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塑料

搜索文档
ACS Nano:浙江大学研究发现,人类卵泡液和精浆中存在纳米塑料,影响受精能力和精子质量
生物世界· 2025-07-29 16:01
全球塑料污染现状 - 2022年全球塑料产量达3.9亿吨,仅9%被回收利用[3] - 塑料分解产生微塑料(MP,<5mm)和纳米塑料(NP,<1μm)[2] - 人体每年接触74000-121000个MNP,在肾脏、肝脏等多组织检出[3] 纳米塑料对人类生育的影响研究 - 聚乙烯(PE)和聚氯乙烯(PVC)纳米塑料在卵泡液和精浆中被检出[5][8] - 卵泡液中PE平均浓度1.21μg/g,PVC 1.85μg/g;精浆中PE 3.02μg/g,PVC 2.67μg/g[8] - PE/PVC高浓度组受精成功率显著降低,PVC浓度与精子活力负相关[8] 研究方法与样本 - 采用Py-GC/MS技术分析51对IVF夫妇的卵泡液和精浆样本[7] - 研究聚焦PE和PVC两种最常见纳米塑料材质[8] - 样本量较小(51对),未发现MNP与胚胎着床/妊娠的显著关联[8] 研究结论 - 纳米塑料对受精率和精子质量存在明确不利影响[10] - 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验证MNP与人类疾病的关联性[3][8]
36氪精选:你的大脑里,藏着一个塑料勺?
日经中文网· 2025-06-20 15:27
研究核心发现 - 人类大脑组织中普遍检测出微塑料和纳米塑料,最高浓度样本含7克塑料,相当于一只塑料勺重量[5][6] - 阿尔茨海默病等痴呆症患者脑内微塑料浓度比普通人高3-5倍,存在塑料干扰代谢或病变大脑更易吸收的两种可能性[7] - 2016-2024年间大脑微塑料浓度上涨50%,与全球塑料产量每10-15年翻倍的增长趋势一致[9] 微塑料侵入途径 - 饮食摄入:海鲜、水产、食盐及瓶装水、外卖包装均含微塑料,海洋食物链已普遍污染[10][11][12] - 空气吸入:空气中合成纤维、轮胎颗粒、纺织品纤维导致城市居民每年或吸入74000颗微塑料颗粒(约指甲盖大小)[13] 行业影响与行为建议 - 塑料污染从环境问题升级为人体健康威胁,需重新评估食品包装、纺织服装等行业的产品安全标准[15] - 减少塑料暴露的有效措施包括:减少一次性外卖使用、降低快时尚消费、改用玻璃/不锈钢容器[14][16]
你的大脑里,藏着一个塑料勺?
36氪· 2025-06-15 10:02
微塑料在大脑中的发现 - 所有检测的人类尸体大脑组织中均发现微塑料和纳米塑料 [2] - 浓度最高的样本中塑料含量达7克 相当于一只塑料勺的重量 [3] - 微塑料已深入脑组织 血管壁和免疫细胞内部 [3] 微塑料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联 - 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大脑中微塑料浓度比普通人高3到5倍 [4] - 塑料可能干扰大脑代谢或患病大脑更易积累微塑料 [6] - 2016至2024年大脑微塑料浓度上涨50% 与全球塑料产量增长趋势一致 [7] 微塑料进入人体的途径 - 通过食物链摄入 如海鲜 水产和盐 [9][11] - 瓶装水和塑料外卖盒是日常摄入主要来源 [12] - 呼吸吸入空气中合成纤维 轮胎颗粒和纺织纤维 [13] - 美国城市居民每年通过呼吸可能吸入74000颗微塑料颗粒 [14] 减少微塑料暴露的建议 - 减少一次性外卖和快消衣物购买 [17] - 选用玻璃或不锈钢材质替代塑料制品 [17] - 塑料污染已从海洋生态系统延伸至人体内部 [18]
你的大脑里,藏着一个塑料勺?
36氪· 2025-06-14 21:57
微塑料在大脑中的发现 - 美国杜克大学和新墨西哥大学团队在人类尸体大脑组织中检测出微塑料和纳米塑料 [2] - 浓度最高样本中塑料含量达7克 相当于一只塑料勺重量 [3] - 微塑料已深入脑组织 血管壁和免疫细胞内部 [3] 微塑料与神经系统疾病关联 - 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大脑微塑料浓度比普通人高3到5倍 [4] - 两种潜在机制:塑料干扰大脑代谢或患病大脑更易滞留微塑料 [6] 微塑料浓度增长趋势 - 2016至2024年大脑微塑料浓度上涨50% [7] - 全球塑料产量每10到15年翻一番 与脑内微塑料增长趋势一致 [7] 微塑料摄入途径 - 通过海鲜 水产 食盐等食物摄入 海洋食物链已普遍污染 [9][11] - 瓶装水和塑料外卖盒是日常重要摄入源 [12] - 空气中合成纤维 轮胎颗粒 纺织品纤维可通过呼吸进入人体 [13] - 美国城市居民每年可能吸入74000颗微塑料颗粒 约指甲盖大小 [14] 行业影响与消费者行为 - 减少一次性外卖 快时尚衣物和塑料容器使用可降低暴露风险 [17] - 玻璃和不锈钢材质替代品需求可能提升 [17]
Nature子刊:我国学者发现,纳米塑料破坏肠道-宿主相互作用,影响肠道健康
生物世界· 2025-06-11 08:00
微塑料/纳米塑料的普遍存在与危害 - 微塑料/纳米塑料在环境中无处不在,已在人体多个器官如肺、肾脏、肝脏、生殖系统及大脑中发现其积累 [1] - 日常生活中通过空气、瓶装水、食品包装袋、外卖盒等途径不可避免摄入微塑料/纳米塑料 [2] - 微塑料/纳米塑料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与肠屏障功能障碍、炎症及免疫失衡相关 [2] 纳米塑料的毒性机制 - 纳米塑料因粒径小于1000纳米,穿透力更强,可能比微塑料造成更严重的生物危害 [2] - 聚苯乙烯纳米塑料通过细胞外囊泡递送的microRNA改变细菌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破坏肠道完整性 [4][6] - 纳米塑料在小鼠肠道中积聚,改变miR-501-3p和miR-700-5p表达,损害ZO-1和MUC-13蛋白表达,增加肠道通透性 [7] 纳米塑料对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 - 纳米塑料提高杯状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中多种miRNA水平,干扰ZO-1表达 [8] - 纳米塑料诱导肠道微生物群失衡,增加瘤胃菌(Ruminococcaceae)丰度,改变杯状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囊泡特征 [8] - 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细菌内化纳米颗粒,其细胞外囊泡可抑制MUC-13表达 [8] 研究意义与未来方向 - 研究揭示了纳米塑料损害肠道完整性并改变微生物群组成的机制,可能导致不良健康后果 [10] - 需进一步探讨纳米塑料积累对人类健康的具体影响 [10] -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论文链接提供详细数据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