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考古学
icon
搜索文档
当AI成功地将陶片重新拼合
人民日报· 2025-08-09 05:42
人工智能与考古学融合 - 山东大学考古学院与北师香港浸会大学高等研究院联合发起"大辛庄陶片拼合AI挑战赛",旨在将商代陶器碎片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 [1] - 竞赛采用多学科合作模式,涉及考古、数学、计算机、文化人类学等领域专家,结合考古学实际需求与AI创新潜力 [1] - AI技术需解决陶片分类、断茬匹配与拼合等基础性任务,应对3000年风化、磨损和颜色失真等复杂情况 [2] AI技术在考古领域的应用价值 - AI拼合陶片不仅复原器物形态,更能从微观层面分析陶器形制、纹饰和烧制工艺,重建古代技术图谱 [2] - 宏观层面通过拼合器物形态与数量,理解商代社会组织、生活图景及商文化与东夷族群的互动模式 [3] - 开放考古数据与开源解决方案加速AI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创新,吸引跨界人才参与 [3] 竞赛的长期影响 - 竞赛成果将为AI在文物修复、古文字解读、文化网络模拟等领域的应用奠定技术基础 [2] - AI辅助考古工作者深化文物认识、加速碎片拼缀、提升历史复原准确性,推动考古学发展 [3] - 多学科竞赛促进科技与人文对话,使考古学更具活力与魅力 [3]
《盛世长安》重磅上市,解码千年古都的文明基因
36氪· 2025-07-01 15:26
考古巨著《盛世长安》出版 -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前所长刘庆柱撰写的《盛世长安》近日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凝聚60余年考古成果与40年三次精修 [1] - 该书以汉唐长安城为脉络,全景式重建中华文明黄金时代的恢宏图景,涵盖未央宫、大明宫、坊市烟火与丝路繁华等场景 [1] - 作品兼具城市复原图谱与文化研究价值,被视为解答"何以中国"之问的重要载体 [1] 长安城的文明意义 - 长安作为汉唐都城,是中华文明在空间中的具象表达,体现"家国一体"礼制雏形与"万国衣冠"开放气度 [2] - 汉长安城以未央宫为核心构建三重礼制布局,奠定"大一统"王朝秩序根基;唐长安城以大明宫为象征成为古代"国际都市样本" [2] - 长安的砖瓦街坊均为中华秩序、礼制与精神的鲜活注脚,堪称东方世界中轴线 [2] 考古成果与历史复原 - 全书依托汉唐长安城重大遗址发掘成果,结合文献、考古现场图、实景航拍、复原手绘及出土文物高清彩图 [3] - 通过未央宫前殿地基布局、含光门遗址实景照片等资料,重现古代都城规划智慧与社会风貌 [3] - 从1988年《长安春秋》到2016年《地下长安》再到本书,历经半个多世纪考古积累完成文明修复 [3] 图文呈现与历史细节 - 书中收录上百张精选插图,包括文物、壁画、遗址及建筑复原图,形成"纸上长安城" [4] - 张骞出使西域壁画、汉画像砖酒肆图、鎏金银盘等文物展现长安工艺精湛与审美多元 [4] - 大雁塔影像与宗庙瓦当揭示唐长安城建筑美学及佛教中国化轨迹 [4] 学术价值与历史解读 - 作者刘庆柱为古代都城考古泰斗,通过解答汉长安城耕地保留、唐长安城新址选择等谜题揭示古代治理智慧 [5] - 长安被视为中国秩序诞生与扩展原点,其变迁过程定义了"中国"内涵,涵盖宗法礼制、科举制度、丝绸之路等要素 [6] - 该书跨越学术与大众阅读边界,成为探索中华文明精神的重要窗口 [6]
“00后”台青大陆考古 “对话”五千年文明
中国新闻网· 2025-06-25 22:09
考古行业研究 - 焦家遗址作为大汶口文化代表性遗址,已发掘出夯土城墙、护城壕沟、祭祀坑及大型墓葬等遗迹,并出土大量礼仪用具,具有重要考古价值 [4] - 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将焦家遗址设为实习基地,学生通过勘探、布方、发掘、记录等全流程实践掌握专业技能 [4] - 田野考古工作条件艰苦需长期野外作业,但能通过实物遗迹直观理解古代社会分层(如高规格墓葬与平民墓的陪葬品差异)[4] 考古学科教育 - 考古专业学习需理论与实践结合,实地发掘能帮助学生打通课堂知识(如通过房址结构分析理解古代建筑技术)[4][6] - 团队协作是考古工作重要特征,师生通过共同研讨遗址性质、绘制基槽图等方式提升研究深度 [4][5] - 学科培养需系统训练,从表象发掘进阶到思考遗址背后的社会关系与文化内涵(如建筑选址、器物摆放规律等)[6] 行业社会认知 - 公众对考古存在误解,常与盗墓题材小说情节混淆,需通过真实案例强调其科学性与严谨性 [6] - 考古工作延伸历史轴线,再现历史场景(如夯土墙工艺、陶器烧制技术等古代智慧对现代仍有借鉴意义)[6]
“看·见殷商”火爆开展,一文回顾百年前殷墟是如何被发现的?
