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证实性偏差
icon
搜索文档
把握好阅读选择权
经济日报· 2025-08-27 06:04
数字阅读行业发展现状 - 电子阅读器 阅读类手机应用 新闻聚合平台等数字阅读途径丰富了人们的选择 推动了全民阅读的普及与发展 [1] - 智能算法作用下读者接触内容与观点趋于同质化信息 产生"信息茧房"效应 [1] - 科技发展带来数字阅读山高海阔的同时也使部分用户被困信息孤岛 [1] 算法机制运作原理 - 平台运用算法推送与用户喜好一致内容以增强阅读体验和平台好感度 [1] - 算法机制通过抓住用户潜在倾向并放大该倾向来实现内容推送 [1] - 监管部门持续推动算法向透明 开放和多元方向进化 [1] 用户行为心理学基础 - 证实性偏差使用户有意识或无意识关注与既有观念一致信息 忽视矛盾内容 [1] - 用户信息获取过程中存在选择性关注和排斥不同立场内容的倾向 [1] 健康阅读习惯培养 - 读者需强化主体意识 培养健康多元信息饮食习惯 提升综合素养 [2] - 应避免被动接受算法投喂 防止大脑形成挑食偏食又懒惰状态 [2] - 通过师长推荐 实体书店偶遇等方式接触不同立场视角领域的优质内容 [2] 深度阅读实践方法 - 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相结合 数字阅读用于高效泛读 [2] - 定期选择纸质书籍 长报道 学术论文进行沉浸式深阅读 [2] - 主动拓展社交圈与观点各异者深度交流 通过输入输出锻炼认知思维 [2] 阅读价值定位 - 阅读价值超越知识积累 在于捍卫思想疆域和拓展思维边界 [2] - 应保持阅读选择权掌握在人的手中 听取多元声音观看不同风景 [2]
如何避免进入“信息茧房”?
虎嗅· 2025-07-31 16:12
信息茧房概念起源与发展 - 信息茧房概念由桑斯坦正式提出 但雏形可追溯至尼葛洛庞帝1995年提出的"我的日报"概念[4] - "我的日报"构想高度个性化信息获取方式 最初被寄予积极期望 认为能充分满足个体信息需求[4] - 个性化定制实现后带来未预料后果 导致受众群体碎片化 最终可能形成"一人一受众"的极端形态[5] - 算法推荐系统为"我的日报"构想提供技术支撑 使其从技术构想变为现实[6] 信息茧房的类型与特征 - 信息茧房存在不同类型 包括高级与低级茧房 有关得住与关不住人的茧房[7] - 真正有效的茧房是用户无法感知其存在的茧房 只有无法察觉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8] - 茧房形成存在用户主动选择因素 如正合心意的内容选择 也存在外部设置的茧房[7] - 电信诈骗群组案例显示 99个机器人与1个真实受害者的环境能产生深远茧房效应[8] 技术对信息茧房的影响 - 智能技术使信息"投其所好" 在单一维度形成过度强化 忽略其他维度信息获取[10] - 技术不仅延伸人的感官 甚至可能改变感官体验和大脑功能运作[10] - 算法推荐系统基于协同过滤技术 核心目标是提升点击率和用户停留时长[60] - 推荐算法存在边界 某些目标无法通过算法优化实现 如内容多样性提升[37] 用户行为与信息茧房 - 用户主动使用产品功能意愿低 后台数据显示使用订阅功能的用户占比非常低[24] - 用户更倾向被动接收状态 沉溺于平台"投其所好"的舒适内容环境[24][25] - 存在认知偏误和证实性偏差 用户倾向寻找支持自身立场的信息 忽略相反观点[16][19] - 提供相反观点可能产生反向强化效应 越提供相反观点用户越坚信自身立场[18] 平台实践与内容治理 - 腾讯新闻曾过滤掉95%的内容 从2000万条内容缩减至百万级别[66] - 内容筛选核心标准基于作者维度 优先保留垂直领域持续创作的优质账号[66] - 主动下架用户喜闻乐见但低质内容品类 如搞笑类内容[66] - 清理内容后流量实际下降约15% 低于预估的30%下降幅度[68] 信息生态与多样性 - 信息供给量级远超以往任何时期 