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
搜索文档
一场科技与文明的双向奔赴(文化中国行·人文观察)
人民日报· 2025-11-19 07:11
"金陵图数字艺术展"现场。 资料图片 游客在3D打印的云冈石窟第20窟西立佛复原像前游览。 新华社记者 刘 颖摄 数字敦煌文化大使"伽瑶"。 资料图片 云冈石窟第20窟西立佛造像残块拼对成功后的效果图。 受访者供图 历史星河奔涌不息,文明瑰宝熠熠生辉。 当人工智能(AI)遇见五千年中华文明,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为考古发掘赋予"智慧之眼",为文物保护编织"感知之网",让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科技自 立自强已成为文物保护利用的时代之要。从考古发掘现场到文博科研基地,从文物修复实验室到博物馆 展厅,人工智能创造着守护文明的全新范式,为文化传承发展注入无限活力与想象。 探 源 人工智能正以强大的数据处理与模式识别能力,为考古这门探索过去的学科注入活力 "古蜀文明之源,长江上游文明之光。"四川成都,距今4500年至3900年的宝墩古城遗址,是我国长江上 游地区迄今发现时代最早、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 在宝墩遗址考古现场,考古人员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宝墩先民就已经有了审美意识,在陶器上装饰 绳纹、水波纹等各种纹样;泥质陶与夹砂陶的碎片散落在土层中,静静诉说着古蜀文明的秘密。如今, 看似普通的陶片,正成为人工 ...
“一铲一铲挖出来”的国家一级博物馆
中国青年报· 2025-10-11 10:00
博物馆概况与定位 - 山东大学博物馆采用“一馆两地”模式,济南馆侧重历史纵深,青岛馆侧重未来前沿与科技应用[1] - 该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上万件文物绝大多数由本校考古专业师生亲手发掘和修复[2][3] - 青岛校区新馆建筑面积超4万平方米,设有文物、古生物、科技考古等多种主题展览[4] 重要馆藏与发现 - 馆藏一套王莽改制时期的青铜权衡,最大的秤砣重30公斤,是目前唯一正规发掘出土的王莽时期度量衡[3] - 丁公陶文为国家一级文物,陶片长4.6至7.7厘米,刻有5列11个字符,比甲骨文早约800年,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成句文字[5] - 2003年在大辛庄遗址发现的卜甲由4块甲片缀合而成,是自1899年以来首次在商代都城以外地区发现的商代卜辞[6] 教育与社会影响力 - 博物馆(青岛)过去一年接待观众达21.5万人次,2025年上半年已突破12万人次[6] - 推出“专家带你看博物馆”、“博物大讲堂”等系列活动年均举办40余场,并开发面向社区和特殊群体的科普项目[6] - 焦家遗址作为海岱地区最早城址之一,自2016年起每年都有考古系学生在此进行田野实习,形成了“课堂-田野-实验室-博物馆”四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7][8] 考古实践与人才培养 - 田野实习是山东大学考古人的“必经之路”,师生通过“一铲一铲”的挖掘实践积累经验[6][8] - 学生在焦家遗址实习期间成功发掘出拥有三层棺椁的高等级墓葬,为研究贵族阶层形成提供佐证[7] - 考古实践注重知行互进,已培养出数百名考古专业人才[8]
考古现场,如何“搬”进博物馆
人民日报· 2025-10-09 08:05
博物馆概况与运营表现 - 玉架山考古博物馆于2025年5月18日开馆,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 [1] - 开馆以来馆内日均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 [1] - 博物馆总建筑面积为2.5万平方米 [2] 展陈内容与文物价值 - 博物馆设有临平遗址群厅、茅山遗址厅、玉架山遗址厅等多个展厅 [2] - 馆内精选展出1800件(套)陶器、玉石器等出土文物,多数展品为首次亮相 [2] - 玉架山遗址是"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涵盖了良渚文化早、中、晚各个时期,是目前所见唯一贯穿1000年良渚文明演进历程的遗迹 [1][4] - 遗址自2008年抢救性考古发掘以来,共清理出墓葬600余座,出土陶器、石器、玉器总数超8000件 [4] - 出土文物包括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刻符玉璧、玉梳背和玉冠状器等珍贵文物,勾勒出良渚文明"崇玉尚礼"的社会图景 [4] 展陈特色与创新技术 - 博物馆展览思路不仅讲文物,也讲文物被发现的过程,强调考古挖掘"发生现场" [6] - 一层展厅设立互动体验区,展出测年方法、文化层判定、田野发掘技术等内容,还原探访现场 [6] - 运用裸眼3D技术展现茅山遗址稻田盛景,以数字虚拟影像叠加静态文物呈现增强现实效果 [7] - 传统的"玻璃柜+标签"展陈模式转化为可听、可看、可感的新颖故事 [8] - 