北京晚报· 2025-05-20 10:00
殷墟考古发现历程 - 1928年殷墟考古首次发掘启动 由董作宾主持 出土有字龟甲555片及青铜器等文物[21][32][35] - 1929年李济主持第二次发掘 提出科学考古五原则 建立地层学记录体系 出土685片甲骨[38][39][40] - 1936年H127坑发现17096片甲骨 占殷墟出土总量68.6% 证实商代晚期都城遗址[53][54][55] 关键考古人物贡献 - 王懿荣1899年首次识别甲骨文 收购1508片甲骨 奠定甲骨学研究基础[7][8] - 董作宾八次参与殷墟发掘 创立甲骨断代十标准 完成《殷历谱》等著作[22][41][42] - 梁思永引入地层学方法 发现"后冈三叠层" 解决史前文化年代学难题[49][50] 学术价值与影响 - 殷墟考古将中国信史前推1100多年 证实《史记》商王世系可靠性[2][56][57] - 出土文物338件套 含50余件一级文物 妇好鸮尊等珍品首次同框展出[1][12] - 培养出中国首批考古学家 形成"考古十兄弟"等专业团队[50][58] 文物市场与保护 - 清末甲骨文交易活跃 罗振玉确认安阳小屯为出土地 终结汤阴假说[11][20] - 1929年地方政府与中央研究院爆发文物归属争议 催生1930年《古物保存法》[44][46][47] - 李济确立"考古不收藏"行业准则 成为考古界基本规范[40][50]
文明探源|从“六大”到“十大”,“双入选”项目背后的文化密码
新华网· 2025-05-08 10:51
考古发现评选结果 - 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六大)和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相继揭晓 浙江仙居下汤遗址、甘肃临洮寺洼遗址、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和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同步入选双榜单 [3] - 四处遗址年代跨度从新石器早期到战国末年 分别位于浙江、甘肃、陕西、安徽 展现中华文明东西地域分布与历史延续性 [3] 遗址核心价值 - 下汤遗址全景式呈现1万年前南方早期稻作农业社会聚落形态 为长江下游最早的新石器文化"上山文化"重要实证 [3] - 寺洼遗址发现5000年前马家窑文化最大规模聚落 三重围壕工程体现当时已具备高水平社会组织能力 [3][4] - 周原遗址新发现先周大型夯土建筑基址 确证其为周人灭商前的都邑所在地 [5] - 武王墩一号墓是迄今科学发掘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的战国晚期楚国高等级墓葬 系统性揭示楚国东迁后的历史文化 [5] 考古方法论创新 - 下汤遗址采用聚落考古与多学科系统研究结合模式 为复原早期农业社会提供方法论范例 [6] - 寺洼遗址推行"大遗址考古"理念 强调整体性发掘与环境格局研究 [6] - 周原考古历经80年理论迭代 从单一器物研究发展为城址布局与谱系重建 [8] - 武王墩发掘首创多学科协同预案 运用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自动喷淋保湿、低氧灭菌等科技手段 [8] 后续研究规划 - 下汤遗址将持续系统发掘 深化早期农业社会聚落结构研究 [8] - 寺洼遗址将重点厘清围壕内侧聚落布局 并搜寻外围建筑设施与墓地 [8] - 周原遗址计划研究"三重城"结构功能 联合多学科专家开展西周考古整体阐释 [10] - 武王墩遗址将建设考古公园 配套博物馆预计2027年底开放 推动楚文化活态传承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