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搜索文档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人民日报· 2025-10-20 06:16
2023年6月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 窟野河,黄河一级支流,发源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在陕西榆林汇入黄河。漫步在窟野河边,波光粼粼的 水面上,赤麻鸭或追逐觅食,或悠然休憩,与晴空碧水相映成趣。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指出:"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 个'沙'字。"2023年6月,在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总书记强 调:"要坚持系统观念,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我们找到了流域治理的方向。"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农牧 和水利局局长张勇说。 栽种适宜的宿根植物和水生植物,对裸露的坡面、沙地进行绿化补植……经过治理,窟野河年平均输沙 量大大减少。"生态好了,许多之前看不到的候鸟、鱼类都出现了。"呼和说。 窟野河的新面貌,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一个缩影。上下游、干支流、左右 岸;治沙、治水、治山……神州大地,一场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为理念的系统治理实 践,不断绘就我国绿水青山的生态画卷。 坚持系统观念,做好顶层设计, ...
 三省共签协议,黄河流域豫晋陕段协同治理再上新台阶
 经济日报· 2025-09-30 08:12
 协议签署与治理模式转变 - 河南、山西、陕西三省共同签署《黄河流域(豫晋陕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标志着协同治理进入新阶段 [1] - 治理模式从“各管一段”转变为“共治一河”,从“生态修复”延伸到“绿色发展” [1] - 协议实践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黄河经验” [1]   政策体系与法律保障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于2019年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后续有黄河保护法实施及《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印发 [1] - 政策体系为黄河保护治理提供有力保障,并将保护生态作为流域各省区谋划发展的基准线 [1] - 生态环境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与沿黄省份构建协调机制,实现联合执法和信息共享常态化,推动支流劣Ⅴ类断面清零 [1]   补偿机制设计与创新 - 协议创新性提出“双维度补偿标准”:水质达Ⅰ类则下游河南补偿上游山西、陕西共6000万元 [2] - 年度水质在Ⅱ类基础上每恶化一类,则上游山西、陕西共补偿下游河南6000万元,关键污染物指数变化与月度补偿挂钩 [2] - 山西、陕西作为共同上游各承担50%权责,与下游河南形成紧密生态联动体,机制体现“谁保护、谁受益,谁污染、谁担责”原则 [2]   资金用途与未来执行重点 - 补偿资金明确用于水污染防治、产业结构调整等关键领域,是对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理念的精准落地 [1] - 协议签署后,执行与监督是关键,需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确保资金有效使用 [2] - 未来需加强技术合作与信息共享,攻克生态保护难题,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全民共治氛围 [2]
 推动黄河流域协同治理再上新台阶
 经济日报· 2025-09-29 06:54
近日,河南、山西、陕西三省共同签署《黄河流域(豫晋陕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成为迈 上"责任共担、上下游共治、效益共享"协同治理新台阶的重要标志。 从"各管一段"到"共治一河",从"生态修复"到"绿色发展",黄河流域治理实践深刻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 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各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黄河经验"。 协同共治的底气源于政策体系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各省区都要坚持把保护黄河流域生 态作为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从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 战略,到黄河保护法实施,再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印发,黄河流域治理政策体系日益完 善,为黄河保护治理提供有力保障。此次三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明确补偿资金用于水污染防治、产 业结构调整等关键领域,正是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理念的精准落地。生态环境部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与沿黄省份构建的协调机制,更让联合执法、信息共享成为常态,推动支 流劣Ⅴ类断面实现清零。 协同共治的核心在于破解"上游污染、下游买单"的治理困境。此次豫晋陕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创新性 提出"双维度补偿标准" ...
 国家公园保护成效显著,但仍有顽疾待攻克
 经济日报· 2025-09-17 18:12
日前发布的《中国国家公园发展报告》显示:第一批国家公园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120余处,统筹实施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面提升国家公园自然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实 现了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的稳步增长。我国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 理,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不断增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取得了显著成效。 强化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完善跨区域生态补偿、联合河湖长制等协同机制,推动形成"一盘棋"治理格 局。加强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生态安全布局,将"三区三线"作为硬约束落实到省市县各级规划中。应推动 建立跨省界、流域、生态功能区的协同立法与联合执法机制,探索设立区域性生态管理局,统筹重大生 态工程建设、生态流量管控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 度改革,开展GEP核算试点并推动核算结果在财政转移支付、绿色金融等政策中的应用,实现保护者受 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 突出科技赋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生态评估、模拟预测和修 复决策中的应用,提升治理的精准化和智慧化水平。加快建设生态感知物联网和生 ...
