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理论

搜索文档
诺贝尔经济学奖公布!获奖成果都在研究什么?
搜狐财经· 2025-10-13 23:58
其中,第一获奖者乔尔·莫基尔分得一半奖金,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共享另一半奖金。前者受表 彰的研究成果是"技术进步带来持续增长的先决条件";后两者则是"创造性破坏下的持续增长理论"。 北京时间10月13日17时45分,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经济学家乔尔·莫基尔(Joel Mokyr)、菲 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和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获奖,他们共同解释了创新驱动的经济 发展的相关现象。 研究成果看着深奥,聚焦的却是实际问题,比如: 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英国,而不是印度? 新能源车崛起,燃油车企怎么办? …… 各类问题的研究,无不指向经济增长理论;而获奖的三位经济学家,则堪称当代该领域的中流砥柱。国 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说,三位学者的研究轨迹覆盖了从历史溯源到理论建模再到政策应用的 完整链条,这种跨时空的研究格局在当代经济学界极为罕见;今年的获奖成果则揭示着当代经济学的新 趋势:加速从"解释世界",转向"改造世界"。 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不在印度? 莫基尔来自美国西北大学,是技术史与经济史交叉领域的泰斗级人物。该校官网的介绍显示,莫基尔专 ...
2025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没有制度的充分支撑,创新可能陷入停滞
新浪财经· 2025-10-13 21:42
专题:诺贝尔经济学奖公布 三位学者获奖 智通财经记者 | 刘婷 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25年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纪念经济科学奖颁发给乔尔·莫基尔(Joel Mokyr)、 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和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以表彰他们在"阐述创新驱动经济增 长"方面的贡献。 莫基尔从历史视角出发揭示了技术、文化与制度的互动关系,而阿吉翁和豪伊特通过数学模型展示了创 新如何在竞争中替代旧结构、推动经济增长。这一理论组合跨越了历史观察与模型分析,为理解长期经 济增长提供了完整的框架,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启示。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新闻稿中称,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世界第一次出现了持续的经济增长。这一变化使 大量人民摆脱贫困,并为我们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今年的经济学奖得主——乔尔·莫基尔、菲利普·阿吉 翁和彼得·豪伊特——解释了创新如何为进一步的进步提供动力。 "技术日新月异,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新产品和生产方式层出不穷,循环往复。这是经济持续增长的 基础,从而提高了全球人民的生活水平、健康和生活质量。然而,情况并非总是如此。恰恰相反,停滞 是人类历史上大部分时期的常态。尽管时不 ...
三位诺奖得主破解持续增长谜题,技术创新与开放是“王道”
第一财经· 2025-10-13 21:41
经济增长不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必须维护创造性破坏背后的机制。 人工智能(AI)等颠覆性新技术为何能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 北京时间10月13日傍晚,2025年"诺奖季"颁发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为这一问题提供了学术阐释。瑞典皇 家科学院宣布,将本年度的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纪念经济科学奖授予乔尔·莫基尔(Joel Mokyr)、菲利 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和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以表彰他们对"对创新驱动的经济增 长"的解释。 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审委员会主席哈斯勒(John Hassler)在发布会上说道:"三位诺奖得主的研究表明, 经济增长不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必须维护创造性破坏背后的机制,以避免经济重回停滞的状态。"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经济所博士生导师、长聘副教授谢丹夏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在哈佛大 学攻读期间曾修读阿吉翁讲授的经济增长课程,而该课程的另一半内容则由去年的诺奖得主阿杰姆奥卢 在麻省理工学院承担。 谢丹夏进一步阐释,阿吉翁和豪伊特的主要研究贡献在于,他们将哈佛另一位重要的经济学家熊彼特提 出的"创造性破坏"理论转化为严谨的数学模型;而莫基尔则被誉为当今 ...
