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

搜索文档
36氪精选:你的大脑里,藏着一个塑料勺?
日经中文网· 2025-06-20 15:27
研究核心发现 - 人类大脑组织中普遍检测出微塑料和纳米塑料,最高浓度样本含7克塑料,相当于一只塑料勺重量[5][6] - 阿尔茨海默病等痴呆症患者脑内微塑料浓度比普通人高3-5倍,存在塑料干扰代谢或病变大脑更易吸收的两种可能性[7] - 2016-2024年间大脑微塑料浓度上涨50%,与全球塑料产量每10-15年翻倍的增长趋势一致[9] 微塑料侵入途径 - 饮食摄入:海鲜、水产、食盐及瓶装水、外卖包装均含微塑料,海洋食物链已普遍污染[10][11][12] - 空气吸入:空气中合成纤维、轮胎颗粒、纺织品纤维导致城市居民每年或吸入74000颗微塑料颗粒(约指甲盖大小)[13] 行业影响与行为建议 - 塑料污染从环境问题升级为人体健康威胁,需重新评估食品包装、纺织服装等行业的产品安全标准[15] - 减少塑料暴露的有效措施包括:减少一次性外卖使用、降低快时尚消费、改用玻璃/不锈钢容器[14][16]
研究揭示生物膜如何抑制微塑料堆积
新华社· 2025-06-19 10:18
微塑料分布机制研究 - 美国研究发现细菌产生的黏性生物膜能使河床微塑料保持松散状态,更易被水流带走,有助于提升污染清理效率和识别隐藏污染点 [1] - 微塑料在自然环境及人体内积累问题日益严重,但因分布影响因素复杂,预测其集中位置存在挑战 [1] -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指出生物膜是决定微塑料积聚的关键因素之一,其黏性聚合物层可附着于沙质河床或海岸,抑制微颗粒堆积 [1] 实验设计与发现 - 研究使用铺有细沙的流水槽,部分实验加入模拟红树林根系的塑料管或生物材料,持续3小时注入含微塑料水流后通过荧光测量浓度 [1] - 模拟根系周围的湍流阻碍颗粒沉积,而底床生物膜含量增加会减少微塑料积累 [2] - 生物膜填充沙粒间隙,减少微塑料嵌入空间,使其更易暴露于水流作用而被冲走 [2] 应用与生态启示 - 研究为实地微塑料污染调查提供新视角,建议重点关注沙质外缘区域(如红树林生态系统),因其生物膜较少更易积聚微塑料 [2]
你的大脑里,藏着一个塑料勺?
36氪· 2025-06-15 10:02
nature发表惊人事实 我们的大脑里可能有个勺子 文 | 李承烨 封面来源 | Pexels 在2月份发表在在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杜克大学和新墨西哥大学的团队,对一批人类尸体样本进行了检测,结果大吃一惊: 所有样本的 大脑组织中,都检测出了微塑料和纳米塑料。 请观看36氪原创视频 第一种显而易见就是吃喝了。海鲜、水产、盐、你吃下的每一口,可能都在不知不觉中夹带私货。 微塑料已经渗透进海洋食物链,哪怕你只是吃一口看起来无害的生蚝,它体内可能也有一个自己的塑料勺了。 也欢迎关注36氪视频号 浓度最高的样本中,塑料含量高达7克,相当于一只塑料勺的重量。而且,这些微塑料已经深入到了脑组织、血管壁,甚至免疫细胞内部。 研究还发现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患有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等疾病的样本中,大脑里的微塑料浓度比普通人高出3到5倍。 虽然研究尚未证明"塑料导致痴呆",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种可能性: 一是塑料干扰了大脑代谢;二是患病的大脑更容易让这些微塑料趁虚而入。 无论哪种,都应该引起我们警觉。 研究团队也比较了2016年与2024年两个年份的样本,发现这8年里,大脑中的微塑料浓度上涨了5 ...
你的大脑里,藏着一个塑料勺?
