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股权传承
icon
搜索文档
香港家族企业为何就可以传承?
经济观察报· 2025-10-04 13:57
香港家族企业传承历史与现状 - 香港现代经济发展已逾180年,涌现出一批持续经营多代的家族企业,在2024胡润中国500强中,有42家企业历史超50年,其中70%来自香港和中国台湾,有6家企业历史超百年,还有1家超90年,这些企业均来自香港 [2] - 典型代表包括李兆基家族(恒基兆业)、包玉刚家族(九龙仓)、李文达家族(李锦记)、郑裕彤家族(周大福珠宝)以及李嘉诚家族,其中创业最早的是1862年成立的香港中华煤气(后被李兆基家族收购),最晚的是1929年起步的郑裕彤家族相关企业 [2] - 香港家族企业历经完整经济周期,其发展历程和传承经验对文化同宗同源的内地具有独特参考价值 [3] 股权传承方式演变 - 早期常见做法是均分股权,例如1942年创立的镛记烧鹅,创始人甘穗煇将股权分配给子女(长子35%、次子35%、遗孀10%、三子10%、女儿10%),后因经营理念不合导致兄弟对簿公堂,最终公司归次子所有,但家族内耗严重,企业规模受限 [5][6] - 现代方式采用家族信托,例如新鸿基地产创始人郭得胜1990年将价值数百亿元股权锁入家族信托,但因设计刚性,导致三兄弟内斗,后经母亲邝肖卿2010年和2014年两次重组信托(将43%股权分给三兄弟家人)才稳定运行 [7][8] - 李兆基家族信托设计更为成熟:两个儿子李家杰和李家诚各占50%受益比例,每五年动态调整,重大决策需共同签字,单项投资不得超过50亿元,新增家族成员可获得2亿元成长基金,受益人需捐赠不低于收益的10% [9] - 郑裕彤家族和李嘉诚家族也通过海外信托实现股权控制和企业稳定传承 [10][11] 多子女家庭传承策略 - 对于多子女家庭,股权传承需"修枝剪叶",即通过收购集中股权,例如利丰集团冯氏兄弟1972年以80%溢价收购其他家族成员股份,实现私有化后再上市,推动企业转型,但过程艰难,导致家族分支离散 [14][15] - 李锦记家族经历多次股权集中:1972年第三代李兆南以240万元收购两个哥哥66.7%股权,1984年李文达赠送弟弟40%股权,后以8000万元回购,最终通过设立股权继承和流转制度实现稳定传承至第六代 [16] - 管理权传承强调"分工不分家",例如郑裕彤家族后代分别执掌新世界地产、周大福珠宝等业务,家族成员担任关键管理职位 [17] - 对于无子家庭,包玉刚家族设立五个信托,四个女儿和女婿分别管理航运、地产、贸易和金融业务,信托控制权归女儿,管理权归女婿,实现顺利传承 [18][19] 家族治理机制 - 李兆基家族在信托文件中规定家族规约,涵盖股权分配、决策机制和慈善承诺 [9][23] - 李锦记家族建立完整治理机制:家族价值观(务实、诚信、创业精神),家族宪法规定股东需有血缘关系,股份由公司回购退出者,家族成员需有3-5年外部工作经历方可入职,家族委员会决策机制,以及非正式规约(不准离婚、不准婚外情) [23] - 设立家族委员会(每季度会议4天)、学习与发展平台、家族议会、家族基金会、家族投资公司和超级妈妈小组等治理机构 [24] - 家族领导人角色关键,例如新鸿基郭得胜夫人邝肖卿在家族纷争中主导信托重组,妥善处理家族事务 [25] 对内地家族企业的启示 - 企业传承和家族治理需要学习过程,香港经验虽不完善,但提供了结合文化传统与实践摸索的参考 [27][28] - 股权信托设计和管理权由家族成员与职业经理人合作是基本范式,旨在防止股权稀释和确保企业能力需求 [29] - 成功传承需治理有方的家族和正确价值观,例如李兆基家族要求受益人捐赠收益10%,李锦记家族强调"思利及人" [30] - 最终目标是企业持续发展、财富管理得当、人才涌现和家族繁荣合一,例如西方洛克菲勒家族和香港美心餐厅伍氏家族通过隔代传承(第三代伍伟国接管)实现人才辈出 [31][32]
香港家族企业为何就可以传承?
