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猎鹰9号火箭
icon
搜索文档
国内商业航天液体火箭天龙三号一级动力系统海上试车成功
环球网资讯· 2025-09-16 13:04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2025年9月15日,天兵科技在山东海阳东方航天港海上平台,完成了自主研制 的天龙三号大型液体运载火箭一子级动力系统试车,刷新了国内商业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推力纪录, 是我国商业航天领域首个海上热试车试验。 据介绍,天龙三号是我国商业航天首款有望实现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超20吨的大型液体火箭,自2022年3 月即启动型号研制,全箭长度72米,起飞重量约600吨,火箭一级配置9台天火十二发动机并联工作,近 地轨道有效运力17-22吨、太阳同步轨道运力10-17吨,性能比肩国际主流的SpaceX 猎鹰9号火箭,可实 现一箭36星互联网卫星组网发射,支持我国空间站大规模货物运输需求以及中高轨卫星发射需求。 此次天龙三号一级动力系统海上试车全面覆盖从推进剂加注、多机分批点火、稳定工作到程序关机等箭 地测发全过程,涵盖箭体结构、地面测控、工艺系统、安控系统等全链条协同的综合演练,并开创"海 上作业"新范式,针对海上复杂环境,突破防风、防晃、防雷、防盐雾、防噪、环境保护及发动机火焰 高温防护等多项关键技术,推动商业航天从"陆地依赖"向"陆海协同" 升级。 区别于国内商业航天此前试车测试,此 ...
太空旅游何时成行
经济日报· 2025-09-14 06:11
行业技术进展 - 中科宇航液体动力系统试验中心在广州从化落成 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动力系统测试平台正式启用[1] - 发布力鸿系列可重复使用飞行器 系我国首型面向太空旅游的完全可重复使用飞行器 具备30次以上重复飞行能力[1] - 预计2028年提供太空旅游服务 最多可一次搭载7名乘客 将飞跃冯卡门线 乘客感受约4分钟失重体验[1] 技术挑战 - 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研制涉及材料科学、推进技术、控制工程等尖端领域 火箭垂直回收、无损着陆、快速检测与再次发射每个环节都充满挑战[1] - 美国SpaceX公司猎鹰9号火箭有多次失败记录 首次完成发射与首次完成回收之间相距5年半[1] - 美国蓝色起源公司新谢泼德号虽成功完成首次载人太空旅游 但曾多次发生故障[1] 安全要求 - 商业旅游要求载人航天的生命保障系统万无一失 需应对太空中极端温度、辐射环境及失重状态下的人体生理反应[2] - 在海拔100公里高度的冯卡门线进行短暂亚轨道飞行需确保乘客安全往返 任何疏漏都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2] 成本瓶颈 - SpaceX轨道级太空旅行价格为5500万美元 维珍银河公司亚轨道飞行票价为45万美元[2] - 深蓝航天2023年在淘宝预售2027年亚轨道飞行船票 原价每人150万元人民币以100万元折扣价出售 两张船票上架不到4分钟售罄[2] 市场前景 - 全球太空旅游市场规模2030年可能达到3000亿美元 中国占比有望超30%[4] - 维珍银河、蓝色起源已实现亚轨道旅游试飞 SpaceX将游客送至国际空间站 这些实践验证技术可行性并培育初期市场[3] 政策环境 - 《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提出鼓励社会资本步入航天领域[3] - 2024年商业航天作为"新增长引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地方产业协同加速布局[3] 产业化要求 - 太空旅游普及需突破三重关隘:持续技术优化提升安全可靠性 大幅降低成本使中产阶层有望消费 建立法规标准规范从业资质安全认证与保险制度[4] - 需形成完整商业闭环 使太空旅游从冒险者体验转变为可持续产业[4]
星舰“通关”第十次试飞,马斯克发文道贺但压力仍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7 13:24
对于马斯克而言,星舰第10次试飞成功,意味着其太空梦想再进一步。 (原标题:星舰"通关"第十次试飞,马斯克发文道贺但压力仍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彭新 北京报道 美国中部时间26日18时30分(北京时间27日7时30分),美国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的新一代重 型运载火箭"星舰"从得克萨斯州发射升空,第10次试飞成功。经过前三次试飞失败后,本次试飞达成多 项预定目标——测试新型隔热瓦能力、飞船部署模拟卫星、在太空中进行发动机重新点火测试等。 SpaceX创始人伊隆·马斯克难掩兴奋,在社交媒体向SpaceX团队道贺:"SpaceX团队干得好!" 时间紧、任务重 今年以来,星舰前三次试飞活动均不顺利: "星舰"第十飞 此前星舰第十次试飞经历两次临时取消,根据原定计划,"星舰"于当地时间8月24日晚7时35分从得州南 部的星际基地(Starbase)发射,但在预定升空前约15分钟,SpaceX在X发文宣布因"地面系统原因"取 消。8月25日晚,星舰再次尝试发射,又因砧状云触发雷电风险的天气原因,倒计时还剩40秒时发射被 叫停。 星舰飞船被誉为有史以来最强大的运载火箭,长约120米,直径约9米,可重复使用构 ...
