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学
搜索文档
安阳识骨记:三千年文明的当代回响|十月行记
经济观察报· 2025-10-06 10:43
文章核心观点 - 安阳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守护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明密码甲骨文,见证着跨越三千年的文明对话 [1][3] - 甲骨文从1899年被发现至今,其研究和保护工作已从传统学术考证发展为结合数字化技术与人工智能的现代学科,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7][21] - 古老的甲骨文正通过文创产品、主题商业等创新形式融入现代日常生活,实现古今对话,使文明记忆在当代延续 [20][23][26] 甲骨文发现与研究历程 - 1899年王懿荣发现中药龙骨上的刻画符号,并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收购带字龙骨,开启甲骨学研究 [5][7] - 1908年罗振玉首次考证出甲骨出土于安阳小屯,并断定此处为殷墟,1928年开始科学发掘,九年间出土有字甲骨24,918片 [7][8][9] - 迄今殷墟共出土甲骨约15万片,已发现甲骨文字约4300个,其中经过考释能够确识的字约1500个 [11][13] 甲骨文内容与价值 - 甲骨文构建起中国最早的文字体系,内容涉及祭祀、战争、田猎、农业、天文、医药等商代社会各方面 [11] - 著名牛肩胛骨刻有93个工整秀丽的甲骨文字,记录商王武丁时期的祭祀狩猎活动,笔画间朱砂历经三千年依然可见 [9][10] - 甲骨文字是对实物的忠实描绘,如车字包含车轮、车轴、车辕等完整结构,记载的天文现象与现代推算结果吻合 [11] 古今融合与创新应用 - 当地居民与文物比邻而居,考古研究人员是周边餐馆的常客,形成地上与地下对话的独特城市气质 [16][18][19] - 甲骨文文创产品如系列徽章广受欢迎,其中梦字(描绘人卧床休息)最受欢迎,相关工作室营收不菲 [20] - 年轻创业者研发甲骨文表情包,主题轻食咖啡店营业至晚9点,古老文字成为社交媒体时尚符号和年轻人寻找内心平静的载体 [23][25] 技术革新与研究进展 - 数字化技术正彻底改变甲骨文研究方式,人工智能算法可在数小时内完成以往需数月的手工拼合工作 [21] - 技术作为工具可快速匹配断裂面形态特征,但文字内容释读和历史背景解读仍需研究人员的专业判断 [21]
十月行记|安阳识骨记:三千年文明的当代回响
经济观察网· 2025-10-05 08:00
甲骨文的发现与历史意义 - 1899年王懿荣在中药“龙骨”上发现甲骨文,并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收购带字龙骨[2][3] - 1908年罗振玉首次考证出甲骨出土于安阳小屯,并断定此处为“殷墟”[3] - 1928年至1937年中国考古学界进行科学发掘,共出土有字甲骨24,918片[3] - 迄今殷墟共出土甲骨约15万片,已发现的甲骨文字约4300个,其中经过考释能够确识的字约1500个[5][8] 甲骨文的内容与价值 - 著名的“祭祀狩猎涂朱牛骨”长32.2厘米、宽19.8厘米,正反两面共刻有93个甲骨文字,记录了商王武丁时期的祭祀和狩猎活动[4][5] - 甲骨文内容涉及祭祀、战争、田猎、农业、天文、医药等商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5] - 一片记载车祸的甲骨详细描述了商王武丁狩猎时发生的车马事故,其中“车”字是对当时马车的忠实描绘[5][6] - 甲骨文把中国人民的历史观念提早到三千多年以前,这是世界上任何文明古国都难以比拟的[8] 甲骨文的现代传承与创新 - 年轻设计师将甲骨文如日、月、山、水等基础文字设计成系列徽章等文创产品,其中“梦”字最受欢迎,工作室去年营收不菲[12] - 数字化技术正彻底改变甲骨文研究方式,人工智能算法可在数小时内完成以往需要数月的手工拼合工作[13] - 一群“90后”创业者正在研发甲骨文表情包,使三千年前用于占卜的文字成为社交媒体上的时尚符号[14] - 一家以甲骨文为主题的轻食咖啡店营业至晚9:00,吸引大学生前来打卡[16] 安阳的城市文化与古今融合 - 安阳与洛阳、开封等古都相比保持着低调,但其守护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明密码甲骨文[2] - 当地居民如62岁的李兴恒和64岁的王大爷,他们的日常生活与殷墟遗址紧密相连,形成了地上与地下的独特对话[8][9][12] - 在殷墟保护区内的现代民居中,居民们早已习惯了与文物比邻而居的生活[12] - 安阳是跨越三千年文明对话的见证者,古老文化活在寻常日子、扁粉菜的热气以及年轻人的创意产品中[17]
“看·见殷商”火爆开展,一文回顾百年前殷墟是如何被发现的?
北京晚报· 2025-05-20 10:00
殷墟考古发现历程 - 1928年殷墟考古首次发掘启动 由董作宾主持 出土有字龟甲555片及青铜器等文物[21][32][35] - 1929年李济主持第二次发掘 提出科学考古五原则 建立地层学记录体系 出土685片甲骨[38][39][40] - 1936年H127坑发现17096片甲骨 占殷墟出土总量68.6% 证实商代晚期都城遗址[53][54][55] 关键考古人物贡献 - 王懿荣1899年首次识别甲骨文 收购1508片甲骨 奠定甲骨学研究基础[7][8] - 董作宾八次参与殷墟发掘 创立甲骨断代十标准 完成《殷历谱》等著作[22][41][42] - 梁思永引入地层学方法 发现"后冈三叠层" 解决史前文化年代学难题[49][50] 学术价值与影响 - 殷墟考古将中国信史前推1100多年 证实《史记》商王世系可靠性[2][56][57] - 出土文物338件套 含50余件一级文物 妇好鸮尊等珍品首次同框展出[1][12] - 培养出中国首批考古学家 形成"考古十兄弟"等专业团队[50][58] 文物市场与保护 - 清末甲骨文交易活跃 罗振玉确认安阳小屯为出土地 终结汤阴假说[11][20] - 1929年地方政府与中央研究院爆发文物归属争议 催生1930年《古物保存法》[44][46][47] - 李济确立"考古不收藏"行业准则 成为考古界基本规范[4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