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菲利普斯曲线理论
icon
搜索文档
dbg盾博:美联储降息节奏如何平衡通胀与就业风险?
搜狐财经· 2025-10-03 14:36
市场对此已作出理性反应。联邦基金期货市场显示,投资者对年内进一步降息的预期较上月有所收敛,反映出对政策不确定性的重新定价。这种市场预期调 整,实质是政策制定者与市场参与者对经济前景判断的动态博弈过程。 美联储政策路径将取决于通胀下行速度与劳动力市场韧性的相对表现。若服务业通胀持续高位运行,或劳动力市场出现超预期降温,政策节奏可能再度调 整。但可以确定的是,在通胀目标实现前,联储将维持"数据依赖型"决策框架,在保持政策灵活性的同时,强化通胀承诺的可信度——这既是维护物价稳定 的制度要求,也是避免市场预期紊乱的关键所在。 古尔斯比则从数据可得性角度补充政策挑战:政府停摆导致关键经济数据缺失,使利率路径制定面临信息真空。他特别强调需持续监测服务业通胀回升态 势,并警惕就业市场结构性失衡风险。两位官员的表态共同强化了"渐进主义"政策倾向——在通胀风险与增长风险间寻求动态平衡。 这种政策审慎性具有经济学逻辑支撑。根据菲利普斯曲线理论,通胀与失业率存在长期替代关系,但本轮周期中供给冲击与需求韧性导致曲线形态发生变 化。联储需要在避免"工资-价格螺旋"的同时,防止政策紧缩过度引发失业率骤升。洛根提出的"政策正常化放缓"策略 ...
应对“双向风险” 美联储政策“平衡术”难度越来越大
经济日报· 2025-09-27 09:40
美联储近期政策行动 - 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至4.00%至4.25%之间,为自2024年12月以来首次降息 [1] - 美国总统特朗普多次批评美联储降息节奏过慢、力度不足,认为美国不存在通胀问题 [1] -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全球央行年会上表示,政策转向为开始将对就业的忧虑置于通胀之上 [1] 美联储政策框架的历史演变 - 美联储于1913年根据《联邦储备法案》成立,最初功能是为银行体系提供资金支持,防止系统性风险 [2] - 1929年经济大萧条后,美国政府通过改革成立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赋予美联储全国统一调控货币政策的权力 [2] - 20世纪70年代,美国遭遇滞胀,通胀与失业并存,促使1977年《美联储改革法》将“稳定物价”与“促进充分就业”确立为美联储的法定“双重使命” [3] “双重使命”的操作实践与影响 - 1979年,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为应对13%的高通胀,将联邦基金利率一度提高至超20%,导致经济衰退和失业率超过10%,但成功遏制通胀,奠定了“双重使命”的操作框架 [4] - 从20世纪90年代起,美联储采用“通胀目标制”,将长期通胀目标基准设为2%,就业目标则通过失业率等综合指标评估,通常将4%至5%视为“自然失业率” [4][5] - “双重使命”框架侧重于短期经济波动,对经济结构性问题考虑不足,导致21世纪初低利率政策助长金融泡沫,监管滞后,未能预防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5][6] 当前经济环境与政策挑战 -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指出美国经济形势充满挑战,面临就业市场疲弱和通胀上升的“双向风险”,短期内通胀风险偏向上行,就业风险偏向下行 [7] - 经济全球化和新兴技术重塑经济结构,传统岗位缩减,新兴业态出现,跨境资本流动加剧,影响就业和通胀的因素增多,增加了美联储政策制定的难度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