“中国版星链”三线出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2 10:37
核心观点 - SpaceX在低轨卫星互联网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通过高频发射和规模化部署建立了巨大优势 而中国正通过政策支持和企业追赶加速布局"中国版星链" 在发射节奏 频轨资源争夺和商业化应用三方面快速推进 [1][2][3][6][9][13] 发射节奏与部署规模 - SpaceX的SLC-40发射场2024年共发射62枚猎鹰9号火箭 平均每6天发射一枚 占SpaceX全年发射总量45% 其中星链卫星发射任务占猎鹰火箭发射任务总数三分之二 [1] - 截至2025年8月19日 SpaceX已完成超过290次星链专项发射 累计发射卫星9440颗 在轨卫星数量超8100颗 [2] - 中国在2025年7月27日至8月17日21天内完成多组卫星互联网低轨卫星发射 其中国企中国星网连续完成5次组网发射任务 动用4种不同型号火箭 刷新国内高密度组网纪录 [6] - 民营企业银河航天首次承担卫星批量研制任务 显示商业航天企业已深度融入国家太空基础设施建设 [9] - 垣信卫星实施的千帆星座计划分三期部署:一期648颗 二期1296颗 三期超1.5万颗 截至2025年8月20日已完成5次发射 成功部署90颗卫星 2025年计划完成162颗卫星发射任务 [8] 频轨资源竞争 -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规则 获得频轨资源后需在2年内完成10%卫星部署 5年内完成50% 7年内完成全部部署 中国需要在2026年前完成大批卫星发射 [11] - 频率和轨道是稀缺资源 遵循"先申请先得"原则 需提前申报以避免相互干扰 [11][12] - 预计到2029年地球近地轨道将部署约5.7万颗卫星 其中SpaceX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将4.2万颗卫星送入低轨 [13] - 银河航天开展干扰仿真研究并提出干扰规避措施 同时开展基于频谱感知的频率共享技术研究以最大化利用频率资源 [13] 商业化进展与成本控制 - 垣信卫星已开展商业应用尝试:1月6日在香港开展智慧农业行业示范应用 4月24日与泰国国家电信签订协议共同开拓卫星宽带市场 [16] - 全球太空经济规模预计2035年达1.79万亿美元 低轨卫星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150亿美元增加到2035年1080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20%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2025年有望突破2.5万亿元人民币 [16] - SpaceX猎鹰9号火箭第一级助推器B1067最多已飞行29次 单次边际成本量级估计在千万美元级 [17] - 中国民营火箭企业目前发射成本约每公斤5万-6万元人民币 未来通过可重复使用技术有望降至每公斤2万元左右 [17] - 银河航天卫星生产线年产100至150颗中型卫星 研制周期缩短80% [19] - 吉利卫星超级工厂引入汽车制造模式 单颗卫星生产周期缩短至28天以内 年产能力达500颗 [19]
“中国版星链”三线出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1 20:45
