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

搜索文档
五指山:把热带雨林“搬进”校园课堂
海南日报· 2025-09-18 09:41
9月17日,五指山市第一小学,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五指山分局工作人员伍万礼在展示他拍摄的 微距图片。 9月17日,五指山市第一小学的学生们争相观察长蚁蛛的标本。 9月17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五指山分局工作人员走进五指山市第一小学,为孩子们带来了一 堂生动有趣的自然教育课。近年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持续开展自然教育进校园活动,让学生近 距离感受海南热带雨林的独特魅力。 本组图片均由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天平 摄 ...
生态守护牵手乡村振兴:淇澳-担杆岛探索绿美珠海新路径
南方农村报· 2025-08-27 23:04
生态守护牵手乡 村振兴:淇澳- 担杆岛探索绿美 珠海新路径_南 方+_南方plus 山海相拥间,绿 意漫珠海。正值 暑期自然教育季 期间,广东珠海 淇澳-担杆岛省 级自然保护区以 自然教育为纽 带、生态保护为 核心、社区协同 为助力,将生态 守护与乡村振兴 深度交织,在珠 江口畔晕染出人 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生动画卷, 为"绿美珠海"建 设注入源源不断 的生态动能。 连续四年开展暑 期亲子公益课 堂,为亲子家庭 提供志愿服务。 保护区志愿者团 队不仅是自然教 育导师,更有学 生志愿者化 身"红树林小小 讲解员",生动 讲解胎生、泌盐 等独特特性;问 卷调查、签名承 诺、趣味集章等 环节环环相扣, 让环保理念在寓 生态保护与社区 发展从来不是平 行线。保护区深 耕社区协同,全 力推进百千万工 程,助力乡村振 兴、丰富自然教 育课程体系。在 海澄村,从海澄 古树科普教育基 教于乐中融入每 一个亲子家庭。 暑期里,保护区 首次创新开 展"绿美珠海·青 春行动"自然研 学营。两期活动 以"探索自然智 慧 守护生态家 园"为主题,牵 引80余名青少年 踏入跨领域探索 之旅——在珠海 规划展览馆俯瞰 城市发展脉络, 于南方 ...
国家公园建设加快推进 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四川日报· 2025-08-20 08:26
国家公园建设理念 - 国家公园建设遵循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三大理念 [1] - 实现全民共享是未来五年关键课题 需通过低门票和特定群体免票政策降低体验壁垒 [2] - 大熊猫国家公园凭借生物多样性优势和旗舰物种情感纽带 具备推进全民共享的天然条件 [2] 自然教育与公众参与 - 自然教育存在课程零散和缺乏系统规划问题 需通过科学方法设计跨学科生态体验场景 [2] - 大熊猫国家公园开发立体关联教育资源 整合动物迁徙、气候水文等多学科知识并通过多样化产品呈现 [2] - 科普馆采用沉浸式互动和差异化展陈 需结合运营思维实现公益性与市场性统一 [3] 社区协同与产业发展 - 国家公园建设核心为发展命题 需推动公园与周边社区协同实现可持续保护 [5] - 唐家河中蜂科普馆融合文旅、文创交易与自然教育 成为多功能社区发展平台 [5] - 青川县投放超1200万元补助资金用于管护员补助、基础设施提升和林下经济发展项目 [5] 经济效益与转型成果 - 青川县国家公园周边从事旅游相关产业农户占比达45% 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8年提升超230% [5] - 宝山村依托景区资源发展温泉度假、精品民宿集群及山地运动 实现村民人均年收入8万元 [5] - 通过全国性营销渠道对接高端消费市场 推动生态价值高效转化 [5]
从全民共享到全民共育——国家公园建设如何做到“全民公益性”?