玉架山遗址厅设置巨大的中空玻璃,使用超大自承重防弹玻璃幕墙,使观众可北望公园尽览遗址实景 [10] 遗址考古价值与意义 - 整个玉架山遗址由6个相邻环壕围沟组成,其内有人工堆积的土台,具备居住、墓葬等功能 [4] - 每个环壕代表一个氏族的居住地,6个环壕共同构成一个稳定持续上千年的聚落 [4] - 遗址为研究良渚时期临平山北部地区社会发展状况、聚落形态、墓葬形制等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和关键样本 [4] - 临平遗址群厅通过3个不同等级的代表性墓葬复原展示,揭示良渚时期当地的社会等级结构 [5] 建筑设计理念与未来规划 - 博物馆秉持"以玉为媒,间架为山"的设计理念,采用地景式建筑布局 [9] - 建筑沿街两侧的"山岩"从大地中耸起,面向环壕的一侧如尘封的历史宝匣,具有浓厚雕塑感 [9] - 未来计划结合遗址公园的资源优势及周边企业优势,开发针对不同群体的社教课程,以解决遗址可视性难题并为观众参与提供便捷入口 [10]
考古现场,如何“搬”进博物馆(文化中国行·华夏博物之旅)
人民日报· 2025-10-04 06:02
博物馆核心定位与独特性 - 玉架山考古博物馆是唯一完整展示良渚文明早中晚各时期长达1000年演进历程的考古遗址博物馆[12] - 博物馆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设有临平遗址群厅、茅山遗址厅、玉架山遗址厅等多个展厅[12] - 博物馆自2025年5月18日开馆以来日均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显示出极高的公众吸引力[12] 馆藏文物与历史价值 - 博物馆精选展出1800件(套)陶器、玉石器等出土文物,其中多数展品为首次亮相[12] - 玉架山遗址自2008年发掘以来共清理墓葬600余座,出土陶器、石器、玉器总数超8000件,包括刻符玉璧、玉梳背等珍贵文物[13] - 遗址由6个相邻环壕围沟组成,每个环壕代表一个氏族居住地,整体构成一个持续上千年的稳定聚落,为研究良渚社会演进提供了关键样本[13] 展陈设计与教育功能 - 博物馆突破传统展陈模式,不仅展示文物,更系统介绍考古学方法如测年技术、文化层判定和田野发掘技术,并设立互动体验区还原探访现场[14] - 运用裸眼3D技术展现稻田盛景,通过数字虚拟影像叠加静态文物呈现增强现实效果,将"玻璃柜+标签"模式转化为可听可看可感的故事叙述[15] - 布展逻辑侧重于展现考古学科如何揭示古代社会面貌,使文物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15] 建筑特色与参观体验 - 博物馆采用"以玉为媒,间架为山"的设计理念,形成地景式建筑布局,沿街两侧如耸起的山岩,面向环壕的一侧则如低矮错落的历史宝匣[16] - 在玉架山遗址厅创新使用超大自承重防弹玻璃幕墙,使观众在参观文物的同时能北望公园,将遗址实景尽收眼底,解决了遗址可视性难题[16] - 未来计划结合遗址公园和周边企业资源开发针对不同群体的社教课程,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功能[1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布近五年重要成果 泉州城遗址等入选
中国新闻网· 2025-09-28 13:38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布近五年12项重要考古成果 涵盖6项考古发掘类成果和6项研究阐释类成果 [1] 考古发掘类成果 - 《大山前第Ⅰ、Ⅱ地点发掘报告》深化对夏家店下层文化陶器群分期及年代认识 为探寻该文化中心性遗址提供重要支撑 [2] - 《泉州城遗址考古发掘报告》深化唐宋泉州城布局形制研究 为世界文化遗产"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提供考古实证 [2] - 《河南安阳洹北商城手工业作坊区墓葬2015-2020年的发掘》深化商代中期墓葬制度研究 填补工匠家族墓地空白 [2] - 《青海都兰县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创新墓葬发掘方法 探索唐代热水地区葬制葬俗 见证高原丝路文明交流 [2] - 《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皇城南部建筑遗址》首次在辽上京都城发现高等级南向建筑 为古今重叠型城址考古积累经验 [2] - 《洪都拉斯科潘遗址8N-11号贵族居址西侧北部建筑69N第Ⅰ层建筑》呈现玛雅城邦贵族院落历史兴衰 是中国考古学"走出去"的实践 [4] 研究阐释类成果 - 《文明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以最新考古成果系统阐释经典论断 彰显考古学时代价值 [4] - 《求真抑或建构——走出实证主义历史学与考古学》是中国考古学界首本全面系统阐释史学本体理论的论著 推动学科范式创新 [4] - 《草原之鍑:礼仪神器与欧亚草原社会世俗生活》跨区域探究鍑在欧亚草原的起源流传演变 为解读不同人群互动提供新视角 [4] - 《鉴出齐都——山东临淄汉代铜镜与镜范的考古学研究》是首部将3D扫描技术用于古代铜镜研究的成果 展示田野与科技考古融合 [4] - 英文专著《Space and Function——Buddhist State Monasteries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and their Impact on East Asia》系统探讨中国中古国家大寺及其对东亚影响 对构建石窟寺考古理论方法体系具重要价值 [5] - 《论南西伯利亚及周边地区青铜时代早期的"月形器"》以大视野探讨"月形器"分布与功能 展示南西伯利亚与中国北方地区远程交流图景 [5]