宏观经济研究:中国经济结构失衡分析
长城证券· 2025-09-19 16:19
理论框架与模型 - 经济增长分为赶超阶段和平衡增长阶段,分别由干中学模型和定向技术增长模型主导[7] - 使用CES生产函数统一框架分析技术进步:Y_t = [a(A_k K_t)^ρ + (1-a)(A_l L_t)^ρ]^{1/ρ}[7] - 技术进步动态方程:偏资本技术进步速度˙A_k = B_k K^{∅_k} e^{-λ_k K} + φ_k R,偏劳动技术进步速度˙A_l = B_l K^{∅_l} e^{-λ_l K} + φ_l R[8] - 平衡增长路径要求偏资本技术增速趋近零,技术进步表现为纯劳动增强型(哈罗德中性)[22] 政府干预分析 - 政府干预通过内部化学习外部性使资本积累达社会最优水平,但干预不足或过度会导致经济失衡[24][30] - 资本价格偏离度计算公式:u_k = (a_k ∅_k + a_l ∅_l) / (a_k (1+∅_k) + a_l ∅_l),其中a_k为资本收入份额,a_l为劳动收入份额[32] - 实证显示中国在1978-1992和2012-2022年间出现干预过度(u_k实际值 < u_k合理值),导致资本过剩[42][58] - 过度干预使实际社会资本回报率低于拟合值,两个阶段分别低约5-10个百分点[42] 结构失衡表现 - 资本收入份额计算公式:a_k = a + ∅(1-a),劳动收入份额a_l = 1-a,两者之和大于1[39] - 实际资本收入份额长期低于模型值,2023年实际值约46% vs 模型值52%;劳动收入份额实际值约54% vs 模型值48%[68] - 单位有效劳动产出与私人需求缺口扩大,2023年达约4万元/人,主要由政府需求填补[74][78] - 产能过剩机制:Y_distorted^D / Y_distorted^S > 1,因消费下降和资本存量上升导致供需缺口[73] 改革措施建议 - 减少不当干预:规范招商引资、建立市场化退出机制、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76] - 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占比(目前约54%)、加大税收社保调节力度、促进要素自由流动[77][79] - 创新机制转变:从"干中学"转向"定向技术增长",加强半导体/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研发[80]
农牧业生产的阶层问题,先喂好有钱人还是喂饱所有人?
第一财经· 2025-06-13 11:13
经济增长理论 - 经济增长是"物流概念"而非指数概念,源于人口增长导致物质资料需求增加和流通工序复杂化,而非科技进步或生产力提高 [1] - 人口负增长情况下经济正增长几乎不可能实现,当前增长模式本质是能源和自然资源的透支性贷款 [1] 粮食生产现状 - 全球食物生产已达人均每日3000千卡,但1/3食物被浪费(约1000千卡/人/日),浪费问题远大于资源消耗问题 [4] - 农耕文明支撑的人口密度可达7万人/平方公里(菲律宾马尼拉),远超原始觅食方式的0.1人/平方公里 [4] 替代饮食方案的可行性 - 生酮饮食每100克水果仅提供70千卡能量,若全面推广需将当前水果产量提高400倍才能满足需求 [5] - 纯素食方案中人类仅能吸收蔬菜10%营养,且缺乏脂肪和蛋白质,草根蔬菜种植量需求无法估量 [5] - 捕猎模式即使消耗1800年全部野牛存量仅能养活200万人,不足当今全球人口0.0025% [5] 农业生产效率比较 - 鸡肉饲料成本仅为牛肉的1/15和猪肉的1/6,全鸡食用(如中国鸡爪消费)更具资源效率 [7] - 有机农业单位产量低于传统农业35-50%,但通过溢价实现更高盈利效率,实质是阶级化食品供应 [8] 劳动力结构矛盾 - 美国10.4%劳动力(2201万人)从事农业,中国农业劳动力占比达24%,但农业盈利能力显著低于互联网等行业 [8] - 农民向城市服务业迁移导致农业劳动力短缺,威胁长期粮食供给稳定性 [8] 产业优先级争议 - 农业对文明存续的重要性超过高科技产业(如iPhone生产),但资本配置长期向高附加值产业倾斜 [8] - 粮食问题本质是阶级问题,表现为精英饮食理念(生酮/有机/人造肉)与大众温饱需求的根本性割裂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