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搜索文档
点水成金 绿色兴粤——《广东省绿色水经济发展》白皮书发布
中国发展网· 2025-08-15 14:45
文章核心观点 - 广东省发布《广东省绿色水经济发展》白皮书 系统总结"1364"发展路径 推动绿色水经济健康发展[1] - 绿色水经济涵盖传统水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水产业 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绿色发展[2] - 发展绿色水经济具有三方面重大意义:拓展两山转化路径 释放内需潜力 助推水利高质量发展[3] - 广东形成三个统筹发展思路:统筹发展与保护 统筹市场与政府 统筹供给与需求[5] - 提炼六种发展模式:水城融合 特色产业驱动 工程盘活利用 生态保护开发 优质资源增值 文旅品牌赋能[6][7][8] - 试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约120亿元 社会资本占比80% 储备项目总投资超1000亿元[9][10] - 水经济新业态产值从2022年114.4亿元增长至2024年319.2亿元 增长率179%[10] 绿色水经济定义与构成 - 水经济是围绕水资源 水环境 水生态 水文化及水域岸线空间保护和利用的经济活动总和[2] - 绿色水经济具有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 科技含量高 产业附加值高等特点[2] - 包括传统水产业转型升级:新型水利基础设施 供水设施数字化 绿色水力发电 新能源航运 湖库生态养殖[2] - 包括新兴水产业:优质水利用 滨水休闲康养 水上运动 水系旅游 水生态修复 节水治污 水科技 水金融[2] 发展意义 - 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新路径 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3] - 培育"水+旅游""水+体育""水+科技"等消费新场景 释放大量消费潜力[3] - 促成重视生态保护 资源利用率高 投资效益好的投资项目 激发民间投资动力[3] - 挖掘河湖和水利工程资产价值 盘活存量水利资产 吸引社会资本投入[3] - 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通过投资收益反哺河湖长效管护[3] 发展思路 - 统筹发展与保护:坚持生态优先 不得影响河湖水质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5] - 统筹市场与政府:成立广东省水经济促进会 鼓励民营企业参与 完善制度供给 强化过程监管[5] - 统筹供给与需求:培育水利新质生产力 开展科技创新攻关 创新用水权改革等机制[5] - 依托饮用水水源地 因地制宜引入优质水产业项目 发展高端水 饮料 医药针剂等产业[5] 发展模式 - 水城融合模式:以水脉重塑城脉 推动河湖水系与城市功能深度互嵌 如佛山以西江北江构建发展廊道[6] - 特色产业驱动模式:延伸产业链条 拓展功能融合 如广州南沙水上运动基地延伸装备制造产业链[6] - 工程盘活利用模式:通过景观营造 业态融合等盘活水利资产 如广州天人山水大地艺术园利用水库资源[7] - 生态保护开发模式:通过环境治理培育特色生态产业 如江门青年水库水质从Ⅳ类提升至Ⅲ类以上[7] - 优质资源增值模式:开发矿泉水 直饮水等优质水产品 如河源万绿湖吸引农夫山泉 华润怡宝等企业[8] - 文旅品牌赋能模式:植入文化基因 营造特色消费场景 如佛山三水区结合水工程与水文化打造文创集群[8] 发展成效 - 市级县级开展109个试点项目 累计完成投资约120亿元 社会资本投资占比80%[9][10] - 谋划总投资1000多亿元储备项目[9] - 水经济新业态项目产值从2022年114.4亿元增长至2024年319.2亿元 增长率179%[10] -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要素向粤东西北流动 如肇庆广宁县引入珠三角资金8亿元打造水上运动业态[9] - 文旅类试点接待游客3500多万人次 水上运动持续升温 滨水文旅热潮涌现[10] - 广州规划89处水上运动场所 发展帆船 皮划艇 龙舟等运动[10] - 江门西江碧道引入多元业态 每年为地方财政增加400多万元收入[10] 未来展望 -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资源图谱 谋划总体布局 明确发展任务[11] - 完善体制机制:强化河湖长制 用好社会组织 加强金融支持[11] - 拓展发展模式:推动传统业态升级 壮大水生态保护修复产业 发展水科技创新产业[11] - 深化理论研究:开展河湖水域岸线有偿使用研究 探索构建绿色水经济统计体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