 一体化保护应对复合型生态问题
 经济日报· 2025-09-17 06:14
山水林田湖草沙各生态要素相互关联、互为依托,共同维系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完整与功能稳定,每一个 生态系统的退化或缺失都会引起其他生态系统的连锁反应。以山区为例,植被破坏会导致土壤侵蚀,大 量泥沙流入河流,影响河流的水质和生态,甚至威胁下游的农田和城市。治理这类跨要素、跨区域的系 统性生态问题,须整体施策、多要素协同,才能实现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和可持续循环。 实践证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系统治理,是应对复合型生态问题的必然选择。通过系统治理、整体 协同的生态治理模式,可以有效改变过去条块分割的治理思维,解决部分地区生态修复存在的"头痛医 头、脚痛医脚"问题,有望从根本上阻断生态退化链条。自然资源部不久前在全国生态日发布的数据显 示,我国已实施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完成保护修复超过830万公顷。此外,我 国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是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 国家,贡献了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的四分之一。 也要看到,一些顽固的症结仍未彻底消除。比如,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机制尚不健全,"条块分割、 多头管理"导致规划衔接不畅、目标不一、生态资金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
 自然资源资产家底更厚实 “十四五”期间我国新发现10个大型油田、19个大型气田
 经济日报· 2025-09-11 06:10
 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成效 - 全国耕地面积达19.4亿亩 较2020年增加2800万亩 黑龙江 内蒙古 河南 吉林 新疆等省区耕地面积均超1亿亩 [2] - 全国林地 草地 湿地 沙化土地面积分别达42.53亿亩 39.12亿亩 8.34亿亩 25.09亿亩 森林覆盖率25.09% 较2020年提高2个百分点 [2] - 森林蓄积量达209.88亿立方米 提前实现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目标 首批5个国家公园覆盖近30%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2]   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修复 -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全国及省市县三级总体规划全部批复实施 [2] - 累计完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超1000万亩 广东浙江等地建成宜居宜业乡村 [3] - 全国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16% 实施125个矿种"三率"标准 建成1000多家国家级绿色矿山 [3]   海洋经济发展成就 - 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 2024年较"十三五"末增长34% 占GDP比重7.8% [4] - 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首破2万亿元 深圳上海青岛海洋功能增强 福州厦门示范区发挥引领作用 [4] - 海洋原油增量占国内原油增量70%以上 海空装备市场份额占全球50%以上 海水淡化规模超每日290万吨 [4]   海洋产业与技术突破 - 海洋水产品产量连续36年世界第一 海洋药物自主研发品类占全球28% 海洋旅游增加值达1.6万亿元 [5] - 舟山兆瓦级潮流能发电机组并网时间与发电量居世界前列 海运量及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球三分之一 [5] - "梦想号"钻探船钻深11000米入列 "深海一号"10万吨级储油平台建成 海洋能技术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5]   矿产资源勘探突破 - 新一轮找矿行动累计投入4500亿元 新发现10个大型油田 19个大型气田 [7] - 鄂尔多斯盆地煤层气新增探明储量超3000亿立方米 接近过去10年总和 支撑石油稳产2亿吨 天然气产量超2400亿立方米 [7] - 辽宁大东沟金矿资源量近1500吨 有望成为世界级金矿 云南镇雄磷矿 青海茫崖钾盐矿等新资源基地崛起 [7]   战略矿产与技术创新 - 发现横跨四川青海西藏新疆的"亚洲锂腰带" 长度2800公里 找到多个大型超大型锂矿 [8] - 山西孝义铝土矿 山东胶东金矿 辽宁鞍本铁矿 黑龙江多宝山铜矿 西藏巨龙铜矿等老基地新增可观储量 [7]
 推进“三北”工程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中国发展网· 2025-08-26 10:29
