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鹰9号火箭

搜索文档
商业航天跟踪11期:双曲线一号遥十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商业航天指数单周上涨0.75%
国泰海通证券· 2025-08-06 17:07
产业观察 [table_Header]2025.08.06 双曲线一号遥十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商业航天指数单周上涨 0.75% ——商业航天跟踪 11 期 摘要:7 月第 5 周,双曲线一号遥十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商业航天主题指数二 级市场当周上涨 0.75%,成交额上涨 11.40%。 产业研究中心 | [Table_Authors] | | | --- | --- | | | 周天乐(分析师) | | | 0755-23976003 | | | zhoutianle@gtht.com | | 登记编号 | S0880520010003 | | | 徐淋(分析师) | | | 021-38677826 | | | xulin4@gtht.com | | 登记编号 | S0880523090005 | | | 肖洁(分析师) | | | 021-38674660 | | | xiaojie3@gtht.com | | 登记编号 | S0880513080002 | [Table_Report] 往期回顾 【数字经济资本市场周概览】鼎佳精密北交所挂 牌上市,欣旺达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2025.08.04 【数字经济 ...
SpaceX:猎鹰9号火箭点火升空,将Crew-11任务组送上国际空间站。
快讯· 2025-08-01 23:49
SpaceX:猎鹰9号火箭点火升空,将Crew-11任务组送上国际空间站。 订阅SpaceX动态 +订阅 ...
与国家项目深度捆绑,对商业航天“不可或缺”,特朗普想却无法“脱钩”SpaceX
环球时报· 2025-07-22 06:47
美国政府与SpaceX的合同审查 - 特朗普政府启动对SpaceX数十亿美元政府合同的审查,重点筛查潜在浪费行为 [1][2] - 审查涉及美国国防部、NASA等多家机构,评估合同重复支付及可替代性 [2] - 初步审查结果显示SpaceX在绝大多数项目上对美国政府存在"近乎不可替代的依赖" [1][2] SpaceX的市场地位与技术优势 - 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与"龙"飞船已成为美国商业航天运输的核心工具 [3] - 2023年美国境内约90%的太空轨道发射任务由SpaceX完成 [4] - "猎鹰"系列火箭凭借可重复使用技术将发射成本大幅压低,筑起竞争壁垒 [4] NASA与SpaceX的合作关系 - NASA自2004年起转型为服务采购方,依赖SpaceX执行商业载人航天计划 [3] - SpaceX是NASA"商业载人计划"最大执行者,预计为政府节省200亿至300亿美元 [3] - "龙"飞船是美国唯一获得认证的载人飞行器,承担往返国际空间站任务 [6] SpaceX的财务与合同表现 - 2024年SpaceX占NASA合同支出的10%,约21亿美元,为第二大受益者 [6] - 2025年SpaceX预计收入155亿美元,其中NASA项目约占11亿美元 [6] - 2024年4月SpaceX获五角大楼59亿美元国家安全发射合同 [6] SpaceX的多元化业务布局 - "星链"卫星网络为美国多个政府机构提供高速互联网服务 [7] - "星盾"部门承担美国国防卫星技术及情报机构机密间谍卫星任务 [7] - SpaceX业务已溢出传统发射领域,深度绑定美国政府需求 [7] 行业竞争格局与结构性矛盾 - 波音、洛克希德·马丁等传统企业无法撼动SpaceX的统治地位 [3][5] - NASA未能有效维持竞争生态,导致SpaceX"一家独大" [5] - SpaceX的崛起挑战了美国传统军工复合体的利益基本盘 [7]
科创板新政护航商业航天产业
上海证券报· 2025-07-09 01:53
科创板新政对商业航天的影响 -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新政为商业航天企业提供新的上市选择机会 有望加快上市进程 [5] - 新政精准化解商业航天企业的盈利痛点 商业航天科创企业开始积极评估适用性 [5] - 上市退出预期明确 一级市场投资热情被调动 原有股东追加投资 新机构接洽增多 [5] - 商业航天首次作为"新增长引擎"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多地出台专项支持政策 [8] - 上交所召开商业航天产业企业座谈会 明确传达资本市场对商业航天企业的支持态度 [8] 商业航天企业现状与融资情况 - 天仪研究院2024年营收超2亿元 估值超过40亿元 融资金额近10亿元 尚未实现盈利 [7] - 商业火箭公司主要依靠地方资本融资 