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化
搜索文档
不敢请假的职场人:休息是合法的,但羞耻感是默认的
36氪· 2025-11-02 17:06
文章核心观点 - 职场中普遍存在一种“请假羞耻”现象,员工即使拥有合法的假期权利,在实际申请和使用时也常感到心虚和压力,这并非源于制度限制,而是由一种深植于职场文化的“软压力”和“低安全感文化”所导致 [5][38][39] - 请假自由的本质不仅是制度上是否有假期,更在于员工是否敢于并能够安心地使用假期,这需要组织内部对信任感和责任边界进行重建 [39][40] 连锁零售行业职场文化 - 部门主管在项目推进关键时期(如门店结构调整、线上营销活动同步进行)申请年假时,尽管流程上获批,但因害怕缺位导致工作衔接出现问题而最终放弃休假 [7] - 员工感受到的压力包括害怕休假期间工作出错被溯源,以及担心休假后被人评价“她不在那几天,事情很乱”,从而试图通过“时时刻刻在场”来证明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7][8] 科技初创公司职场文化 - 公司制度明确规定女性员工每月享有1天带薪生理假且无需证明,但员工在实际请假后,其隐私(如生理假原因)在办公室被公开讨论,导致其感到尴尬并后续选择即使身体不适也坚持出勤 [10][11] - 员工观察到请过三次生理假的同事在年末绩效评估中仅获得“良好”评级,虽无明说,但员工内心将此事与请假行为关联,进一步加剧了请假的顾虑 [12][13] 广告行业职场文化 - 客户经理即使在婚假期间做了充分的工作交接准备(如提前两个半月申请、完成阶段性交接、制作16页交接文档),仍因客户认准其个人而无法真正离线,在婚礼当天持续处理工作事务 [15][19][21] - 在该行业,能否真正休假不取决于假期是否获批,而是取决于客户和公司是否接受员工“真的消失几天”,客户满意度直接关联到工作的稳定性和出错概率 [18][21] 快消行业职场文化 - 培训专员因高强度出差(如连续出差23天,一周多时间内进行8场培训)申请调休,但调休前需完成大量准备工作(如打包发送所有预定和模板、制作紧急联络清单、录制答疑视频),导致休假如同“用多倍精力兑换职场筹码” [25][26][29] - 调休期间员工仍被要求处理工作事务(如HR临时要求线上支援培训、供应商联系处理问题),使得调休在实际体验中变为“换个姿势工作”,且因系统记录为“非工作状态”,额外付出可能无法体现在绩效中 [27][29] 数字内容行业职场文化 - 策划编辑在身体不适(发低烧)申请病假时,被主管提及“上周刚休完年假”,虽未明确拒绝,但让员工感受到被质疑休假频繁的压力,最终选择带病工作以避免显得“不敬业”或“制造麻烦” [32][33][35] - 员工认为在职场中,假期(年假、病假)的使用并非由制度决定,而是需要“配合气氛”,成为一种必须谨慎使用的“道德筹码”,反映出职场中对“合理”的判定基于周围人的“情绪”而非明文规定 [34][35]
晶圆大厂发9000万奖金
半导体芯闻· 2025-06-30 18:07
公司业绩与员工激励 - 公司上半年营收和获利均呈现成长,为感谢员工付出将发放辛勤奖金,总金额约9000万元新台币,基层员工每人1万元,2x职等每人1.5万元,31-32职等每人2万元,33-34职等每人3.5万元 [1] - 公司积极打造多元、公平、共融的职场文化,推动"家庭照顾强化计画",包括延长产假至14周、生育补助每胎1万元、新增每月8小时有薪幼儿照顾假等 [1][2] - 公司举办家庭日活动吸引超过1,500位同仁参与,连同眷属总人数突破4,000人,并向六家公益机构捐赠共120万元 [2] 经营展望与汇率影响 - 上半年客户因应关税不确定因素提前备货,美元营收健康成长,预期下半年美元营收可望温和成长 [2] - 新台币今年以来升值约12%,但通过避险策略将影响降至最低,公司几乎没有汇损 [2] 新加坡厂进展与行业动态 - 新加坡厂工程进展顺利且有超前,预计2024年第4季进机,2026年下半年送样客户,2027年上半年量产 [3] - Wolfspeed申请破产可能为公司带来第二货源机会,但碳化硅(SiC)及氮化镓(GaN)营收贡献仍不显著 [3]
“被原生职场改造的痕迹,离职半年了还在”
虎嗅· 2025-06-23 08:22
核心观点 - 原生职场烙印指第一份长期工作对个人职业行为模式的深远影响 包括人际关系处理 工作习惯和企业文化认知 [1][2][3] - 直属领导(+1)是烙印主要塑造者 其管理风格直接决定下属职场认知形成路径 [13][16][33] - 企业文化烙印体现在更广泛的工作观层面 如互联网公司特有的"阿里风""字节风"工作方式 [39][40] - 烙印后置性特征明显 多数人在离职后从事新工作时才意识到自身行为模式受前司影响 [55][56] 直属领导影响 - +1领导通过管理风格塑造下属职场认知 例如多疑型领导会指派情报收集任务导致员工产生宫斗思维模式 [21][22][23] - 负面管理风格包括时间压迫型(下班布置任务/要求7-24小时待命)和沟通谜语型(反问式沟通)导致员工持续焦虑 [29][30][31][32] - 正面管理范例体现为专业能力强 善于协调分配 使团队聚焦本职工作而非办公室政治 [28] 企业文化烙印 - 互联网企业形成独特工作范式 如阿里/字节跳动特有的工作流程和协作方式被称为"阿里风""字节风" [40] - 具体规范包括强制纸质记录会议内容等习惯 即便在数字化时代仍被保留 [42][43][44] - 层级隔离现象明显 新人被排除在核心沟通群外长达半年以上 形成隐性资格壁垒 [48][49][50][51] 烙印双重性 - 负面烙印带来职场创伤 如对微信消息提示产生条件反射式恐惧 或过度解读沟通中的隐含意图 [30][32] - 正面烙印提供终身受用的职业基础 包括专业工作方法和健康职场关系构建能力 [10][79][80] - 过度理想化原生职场可能导致适应困难 如从小公司扁平架构转向大企业复杂流程时出现协同障碍 [60][63][64][65] 认知形成机制 - 新人将领导投射为"家长"角色 寻求认可和评价 类似校园心态延续 [69][70][71] - 森严职场规则导致思维同化 使员工将工作评价与自我价值绑定 [72][73] - 习惯养成具路径依赖性 类似握笔姿势一旦形成则改变初期会产生显著不适感 [75] 应对策略 - 聚焦系统性基础训练而非人际关系 强调正确工作方法习得优于同事关系建设 [79][80] - 建立明确职业边界底线 接受"无完美职场"现实 将每项技能获取视为个人增值 [81][82] - 以"间歇性踌躇满志 持续性准点下班"作为职业发展平衡目标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