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系统性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自然做功,事遂天成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0 15:20
生态修复方法 - 采用柔性柳枝沙障固沙保水并创造植物微环境 自然腐解后成为土壤养分[2] - 选择垂穗披碱草 老芒麦 多花黑麦草等乡土草种依靠自然竞争形成稳定群落 避免人工干预和外来物种入侵风险[2] - 使用大小石块拼搭微型堤坝调控湿地水位 通过"小而美"方式调节自然水文节律[2] 生态修复成效 - 若尔盖植被覆盖率提升30% 藏原羚 黑颈鹤等珍稀物种数量显著增加[3] - 年增水源涵养量超3.33亿立方米[3] - 通过以工代赈模式使若尔盖牧民人均年增收2000多元[4] 工程实施规模 - 全国已实施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3] - 完成保护修复面积超830万公顷 为全球最大规模生态修复计划[3] 治理理念创新 - 采用系统性治理摒弃单要素治理 实施整体保护 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3] - 推行适应性管理根据自然反馈动态调整治理策略[3] - 从对抗自然转向借力自然 提供低成本可持续的生态修复范式[3] 区域治理案例 - 乌梁素海从"一湖之治"升级为"全域之治"[3] - 福建闽江流域实施"山海共治"策略[3] - 北京永定河将河道修复与灾后水利防洪相结合实现生态再生[3]
控制领导欲望,少些“即兴管理”
虎嗅· 2025-09-01 15:23
即兴管理的定义与特征 - 即兴管理是一种针对具体、一次性问题或外部灵光一闪的洞见进行的敏捷决策模式,其价值在于解决紧急经营动作问题,而非构建长期战略 [2] - 即兴管理表现为微观管理,包括过度监督、不信任员工、事无巨细的指令、频繁要求汇报和不愿授权 [2] - 当企业规模扩大、业务复杂后,创始人仍将闲谈中零散的非系统性输入作为即时决策依据,使得战略决策降维为战术指令,这是一种管理的技术错位 [2] 即兴管理的风险 - 决策仅凭个人直觉和零散信息做出,缺乏严谨论证和替代方案考量,导致决策质量和成功率大打折扣 [5] - 领导者陷入认知超载和决策疲劳时,会倾向于走捷径或逃避决策,这种快决策模式将复杂性转移给团队,导致执行层面混乱和低效 [5] - 微观管理导致55%的员工生产力受影响,68%的员工士气下降,39%的员工为逃避微观管理者而辞职 [6] - 微观管理剥夺员工自主性和责任感,扼杀创新思维和主动性,形成创始人越不信任团队则管理越微观的恶性循环 [6] - 即兴指令导致战略方向朝令夕改,员工无法理解长远目标,且即时分配的任务缺乏明确职责边界,导致协作困难 [7] - 组织健康的核心要素包括战略清晰、角色清晰和个人责任感,健康的组织能带来高出三倍的股东回报,而即兴管理是这三点的毒药 [7] - 单核驱动模式在企业规模扩大后因信息传递延迟和创始人精力有限而崩溃,导致组织陷入低效和混乱 [8] 向系统性治理升级的路径 - 领导者需从控制者转变为协调者和策略设计者,将日常运营的微观控制权下放,将精力集中在市场分析、竞争定位和长期规划等高价值战略活动上 [9] - 成功的首席执行官需要留出时间进行战略性反思和创造性思考,这是一种慢思考模式,授权是为了解放创始人以专注于更高价值的工作 [9] - 企业内有效的决策应基于客观数据和理性分析,成熟的决策流程能减少认知偏见,提升协作透明度,并确保所有视角得到考虑 [10] - 引入决策框架和工具能将决策过程结构化、流程化,引导团队进行全面分析和讨论,确保决策基于事实而非观点 [10] - 决策下沉是系统性地转移决策权、资源控制和责任,旨在将组织从金字塔结构转变为更扁平、敏捷的倒三角结构 [11] - 决策下沉可提升员工敬业度、创造力和工作满意度,并加速问题解决,同时是培养未来领导者的最佳方式 [11] - 授权是打破微观管理循环的关键第一步,能激发员工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提升团队效率、创新力和绩效,这是一个组织文化重塑的过程 [12]
雪山草地,守护伴着牧歌相传
人民网· 2025-08-02 08:04
生态保护与恢复成效 - 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老虎沟管护站成立后,植被面积增加0.97万公顷,植被覆盖度平均提升1.45%,生态质量提高15.27%,60.17%的退化草地得到有效恢复 [7] - 通过育林、种草、保湖等综合整治措施,被开采区域植被覆盖增加,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面积大幅减少 [4] - 草原植被综合盖度增加到58.12%,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缩减,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多年保持在96%以上 [10] 生态管护体系升级 - 2019年管护站标准化建设扩充80名管护员,配备红外相机、无人机等设备,建立科学监测网络 [5] - 当地牧民经过专业培训成为生态管护员,每月有固定工资,配备服装及管护用品 [4] - 雪豹数量增加成为生态改善的证明,红外相机和实地样线走访成为基础监测手段 [5][7] 生态旅游与经济发展 - 门源县依托生态资源发展旅游,新增15家农家乐、5处露营基地及3家星级接待点,2024年吸引游客近3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12亿元 [9] - 牧民转型生态旅游向导,星空露营基地年收入比放牧翻几番 [9] - 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开馆两年累计接待游客11万人次,成为自然教育重要平台 [9] 区域生态战略地位 - 祁连山是黄河和西北诸河重要水源地,滋养青海湖、河湟谷地等生态区,老虎沟管护站位于水源涵养关键地带 [3] - 青海省系统性治理成效显著,长江、黄河干流及澜沧江出省境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及以上 [10] - 14.6万名生态管护员参与青海全域生态守护,覆盖雪山草地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