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机器学习
搜索文档
瞩目!一日狂揽顶刊5篇+1封面!中国团队硬核构筑柔性电子强国之路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04 12:05
行业宏观前景 - 柔性电子技术凭借"轻薄柔透"特性,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健康医疗等国计民生关键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1] - 该技术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并在未来信息芯片、高端智能装备等战略方向有望催生突破性创新[1] - 预计到2028年,中国制造的柔性电子在泛物联网领域应用规模将突破3000万美元,占未来10-15年柔性电子整体市场的40%份额[1] 清华大学磁驱动柔性电池集成机器人 - 研发的磁驱动柔性电池集成机器人,其抗形变柔性电池在2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达57.3%[5] - 柔顺电池可在机器人本体上实现44.9%的大面积部署,并通过垂直集成将额外刚度降至最低[5] - 该执行器–电池–传感器的柔性垂直集成方法在仿鳐鱼软体机器人中实现,具备感知、通信和稳定供能能力[6] 上海科技大学柔性生物电子与机器人触感 - 团队通过3D打印技术制备多模态传感柔性生物电子,结合自适应机器学习算法,实现从控制、手势识别到机器人触觉感知反馈的完整交互路径[9] - 集成柔性传感阵列的气动软体手可区分触碰物体材质,并通过电子皮肤反馈给人体,在14种复杂手势识别任务中平均准确率高达98%以上[10] - 系统延迟低至0.1秒,且机器学习算法仅需数次动作校准即可完成新用户的个性化适配[1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仿生声学换能器 - 团队受蝉肋骨膜结构启发,制备出具有仿生软硬交替结构的全有机复合薄膜,其硬质层承担机械负荷,软质层通过大变形能力延缓裂纹扩展[13] - 该仿生薄膜同时具备高拉伸强度、韧性和耐疲劳性能,其基本共振频率和振幅均优于现有商业化薄膜[15] - 研究成果为设计兼具高效声能输出与长期稳定声传播性能的高性能声学换能器提供了新思路[15] 清华大学三维网状电子器件组装方法 - 提出一种拉伸屈曲驱动的三维网状材料组装方法,可兼容单晶硅等高性能无机电子材料,解决了三维网状电子器件的工艺限制[16] - 采用数据驱动的拓扑优化方法优化平面多层结构的面外变形能力,制造的三维网状材料能模拟猪胸主动脉等生物组织的拉伸特性[17] - 基于该方法开发的体三维显示器件可动态显示三维图案,并能通过改变构型调整显示空间分辨率[17] 西安交通大学心血管监测技术 - 研发的皮肤自适应聚焦柔性微加工超声换能器阵列,可共形贴附于人体皮肤表面实现血压、心率等血流多参数的非侵入实时检测[19] - 该超声阵列的聚焦声束深度和宽度范围可随皮肤表面曲率变化,波束宽度为2.1至4.6毫米,穿透深度为3.3至53毫米[21] - 相对单阵元检测方法,该技术声压提高10.8倍、信噪比提高19.5分贝,兼顾了结构和性能优势[21]
让机器人拥有“触感”?中国团队研发“电子皮肤”,开启人机交互新纪元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9-19 17:39
技术核心突破 - 提出一种印刷人机界面,由用于表面肌电图采集和刺激反馈的电子皮肤、具有多模态触觉感知的传感软机器人以及用于手势分类和材料识别的机器学习算法组成 [2] - 核心突破在于电子皮肤,这是一种超薄电子传感装置,可直接贴附于人体表面,实时监测多种生理信号 [5] - 采用高效的集成印刷技术,包括直接墨水书写、红外激光雕刻和激光切割,实现了多材料、高密度传感器阵列的大规模生产,可在柔性基底上打印出宽度仅40微米的电路线 [7] 电子皮肤性能优势 - 电子皮肤具备高透明度和出色的机械柔韧性,可如第二层皮肤般贴合人体曲线 [10] - 采用蛇形电路结构设计,在拉伸变形时仍能保持均匀应力分布,确保电子元件性能稳定 [10] - 电子皮肤不仅能采集表面肌电信号,还可通过施加不同特征电压实现多种表皮刺激效果,完成人机之间的双向通信 [10] 智能算法创新 - 提出结合线性映射网络和起始时间模型的自适应机器学习方法,以解决表面肌电信号的个体差异性和不稳定性问题 [11] - 线性映射网络负责调整不同通道信号的权重,起始时间模型则是一种轻量化的卷积神经网络,擅长捕捉时间序列中的局部特征 [12] - 新使用者只需执行三次重复手势,系统就能通过迁移学习策略调整模型参数,实现个性化适配,在0.1秒延迟内达到98.33%的分类准确率 [13] 多模态感知能力 - 为机器人集成温度、压力、热导率和电导率传感,使其能够像人类一样通过触摸识别物体特性 [14] - 压力传感器采用电容式设计,灵敏度高达10.5 pF/kPa,在连续2000次测试中保持稳定性能 [16] - 热导率和电导率传感组合使机器人区分不同材料物体的准确率从单独使用热导率时的63.99%提升至98.03% [16] 应用前景 - 在医疗领域,即使截肢者的表面肌电信号存在明显时间延迟与强度减弱,经自适应算法处理后,系统仍能以94.36%的平均准确率识别11种手部与手指手势 [18] - 该技术还在工业与服务机器人、虚拟与增强现实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可实现更安全的人机协作和高度沉浸的触觉体验 [18] - 技术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交互生态系统,从信号采集、意图识别到动作执行和感知反馈,形成了闭环的人机交互循环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