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考古学
icon
搜索文档
追寻138亿年前的第一束光!展览“宇宙考古”登陆国博
南方都市报· 2025-07-03 12:50
展览概况 - 展览名为"宇宙考古:时空探索",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瑞士驻华大使馆、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主办,清华大学天文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协办,源真文化支持 [1][3][4] - 展览分为四个部分:"仪器和技术:绘制宇宙"、"大数据的星空"、"可持续的太空"、"未来:行星之旅" [4] - 展览融合科学探索与艺术诠释,通过数字装置、互动体验、动态雕塑等形式呈现宇宙数据 [4] 展览内容亮点 - 《巡星雕塑》作品使用SDSS项目退役铝板创作动态艺术装置,SDSS项目始于2000年,每块铝板有600多个小孔用于收集天体光谱数据 [6] - 《宇宙碰撞》交互装置以NASA约500幅深空影像为基础,通过碟形顶投影等技术可视化星系碰撞过程 [8] - 《光的考古学》数据取自VIRUP天文数据库,追溯138亿年前宇宙起源的光子传播历程 [10] 展览意义 - 展品涵盖人类与宇宙关系思考、宇宙数据可视化、空间污染治理、未来太空生存探索等主题 [11] - 展览展示跨国界、跨学科科研协作成果,构建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叙事 [11] - 展览从中瑞建交75周年背景出发,将于7月3日面向公众开放 [4][13]
《盛世长安》重磅上市,解码千年古都的文明基因
36氪· 2025-07-01 15:26
考古巨著《盛世长安》出版 -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前所长刘庆柱撰写的《盛世长安》近日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凝聚60余年考古成果与40年三次精修 [1] - 该书以汉唐长安城为脉络,全景式重建中华文明黄金时代的恢宏图景,涵盖未央宫、大明宫、坊市烟火与丝路繁华等场景 [1] - 作品兼具城市复原图谱与文化研究价值,被视为解答"何以中国"之问的重要载体 [1] 长安城的文明意义 - 长安作为汉唐都城,是中华文明在空间中的具象表达,体现"家国一体"礼制雏形与"万国衣冠"开放气度 [2] - 汉长安城以未央宫为核心构建三重礼制布局,奠定"大一统"王朝秩序根基;唐长安城以大明宫为象征成为古代"国际都市样本" [2] - 长安的砖瓦街坊均为中华秩序、礼制与精神的鲜活注脚,堪称东方世界中轴线 [2] 考古成果与历史复原 - 全书依托汉唐长安城重大遗址发掘成果,结合文献、考古现场图、实景航拍、复原手绘及出土文物高清彩图 [3] - 通过未央宫前殿地基布局、含光门遗址实景照片等资料,重现古代都城规划智慧与社会风貌 [3] - 从1988年《长安春秋》到2016年《地下长安》再到本书,历经半个多世纪考古积累完成文明修复 [3] 图文呈现与历史细节 - 书中收录上百张精选插图,包括文物、壁画、遗址及建筑复原图,形成"纸上长安城" [4] - 张骞出使西域壁画、汉画像砖酒肆图、鎏金银盘等文物展现长安工艺精湛与审美多元 [4] - 大雁塔影像与宗庙瓦当揭示唐长安城建筑美学及佛教中国化轨迹 [4] 学术价值与历史解读 - 作者刘庆柱为古代都城考古泰斗,通过解答汉长安城耕地保留、唐长安城新址选择等谜题揭示古代治理智慧 [5] - 长安被视为中国秩序诞生与扩展原点,其变迁过程定义了"中国"内涵,涵盖宗法礼制、科举制度、丝绸之路等要素 [6] - 该书跨越学术与大众阅读边界,成为探索中华文明精神的重要窗口 [6]