新华网· 2025-08-20 07:52
国家公园全民公益性理念 - 国家公园作为最优生态系统 是气候稳定器 净水机和空气净化器 惠及千家万户的最普惠生态产品[1] - 全民公益性要求降低公众进入门槛 采取公益性低门票价格制度 免费覆盖军人 学生 老年人 残疾人等群体[1] - 鼓励公众参与志愿服务 截至2024年底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志愿者总数超1万人[1] 生态保护与民生协同发展 - 为牧民提供生态公益岗位 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吸纳近5万名当地居民成为生态管护员 年人均获得工资性收入1万至2万元[2] - 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 包括三江源"玛多藏羊""玉树蕨麻"地理标志农产品 大熊猫国家公园"熊猫蜂蜜" 武夷山"茶林共生"生态种植模式[2] - 实现生态保护 绿色发展 民生改善相统一 推动"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2] 自然教育体系建设 - 国家公园具备开展自然教育的最佳条件 通过科普活动 知识讲座 户外游戏等方式深化公众认知[2] - 自然教育需与科研结合 动员企业 家庭 学校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3] - 专家学者需将科研积累转化为教育内容 自然教育机构需完善课程体系 促进规范化和体系化发展[3]
暑假孩子去哪儿
中国青年报· 2025-08-13 06:35
博物馆研学 - 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首次暑期开放,日均游客量约2000人,预约系统每日设置1000个名额且满额[2][7] - 博物馆采用全息投影、互动触摸屏等技术增强互动性,设置标本制作、虫珀模拟考古等动手体验区[7] - 博物馆拥有115名青少年讲解员,来自北京市100余所中小学,需通过一年培训和考核才能上岗[5] - 计划推动"馆校合作"模式,与中小学共建自然教育实践基地,并设计系列昆虫主题课程[8] - 考虑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扩大科普教育覆盖面,让无法亲临博物馆的孩子也能参与[8] 乡村研学 - 浙江安吉夏令营已接待近200名孩子,活动包括砍竹、锯筒、推石磨、打糍粑等乡村生活体验[9] - 吉林光东村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推出沉浸式水稻博物馆和稻田课堂[10][11] - 江西婺源"小小农夫"项目让孩子体验插秧、捉鱼、晒秋等完整农耕周期[14] - 云南普洱开展茶园研学,小朋友学习采茶和制茶工艺[14] - 内蒙古呼伦贝尔牧区夏令营提供住蒙古包、挤牛奶、骑马射箭等草原文化体验[14] - 乡村民宿预订量同比增长超50%,亲子家庭占比近七成[13] 红色教育 - 长沙橘子洲成为红色教育目的地,家长带孩子朗诵《沁园春·长沙》感受伟人风采[16][17] - 乐亭县李大钊纪念馆有"红领巾志愿讲解员"项目,小学生可背诵万余字讲解稿上岗[17][18] - 南京博物馆的日军暴行照片帮助孩子更深刻理解课文《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19] 文化体验 - 新疆伊犁喀赞其文化旅游区石榴花展览馆展示多民族文化,激发孩子对回族宴席菜"九碗三行子"的兴趣[23] - 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和西塘古镇让孩子学习"红船精神"并感受江南水乡风情[25] - 苏州黄桥菜市场开设青少年公益暑托服务点,设计"菜场美学"课程和无人机科普活动[26][28][29]
雪山草地,守护伴着牧歌相传
人民网· 2025-08-02 08:04
生态保护与恢复成效 - 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老虎沟管护站成立后,植被面积增加0.97万公顷,植被覆盖度平均提升1.45%,生态质量提高15.27%,60.17%的退化草地得到有效恢复 [7] - 通过育林、种草、保湖等综合整治措施,被开采区域植被覆盖增加,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面积大幅减少 [4] - 草原植被综合盖度增加到58.12%,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缩减,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多年保持在96%以上 [10] 生态管护体系升级 - 2019年管护站标准化建设扩充80名管护员,配备红外相机、无人机等设备,建立科学监测网络 [5] - 当地牧民经过专业培训成为生态管护员,每月有固定工资,配备服装及管护用品 [4] - 雪豹数量增加成为生态改善的证明,红外相机和实地样线走访成为基础监测手段 [5][7] 生态旅游与经济发展 - 门源县依托生态资源发展旅游,新增15家农家乐、5处露营基地及3家星级接待点,2024年吸引游客近3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12亿元 [9] - 牧民转型生态旅游向导,星空露营基地年收入比放牧翻几番 [9] - 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开馆两年累计接待游客11万人次,成为自然教育重要平台 [9] 区域生态战略地位 - 祁连山是黄河和西北诸河重要水源地,滋养青海湖、河湟谷地等生态区,老虎沟管护站位于水源涵养关键地带 [3] - 青海省系统性治理成效显著,长江、黄河干流及澜沧江出省境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及以上 [10] - 14.6万名生态管护员参与青海全域生态守护,覆盖雪山草地 [10]
暑期研学也割不动家长了?