上市将拓宽直接融资和退出渠道 激发社会资本积极性 [9] - 深蓝航天已完成多轮融资 正在接洽B5轮融资 资金用于全链条产业基地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 [11] - 微纳星空中标8亿元"环天卫星星座建设"项目 计划完成10颗遥感微小卫星星座研制与发射组网 [14] - 头部火箭公司均已完成股改 星际荣耀最早进入辅导备案 火箭公司预计年内加快上市进程 [8] 商业航天技术进展与商业化前景 - SpaceX已发射超7500颗"星链"卫星 覆盖全球超500万用户 2023年起开始盈利 2025年预计营收155亿美元 [10] - 我国"千帆星座"和"国网星座"计划形成超1万颗卫星组成的巨型星座 批量组网建设序幕拉开 [13] - 深蓝航天预计2024年底前完成星云一号首飞入轨任务 2025年全面开启商业化运营 [13] - 天仪研究院形成垂直一体化模式 涵盖卫星制造、运营管理、数据处理和应用 需持续投入提升性能降低成本 [11] - 商业航天企业关键在降本 许多企业已沉淀成熟技术 需关注真正实现成本突破的公司 [14] 行业挑战与风险 - 商业航天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 我国当前仍处在投入阶段 [11] - 火箭公司部分发射任务除技术验证外 也为给投资人交代 需防止压力下动作变形 [11][12] - 商业航天企业专业壁垒高 人才稀缺 尤其是核心技术团队 资金短缺影响股权激励 [12] - 天兵科技、中科宇航、星际荣耀均发生过发射失利事件 产业需对失败宽容和更强安全监管 [12]
2015年6月28日:猎鹰9号爆炸,马斯克的“至暗时刻”
搜狐财经· 2025-06-28 10:38
猎鹰9号火箭爆炸事件 - 2015年6月28日猎鹰9号火箭在升空后第139秒爆炸 事故导致价值数千万美元的火箭损毁 并损失2500公斤运往国际空间站的物资 [1][4][6] - 事故直接原因是第二级氦气罐固定支架断裂 该支架设计承重4500千克 但实际在900千克负载下即断裂 断裂后引发连锁反应导致爆炸 [8] - 支架采用碳纤维缠绕不锈钢结构 在极端高压低温条件下提前断裂 从异常出现到爆炸仅持续0.893秒 [8] - 事故造成数亿美元经济损失 是公司自2002年创立以来遭遇的重大挫折 [8] 事故调查与影响 - SpaceX迅速成立34人事故调查委员会 成员来自NASA/FAA/洛克希德等机构 三周后公布调查结果 [8] - 事故引发全球媒体关注 舆论对私营航天可靠性提出质疑 但部分声音支持公司从失败中学习 [10] - 事故促使公司加强质量控制 后续所有火箭支架均经过严格测试 [10] 后续发展与行业启示 - 公司仅用半年时间即恢复发射 2015年底成功将11颗卫星送入轨道 [10] - 此次事故成为公司技术改进的重要转折点 后续实现火箭回收等关键技术突破 [10] - 事件促使整个航天行业重新审视"低成本航天"的可行性 引发对工程学边界的思考 [10]
美媒:贝索斯要和马斯克抢美政府航天订单
环球时报· 2025-06-27 06:34
公司与政府关系 - 蓝色起源创始人贝索斯本月至少与特朗普会谈两次,首席执行官戴夫·林普也与白宫幕僚长会晤 [1] - 蓝色起源高管试图争取更多政府合同 [1] - 贝索斯邀请特朗普参加其在威尼斯的婚礼 [3] - 蓝色起源高管担忧马斯克与特朗普的密切关系影响公司获取政府合同 [3] - 特朗普撤销对马斯克支持的美国航空航天局局长提名,并暗示可能打击马斯克商业利益 [3] 行业竞争格局 - SpaceX与蓝色起源的航天竞赛已持续多年 [3] - SpaceX"猎鹰9号"火箭持续执行卫星发射及国际空间站人员运输任务,"星舰"火箭进行试飞 [3] - 蓝色起源推进"新谢泼德"火箭第13次载人飞行,研发"新格伦"火箭 [3] - SpaceX获得美国太空军司令部59亿美元合同,蓝色起源仅获得24亿美元订单 [3] - 蓝色起源需要证明其轨道火箭能可靠、定期发射以赢得政府订单 [3]
高天伟:九机并联、发射工位试车,这次实验为啥是“终极大考”?
观察者网· 2025-06-21 09:22
蓝箭航天朱雀三号火箭试车成功 - 公司成功实施朱雀三号运载火箭一子级动力系统试车 最大推力接近800吨 是我国截至目前推力最大的液体火箭试车 [1] - 试验中火箭一子级被固定在试车台 点燃全部9台发动机进行持续40余秒测试 首次在发射工位进行商业火箭试车 [1] - 这次试验是我国可复用火箭首飞前的关键节点 检验了火箭和发射工位技术状态 为商业航天验证经济高效新举措 [1] 多机并联技术分析 - 多台发动机并联是火箭回收不可或缺的技术 可显著节省成本 美国SpaceX猎鹰9号采用9台发动机并联设计实现精准着陆 [4] - 火箭起飞时需要所有发动机工作 着陆时仅启动少数发动机 单台发动机推力调节范围有限 多机并联设计满足不同需求 [9] - 我国长征10号 长征12号A/B 朱雀三号 天龙三号等可重复使用火箭型号都采用多机并联设计 [9] 试验技术突破 - 首次成功进行7台以上发动机并联试车 首次完成新一代可复用火箭完整一子级点火试验 [5] - 试验考察了9机并联和发射工位试车两大关键技术看点 [3]
“梦舟”飞船头顶一根逃逸塔,证明了美国先进中国守旧吗?