“00后”台青大陆考古 “对话”五千年文明
中国新闻网· 2025-06-25 22:09
考古行业研究 - 焦家遗址作为大汶口文化代表性遗址,已发掘出夯土城墙、护城壕沟、祭祀坑及大型墓葬等遗迹,并出土大量礼仪用具,具有重要考古价值 [4] - 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将焦家遗址设为实习基地,学生通过勘探、布方、发掘、记录等全流程实践掌握专业技能 [4] - 田野考古工作条件艰苦需长期野外作业,但能通过实物遗迹直观理解古代社会分层(如高规格墓葬与平民墓的陪葬品差异)[4] 考古学科教育 - 考古专业学习需理论与实践结合,实地发掘能帮助学生打通课堂知识(如通过房址结构分析理解古代建筑技术)[4][6] - 团队协作是考古工作重要特征,师生通过共同研讨遗址性质、绘制基槽图等方式提升研究深度 [4][5] - 学科培养需系统训练,从表象发掘进阶到思考遗址背后的社会关系与文化内涵(如建筑选址、器物摆放规律等)[6] 行业社会认知 - 公众对考古存在误解,常与盗墓题材小说情节混淆,需通过真实案例强调其科学性与严谨性 [6] - 考古工作延伸历史轴线,再现历史场景(如夯土墙工艺、陶器烧制技术等古代智慧对现代仍有借鉴意义)[6]
“宇宙之眼”将开启暗物质与银河系探秘之旅
科技日报· 2025-06-19 10:18
天文台建设与设备 - 鲁宾天文台耗资8.1亿美元,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与能源部运营,位于智利帕穹山伊尔佩恩峰,预计年底全面投入使用 [1] - 天文台核心装备为8.4米口径西蒙尼巡天望远镜,搭载32亿像素LSST相机,每3天绘制一次南部天空全景 [3] - 望远镜采用三镜光学系统,主镜与三级镜由整块玻璃黏合,设计紧凑同轴,减少机械振动,支持每40秒快速转动拍摄 [3] - LSST相机重3吨,配备1.5米直径镜头和6个滤镜,视场达9.6平方度(满月面积的45倍),每晚产生20太字节数据 [3] 科学使命与观测能力 - 主要任务包括绘制全景宇宙地图、追踪暗物质、发现数百万颗太阳系天体、预警近地威胁、解码银河系结构 [2] - 可探测90%直径超140米的近地小行星,并识别柯伊伯带数万新天体,助力研究行星起源与太阳系演化 [7] - 通过追踪200亿个遥远星系的引力特征,探究暗物质分布与暗能量作用 [6] - 软件系统运用机器学习实时分析数据,每晚生成超800万条异常现象预警,支持全球天文学家协作研究瞬变事件 [5] 数据开放与科研影响 - 所有观测数据(包括校准图像和实时警报)将免费向全球科学界开放,打破专业与业余界限 [7] - 计划于6月23日发布首张全彩星空照片,以空前清晰度展示大量恒星 [7] - 数据将帮助重构银河系演化史,斯坦福大学专家称其为研究银河系历史的"金钥匙" [7] - 观测范围覆盖可见光天文学几乎所有领域,或成人类史上最强大天文台 [8]
琉璃河遗址考古成果不断丰富,讲好“北京城之源”故事
环球网· 2025-06-10 10:36
琉璃河遗址考古新发现 - 琉璃河遗址分布范围约5 25平方公里 包括董家林 黄土坡 刘李店 立教 洄城等村 被公认为西周燕国都城和始封地 北京地区最早的城市遗迹 称为"北京城之源" [3] - 2024年4月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通过勘探80余万平方米 发掘3400平方米 在城市结构 大型建筑 墓葬分布等方面取得新发现 [4] - 发现外城壕和外城墙 城址规模由原来不到60万平方米扩大到约百万平方米 外城壕内堆积层多达12-16层 碳十四测年显示外城壕使用于西周早期 西周中期前被废弃 [5] 西周燕都城市结构与建筑 - 发现西周封国遗址中首次双重城垣 