 国家战略定位与政策支持 -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三北"工程总体规划》,明确该工程为国家重大战略,涉及生态安全、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 - 政策支持包括财税和土地政策,鼓励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多赢 [1] - 国家林草局加强顶层设计,出台工程建设意见并修编总体规划,设立财政专项并全面实行项目化管理 [3]   工程建设成果与投入 - "三北"工程攻坚战两年来累计实施项目415个,完成建设任务1.64亿亩,为历史上投入力度最大、成效最好的时期 [1] - 甘肃省2024年获得国家下达53个项目,建设任务1148万亩,中央资金41.7亿元;2025年获批58个项目,中央资金40.05亿元 [5] - 兰州市在建项目3个,总投资7.02亿元,总规模122.04万亩;呼和浩特市剩余建设任务156.83万亩,计划2024年11月底全部完工 [7]   三大标志性战役进展 - 东部歼灭战片区:三峡集团与内蒙古联手治理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带动治沙270多万亩;辽宁与内蒙古联合打造科尔沁沙地"千里锁边"林草带,宽度由11公里拓宽至31公里 [2] - 中部攻坚战片区:黄河"几字弯"区域构筑4条防风阻沙带,内蒙古建设三道防线使输入黄河泥沙量减少至150万吨/年 [2] - 西部阻击战片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形成3046公里绿色防护带,民勤县建成380公里防护带阻隔两大沙漠合龙 [2]   区域规划与任务目标 - 新疆"三北"六期规划(2021-2030年)总任务7245.9万亩,其中生态治理1643.7万亩,成果巩固5602.2万亩 [6] - 黑龙江省规划提出6项建设内容,布局3大建设区域和3个重点治理项目(含11个子项目) [6] - 河北省计划提前3年完成核心攻坚区沙化土地治理,提前1年完成六期规划任务,倾斜支持11个县21个重点项目 [5]   治理模式创新与技术应用 - 推广"光伏+治沙""以路治沙"和以工代赈等创新模式,实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 [4] - 坚持科学治理原则,以水定绿、因地制宜,发展节水林草并推行工程与生物措施结合 [3] - 建立联防联治机制,划定10个区域推动跨区协同,提升整体治理效果 [3]   监测体系与长效管理 - 国家林草局印发成效监测评价方案,覆盖13个省777个县及新疆兵团,建立年度监测和阶段评估体系 [9] - 监测内容包括建设进度、质量评价和成效监测,中期及末期开展生态、社会和经济效效益评估 [9] - 压实后期管护责任,探索长效机制并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工程后期管理 [1]   生态价值转化与未来发展 - 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打造生态保护修复与高质量发展科技示范样板 [9] - 工程从单一防护林建设转向系统治理,从扩绿增量转向质量提升,从分散治理转向区域联防 [8] - 目标2027年完成六期规划70%以上任务,2030年全面完成目标,筑牢北疆生态安全屏障 [9][10]
 中国绿富同兴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三北”工程攻坚战完成建设任务1.64亿亩
 长江商报· 2025-08-25 15:12
 工程背景与战略意义 - 三北工程实施47年 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标志性工程 开创大规模生态建设先河 [2][4] - 工程覆盖148万平方千米区域 涉及八大沙漠 四大沙地和广袤戈壁 1970年代森林覆盖率仅5.05% 沙化土地达128万平方公里 [2] - 被提升为国家重大战略 事关生态安全 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3][4]   最新政策部署 -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三北"工程总体规划》 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1][3] - 落实财税 土地等支持政策 引导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实现生态 经济 社会效益多赢 [1][3] - 建立长效机制 压实各方管护责任 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参与后期管护 [3]   建设成果与进展 - 攻坚战两年来累计实施项目415个 完成建设任务1.64亿亩 为史上投入力度最大 成效最好的两年 [1][5] - 三大标志性战役取得阶段性成果:东部歼灭战 中部攻坚战 西部阻击战 [5] - 具体成效包括:浑善达克沙地治理270多万亩 科尔沁沙地防护林带从11公里拓宽至31公里 黄河年输沙量减少至150万吨左右 [5]   技术突破与模式创新 - 实现从单一植被建设向全域生态修复转变 从求生存向求发展 求美丽 求幸福转变 [3] - 在防沙治沙 抗旱造林 飞播造林等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4] - 形成绿富同兴以绿生金模式 富民惠民成效凸显 [5]   未来规划目标 - 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完成攻坚战 确保2030年全面完成六期规划目标 [4][6] - 计划2027年完成六期规划70%以上任务 构筑3046公里沙漠边缘绿色防护带 [5][6] - 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 稳定性和持续性 筑牢北疆生态安全屏障 [6]