SpaceX发射活动与星链进展 - SLC-40发射场2024年承担62次猎鹰9号发射任务 平均每6天一次 占SpaceX全年发射总量45% [1] - 星链任务占猎鹰火箭发射总数三分之二 截至2025年8月19日累计完成290次专项发射 发射卫星9440颗 在轨数量超8100颗 [2] - 2025年8月18日实现年内第100次猎鹰9号发射 具有里程碑意义 [2] 中国卫星互联网建设加速 - 2025年7月27日至8月17日期间完成6次组网发射 涉及05至09组卫星及吉利星座第四轨卫星 [3] - 中国星网21天内完成5次组网发射 动用4种火箭型号 刷新国内高密度发射纪录 [4] - 计划部署规模达1.3万颗卫星 目前处于起步加速阶段 [6] 民营企业参与情况 - 银河航天首次承担国家卫星批量研制任务(07组卫星) [6] - 垣信卫星千帆星座计划分三期部署:一期648颗 二期1296颗 三期超1.5万颗 截至2025年8月20日已完成5次发射共90颗卫星 [5] - 吉利星座卫星由台州湾超级工厂制造 生产周期缩短至28天以内 年产能达500颗 [14] 频轨资源竞争态势 - 国际电信联盟要求获得频轨后2年内完成10%部署 5年内完成50% 7年内完成全部 中国需在2026年前完成大批发射 [7] - 近地轨道预计到2029年部署5.7万颗卫星 SpaceX计划发射4.2万颗 [8] - 频率和轨道采用"先申请先得"原则 需通过申报建立竞争优势 [8] 商业化应用与市场规模 - 垣信卫星在香港开展智慧农业示范应用 与泰国国家电信合作开发低轨卫星宽带市场 [10] - 全球太空经济规模2035年预计达1.79万亿美元 低轨卫星市场规模从2024年150亿美元增至2035年1080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20% [11] -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2025年有望突破2.5万亿元人民币 [11] 技术突破与成本控制 - SpaceX猎鹰9号火箭第一级助推器最多复用29次 单次边际成本降至千万美元级 [11] - 中国民营火箭发射成本目前每公斤5万-6万元 可复用技术有望降至每公斤2万元 [11] - 银河航天卫星产线实现年产100-150颗中型卫星 研制周期缩短80% [13] 产业基础与政策支持 - 2014年国务院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太空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社会资本和人才涌入 [4][5] - 卫星批产能力通过自动化测试、模块化装配等技术大幅提升效率 [13] - "摩尔定律上天"效应促使卫星制造成本下降 技术迭代加速 [14]
东兴证券:商业航天发射场工位数快速增长 看好相应技术和产品服务商
智通财经网· 2025-08-18 14:17
商业航天发射场供需现状 - 国内商业航天发射场发射窗口紧张 商业卫星发射需排队等待 成为行业发展卡点 [1] - 截至2025年7月 国内商业航天发射工位在运营18个 在建7个 合计25个 [2] -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等六大发射基地已投入运营 宁波、凉山、阳江等地发射场处于预备建设阶段 [2] 卫星互联网建设进展 - 美国星链项目运营卫星数量约7000颗 中国星网累计发射47颗 千帆星座累计发射72颗 [1] - 美国商业发射平均每月10次 中国具备每月3次发射能力 [1] - SpaceX实现星箭场垂直一体化产业链 中国卫星运营商由中国星网/垣信卫星主导 民营企业参与火箭研制 [1] 发射场技术设施发展 - 测试发射指挥监控系统是核心平台 负责轨道跟踪、状态监测及指令发送 [3] - SpaceX测控系统融合陆基、海基、空基、天基资源 包括NASA设施及自建60余个地面站 [3][4] - 猎鹰9号火箭采用双通道遥测发射机 多组高度计冗余备份 铱星链路保障关键数据传输 [5] 发射场配套工程建设 - 加注供气系统是重点工程 管道超万米 覆盖液氧、液氢等推进剂加注及氦气等供气保障 [6] - 产业资本持续入场 发射场获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及基金关注 [1][2]
微光启航获数千万融资,用碳纤维技术革新火箭,挑战2万元单公斤入轨成本|硬氪首发
36氪· 2025-08-15 09:16