城圈结构和城墙方向与西周王朝中心的周原遗址相似 证实西周时期王朝中心和封国在城市设计理念上一致 [5] - 发现目前西周封国中规模最大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 位于内城中心偏北 夯土层次清晰 周边出土刻辞甲骨 原始瓷片等高等级遗物 [5] - 发现带有斜角墓道的墓葬 中字形和甲字形墓葬 初步辨识出四代燕侯家族存在 城北发掘区发现排列有序的西周中期平民墓地 通过DNA提取证明存在至少四代父系遗传家族 [6] 铭文与历史实证 - M1902号墓出土作册奂器组合(尊 卣 爵 觯 鼎) 青铜卣铭文记载"太保墉匽 延宛匽侯宫" 证实召公亲自到琉璃河筑都 与20世纪80年代出土的克盉 克罍铭文互为补充 [7] - M1901号墓曾出土堇鼎(通高62厘米 口径47厘米 重41 5千克) 铭文记载堇奉燕侯之命向太保奉献食物 新出土铜簋器盖铭文"白鱼作宝尊彝" 器底铭文"王公式于成周" 与40年前出土圉簋纹饰相同 证实器盖与器身下葬时混淆 [8] - 碳十四测年显示M1902号墓埋葬年代最大概率区间为公元前1045年至公元前1010年 为北京3000多年建城史提供科学依据 [8] 公众考古与国际合作 - 2022年起开展公众考古活动 数十组家庭参与考古发掘体验 在模拟探方挖掘文物复原品 学习青铜制作工艺 [9] - 2024年6月4名美国大学生参与为期1个月的田野考古发掘实践 课程讲座 研讨交流等活动 琉璃河遗址作为考古实践平台促进中外学术对话 [10] - 计划建设新考古工作站 完善实验室 文物库房等设施 2025年3月公开征集琉璃河考古遗址公园核心区建设规划设计方案 未来将建成体现中国特色的考古遗址公园 [10]
5月人文社科联合书单|追寻兴奋:文明化过程中的体育与休闲
新浪财经· 2025-05-29 15:37
历史研究 - 奥斯曼帝国黑人宦官在17-19世纪完成从奴隶到权力掮客的转变,深度参与后宫管理、皇子教育及朝政决策 [2] - 非洲本土学者视角分析19世纪殖民主义对非洲经济结构的重塑,涵盖环境、农业、矿业、贸易等领域 [14] - 唐后期皇权研究聚焦安史之乱后政务决策机制,分析皇权对信息控制、议政程序及君臣私人关系的构建 [32] 国际政治与战争 - 冷战研究揭示20世纪60年代初美苏接受欧洲现状后核战争风险骤升的机制,探讨稳定国际秩序构建路径 [16] - 二战海战全景分析比较六大海军强国优劣势,重点解析美国海军崛起的经济、技术及地缘政治动因 [18] - 克里米亚战争研究指出其外交控制特性及对后续意法奥战争、普法战争乃至一战的连锁影响 [22] 经济与社会发展 - 美国1960年代社会运动研究通过当事人访谈与地下手稿,探讨数百万美国人参与街头运动的深层原因 [24] - 战后英国史梳理1945年后殖民体系瓦解与产业衰落背景下的社会转型,呈现多元开放与身份认同困境 [46] - 国际标准建立研究揭示一个半世纪来规则制定背后的商业博弈,分析标准化运动对全球治理的奠基作用 [48] 文化与艺术 - 侯麦音乐评论集将电影分析方法应用于古典音乐,探讨莫扎特、贝多芬作品的哲学内涵及跨艺术形式关联 [8] - 德勒兹电影理论导读解析"影像与符号分类学"的思想来源,评述其对电影研究半个世纪的影响 [12] - 安哲罗普洛斯访谈录呈现其电影创作与个人经历的交融,揭示巴尔干历史创伤对其美学体系的塑造 [42] 医疗与科技 - 近代中国医疗史通过孙中山等五人案例,分析疾病抗争史折射的传统医学与现代性对话 [10] - 牛奶全球史追踪从宗教仪式到工业产品的文化渗透,探讨其作为营养学象征与全球化载体的双重角色 [26] 社会批判 - 美国不平等研究批判冷战后凯恩斯主义导致的权力集中,指认新自由主义为贫富分化根源 [30] - 社会科学政策影响力研究揭示和平时期学术与现实脱节现象,呼吁打破"政学鸿沟"壁垒 [28]
“看·见殷商”火爆开展,一文回顾百年前殷墟是如何被发现的?