当AI成功地将陶片重新拼合
人民日报· 2025-08-09 05:42
人工智能与考古学融合 - 山东大学考古学院与北师香港浸会大学高等研究院联合发起"大辛庄陶片拼合AI挑战赛",旨在将商代陶器碎片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 [1] - 竞赛采用多学科合作模式,涉及考古、数学、计算机、文化人类学等领域专家,结合考古学实际需求与AI创新潜力 [1] - AI技术需解决陶片分类、断茬匹配与拼合等基础性任务,应对3000年风化、磨损和颜色失真等复杂情况 [2] AI技术在考古领域的应用价值 - AI拼合陶片不仅复原器物形态,更能从微观层面分析陶器形制、纹饰和烧制工艺,重建古代技术图谱 [2] - 宏观层面通过拼合器物形态与数量,理解商代社会组织、生活图景及商文化与东夷族群的互动模式 [3] - 开放考古数据与开源解决方案加速AI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创新,吸引跨界人才参与 [3] 竞赛的长期影响 - 竞赛成果将为AI在文物修复、古文字解读、文化网络模拟等领域的应用奠定技术基础 [2] - AI辅助考古工作者深化文物认识、加速碎片拼缀、提升历史复原准确性,推动考古学发展 [3] - 多学科竞赛促进科技与人文对话,使考古学更具活力与魅力 [3]
《盛世长安》重磅上市,解码千年古都的文明基因
36氪· 2025-07-01 15:26
考古巨著《盛世长安》出版 -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前所长刘庆柱撰写的《盛世长安》近日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凝聚60余年考古成果与40年三次精修 [1] - 该书以汉唐长安城为脉络,全景式重建中华文明黄金时代的恢宏图景,涵盖未央宫、大明宫、坊市烟火与丝路繁华等场景 [1] - 作品兼具城市复原图谱与文化研究价值,被视为解答"何以中国"之问的重要载体 [1] 长安城的文明意义 - 长安作为汉唐都城,是中华文明在空间中的具象表达,体现"家国一体"礼制雏形与"万国衣冠"开放气度 [2] - 汉长安城以未央宫为核心构建三重礼制布局,奠定"大一统"王朝秩序根基;唐长安城以大明宫为象征成为古代"国际都市样本" [2] - 长安的砖瓦街坊均为中华秩序、礼制与精神的鲜活注脚,堪称东方世界中轴线 [2] 考古成果与历史复原 - 全书依托汉唐长安城重大遗址发掘成果,结合文献、考古现场图、实景航拍、复原手绘及出土文物高清彩图 [3] - 通过未央宫前殿地基布局、含光门遗址实景照片等资料,重现古代都城规划智慧与社会风貌 [3] - 从1988年《长安春秋》到2016年《地下长安》再到本书,历经半个多世纪考古积累完成文明修复 [3] 图文呈现与历史细节 - 书中收录上百张精选插图,包括文物、壁画、遗址及建筑复原图,形成"纸上长安城" [4] - 张骞出使西域壁画、汉画像砖酒肆图、鎏金银盘等文物展现长安工艺精湛与审美多元 [4] - 大雁塔影像与宗庙瓦当揭示唐长安城建筑美学及佛教中国化轨迹 [4] 学术价值与历史解读 - 作者刘庆柱为古代都城考古泰斗,通过解答汉长安城耕地保留、唐长安城新址选择等谜题揭示古代治理智慧 [5] - 长安被视为中国秩序诞生与扩展原点,其变迁过程定义了"中国"内涵,涵盖宗法礼制、科举制度、丝绸之路等要素 [6] - 该书跨越学术与大众阅读边界,成为探索中华文明精神的重要窗口 [6]
“00后”台青大陆考古 “对话”五千年文明
中国新闻网· 2025-06-25 22:09
考古行业研究 - 焦家遗址作为大汶口文化代表性遗址,已发掘出夯土城墙、护城壕沟、祭祀坑及大型墓葬等遗迹,并出土大量礼仪用具,具有重要考古价值 [4] - 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将焦家遗址设为实习基地,学生通过勘探、布方、发掘、记录等全流程实践掌握专业技能 [4] - 田野考古工作条件艰苦需长期野外作业,但能通过实物遗迹直观理解古代社会分层(如高规格墓葬与平民墓的陪葬品差异)[4] 考古学科教育 - 考古专业学习需理论与实践结合,实地发掘能帮助学生打通课堂知识(如通过房址结构分析理解古代建筑技术)[4][6] - 团队协作是考古工作重要特征,师生通过共同研讨遗址性质、绘制基槽图等方式提升研究深度 [4][5] - 学科培养需系统训练,从表象发掘进阶到思考遗址背后的社会关系与文化内涵(如建筑选址、器物摆放规律等)[6] 行业社会认知 - 公众对考古存在误解,常与盗墓题材小说情节混淆,需通过真实案例强调其科学性与严谨性 [6] - 考古工作延伸历史轴线,再现历史场景(如夯土墙工艺、陶器烧制技术等古代智慧对现代仍有借鉴意义)[6]
“看·见殷商”火爆开展,一文回顾百年前殷墟是如何被发现的?
