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编剧署名权
icon
搜索文档
谁在替王家卫写《繁花》?揭秘影视剧本层层转包“枪手链”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11 18:28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以青年编剧古二与《繁花》剧组的署名权纠纷为切入点,揭示了中国影视行业编剧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层层转包”产业链、酬劳断崖式下跌、署名权缺乏标准以及行业高度依赖“熟人社会”信任机制等深层问题 [2][3][4] - 行业面临剧集产量大幅下滑的严峻市场环境,加剧了底层编剧的生存压力,但变革的种子也已萌芽,影视工业化的推进、AI技术的应用以及市场对优质内容的追求正逐步重塑编剧生态 [12][23][24] 酬劳之困 - 编剧行业存在金字塔式利益链,酬劳呈现断崖式下跌,头部编剧单集费用可达30万元至100万元,而底层写手每集仅能获得3000元,从10万元/集到3000元/集,缩水幅度高达97% [6][7] - 底层编剧尤其是新人月薪约5000元,由于编剧过剩,许多人只能靠接代工活生存,行业存在“层层转包”的心照不宣的秘密 [7][8] 署名之争 - 编剧署名权缺乏统一标准,完全依赖合同约定,若前期仅为口头约定,后期维权极为困难,署名权的背后是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涉及后续衍生开发的巨大收益 [10][11] - 行业对编剧的定义宽泛,前期策划、资料搜集等贡献都可能算参与工作,署名也分“编剧”“编审”“策划”等多种,但核心创作通常由成熟编剧单独完成 [10][11] 圈层之约 - 影视行业高度依赖“熟人社会”的信任机制,片方为效率优先倾向于选择有过合作或信任的人,而非最有才华的人,平台的数据考核进一步固化了这种格局 [16][17] - 头部编剧的价值在于其策划能力和对项目方向的风险把控,这并非底层编剧能替代,市场认的是策划能力而非单纯的写作能力 [18] 破局之时 - 影视工业化的核心是流程规范化,头部公司通过成立“创意开发中心”将创作环节标准化,明确责任与交付标准,有助于减少署名与薪酬争议 [23] - AI技术已应用于史料梳理等重复性工作,有望将底层编剧从“体力活”中解放,转向高阶创意,同时市场开始重视剧本质量本身,为优质小成本剧集带来机会 [23][24] - 专业编剧公司的兴起为底层创作者抱团争取权益带来曙光,展现出集体行动的可能性 [24]
影视圈的滤镜,年轻打工人亲手戳破
虎嗅· 2025-09-26 08:46
文章核心观点 - 近期编剧署名争议事件引发行业关注,揭示了影视行业中编剧,尤其是青年编剧权益保障不足、话语权弱势的长期结构性困境 [1][2][3] 编剧署名现状与争议 - 业内具备能力独立完成全程剧本的编剧极少,可能“两只手数得出来” [3] - 项目体量大时,若联合编剧或助理编剧发挥重要作用,仅署名一位编剧被认为不合理 [3] - 署名权常由项目中最具权势者(如大导演、大编剧)决定,缺乏明确规则保障 [4] - 署名是行业内的“最大资源”,多人署名会被视为对第一顺位署名者资源的稀释 [5][6] - 片头署名至关重要,片尾署名因可被跳过而几乎无人关注,影响从业者被行业看到的机会 [8] 青年编剧的生存困境 - 青年编剧普遍缺乏话语权,大编剧的话语权常源于其名望、投资等创作之外的社会能量 [4] - 行业存在“职场PUA”现象,年轻人常被告知需忍耐低薪或牺牲署名以换取“难得机会” [9] - 青年从业者突围方式包括:获得老板认可、混圈子揽活、或独立创作小成本作品以掌握话语权 [9] - 行业存在“师傅带徒弟”的封建模式,徒弟即使承担主要创造性工作,也难获得应有署名 [10] 编剧行业的结构性问题 - 编剧工作前置的特性导致其权益易受侵害,剧本交付后拍摄期的修改及署名变数很多 [10] - 编剧多为单打独斗或小型团队,相较于灯光、摄影等成建制的团队,与剧组沟通天然弱势 [10] - 编剧工作缺乏技能门槛敬畏,人人皆可对剧本指手画脚,认为“只要认字就可以教编剧做事” [12] - 维权编剧稀少,主因是担忧影响未来在行业的生存与发展 [13] 行业合同与规范的演变 - 早期合同不规范,例如存在即使付款但剧本未被采用也需退款的条款 [14] - 目前流程规范的平台及大公司合同日趋严谨,明确分步骤验收打款及署名规则 [14] - 维权事件的增多正在推动行业变革,促使制片公司法务工作变得更加严谨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