北京晚报· 2025-05-20 10:00
殷墟考古发现历程 - 1928年殷墟考古首次发掘启动 由董作宾主持 出土有字龟甲555片及青铜器等文物[21][32][35] - 1929年李济主持第二次发掘 提出科学考古五原则 建立地层学记录体系 出土685片甲骨[38][39][40] - 1936年H127坑发现17096片甲骨 占殷墟出土总量68.6% 证实商代晚期都城遗址[53][54][55] 关键考古人物贡献 - 王懿荣1899年首次识别甲骨文 收购1508片甲骨 奠定甲骨学研究基础[7][8] - 董作宾八次参与殷墟发掘 创立甲骨断代十标准 完成《殷历谱》等著作[22][41][42] - 梁思永引入地层学方法 发现"后冈三叠层" 解决史前文化年代学难题[49][50] 学术价值与影响 - 殷墟考古将中国信史前推1100多年 证实《史记》商王世系可靠性[2][56][57] - 出土文物338件套 含50余件一级文物 妇好鸮尊等珍品首次同框展出[1][12] - 培养出中国首批考古学家 形成"考古十兄弟"等专业团队[50][58] 文物市场与保护 - 清末甲骨文交易活跃 罗振玉确认安阳小屯为出土地 终结汤阴假说[11][20] - 1929年地方政府与中央研究院爆发文物归属争议 催生1930年《古物保存法》[44][46][47] - 李济确立"考古不收藏"行业准则 成为考古界基本规范[40][50]
专家学者分享云冈石窟艺术的研究成果与体悟
人民日报· 2025-05-11 06:41
云冈石窟保护与数字化 - 云冈石窟景区"五一"假期参观人数达22.11万人次 同比增长8.96% 通过延长开放时间和数字互动体验项目提升游客体验 [1] - 云冈研究院构建"监测-修复-预防"三位一体保护体系 已完成第6窟300多天的封闭修缮 实现从局部修复到系统性保护的升级 [2] - 云冈石窟80%洞窟已完成全数字化保全 第13窟数字化项目突破大型单体高浮雕三维建模技术 精度达1毫米 数据量500GB [3] - 采用3D打印技术复制的第12窟"音乐窟"成为全球首例可移动复制洞窟 在各地巡展中广受好评 [4] 云冈纹饰研究与出版 - 《云冈纹饰全集》包含18卷 涵盖10类纹饰谱系 系统梳理了造像 建筑和佛教叙事三大中心的纹饰体系 [5] - 研究团队采用三维建模与纹样因子重构技术 还原第6窟中心塔柱的重龛和角隅纹饰叠加关系 建立数字化案例库 [6] - 纹饰研究连接丝绸之路艺术文脉 揭示希腊 波斯等外来文化与本土鲜卑文化的融合 创造中西合璧新范式 [8] 跨学科研究与公众传播 - 云冈石窟成为考古学 美术史 建筑史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案例 不同学科视角拓展了研究深度 [11][12] - 通过儿童绘本《小石匠:云冈的故事》等创新形式 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可接受的内容 实现文化遗产的普及传播 [13] - 数字技术为文物展示提供新方式 但真正的"文物活化"需要学术支撑 挖掘文物背后的人文价值 [14] 行业发展趋势 - 云冈研究院推动文物保护从单体向系统性升级 同时利用3D打印 三维扫描等技术实现文物数字化和移动展示 [2][3][4] - 纹饰研究从学术出版延伸到文创开发 未来可应用于服装设计等领域 实现学术成果向经济价值的转化 [6][8] - 多学科协作成为文化遗产研究的新趋势 考古学与美术史的融合为行业带来新的方法论和研究视角 [11][12][14]
梦想中的两座桥梁
人民日报· 2025-05-11 05:30