北京晚报· 2025-05-20 10:00
殷墟考古发现历程 - 1928年殷墟考古首次发掘启动 由董作宾主持 出土有字龟甲555片及青铜器等文物[21][32][35] - 1929年李济主持第二次发掘 提出科学考古五原则 建立地层学记录体系 出土685片甲骨[38][39][40] - 1936年H127坑发现17096片甲骨 占殷墟出土总量68.6% 证实商代晚期都城遗址[53][54][55] 关键考古人物贡献 - 王懿荣1899年首次识别甲骨文 收购1508片甲骨 奠定甲骨学研究基础[7][8] - 董作宾八次参与殷墟发掘 创立甲骨断代十标准 完成《殷历谱》等著作[22][41][42] - 梁思永引入地层学方法 发现"后冈三叠层" 解决史前文化年代学难题[49][50] 学术价值与影响 - 殷墟考古将中国信史前推1100多年 证实《史记》商王世系可靠性[2][56][57] - 出土文物338件套 含50余件一级文物 妇好鸮尊等珍品首次同框展出[1][12] - 培养出中国首批考古学家 形成"考古十兄弟"等专业团队[50][58] 文物市场与保护 - 清末甲骨文交易活跃 罗振玉确认安阳小屯为出土地 终结汤阴假说[11][20] - 1929年地方政府与中央研究院爆发文物归属争议 催生1930年《古物保存法》[44][46][47] - 李济确立"考古不收藏"行业准则 成为考古界基本规范[40][50]
文明探源|从“六大”到“十大”,“双入选”项目背后的文化密码
新华网· 2025-05-08 10:51
考古发现评选结果 - 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六大)和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相继揭晓 浙江仙居下汤遗址、甘肃临洮寺洼遗址、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和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同步入选双榜单 [3] - 四处遗址年代跨度从新石器早期到战国末年 分别位于浙江、甘肃、陕西、安徽 展现中华文明东西地域分布与历史延续性 [3] 遗址核心价值 - 下汤遗址全景式呈现1万年前南方早期稻作农业社会聚落形态 为长江下游最早的新石器文化"上山文化"重要实证 [3] - 寺洼遗址发现5000年前马家窑文化最大规模聚落 三重围壕工程体现当时已具备高水平社会组织能力 [3][4] - 周原遗址新发现先周大型夯土建筑基址 确证其为周人灭商前的都邑所在地 [5] - 武王墩一号墓是迄今科学发掘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的战国晚期楚国高等级墓葬 系统性揭示楚国东迁后的历史文化 [5] 考古方法论创新 - 下汤遗址采用聚落考古与多学科系统研究结合模式 为复原早期农业社会提供方法论范例 [6] - 寺洼遗址推行"大遗址考古"理念 强调整体性发掘与环境格局研究 [6] - 周原考古历经80年理论迭代 从单一器物研究发展为城址布局与谱系重建 [8] - 武王墩发掘首创多学科协同预案 运用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自动喷淋保湿、低氧灭菌等科技手段 [8] 后续研究规划 - 下汤遗址将持续系统发掘 深化早期农业社会聚落结构研究 [8] - 寺洼遗址将重点厘清围壕内侧聚落布局 并搜寻外围建筑设施与墓地 [8] - 周原遗址计划研究"三重城"结构功能 联合多学科专家开展西周考古整体阐释 [10] - 武王墩遗址将建设考古公园 配套博物馆预计2027年底开放 推动楚文化活态传承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