虎嗅APP· 2025-07-30 23:00
研学行业现状 - 2025年暑期研学市场遭遇寒冬,北京中国科学技术馆门票无需抢购,与去年"抢得头破血流"形成鲜明对比[6][8][9] - 南方市场同样低迷,广州军训类夏令营空置率上升,厦门五星级酒店研学团客流量归零[10][11][13] - 海外研学业务萎缩明显,金融机构VIP亲子研学业务同比下降40%,传统出境研学项目需求收缩[15][18] - 市场转向本地化,河北研学机构将省外路线改为省内资源置换,出行半径显著收缩[14][19] 市场变化驱动因素 - 家长消费趋于理性,从"无脑研学"转向注重内容价值,AI等短期课程因交付质量不足被质疑[17][21][22][25] - 高净值家庭预算削减,独立营(单人费用)更受欢迎,全家探营模式消失[18][31] - 安全焦虑加剧,境外研学受日本地震、泰国电诈等事件影响,国内成为主要选择[28][29] - 学校组织意愿降低,疫情后出行自由化使研学不再是唯一选择,家长更倾向自主旅行[25][26] 行业转型方向 - 伪内容(如清北打卡、横幅拍照)被淘汰,专业路线(如美术机构对接美院)需求显现[24][32][44] - 沉浸式内容崛起,自然教育、AI实验等主题研学受青睐,江西新余树蛙部落亲子营收客量同比增长5倍[37][38] - 获客模式从B端转向C端,机构需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内容平台建立私域流量[40][42][43] - 行业竞争核心从资源比拼转向传播力建设,品牌曝光与口碑成为关键生存法则[40][43]
暑期研学也割不动家长了?
虎嗅· 2025-07-25 08:09
研学行业现状 - 2025年暑期研学市场遭遇寒冬,行业普遍反映业务下滑,北京、南方等地均出现明显降温[3][7][8] - 中国科学技术馆门票无需抢购,与去年"抢得头破血流"形成鲜明对比[5][6] - 故宫等热门景点门票剩余,去年同期的周末票提前一周就已售罄[7] - 南方军训类夏令营出现空位,前两年6月份就已报满[8] - 酒店业反映研学团流量支柱断裂,厦门五星级酒店今年"一个研学团都没有"[9][11] - 海外研学项目业务下降40%,高净值家庭开始收缩开支[16] 市场变化特征 - 家长消费行为从"无脑研学"转向"理性研学",更加注重性价比和实际价值[26][30] - 研学方向从"清北打卡"转向专业路线,如美术机构关注清华美院等专业院校[28][29] - 出行半径收缩,海外热门目的地被新疆、长白山等国内目的地取代[23][25] - 独立营更受欢迎,因"只用付一个人的费用"[20] - 安全焦虑上升,境外研学因地震、电诈等安全问题被规避[35][36][37] 行业转型方向 - 从"课表式"研学转向沉浸式内容,如自然教育、AI实验、乡村营地等[45][46] - 江西新余树蛙部落亲子营收客同比增长五倍,主打"自然教育+野奢民宿"[45] - 行业从"比资源"转向"比传播力",需要加强内容营销和私域流量建设[49][50][53] - 家长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平台自主选择研学产品,改变了传统获客方式[52] - 真正有价值的研学内容将留存,伪内容将被市场淘汰[54][55] 市场变化原因 - 核心根源是家长钱包收紧,消费更加精打细算[19][21] - 家长认知提升,意识到短期研学效果有限[31] - 政策放开后,家长有更多选择,不再将研学视为唯一[32][33] - 学校规避风险,减少组织研学活动[22][38] - 行业过去依赖简单套路,如"清北打卡"已无法满足需求[26][39]
2025年广东省自然教育季启幕,迷你马拉松助力全运会