36氪· 2025-06-14 21:57
微塑料在大脑中的发现 - 美国杜克大学和新墨西哥大学团队在人类尸体大脑组织中检测出微塑料和纳米塑料 [2] - 浓度最高样本中塑料含量达7克 相当于一只塑料勺重量 [3] - 微塑料已深入脑组织 血管壁和免疫细胞内部 [3] 微塑料与神经系统疾病关联 - 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大脑微塑料浓度比普通人高3到5倍 [4] - 两种潜在机制:塑料干扰大脑代谢或患病大脑更易滞留微塑料 [6] 微塑料浓度增长趋势 - 2016至2024年大脑微塑料浓度上涨50% [7] - 全球塑料产量每10到15年翻一番 与脑内微塑料增长趋势一致 [7] 微塑料摄入途径 - 通过海鲜 水产 食盐等食物摄入 海洋食物链已普遍污染 [9][11] - 瓶装水和塑料外卖盒是日常重要摄入源 [12] - 空气中合成纤维 轮胎颗粒 纺织品纤维可通过呼吸进入人体 [13] - 美国城市居民每年可能吸入74000颗微塑料颗粒 约指甲盖大小 [14] 行业影响与消费者行为 - 减少一次性外卖 快时尚衣物和塑料容器使用可降低暴露风险 [17] - 玻璃和不锈钢材质替代品需求可能提升 [17]
2025年高考试卷中的科技元素
科技日报· 2025-06-11 16:18
6月10日,2025年高考正式落下帷幕。 过去4天里,高考试卷频频登上热搜。科技日报记者整理发现,和往年一样,今年的试题中同样出 现不少科技元素。 英语阅读介绍中国学者的科研发现,物理试题展示我国的"世界首个",语文试卷以"令人惊艳"的方 式应对人工智能热潮……前沿科技和人文关怀融合,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并重,在强调基础能力的同 时,试题还注重情境设计,加强对创新能力的考查。 原标题:2025年高考试卷中的科技元素 编者按 2025年高考落下帷幕,然而对于广大考生而言,人生新征程才刚刚拉开序幕。本报推出专 题策划,深入解析高考试卷里的科技元素,感受科技魅力;分享院士的高考故事,汲取奋进力量;送上 实用小贴士,助考生规划假期生活。 中国方案彰显责任担当 科学界约定俗成地把5毫米以下的塑料称为"微塑料"。如今,它已经无处不在。 2021年,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环境科学家阿尔伯特·库尔曼斯发表论文称,儿童和成人每天可能摄入 10到10万颗微塑料颗粒。在最严重的情况下,人体一年摄入的微塑料总量大概相当于一张信用卡的重 量。 此次高考英语全国一卷阅读D篇聚焦微塑料污染这一全球性环境问题,特别介绍中国科研人员提出 的解决方案。 ...
【科技日报】用真菌“吃掉”塑料颗粒
科技日报· 2025-06-05 08:54
塑料污染现状与研究背景 - 塑料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成为全球关注焦点 [1] - 昆明植物研究所山地中心针对"植物—土壤"系统中塑料废弃物的生态环境效应及代谢命运展开深入研究 [1] - 相关成果发表在《危险材料杂志》《国际生物降解与生物分解》等国际期刊 [1] 微塑料的危害研究 - 微塑料污染已遍布海洋、陆地、大气,甚至青藏高原等偏远地区 [2] - 75微米聚乙烯微塑料危害最严重:土壤有机碳和有机氮含量下降1%-1.5% [2] - 每千克土壤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88.55毫克,氧化亚氮排放量增加1.01毫克,全球增温潜势提升177% [2] - 75微米聚乙烯微塑料导致玉米种子发芽率降低48%,植株高度减少30厘米,生物量和谷物产量下降50% [2] - 小粒径微塑料表面积大,与土壤微生物、养分接触面积大,导致碳氮流失和激发效应更严重 [3] 微塑料的生态影响机制 - 微塑料污染可能通过"土壤—作物—气候"正反馈调节加剧全球变化影响 [3] - 大粒径微塑料逐渐降解为小粒径颗粒,生态风险持续升级 [3] 塑料污染治理新途径 - 研究团队筛选出"伊朗毛色二孢菌"真菌,对聚氨酯降解效果明显 [4] - 60天内聚氨酯薄膜重量减少11.05%,分子量降低19.10% [4] - 研究揭示了真菌降解塑料的分子机制,为开发微生物修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5] 未来研究方向 - 团队将继续深入研究微塑料长期老化过程中的变化 [5] - 研究为缓解全球塑料污染危机提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5]
34 岁程序员日均点外卖 2.5 次,需终身服药
程序员的那些事· 2025-05-30 08:03
外卖健康风险 - 34岁患者因日均点外卖2.5次导致心血管疾病 血压达160/100毫米汞柱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为4.8毫摩尔/升 冠脉狭窄40%~50% [2] - 塑料外卖盒在65℃以上会释放微塑料及全氟化合物 导致血管内皮损伤 加速心血管衰老 [2] - 盛装热汤的PP塑料餐盒在70℃时双酚A释放量超国标4.2倍 微塑料颗粒可穿透肠道屏障形成慢性炎症灶 [4] 外卖营养成分分析 - 高销量外卖脂肪含量普遍超标 单份含油量平均达45克 超出日推荐量50% [6] - 外卖含盐量较高 如一碗酸辣粉含盐8.6克 相当于世卫组织两天推荐量 钠离子过量引发水钠潴留 血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中风风险增加30% [6] - 外卖订单中绿叶蔬菜占比不足12% 膳食纤维摄入量仅为推荐值1/3 镁钾等护心营养素严重缺乏 [7] 减少外卖健康危害的方法 - 选择标注"少油版""轻盐版"菜品 每份钠含量小于1克 要求商家菜饭分装避免隐形盐摄入 [9] - 用热水涮过油菜品减少15%表面油脂 餐后饮用蔬果汁补充钾离子中和钠离子 [9] - 周末花费2小时备餐注意荤素搭配 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建议配备可穿戴设备预警心率异常 [9]
微塑料“入侵”:真相、争议与行动
科技日报· 2025-05-16 06:23
采写:科技日报记者 操秀英 策划:刘 恕 李 坤 "全球平均每人每周吃掉的塑料量相当于一张银行卡。" "人体血栓中首次发现微塑料。" "微塑料2小时入侵大脑。" …… "微塑料入侵人体"的新闻频繁登上热搜,公众的焦虑似乎与日俱增:我们是否正在被塑料无声地吞噬? 塑料曾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可几十年后,塑料带来的白 色污染又让其成为全球公敌。 联合国多次就全球的塑料污染问题做出决议,但时至今日,治理白色污染依然是人类面临的一道共同难 题。 遗憾的是,在塑料污染治理领域,旧题未解,又增新题。 微塑料正是其一。从地球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区域的冰雪和溪水,到最偏远的南北两极海冰和新雪,再到 马里亚纳海沟的深海沉积物,从人类胎盘到大脑……散落在各个角落的微塑料,触动了公众的神经。 然而,《自然》杂志官网近日刊文强调,"尚不清楚哪些发现值得信赖,以及它们可能意味着什么"。该 文认为,关于微塑料的危害,"需要更严谨的科学研究"。 无处不在的微塑料 微塑料这个词诞生于2004年。 当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海洋生态学家理查德·汤普森团队在《科学》上发表了一篇影响深远的文 章。他用一页纸汇总了 ...
