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精神导师
icon
搜索文档
万字专访许纪霖:“我爽就行”的年轻人,还要精神导师吗?
创业邦· 2025-10-28 12:19
以下文章来源于经济观察报 ,作者李佩珊 经济观察报 . 经济观察报是专注于财经新闻与经济分析的全国性综合财经类媒体,创办于2001年。聚焦商道、商技和商机,以锐度、悦度、广度、深度的 报道形成了权威的媒体公信力和影响力。 来源丨 经济观察报(ID:eeo-com-cn) 作者丨 李佩珊 图源丨Midjourney "50后"许纪霖,在长达四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始终穿行于两条路径之间:作为思想史学者,他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启蒙与儒家之间的思想 对话中占据重要位置,深植于中国现代思想的谱系之中;作为他长期研究对象——公共知识分子中的一员,他始终对社会现场保持某种热 忱,从未放弃对时代的观察与回应。近年来,他的目光越发投向一个没有进入主流学术现场,但实则至关重要的议题:年轻人到底在想什 么?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这并不是一个抽象的问题。最初的转向,来自他的生活经验——作为"90后"的父亲和"00后"的老师,从陪伴儿子成长,到与年轻学生的日 常接触,他逐渐意识到 青年文化不仅是一组消费标签,更是一个代际世界观的出口。 从文学、偶像狂热、B站UP主、二次元社群,到"搭 子式关系"和"树洞式情感",他努力以一种不俯视、 ...
万字专访许纪霖:“我爽就行”的年轻人,还要精神导师吗?
经济观察报· 2025-10-27 18:24
在许纪霖看来,知识分子今天的任务,或许不再是"照亮",而 是"靠近"。"共情式的启蒙"正在取代"俯瞰式的指引";"代际 之间的相互拯救",也许正在取代单向度的引导。他说,"我们 也需要从年轻人那里学到一种松弛感,来缓解我们自己的焦 虑。" 作者: 李佩珊 封图:图虫创意 "50后"许纪霖,在长达四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始终穿行于两条路径之间:作为思想史学者,他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启蒙与儒家之间的思想对话中占据 重要位置,深植于中国现代思想的谱系之中;作为他长期研究对象——公共知识分子中的一员,他始终对社会现场保持某种热忱,从未放弃对时代的观 察与回应。近年来,他的目光越发投向一个没有进入主流学术现场,但实则至关重要的议题:年轻人到底在想什么?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这并不是一个抽象的问题。最初的转向,来自他的生活经验——作为"90后"的父亲和"00后"的老师,从陪伴儿子成长,到与年轻学生的日常接触,他 逐渐意识到 青年文化不仅是一组消费标签,更是一个代际世界观的出口。 从文学、偶像狂热、B站UP主、二次元社群,到"搭子式关系"和"树洞式情 感",他努力以一种不俯视、也不轻易评论的方式,进入年轻人的精神现场。 许 ...
万字深度专访许纪霖(上):需要“懂我”的年轻人,还需要精神导师吗?
经济观察报· 2025-10-21 15:42
(原标题:万字深度专访许纪霖(上):需要"懂我"的年轻人,还需要精神导师吗?) 访并文/李佩珊 "50后"许纪霖,在长达四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始终穿行于两条路径之间:作为思想史学者,他自20世纪 80年代起在启蒙与儒家之间的思想对话中占据重要位置,深植于中国现代思想的谱系之中;作为他长期 研究对象——公共知识分子中的一员,他始终对社会现场保持某种热忱,从未放弃对时代的观察与回 应。近年来,他的目光越发投向一个没有进入主流学术现场,但实则至关重要的议题:年轻人到底在想 什么?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在持续的追问中,关于这一代人的精神轮廓渐渐清晰。他们疏离宏大叙事,却对情感的微小波动高度敏 感;抗拒被引导,却不排斥被理解。许纪霖所看到的,是年轻人在意义系统松动之后所形成的独特情绪 组织方式。他们讲"轻资产"、拒绝绑定、追求即时愉悦,又在反复的共鸣中,寻求一种"被理解"的可 能。他们厌恶说教,却渴望被懂;在追星、演唱会、社交媒体中集体释放情绪,却常常难以将这种体验 转化为稳固的心理锚点。"懂我"与"陪伴",成为他们最核心的情感诉求。但这种"懂",真的可能吗?或 者说,它是否足以替代曾由信仰、叙事或权威构建的意义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