学科融合 - 美术史与考古学的交错地带正在成为充满生机的学术生长点,称为美术考古学或考古美术史 [1] - 考古学为美术史提供重构叙事框架的可能,美术史为考古学注入开放分析方法 [1] -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是学科交融的典型案例,汇聚历史学、考古学、美术史、建筑史学等多领域学者 [1] 学术实践 - 云冈石窟研究通过多学科视角交锋深化理解,突破依赖学科间协作 [1] - 学术训练结合考古学的严谨物质分析与美术史的创造力解读,形成骨架与细节并重的历史写作 [1] - 梁思成、宿白等前辈的研究为云冈考察奠定基础,现场教学强调观察与发现 [2] 公众传播 - 学科融合思维支持面向公众的写作,公共传播倒逼学术简化直击本质 [2] - 通过儿童绘本如《小石匠:云冈的故事》将学术转化为大众语言,采用小人物视角赋予历史温度 [3] - 绘本创作基于考古报告数据,展现无名劳动者的情感与文化遗产的集体创作本质 [3] 行业趋势 - 中国"文博热"持续升温,年轻一代对文化遗产热情源于经济与文化自信 [5] - 西方博物馆面临年轻观众流失,中国需创新形式与内容以维持吸引力 [5] - 文物活化需学术支撑,结合历史学、考古学、美术史多维视角挖掘人文价值 [5]
文明探源|从“六大”到“十大”,“双入选”项目背后的文化密码
新华网· 2025-05-08 10:51
考古发现评选结果 - 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六大)和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相继揭晓 浙江仙居下汤遗址、甘肃临洮寺洼遗址、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和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同步入选双榜单 [3] - 四处遗址年代跨度从新石器早期到战国末年 分别位于浙江、甘肃、陕西、安徽 展现中华文明东西地域分布与历史延续性 [3] 遗址核心价值 - 下汤遗址全景式呈现1万年前南方早期稻作农业社会聚落形态 为长江下游最早的新石器文化"上山文化"重要实证 [3] - 寺洼遗址发现5000年前马家窑文化最大规模聚落 三重围壕工程体现当时已具备高水平社会组织能力 [3][4] - 周原遗址新发现先周大型夯土建筑基址 确证其为周人灭商前的都邑所在地 [5] - 武王墩一号墓是迄今科学发掘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的战国晚期楚国高等级墓葬 系统性揭示楚国东迁后的历史文化 [5] 考古方法论创新 - 下汤遗址采用聚落考古与多学科系统研究结合模式 为复原早期农业社会提供方法论范例 [6] - 寺洼遗址推行"大遗址考古"理念 强调整体性发掘与环境格局研究 [6] - 周原考古历经80年理论迭代 从单一器物研究发展为城址布局与谱系重建 [8] - 武王墩发掘首创多学科协同预案 运用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自动喷淋保湿、低氧灭菌等科技手段 [8] 后续研究规划 - 下汤遗址将持续系统发掘 深化早期农业社会聚落结构研究 [8] - 寺洼遗址将重点厘清围壕内侧聚落布局 并搜寻外围建筑设施与墓地 [8] - 周原遗址计划研究"三重城"结构功能 联合多学科专家开展西周考古整体阐释 [10] - 武王墩遗址将建设考古公园 配套博物馆预计2027年底开放 推动楚文化活态传承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