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药物创新
搜索文档
中国糖尿病药物行业调研简报:行业洞察:重磅新品获批不断,市场格局如何变化?-20251110
头豹研究院· 2025-11-10 20:5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整体行业投资评级 [1] 报告核心观点 - 糖尿病药物创新正从单纯血糖管理向多器官保护和综合代谢获益升级 新型药物在控糖基础上兼具心肾保护、减重和改善脂肪肝等多重作用 [3][4] - 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持续快速增长且医疗支出高昂 2024年全球20-79岁成人糖尿病患者达5.89亿 相关医疗支出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 占全球卫生支出的11.9% [11][12][16] - 中国糖尿病市场呈现巨大潜力与结构性矛盾 患者基数庞大(2024年成人患者1.48亿)推动总医疗支出达1689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二 但人均支出仅236美元 反映早期干预不足和高端药物可及性低 [12][15][18] - 中国糖尿病用药市场持续扩容 2024年零售药店终端销售额突破130亿元 2025年一季度同比增长近9% 其中国产1类创新药逐步获批上市 挑战跨国药企市场主导地位 [20][21][22] 2025年创新药物获批与技术进展 - 2025年有多款1类糖尿病创新药在中国获批 包括上海银诺医药的依苏帕格鲁肽α注射液(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石药集团的普卢格列汀片(DPP-4抑制剂)、恒瑞医药的瑞格列汀二甲双胍片(固定复方制剂)以及信达生物的玛仕度肽注射液(全球首个GCGR/GLP-1R双受体激动剂) [2] - GLP-1受体激动剂的长效化与人源化是核心突破方向 依苏帕格鲁肽α通过融合蛋白技术将半衰期延长至204小时 实现每周一次给药 并通过人源化改造降低免疫原性 [3] - 双受体激动机制开启代谢疾病治疗新维度 玛仕度肽通过激活GLP-1和GCG受体 协同发挥控糖、减重和促进肝脏脂肪分解的"燃脂"作用 为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提供新方案 [3] - 复方制剂通过协同优化提升治疗依从性 例如达格列净二甲双胍缓释片结合"SGLT-2抑制剂排糖"与"二甲双胍抑糖"机制 并利用缓释技术减少胃肠道副作用 [4] 主流糖尿病药物比较 - 主流降糖药物包括二甲双胍、磺脲类、格列奈类、α-糖苷酶抑制剂、TZDs、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和胰岛素等 种类多样为患者提供多种选择 [7][8] - 传统降糖药(如双胍类、磺脲类)近年来销售额呈负增长趋势 而新型降糖药(如GLP-1激动剂、SGLT-2抑制剂)销售额增长明显 [8] - 不同药物机制和优缺点各异 GLP-1受体激动剂具有控制体重、血压、血脂及心血管保护作用 但价格较高且常见胃肠道不适 SGLT-2抑制剂有明确心肾获益且极少发生低血糖 但可能引起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DPP-4抑制剂不增加体重且副作用较少 但价格较高 [7] 全球及中国糖尿病患者情况 - 全球糖尿病负担沉重且增长迅速 预计2050年20-79岁糖尿病患者总数将从2024年的5.89亿攀升至8.53亿 增长45% 其中非洲地区预计增长142% 东南亚地区增长73% [11][12] - 中国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 2024年成人糖尿病患者达1.48亿 糖尿病前期患者总数更高达2.74亿 诊疗形势严峻 [12] - 2024年全球糖尿病相关医疗支出最高的国家是美国(4045亿美元) 其次是中国(1689亿美元)和巴西(451亿美元) [15][16] - 瑞士是2024年糖尿病相关人均医疗支出最高的国家(12,234美元) 美国位列第二(10,497美元) 中国人均支出为236美元 未进入前十 [17][18] 当前市场用药格局 -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零售药店终端糖尿病用药品牌TOP10中 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销售额排名第一但同比下滑12.1% 礼来的替尔泊肽注射液增速惊人达1,036.4% [20] - 2025年初至7月末 糖尿病用药已有超过90个受理号获批上市 涉及品种超过30个 其中国产1类新药如信达生物的玛仕度肽注射液、恒瑞医药的瑞格列汀二甲双胍片等成功获批 [21] - 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目前仅有诺和诺德拥有生产批文 2024年在中国零售药店终端销售规模突破20亿元 但多家国内药企(如杭州九源基因、丽珠集团等)已纷纷布局报产在审或获批临床 [22]
糖尿病药物市场十大趋势:创新浪潮下的产业变革与产业观察
搜狐财经· 2025-09-30 09:37
市场增长与规模 - 全球糖尿病药物市场预计在2025年达到902亿美元,2030年将增长至1091亿美元[5] - 中国糖尿病药物市场预计在2025年达到1161亿元人民币,2030年将增长至1675亿元人民币,增速更为显著[5] - 中国糖尿病患者群体超1.4亿,驱动市场深刻变革[1] 治疗理念演变 - 治疗理念从单纯血糖控制转向心血管、肾脏保护与体重管理的综合目标[9] - 新型降糖药物在改善血糖的同时,对心血管代谢、肝肾功能等指标有积极影响,具备多重器官保护作用的药物成为临床新选择[9] - 单一靶点药物正逐步让位于多靶点激动剂,GLP-1/GIP/GCG三靶点药物成为国际研发焦点[9] 药物研发创新趋势 - 多靶点药物通过协同作用机制,同时改善胰岛素分泌不足与胰岛素抵抗,在降糖、减重之外还能改善肝脂代谢[13] - 降低注射频率成为提升患者依从性的关键策略,新型长效制剂将注射频率从每日一次降至每周一次[13] - 长效胰岛素类似物Icodec与Efsitora在血药浓度稳定性方面取得突破[16] 药物剂型与给药方式创新 - "从注射到口服"是糖尿病药物剂型演进的重要方向,纳米载体技术实现胰岛素在胃酸环境中稳定、在肠道pH响应释放,动物实验显示其降糖效果与注射胰岛素相当[16] - 口服GLP-1药物研发取得进展,国内生物制药公司的HRS-7535(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已成功进入Ⅲ期临床[16] - "智能胰岛素"是未来重要方向,可根据血糖水平"按需"释放胰岛素[16] 中国市场格局与政策影响 - 国家集采政策推动糖尿病药物国产替代,传统口服降糖药因集采价格下降导致市场增长趋缓[18] - 胰岛素市场中,三代胰岛素逐步替代二代产品,集采助力国产企业市场份额提升,但进口厂商仍占据主要市场份额,国产替代空间广阔[18] - 中国药企正通过自主研发或国际合作参与全球竞争[19] 精准医疗与技术应用 - 糖尿病治疗向个体化、精准化方向发展,基于生物标志物的治疗选择成为研究热点,例如血清TBIL/TC比值与慢性肾病进展风险密切相关,或可作为新型风险分层标志物[23] - AI技术被用于糖尿病管理,通过分析个体代谢特征实现个性化干预[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