与全球合作 - 中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 [7] - 中国向全球提供60%的风电设备和70%的光伏组件设备 [8] - 与40多个发展中国家签署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 [8]
从雾霾围城到蓝天常在,散煤治理还需啃下“可持续”的硬骨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5 15:23
散煤治理十年成就 - 全国累计削减散烧煤消费量约6亿吨 [1] - 北方清洁取暖率从2018年的不足30%提升至目前的80%以上 [1] -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较十年前下降超过50% [1] - 各领域累计削减散煤超过4亿吨,较2017年高峰期的7亿多吨大幅下降 [2] - 京津冀地区清洁取暖改造惠及4000多万户,重点区域PM2.5浓度较十年前下降超过40% [2] - 北方冬季清洁取暖已实施五批试点项目,覆盖88个地市,清洁取暖率由2020年底的65%提升至约83% [2] 当前散煤消费结构 - 截至2024年底,北方地区农村冬季采暖民用散煤用量已降至0.55-0.75亿吨 [2] - 工业小锅炉散煤用量约为0.28亿吨 [2] - 小窑炉(建材行业)散煤用量约为0.37亿吨 [2] 未来挑战与待解决问题 - 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民用散煤治理仍需持续推进,南方地区民用散煤替代尚未系统性开始 [3] - 农村建筑节能改造进展有待提速,部分地区清洁取暖运行补贴压力大,可持续性面临挑战,返烧情况时有发生 [3] - 北方清洁取暖改造后因成本增加,部分农村面临反弹可能性,需建立长效机制 [4] - 西北地区工业小锅炉、建材小窑炉面临较高改造成本,技术适配性需进一步探索 [4] - 需因地制宜施策,破解低收入人群取暖保障难的问题,并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4] 未来发展方向与建议 - “十五五”期间散煤治理动因包括“蓝天保卫战”持续深入和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带来的新机遇 [5] - 建议将农村清洁用能与散煤治理纳入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整体框架,提升清洁取暖经济可负担性 [5] - 应积极发展分布式光伏、风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构建新型能源-产业生态,扩大“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试点 [5] - 需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加强政策引导,强化政策的精细化与差异化管 [5] - 散煤治理需从单一技术替代转向系统性社会变革,加强政策、技术、管理、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创新 [6] - 应将清洁取暖与能源转型、环境保护及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谋划,使其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 [6]
新华社权威速览·非凡“十四五”丨污染防治几场保卫战,环保部门这样打!
新华社· 2025-09-19 19:18
蓝天保卫战 - 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改造累计完成散煤治理4100万户 [3] - 淘汰高排放车辆近2000万辆 [3] - 2024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浓度较2020年下降18% 长三角地区下降10% 汾渭平原下降20% [3] 碧水保卫战 - 全面排查入河排污口36万余个 入海排污口6.3万余个 [5] - 七大流域整治完成率达90% 重点海湾整治完成率达93.3% [5] 净土保卫战 - 基本完成132个重点县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 [8] - 累计完成10万余个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 [8] -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超45% [8] 总体成效 - "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部门实施蓝天 碧水 净土三大标志性战役 [1] - 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里程碑式进展 [1]
我国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超过30%
新京报· 2025-09-19 13:33
污染防治成效 - 蓝天保卫战方面 完成散煤治理4100万户并淘汰高排放车辆近2000万辆 [2] - 重点区域PM2.5浓度显著下降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下降18% 长三角地区下降10% 汾渭平原下降20% [2] - 碧水保卫战方面 查出入河排污口36万余个和入海排污口6.3万余个 七大流域及重点海湾整治完成率分别达90%和93.3% [2] - 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超90% [2] - 净土保卫战方面 完成132个重点县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 累计完成10万余个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 [2] -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以上 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取得进展 [2] - 固体废物治理方面 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 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开展非法倾倒专项整治 [2]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 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下降至29.3微克/立方米 较2020年下降16.3% [4] - 2024年优良天数比例达87.2% 较2020年上升2.4个百分点 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首次超90%达90.4% [4] - 长江黄河全线干流水质连续多年保持Ⅱ类 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均得到妥善处置 [4] - 2024年1-8月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同比下降1.2微克/立方米 降幅达4.6% [4] - 2024年1-8月优良天数比例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 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 [4] - 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4年超过90%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4] 减污降碳协同推进 - 全国11.2亿千瓦煤电机组和9.5亿吨粗钢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3]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覆盖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 [3] - 启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3] 生态保护修复 - 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超过30% 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 [1][3] - 发现查处4545个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问题 已基本完成整改 [3] - 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90%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 [3]
生态环境部:“十四五”淘汰高排放车辆近2000万辆
央视网· 2025-09-19 11:11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 - 蓝天保卫战取得进展,累计完成散煤治理4100万户,淘汰高排放车辆近2000万辆 [1] - 2024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PM2.5浓度较2020年分别下降18%、10%和20% [1] - 碧水保卫战全面开展,查出入河排污口36万余个、入海排污口6.3万余个 [1] - 七大流域和重点海湾整治完成率分别达90%和93.3%,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1] 生态环境治理具体行动 - 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完成132个重点县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 [1] - 完成10万余个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超45% [1] - 高标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 [2] - 部署开展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专项整治 [2]
生态环境部:“十四五”期间,淘汰高排放车辆近2000万辆
证券时报网· 2025-09-19 10:43
生态环境政策 -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5年 [1] - 在蓝天保卫战方面,全国淘汰高排放车辆近2000万辆 [1]
生态环境部:“十四五”期间淘汰高排放车辆近2000万辆
央视新闻· 2025-09-19 10:39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 - 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改造累计完成散煤治理4100万户 [1] - "十四五"期间淘汰高排放车辆近2000万辆 [1] - 2024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浓度较2020年下降18% [1] - 2024年长三角地区PM2.5浓度较2020年下降10% [1] - 2024年汾渭平原PM2.5浓度较2020年下降20% [1] 重点区域环境治理 - 聚焦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开展攻坚行动 [1] - 三大重点区域PM2.5浓度均实现两位数百分比下降 [1]
感知生态之变丨让蓝天常在
国家能源局· 2025-08-11 21:38
空气质量改善成效 - 全国重污染天数自2013年以来减少超过90% 中国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 [7] - PM2 5年均浓度从每立方米近90微克下降至30 5微克 降幅达66% [15] - 339个城市PM2 5浓度下降近40% 每个城市蓝天平均数增加22天 [15] 污染治理技术应用 - 空天地一体化感知网络覆盖北京3000多条路网 20万辆重型柴油车 2000多个工地及上千家涉气企业 每日处理上亿条监测数据 [13] - 清华大学采用嗅觉可视化技术监测气味变迁 检测到花草树木散发的蒎烯 柠檬烯等芬芳化合物 [10] 重点区域转型案例 - 邢台市从2013年全国74个重点监测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倒数第一 转变为钢铁厂区可接待游客的绿色园区 [3][5] - 德龙钢铁厂通过治理实现从卫星图像中雾霾遮蔽到清晰可见的绿意厂区 [8] 民生感知变化 - 观星点位数量较2016年增长20倍 天津可遥望北京CBD 成都可见200公里外雪山 [17] - 民众从"看见蓝天就拍照"转变为"仅拍摄晚霞彩虹" 反映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提升审美需求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