公司融资与团队背景 - 公司近期完成数千万天使轮融资 投资方为北方某产业机构 资金用于组建团队和加速核心技术落地[1] - 公司成立于2025年3月 自主研发全球首款融合全流量分级燃烧循环动力+碳纤维复合材料+液氧甲烷核心技术的WG-1微光一号中型液体复用运载火箭 同时是国内首款全碳纤维复合材料火箭[1] - 核心团队由火箭总师 发动机总师等国家级研究员领衔 累计完成50多种重点型号飞行试验 创始人高欢曾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装项目负责人[1] 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商业航天产业2020-2024年产值年复合增长率达22.9% 预计2025年产值达2.8万亿元[1] - 全球各国加紧布局商业航天领域 太空资源遵循先到先得原则 行业预计在十五五末或十六五时期进入成熟期[1][2] - 运载火箭成本下降将解锁10倍应用场景 目前全球运力严重不足 存在同质化竞争 高成本低效率 无法满足多元化需求三大痛点[2] 技术突破与创新 - 华光一号发动机采用全流量分级燃烧循环液氧甲烷技术 燃料燃烧效率达99%以上 火箭运载能力提升30%[5] - 发动机比冲达323秒(海平面) 室压25MPa 技术参数对标SpaceX猛禽2代[6] - 创新应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覆盖90%火箭结构 使运载能力提升10% 经济效益提升25%[6] - 已完成1.4米和3.35米直径碳纤维贮箱制造及低温测试 正推进3.8米直径贮箱研制[7] 成本控制目标 - 通过3D打印 自动铺丝等增材制造工艺降低制造成本[7] - 目标将单公斤入轨成本降至2万元以下(一次性使用) 回收复用成本降至5000元以下 综合成本降低50%[7] 产品研发进展 - 微光一号火箭已完成贮箱样机制造 水压试验 密封试验 液氧试验等关键测试[8] - 发动机完成总体方案设计及多次迭代 计划2024年底进行半系统试车[8] - 火箭首飞时间定为2028年 2030年实现回收复用目标[8] 投资机构评价 - 投资方认可大航天时代发展机会 认为团队具备深厚技术背景和革命性创新能力 技术路线符合发展趋势[9]
马斯克展示 SpaceX 第三代星舰,采用全新设计的格栅翼
搜狐财经· 2025-08-14 10:32
星舰格栅翼设计升级 - 公司公布新型格栅翼设计 应用于下一代超重型助推器 多项升级提升火箭性能[1] - 新型格栅翼比前代产品大50%且更坚固 改用三片而非四片控制飞行器[8] - 新设计使助推器能以更高迎风角返回地球 减少空气阻力并节省推进剂[3][8] 助推器回收技术进展 - 格栅翼是实现猎鹰9号火箭助推器动力着陆及星舰发射塔捕获的关键技术[3][8] - 公司三次成功捕获助推器 但最近一次测试未实现海洋软着陆[3] - 新捕获点设置与格栅翼位置降低优化塔架捕获能力 控制部件安置于燃料箱内部[8] 星舰开发测试状态 - 今年已完成第二代星舰上级测试 仍使用第一代超重型助推器[3] - 测试中助推器展现高可靠性 已解决早期发动机和级间分离问题[3] - 新型格栅翼可能应用于第三代超重型助推器 第10次飞行尚未进行[13] 近期测试活动 - 上级飞行器返回发射场进行发动机测试 今日完成发动机泵测试[13] - 公司尝试让助推器再入大气层时采用大迎角飞行 为新型格栅翼设计提供数据[3]
欲破SpaceX垄断,“火神”火箭迎历史性发射
环球时报· 2025-08-13 06:43