经济观察报· 2025-10-04 13:42
文章核心观点 - 香港商业家族拥有长达百年的企业传承历史,最多已传承六代,其成功得益于成功的企业传承、有效的人才培养和系统的家族治理 [1] - 香港家族企业的传承经验对文化同宗的内地商业家族具有独特的参考价值,内地家族企业若以宏观长远视角进行规划,更可能实现企业持续发展、财富管理得当、人才不断涌现和家族世代繁荣四者合一的系统性目标 [1][2][26] 股权传承 - 早期香港商业家族常见的股权均分方式存在弊端,以镛记烧鹅为例,创始人将股权分给子女后,因经营理念不合导致兄弟对簿公堂,最终公司归一方所有,但家族关系破裂,企业规模受限 [4][5][6] - 香港家族企业较早运用信托进行股权传承,新鸿基地产创始人郭得胜的案例显示,初期过于刚性的信托设计未能避免家族内斗,后经其夫人两次重组信托基金才稳定运行 [6] - 李兆基家族的信托设计更为成熟,通过恒基兆业有限公司控制家族企业,两个儿子各占50%信托受益比例且每五年动态调整,重大决策需共同签字,单项投资不得超过50亿元,并设有成长基金和慈善捐赠要求,实现了顺利交班 [7] - 郑裕彤家族和李嘉诚家族也通过海外信托实现了对家族企业的稳定股权控制 [8][9] 多子女家庭的传承 - 多子女家庭通过"修枝剪叶"集中股权,利丰集团冯氏兄弟以80%溢价收购其他家族成员股份实现公司私有化再上市,但过程艰难并导致部分家族分支离散 [11][12][13] - 李锦记在传承中多次经历股权收购,第三代李文达在经历购买伯伯和兄弟股份以及儿子要求分家后,痛定思痛建立完整家族股权制度,使企业稳定发展至第六代 [13] - 管理权传承讲究"分工不分家",郑裕彤家族后代分别执掌瑰丽酒店集团、周大福珠宝、新联建等重要企业职位,家族仍牢牢掌控核心产业 [14] - 包玉刚家族为四个女儿设立五个家族信托,分别掌控航运、地产、贸易和金融业务,信托控制权和收益权归女儿,管理权由女婿负责,实现了顺利传承 [14][15] - 当某代际缺乏合格接班人时,可采用"隔代传承",美心餐厅伍氏家族从一代直接传至三代,虽历经波折但最终实现顺利接管 [15][16] 家族治理 - 家族治理包括设立家规家训和确立家族领导人,李兆基家族在信托文件中写明家族规约,涵盖股权分配、决策机制和慈善承诺 [7][18] - 李锦记家族建立了系统的治理机制,确立"务实、诚信、永远创业"等家族价值观和家族宪法,规定股东需有李家血缘,退出股份由公司回购,家族成员需有3-5年外部工作经验方可入职,并设立家族委员会、家族议会、家族基金会等治理机构 [18][19] - 新鸿基郭得胜家族因其早逝,夫人邝肖卿成为家族领导人,两次主导更改信托设计并妥善处理家族事务,赢得尊敬 [20] - 香港在家族财富管理方面具备优势,信托和家族办公室运作成熟,得益于完善的法律制度和东西方资源,成为亚洲富裕家族首选地之一 [20] 对内地家族企业的启示 - 企业传承和家族治理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过程,香港家族经历了至少三代的摸索,内地家族应借鉴这种"学习"心态,向成熟经验学习并在实践中找出适合自身的方式 [23][24] - 企业股权做信托设计、管理权由家族成员与职业经理人合作是当下处理企业传承的基本范式,以保证股权不稀释且企业运营不受家族纷争影响 [24] - 成功的传承背后需要治理有方的家族和正确的价值观,李兆基家族要求受益人拿出至少10%收益做慈善,李锦记家族家训强调"思利及人",以利他主义实践更可能实现长远发展 [25] - 家族企业传承的最终目的是企业持续发展与人才代代涌现、家族世代繁荣,香港商业家族成员已成为各领域佼佼者,内地家族应以更宏观长远的视角进行规划 [26]
香港家族企业传承经验与启示|基业长青
经济观察网· 2025-09-12 23:18