 国常会审议通过“三北”工程总体规划,要求落实财税、土地等政策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3 11:42
 政策规划与战略定位 -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三北"工程总体规划》,明确该工程为国家重大战略,涉及生态安全、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 - 工程建设范围涵盖北方13个省(区、市)的551个县(旗、市、区),总面积达406.9万平方公里,建设周期为1978年至2050年共73年,分三阶段八期实施,2021-2030年为第六期工程建设期[1] - 要求加强规划统筹衔接,实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并落实财税、土地等支持政策[1][2]   工程建设进展与成效 - 国家林草局发布数据显示,"三北"工程攻坚战两年来累计实施项目415个,完成建设任务1.64亿亩,成为工程建设史上投入力度最大、完成任务最多、建设成效最好的两年[2] - 往日的万里风沙线正筑起生态绿色长城,体现工程持续推进的显著成果[2]   生态治理模式创新 - 需转变观念,从单一防护林建设转向基于区域禀赋的自然修复,坚持以水定绿,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大力发展节水林草[2] - 管理上面临自然地理单元因行政区划割裂的挑战,需通过联防联治统筹沙尘源和路径区、上风口和下风口,推动跨区域协同治理[2]   经济效益转化路径 - 发展特色产业需坚守"生态优先+资源适配",排除高耗水、高污染产业,发展地方特色林牧产业[3] - 探索"光伏+"等新模式,包括光伏治沙、农光/牧光一体,并发展生态旅游康养,依托独特景观打造低碳项目[3] - 通过标准化生产、质量认证和区域品牌打造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借"优质无公害"优势让社区受益[3]   金融与政策支持机制 - 建议构建多维协同机制,重构财政资金流向,设立"生态绩效+结果付费"专项,将资金拨付与卫星遥感、地面监测的关键指标(如植被覆盖率、土壤质量改善等)直接挂钩[3] - 创新金融工具,推广"生态收益权质押+政策性担保"模式,为参与主体提供特色贷款和风险分担[3] - 土地政策上采取"混合用途许可+长周期经营权确权",允许生态建设基础上复合利用(如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并设立负面清单确保生态底线[4]   政策实施与操作建议 - 建立"一站式"数字直达平台,实现小微项目"免审即享+事后核验",提高资金兑付速度[4] - 以县为责任主体建立项目台账公开制度,将财政转移支付与第三方绩效评估挂钩,形成倒逼机制[4] - 需将财政、金融、土地、税收等多重政策工具组合使用形成合力,激发基层和经营主体内生动力[4]
 8月17日晚间央视新闻联播要闻集锦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17 21:02
 工业生产 - 7月工业生产总体保持平稳 多数行业和产品实现增长 装备制造业支撑有力 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10] - 前7个月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1120.5亿件 同比增长18.7% [12]   行业发展 - 快递行业加快数智化发展 提升服务质量 [12] - 广州市场主体总量突破400万户 企业数量突破260万户占比65% 外资企业保持15%稳定增速 1-7月新登记市场主体总量和增速在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中位居第一 [15] - 泉州港开通首条直航欧洲滚装船航线 装载1000多辆新能源汽车前往欧洲 节省2天装卸时长 [16] - 济南黄岗路黄河隧道贯通 全长5.75公里 设计时速60公里 通行时间将从半小时缩短为5分钟 [18] - AG600批量生产第二架机完成首次生产试飞 达到安全可用状态具备出厂条件 [19]   消费市场 - 各地推动商业旅游文化等业态深度融合 打造新模式新场景释放消费市场活力 [13]   体育产业 - 成都世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36金17银11铜 金牌奖牌总数均创历史新高 [14]   科技创新 - 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产生26个项目奖牌 发起成立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联合会 第二届运动会明年8月召开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