美国政府发射需求 - 美国政府与SpaceX分歧日益严重 寻求替代方案成为迫切需求[1] - 联合发射联盟研制的新一代火神运载火箭计划于12月进行首次军事太空任务发射[1] - 此次发射是火神火箭首次参与美国太空军的国家安全太空发射计划 将搭载导航技术卫星-3实验载荷[1] 发射任务细节 - 火神运载火箭计划于当地时间8月12日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太空军基地发射[1] - 火箭将把机密的太空军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轨道[1] 市场竞争格局 - 联合发射联盟是美国国防部长期航天发射合作伙伴 在SpaceX获得认证前一直是美国军事发射服务唯一供应商[3] - 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加入后 联合发射联盟地位受到明显挑战[3] - 2020年SpaceX赢得2022至2027财年期间约40%军事发射任务 联合发射联盟保留剩余60%[3] - 随着德尔塔-4火箭在2024年4月完成最后一次任务 SpaceX保持着国家安全太空发射领域的独家垄断地位[3] 火神火箭技术特性 - 联合发射联盟于2014年开始研发火神火箭 去年完成两次演示任务 今年3月获得太空军相关认证[3] - 火神火箭采用可重复使用概念 芯一级配备两台蓝色起源公司研制的BE-4液氧甲烷发动机[3] - 火箭最大运载能力27.2吨 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15.3吨[3] 行业专家观点 - 火神火箭首次执行军事发射任务是该型号的重大进展[4] - 此次发射标志火神火箭将有望与猎鹰9号火箭重新展开竞争[4] - 此次任务将部署NTS-3实验性导航卫星 是美国国防部近50年来首颗实验性导航卫星[4] - NTS-3是美国应对全球卫星导航领域竞争 提升GPS抗干扰、抗欺骗能力的重要举措[4] - 该卫星有助于美国保持在卫星导航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4]
商业航天跟踪11期:双曲线一号遥十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商业航天指数单周上涨0.75%
国泰海通证券· 2025-08-06 17:07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提及行业投资评级 [1][2][3][4] 核心观点 - 商业航天行业近期取得多项技术突破,包括长征八号甲火箭实现发射全流程自动化、双曲线一号遥十火箭成功发射、YH-1000无人运输机完成复杂地形验证飞行等 [7][12][14][17] - 商业航天指数当周上涨0.75%,成交额增长11.40%,43.94%的产业链公司股价上涨 [23] - 一级市场有两家企业完成融资:太湖星云完成超半亿A轮融资,天域航通完成数亿元融资 [19][20] 产业发展动态 卫星互联网与火箭发射 - 长征八号甲火箭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06组卫星,28个月突破44项关键技术,运载能力提升55% [7][8] - 双曲线一号遥十运载火箭第8次成功发射,验证了发射车和新批次产品性能 [12] - 猎鹰9号火箭一周内两次成功发射星链卫星,分别将28颗和19颗卫星送入轨道 [17][18] 无人机技术 - YH-1000无人运输机完成重庆复杂地形134公里载货验证飞行,载重400公斤 [14][15] 行业融资进展 - 太湖星云完成超半亿A轮融资,用于卫星研发和星座部署,计划建设600颗软件定义卫星组成的"太湖星座" [19] - 天域航通完成数亿元融资,用于HY100无人机生产交付和HY200研发,是国内唯一拥有大型无人机三证的企业 [20] 资本市场表现 - 商业航天指数(8841877.WI)当周上涨0.75%,成交额1415亿元,较前一周增长11.40% [23][25] - 涨幅前列公司:观想科技(+18.80%)、航天动力(+13.95%)、爱乐达(+13.22%) [23][26] - 跌幅前列公司:博云新材(-10.91%)、龙溪股份(-6.06%)、豪能股份(-5.21%) [23][26] - 产业链公司市值中位数约79亿元 [23] 行业会议预告 - 2025年下半年将举办多场商业航天相关会议,包括深空探测技术年会、空天信息展览会、国际宇航大会等 [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