PNAS:陈春英院士团队发现,微塑料可作为碳源进入体内碳循环,干扰代谢和肠道健康
生物世界· 2025-05-12 07:49
微塑料污染与健康风险 - 人类每周微塑料颗粒摄入量在0.1-5克左右,广泛存在于生活环境中[2] - 聚乳酸(PLA)作为生物可降解塑料被大量用于食品包装、一次性餐具和生物医学载体[2] - PLA微塑料比传统石油基塑料产生更多微塑料,可能引发炎症和更大潜在隐患[2] 聚乳酸微塑料的肠道代谢机制 - 结肠微生物通过分泌酯酶FrsA高效降解PLA微塑料,主要依赖鼷鼠螺杆菌和居肠巴恩斯氏菌[4][6] - 降解后产生乳酸小分子,进一步转化为尿酸和D-乳酸等有害副产品,可能引发痛风并阻碍尿酸排泄[6] - PLA微塑料的碳原子被肠道细胞利用合成氨基酸和遗传物质,但导致短链脂肪酸减少,削弱肠道屏障功能[6] 可降解塑料的健康影响 - 长期摄入PLA微塑料导致小鼠食欲减退、体重下降,肠道菌群紊乱且代谢异常持续21天以上[7] - PLA在人体肠道37℃环境下降解效率低,微塑料滞留时间长,可能破坏膳食纤维代谢平衡[10] - PLA微塑料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显示毒性作用,与传统石油基微塑料机制一致[14][17] 行业与社会启示 - 可降解塑料并非完全无害,需重新评估其安全性标准并推动无害材料研发[12][13] - 建议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避免高温食物接触PLA包装,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以维护肠道健康[12] - 研究首次阐明PLA微塑料在肠道的完整碳循环过程,为评估可降解塑料安全性提供科学依据[13][17]
新型污染物微塑料来袭,从环境到人体,它如何成为健康“隐形杀手”?
仪器信息网· 2025-05-09 15:04
微塑料污染现状 - 微塑料和纳米塑料(MNPs)已成为全球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领域的核心关注点,因其微观尺寸、广泛分布及难以降解的特性[2] - 微塑料已存在于水源、土壤、大气及生物体内,并通过食物链、饮用水、空气吸入和皮肤接触等途径进入人体[3] - 个人日常生活中可能无意摄入大量微塑料,这种隐形污染正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4] 微塑料毒性机制 - 微塑料通过诱导氧化应激、激活炎症反应、干扰细胞凋亡与自噬平衡以及改变基因表达等途径影响细胞功能[6] - 毒性作用主要通过增加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激活NF-κB和NLRP3炎症通路、干扰细胞凋亡与自噬平衡及诱导基因表达异常实现[17][18] - 对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影响尤为显著,可能引发慢性炎症、组织损伤和代谢紊乱等健康问题[6] 神经系统毒性 - 微塑料能够通过血脑屏障存储在大脑中,浓度显著高于肝脏和肾脏,聚乙烯(PE)成分在大脑中占主导地位[8] -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微塑料浓度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可能与脑组织细胞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有关[8] - 微塑料的存在可能加速认知功能下降,对大脑的影响是未来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8] 泌尿系统毒性 - 微塑料在肾脏的高流量和过滤作用下更易积聚,对肾小管和肾小球造成长远影响[11] - 可导致肾脏生理功能受损,造成慢性肾脏病等问题,并与重金属等污染物产生协同毒性[10][11] - 通过NF-κB和NLRP3路径导致肾脏伴随慢性炎症,破坏细胞内稳态[11] 生殖系统毒性 - 母体接触聚苯乙烯纳米塑料(PS-NP)对雄性小鼠后代的未分化精原细胞具有生殖毒性[13] - 导致后代雄性小鼠睾酮水平下降,精子浓度和质量减少,引起睾丸氧化损伤[13] - 通过增加活性氧(ROS)水平抑制精子生成,诱导转录因子Prdm14表达抑制精子发生相关基因[13] 细胞功能影响 - 聚苯乙烯纳米塑料(PS-NH2)对乳腺癌细胞和正常成纤维细胞的毒性呈现剂量和尺寸依赖性[16] - 较小直径粒子显著增加细胞氧化应激水平,诱导细胞凋亡,正常细胞敏感性高于癌细胞[16] - 未显示明显抗菌活性,毒性作用具有特异性[16] 未来研究方向 - 需要评估微塑料长期暴露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建立长期追踪队列和健康监测体系[20] - 研究微塑料与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内分泌干扰物等的协同作用[20][21] - 开发更灵敏准确的检测方法,建立标准化生物样品采集处理流程[21] - 探索长期暴露和低剂量积累情况下的健康影响,研究在人体内的分布、代谢和排泄路径[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