香港家族企业传承历史与现状 - 香港历经180多年现代经济发展 涌现多代持续经营的家族企业[2] - 2024胡润中国500强企业中42家历史超50年 其中70%来自香港和中国台湾 6家超百年企业全部来自香港[3] - 典型代表包括李兆基家族 包玉刚家族 李文达家族 郑裕彤家族和李嘉诚家族[3] - 香港中华煤气成立于1862年 为最早创业企业 郑裕彤家族1929年起步为最晚[3] - 香港家族企业经历完整经济周期 传承经验较内地更丰富 对内地具有独特参考价值[3] 股权传承方式演进 - 早期采用"一碗水端平"的均分股权方式 镛记烧鹅1942年创立为典型案例[4] - 镛记创始人2004年去世时长子次子各持35% 遗孀及三子女儿各持10%[4] - 股权变更后次子持股增至55%成为最大股东 长子增至45%[5] - 兄弟经营理念不合对簿公堂 2012年法院判决镛记归次子所有[5] - 诉讼导致家族关系破裂 第三代不再往来 企业规模受限仅剩少数店铺[5] - 均分股权方式被证明存在重大弊端 影响企业运营[6] 信托机制在股权传承中的应用 - 新鸿基地产1963年创立 1990年创始人将数百亿元股权锁入家族信托[7] - 信托最初规定不可分拆不准出售 受益人包括遗孀和三个儿子[7] - 因长子与家族经营分歧导致内斗 2010年信托重组43%股权一分为三[7] - 2014年邝肖卿重新分配信托基金才使运营稳定[7] - 李兆基家族通过开曼群岛三家信托实施家族治理[8] - 两子各占50%信托受益比例 每五年根据贡献动态调整[8] - 重大决策需共同签字 单项投资不超过50亿元[8] - 新增家族成员获2亿元成长基金 要求收益10%用于捐赠[8] - 2019年李兆基退休 两子共同担任联席主席 2025年逝世后顺利交接[8] - 郑裕彤家族通过海外信托实现股权控制 管理层变化未影响掌控权[9] - 李嘉诚家族依靠系统信托设计完成资产传承[10] 多子女家庭传承策略 - 利丰集团1906年成立 冯氏家族1972年三代进入时仅持股13.8%[13] - 兄弟以80%溢价收购其他成员股份 实现私有化再上市[13] - 收购过程持续两年 被描述为"人生中最难熬的两年"[14] - 其他分支成员脱离后与企业掌控分支渐行渐远[14] - 李锦记1888年创立 1972年第二代三子理念不合[15] - 李兆南以240万元收购两兄66.7%股权 家族元气大伤[15] - 1984年第三代李文达赠弟40%股权 后以8000万元收购股份[15] - 第四代李惠森曾要求分家 经沟通后回心转意[15] - 企业设立完整股权继承流转和内部激励制度 顺利传承至第六代[15] 管理权传承模式 - 郑裕彤家族虽频繁更换经理人 但家族成员仍担任重要职位[16] - 长子郑家纯一脉:长女执掌瑰丽酒店和周大福珠宝 次子担任新联建联席CEO 三子负责周大福北亚业务[16] - 次子郑家成一脉:长子在周大福工作 次子在新世界中国工作[16] - 包玉刚家族为四女设置五个信托 分别掌控不同业务领域[18] - 大女儿家获环球航运 二女儿家获会德丰与九龙仓地产 三女儿家获贸易生意 四女儿家获金融投资[18] - 信托规定控制权收益权归女儿 管理权由女婿负责[18] - 女婿吴光正遵循儿女各有产业原则:儿子继承会德丰与九龙仓 次女继承连卡佛及时装 长女分配其他资产[18] 隔代传承案例 - 美心餐厅1956年由伍氏兄弟创立 第二代缺乏合适接班人选[19] - 2000年采用隔代传承 第三代伍伟国晋升董事总经理[20] - 2008年伍伟国就任董事局主席 正式接管美心集团[20] 家族治理机制 - 李锦记确立家族价值观:务实 诚信 永远创业精神 思利及人[22] - 家族宪法规定股东必须具有李家血缘 退出股份由公司回购[22] - 家族成员需3-5年外部工作经历才可入职 考核与非家族成员一致[22] - 设立家族委员会作为沟通平台 每季度开会4天[23] - 建立学习与发展平台 家族议会 家族基金会 家族投资公司和超级妈妈小组[23] - 非正式规约要求不准离婚不准有婚外情 违反者退出董事会[22] - 新鸿基家族邝肖卿作为非企业掌门人成为家族领导人[24] - 两次主导更改信托设计 妥善处理长子身后事[24] 对内地企业的启示 - 企业传承和家族治理需要学习过程 香港已有百年历史积累[25] - 不能照搬西方经验 需结合当地文化传统不断摸索[25] - 股权信托设计加管理权家族与经理人合作成为基本范式[26] - 股权信托保证股权不稀释 经理人合作弥补家族能力不足[26] - 成功传承需要治理有方的家族和正确价值观[27] - 李兆基家族要求收益10%参与公益 李锦记强调思利及人[27] - 传承最终目标是企业发展 财富管理 人才涌现和家族繁荣四者合一[28] - 西方家族三到六代出现各领域人才 香港家族最多已传承六代[28] - 美心创始家族培养出外交人才和企业家[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