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污染

搜索文档
Cell子刊:我国学者研究证实,微塑料/纳米塑料已全面侵入珠峰生态系统的各个部分
生物世界· 2025-08-13 12:03
微塑料和纳米塑料在珠穆朗玛峰的污染情况 - 微塑料(MP)和纳米塑料(NP)已在珠穆朗玛峰的土壤、水、大气、积雪、牦牛粪便和道路尘土中普遍存在 [2][5][16] - 土壤中微塑料平均浓度为65.0个/千克,水中为3.8个/升,大气沉降物为6.9个/平方米·天,积雪为95.0个/升,牦牛粪便为36.5个/千克,道路尘土为23.4个/千克 [8] - 纳米塑料在土壤中平均含量为4.9毫克/千克,水中为1.9毫克/升,大气中为0.13个/平方米·天 [8][13] 微塑料和纳米塑料的来源 - 聚酰胺(PA)是最常见的微塑料类型,占25.1%,其次是聚乙烯(PE,19.4%)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13.5%) [8][16] - 聚乙烯(PE)是主要的纳米塑料类型,占86.0%,其次是聚丙烯(PP,5.2%)和聚氯乙烯(PVC,4.2%) [8][16] - 主要来源包括登山者衣物和装备的磨损、塑料垃圾、车辆交通以及大气长距离传输 [16][17] 微塑料和纳米塑料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微塑料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可能影响高山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征 [12][16] - 在牦牛粪便中检测到微塑料,表明微塑料已进入陆地食物链 [16][17] - 珠峰大本营作为主要人类活动区,土壤微塑料浓度最高,凸显人类活动对高海拔环境的直接影响 [16] 研究意义与政策建议 - 研究首次量化了珠穆朗玛峰的纳米塑料污染,填补了高海拔地区纳米塑料数据的空白 [7][13] - 呼吁加强登山者垃圾管理、制定装备标准以减少塑料颗粒脱落,并将塑料监测扩展至偏远高山地区 [17] - 研究支持全球塑料污染治理,强调塑料污染已蔓延至地球最偏远地区,威胁生态健康和水资源安全 [17]
《柳叶刀》杂志警示:塑料污染每年造成损失超1.5万亿美元
科技日报· 2025-08-06 08:49
全球塑料污染治理 - 联合国《全球塑料公约》最终轮谈判在瑞士日内瓦启动 170多国代表参与磋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塑料污染治理协议 [1] - 塑料污染对人类健康构成日益严峻的威胁 每年造成的健康相关经济损失不低于1.5万亿美元 [1] - 塑料污染已渗透人类生命的每个阶段 成为诱发疾病甚至导致死亡的隐形杀手 与空气污染、铅中毒并列 [1] 塑料污染健康影响 - 微塑料已侵入自然生态链和人体组织 科学家确认其具有潜在危害 但全面健康影响尚待深入研究 [1] - 塑料污染对儿童造成的伤害尤为严重 [1] - 塑料污染的健康危害可通过政策法规有效遏制 [1] 塑料产业现状与趋势 - 全球塑料产量呈指数级增长 从1950年的200万吨飙升至2022年的4.75亿吨 [1] - 预计2060年全球塑料产量将再增加两倍 当前回收率不足10% [1] - 塑料产业以化石燃料为原料 正在制造塑料危机与气候危机的双重灾难 [1] 国际合作与呼吁 - 报告呼吁日内瓦与会代表把握历史性机遇 在分歧中寻求共识 建立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应对全球塑料危机 [2]
ACS Nano:浙江大学研究发现,人类卵泡液和精浆中存在纳米塑料,影响受精能力和精子质量
生物世界· 2025-07-29 16:01