观察者网· 2025-06-20 08:12
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技术解析 核心观点 - "梦舟"飞船采用逃逸塔设计并非技术落后,而是工程最优解,在载人航天任务中优先确保航天员安全[4][6][17] - 逃逸塔系统在响应速度、分离可靠性和冗余设计上具有不可替代优势,尤其适合中国当前航天任务的高安全性要求[7][8][10] - 美国NASA新一代"猎户座"飞船同样保留逃逸塔设计,推力达40吨级,高度近5米,证明该技术仍是深空探索的可靠选择[6][17] 逃逸系统技术对比 逃逸塔方案优势 - 逃逸塔可在火箭点火故障时0.3秒内启动,实现"拔萝卜"式快速分离,独立完成转向、开伞、软着陆全流程[6][7] - 系统解耦设计:正常任务中逃逸塔可抛弃,不增加飞船死重;故障时独立运作不受其他系统影响[12][14][17] - 采用固体推进剂,相比液体推进剂毒性更低,存储运输安全性更高[14] 集成推进器方案特点 - 载人"龙"飞船8台"超级龙"推进器需全程携带,单台推力7.1吨,总重达1.5吨,形成持续性死重[12][14] - 2019年地面测试中因推进剂管路泄露导致飞船爆炸,暴露高集成系统的连锁风险[14] - 设计初衷包含推进着陆功能,后因技术不成熟改为降落伞回收,导致系统功能冗余[12][15] 技术路线选择逻辑 中国航天发展策略 - "梦舟"采用"逃逸抓总"模式,飞船系统同时承担逃逸与救生职能,技术整合度高于传统设计[10] - 现阶段优先确保任务成功率,逃逸塔方案可分离测试验证,风险容忍度接近零[17][19] - 未来技术成熟后可能转向集成推进,但需建立在系统闭环和风险可控基础上[17][19] 商业航天差异化路径 - SpaceX为适应高频发射需求,选择紧凑型设计,逃逸系统复用率达10次以上[15] - "猎鹰9号+龙飞船"组合定位低轨运输,与"梦舟"载人登月任务存在根本差异[15][17] - NASA在载人登月任务中坚持逃逸塔设计,反映深空探索与近地轨道任务的安全标准差异[6][14][17] 工程哲学与舆论认知 - 舆论关注点易被视觉元素误导,实际工程评价标准应为系统可靠性和逃生成功率[4][19] - "梦舟"设计体现中国航天"稳-冗余-可控"的工程哲学,在技术积累期保持战略克制[17][19] - 逃逸塔高度5米级的设计经过气动优化,在最大动压逃逸阶段能保持姿态稳定[8][10]
马斯克在美国到底有多大影响力?美军离了他可能玩不转
搜狐财经· 2025-06-15 16:27
特朗普与马斯克关系恶化 - 特朗普公开表示与马斯克关系破裂 不再购买特斯拉电动汽车 [1] - 特朗普威胁撤销美国政府与马斯克签署的军事服务合同 [1] - 特朗普抱怨拜登政府给予马斯克过多军事合同导致财政损失 [1] 马斯克军事服务的成本优势 - 猎鹰9号火箭军事发射报价9000万美元 比商业发射贵50% 但仅为波音/洛克希德马丁价格的1/3 [3] - 星链卫星网络显著提升美军通信效率 费用大幅低于传统商业卫星 [3] - 联合发射联盟(波音/洛克希德合资)此前垄断市场 单次发射成本高达3亿美元 [4] 星链系统的军事应用价值 - 星链可改造为导弹预警卫星和反导拦截器 是"金穹"反导系统的关键技术 [5] - 其他航天公司无法在价格和产能上满足反导系统需求 [5] - 美军已依赖星链实现全球宽带通信 特别改善海军及海外驻军作战效率 [3] 星舰火箭的军事运输潜力 - 星舰不锈钢火箭可执行亚轨道运输 1小时内从美国本土运送100吨物资至第一岛链 [7] - 美军考虑将其作为西太平洋海空通道被切断时的应急运输方案 [7] - 试验场改造已启动以支持星舰军事运输测试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