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商业化

搜索文档
“我们带泡泡玛特上过太空!”
北京青年报· 2025-06-22 00:41
北京市商业航天产业格局 - 北京市拥有商业航天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超300家,核心研发单位占全国50%以上 [1] - 经开区、丰台区、大兴区聚集全国70%以上商业火箭整箭企业,海淀区形成全国卫星制造产业链最全聚集区,初步形成"南箭北星"格局 [1][3] - 商业航天涵盖运载火箭、卫星制造、地面站及终端设备、卫星应用服务全产业链,46家在京企业入选"2024中国商业航天企业百强"榜单,占全国近50% [3][5] 海淀区卫星产业进展 - 海淀区企业微纳星空研制的泰景三号04星、泰景四号02A星实现"星上AI+高分辨率"工程化应用 [3] - 海淀区计划通过《行动计划》加快核心技术攻关,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3] - 北清路布局空天信息应用创新集聚区,首期以中关村壹号为启动区,后续拟建超20万平方米"卫星小镇" [5] 火箭产业与园区建设 - 经开区瀛海镇建设"火箭大街",周边已集聚近60家星箭相关企业 [1][5] - 丰台区建设"卫星互联网产业园",大兴区启动商业航天产业基地一期建设 [5] - 星河动力与蓝箭航天等公司探索火箭广告商业化模式,如泡泡玛特IP涂装火箭 [6][8] 商业航天跨界合作案例 - 星河动力谷神星一号(遥十六)运载火箭搭载泡泡玛特"MEGA SPACE MOLLY"IP涂装,进入535km太阳同步轨道 [6] - 蓝箭航天火箭曾搭载招商银行、波普艺术家嫦娥等广告内容 [8] - 航天公司推出联名周边产品,如星河动力与泡泡玛特联名手办售价219元瞬间售空,发射任务徽章售价119元受好评 [8]
马斯克失意的政治算盘,和未卜的火星梦
虎嗅· 2025-06-04 17:43
NASA局长提名撤销事件 - 特朗普撤回对马斯克盟友艾萨克曼的NASA局长提名 理由是后者曾向民主党捐款 [1][2][3] - 撤销提名可能导致NASA面临领导真空 原定战略调整方向出现变数 [3][10] - 新提名人选可能倾向军方背景 预示NASA或回归"美国优先"政治导向 [3][9] 太空战略方向博弈 - 艾萨克曼曾主张平衡月球与火星任务 但私下倾向支持SpaceX主导的火星计划 [8][9] - NASA已为重返月球计划投入数十亿美元 人事变动使资源分配再生变数 [9][10] - 特朗普政府拟削减NASA 2026年预算25% 终止多项科研项目 [10] SpaceX与商业航天发展 - SpaceX通过COTS计划获NASA 16亿美元合同 采用里程碑支付机制降低成本30% [13][16] - 龙飞船载人成本仅5500万美元 为波音报价的1/16 [17] - 星舰目标发射成本200万美元 较SLS火箭41亿美元成本优势显著 [19][22] 传统航天承包商困境 - 波音星际客机研发超支18亿美元 多次任务失败后未获NASA认证 [23] - SLS火箭单次发射成本41亿美元 效率仅为猎鹰火箭的1/20 [22] - NASA为维持竞争平衡 仍保留低效承包商项目 [23][24] 商业航天政治阻力 - SpaceX完成NASA 100%载人任务 但仅获商业计划30%资金 [21] - 国会通过分散资源换取政治支持 导致低效项目难以削减 [21][22] - 星链业务2024年收入预计82亿美元 用户数翻倍至460万 [19] 马斯克政治影响力变化 - 马斯克去年为特朗普投入3亿美元选举资金 [4][30] - 因关税政策分歧 马斯克辞去政府职务并削减政治投入 [26][28][29] - SpaceX技术优势面临政治博弈 星舰审批进度或受影响 [25]
轻舟总师:载人航天首次商业化任务今年试飞,希望不只是“快递小哥”
第一财经· 2025-04-26 18:49
轻舟货运飞船核心亮点 - 轻舟货运飞船是中国空间站天地货物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运力适中、快速灵活、效益突出的特点 [3] - 轻舟引入商业航天理念和技术手段,推动新思路、新器件、新材料在航天领域的快速迭代与应用 [2][6] - 轻舟是载人航天工程首次商业化的任务,采用货物运输系统抓总的商业模式 [6] 轻舟货运飞船技术参数 - 重量约5吨,上行运力1.8吨以上,下行运力2吨 [4] - 装载容积约9立方米,货物舱体积27立方米 [4] - 采用四层货架模式,共有40个货格,预留特殊货物接口 [4] - 采用一体化单舱构型设计,提高空间利用率和任务经济性 [5] 轻舟货运飞船任务规划 - 初样试飞船计划于2024年首飞 [2] - 正样首飞船计划于2025年具备出厂条件 [2] - 主要承担空间站货物运输任务,包括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等 [4][5] - 未来可能开展小型化实验和搭载小卫星等拓展应用 [5] 轻舟货运飞船研发背景 - 由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制,总设计师为常亮研究员 [2][4] - 研发团队早期承担过神舟七号和天宫二号的伴随卫星任务 [8] - 面临的最大技术难点是与空间站的交会对接 [8] - 研发过程中体现了载人航天大合作理念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