全球塑料污染现状 - 2022年全球塑料产量达3.9亿吨,仅9%被回收利用[3] - 塑料分解产生微塑料(MP,<5mm)和纳米塑料(NP,<1μm)[2] - 人体每年接触74000-121000个MNP,在肾脏、肝脏等多组织检出[3] 纳米塑料对人类生育的影响研究 - 聚乙烯(PE)和聚氯乙烯(PVC)纳米塑料在卵泡液和精浆中被检出[5][8] - 卵泡液中PE平均浓度1.21μg/g,PVC 1.85μg/g;精浆中PE 3.02μg/g,PVC 2.67μg/g[8] - PE/PVC高浓度组受精成功率显著降低,PVC浓度与精子活力负相关[8] 研究方法与样本 - 采用Py-GC/MS技术分析51对IVF夫妇的卵泡液和精浆样本[7] - 研究聚焦PE和PVC两种最常见纳米塑料材质[8] - 样本量较小(51对),未发现MNP与胚胎着床/妊娠的显著关联[8] 研究结论 - 纳米塑料对受精率和精子质量存在明确不利影响[10] - 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验证MNP与人类疾病的关联性[3][8]
印度已成全球最大塑料污染国,几乎占全球塑料排放量的1/5
搜狐财经· 2025-06-24 20:01
印度塑料污染现状 - 印度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塑料污染国 每年排放930万吨塑料废物 占全球总量的20% [1] - 印度塑料回收率仅为12% 20%被焚烧 约70%去向不明 可能进入填埋场或路边 [1] - 全球15个污染最严重城市中印度占14个 被称为"塑料遍地的地狱" [1][4] 塑料行业治理挑战 - 印度政府实施塑料禁令但执行不力 塑料制品仍广泛用于运输和外卖 [4] - 监管不力 替代品市场不成熟 公众意识不足是主要实施障碍 [1] - 贫民窟居民因经济条件限制难以改变塑料使用习惯 [4] 全球污染研究数据 - 南亚 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东南亚是塑料污染排放最高区域 印度为最大排放者 [4] - 全球每年5210万吨大块塑料进入环境 57%被露天焚烧 43%为未焚烧碎片 [4] - 北半球污染主要来自丢弃垃圾 南半球主要来自未收集废弃物 [4] 研究应用价值 - 城市尺度污染清单揭示全球5万多个塑料污染热点分布 [4] - 研究结果有助于制定针对性战略应对塑料污染 [4]
【科技日报】用真菌“吃掉”塑料颗粒
科技日报· 2025-06-05 08:54
塑料污染现状与研究背景 - 塑料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成为全球关注焦点 [1] - 昆明植物研究所山地中心针对"植物—土壤"系统中塑料废弃物的生态环境效应及代谢命运展开深入研究 [1] - 相关成果发表在《危险材料杂志》《国际生物降解与生物分解》等国际期刊 [1] 微塑料的危害研究 - 微塑料污染已遍布海洋、陆地、大气,甚至青藏高原等偏远地区 [2] - 75微米聚乙烯微塑料危害最严重:土壤有机碳和有机氮含量下降1%-1.5% [2] - 每千克土壤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88.55毫克,氧化亚氮排放量增加1.01毫克,全球增温潜势提升177% [2] - 75微米聚乙烯微塑料导致玉米种子发芽率降低48%,植株高度减少30厘米,生物量和谷物产量下降50% [2] - 小粒径微塑料表面积大,与土壤微生物、养分接触面积大,导致碳氮流失和激发效应更严重 [3] 微塑料的生态影响机制 - 微塑料污染可能通过"土壤—作物—气候"正反馈调节加剧全球变化影响 [3] - 大粒径微塑料逐渐降解为小粒径颗粒,生态风险持续升级 [3] 塑料污染治理新途径 - 研究团队筛选出"伊朗毛色二孢菌"真菌,对聚氨酯降解效果明显 [4] - 60天内聚氨酯薄膜重量减少11.05%,分子量降低19.10% [4] - 研究揭示了真菌降解塑料的分子机制,为开发微生物修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5] 未来研究方向 - 团队将继续深入研究微塑料长期老化过程中的变化 [5] - 研究为缓解全球塑料污染危机提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