南方农村报· 2025-07-09 18:32
2025年广东省自然教育季启动 - 活动于7月9日在佛山植物园正式启动,主题为"大自然就在身边" [2] - 现场公布首批14个自然教育结对共建单位达成合作意向并签约 [3][13] - 同步举办"广东跑起来"迷你马拉松活动,串联近10个特色自然教育基地 [4][17][18] 自然教育优秀书籍评选 - 通过6月启动的征集活动,从全省基地、机构、出版社及个人投稿中评选出30本优秀书籍 [7][8][9] - 书籍涵盖科普绘本、自然观察手册、生态文学等多个类别 [8] - 主办方在启动仪式上为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发证书 [9][10] 自然教育共建合作 - 14个共建单位将在课程研发、师资共享、活动联办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13][14] - 合作旨在促进全省自然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14] 迷你马拉松活动特色 - 创新性结合自然教育与全民体育,路线串联广州海珠湿地、佛山云勇林场等教育基地 [17][18] - 活动当天近100名自然爱好者在佛山植物园起跑,为十五全运会营造氛围 [19][20][21] 自然教育季活动规划 - 广东省林业局将联动全省134个基地推出自然徒步、观鸟等5大系列近百场活动 [30][31] - 活动目标受众为青少年群体,通过沉浸式体验培养生态文明理念 [31][32] 自然教育发展成果 - 自2020年设立自然教育季以来,已开展1400场活动,覆盖超100万人次 [24][25][26] - 活动主要依托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园、湿地公园等教育阵地开展 [25] - 未来将持续擦亮自然教育品牌,构建交流平台促进资源共享 [36][37]
西藏青年逐绿南粤 共绘 “粤藏一家亲” 绿美新篇
南方农村报· 2025-07-01 11:05
粤藏就业援藏合作 - 202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和广东对口支援林芝31周年[4] - 广东就业援藏项目已促进500多名西藏籍高校毕业生赴粤就业[4] - 其中8位西藏青年入职广东省林业系统参与绿美广东建设[5] 西藏青年在粤职业发展 - 林芝籍青年拉穷在广东省龙眼洞林场工作5年,从助理工程师成长为业务能手[6][7] - 1622.14公顷林场内7个管护站均留下其巡查足迹[34] - 参与编写《广东省龙眼洞林场两栖爬行动物》填补林场研究空白[39][41] 林业技术创新应用 - 拉穷成为林场首批CAAC执照无人机驾驶员,实现巡查效率提升[47][48] - 无人机巡护可实时监测乱砍滥伐、森林火情及入侵物种[50][53] - "粤林监测平台+无人机巡护"科技手段精准防治松材线虫等病虫害[56] 自然教育与生态传播 - 拉穷带队开展50余场自然教育活动,个人主导10余场[63] - 开发《行走自然》系列课程包括《神奇的蘑菇在哪里》等主题[61][62] - 通过科普活动向青少年传播生态文明理念[68][69] 粤藏文化交流成效 - 拉穷等藏族青年在广东林业调查规划院等6家单位成为业务骨干[81] - 拉穷返回林芝开展就业援藏政策宣讲,促进人才双向流动[76][77] - 藏族青年在粤组建家庭并深度参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7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