但存在结构多样性失衡问题[11][62] - 内容池需要保证种类多样和分类结构均衡 避免某类内容过度主导[62] - 算法层面需关注曝光多样性均衡 设置约束条件避免强者愈强效应[62] - 蜂房隐喻强调信息多元可得性 类似蜜蜂采集多样花蜜而非单一花源[47] 古典互联网机制 - RSS订阅曾是理想信息获取方式 允许用户订阅多元信息源并平等呈现[51] - 搜索引擎是良性信息获取机制 通过链接数量等信号判断内容重要性[52] - BBS论坛比社交媒体更具讨论质量 邮件清单维持高质量学术讨论[53] - PC互联网基于链接的跳转机制 提供探索不确定性的"艳遇乐趣"[53] 内容标准与价值判断 - 好内容标准应随时代变化灵活调整 但需明确排除虚假恶意内容的底线[47][64] - 内容价值判断需考虑受众认知水平差异 对易感人群需要更严格质量控制[43] - 企业需保持克制 即使技术能力可赚100元也只赚70元 留出余地[70] - 内容产品需明确目标用户体验 如腾讯新闻定位高效获取有质量资讯[67] 算法与商业模式的平衡 - 广告商业模式与流量直接挂钩 容易导致内容策略盲目迎合[61] - 企业负责人需要克制性 避免被商业模式裹挟[72] - 多目标平衡敏感意识很重要 流量与品质 大众满意度与内容可持续性需兼顾[71] - 优质作品可能只有千万用户理解 但商业上需要吸引亿级用户的内容[71] 解决方案与实践经验 - 治理信息茧房需超越技术 依赖制度设计教育引导等多种能力整合[39] - 设立主编遴选机制 由可信专业人士承担内容过滤与精选责任[38] - 保留人为遴选内容集合 如热点精选频道 不受算法效率影响[74] - 利用AIGC技术邀请专家生成内容集合 供用户follow不同领域视角[76] - 加强用户教育引导 帮助不同人群意识到技术双刃剑属性并善用技术[25]
信息蜂房,更好信息生态的可能|3万字圆桌实录
腾讯研究院· 2025-07-29 17:03
信息茧房与蜂房概念 - 信息茧房概念源于"我的日报"构想,由尼葛洛庞帝在1995年提出,后被桑斯坦发展为正式理论 [7][8] - 蜂房概念由腾讯高管提出,强调信息多元可得性,比喻为蜜蜂采集多样花蜜 [36][42] - 信息茧房被分为高级与低级类型,高级茧房用户难以察觉其存在 [10] - 蜂房结构通透连接广泛,包含蜂蛹、蜂蜜等多元信息单元协同运作 [43] 技术与用户行为 - 算法推荐系统实现了"我的日报"构想,但也带来信息碎片化问题 [8] - 用户主动使用订阅功能比例低,仅约5%用户会自主选择信息源 [21][22] - 协同过滤算法主导内容分发,以点击率和停留时长为核心指标 [55] - 古典互联网机制如RSS订阅、搜索引擎被边缘化,但信息获取质量更高 [45][46] 内容生态治理 - 腾讯新闻在2022年过滤掉95%内容,从2000万条缩减至不足百万条 [59][60] - 内容筛选标准侧重作者维度,优先保留垂直领域持续创作者 [60] - 主动下架搞笑类等高流量内容,流量实际下降15%低于预期30% [61][62] - 保留人工编辑板块如"热点精选"和"精选频道",占比约5%内容 [67][68] 平台实践与挑战 - 腾讯内部存在克制文化,技术盈利只取70%留30%余地 [64] - 内容多样性管理需动态平衡,避免单一类型垄断流量 [58] - 短期点击效率与长期社会福祉存在博弈,形成"微笑曲线"效应 [20][63] - 生成式AI时代需要重建信息把关人机制,结合人工与技术筛选 [52][68] 行业发展趋势 - 互联网内容生产2015-2021年呈指数级增长,催生海量低质信息 [54] - 最大公约数逻辑主导技术发展,精英文化让位于大众偏好 [51][52] - APP形态加剧信息孤岛效应,PC互联网链接机制更利于信息流动 [48] - 算法并非原罪,关键在于设计目标和运用方式 [38]
读书 | 投资的边界:驾驭可控之事
淡水泉投资· 2025-06-25 07:58
书籍核心观点 - 该书采用逆向思维,聚焦投资中应避免的错误想法、数字误判和行为偏差,帮助投资者明确能力边界并坚持可控范围[1] - 核心方法论包括:重构信息筛选体系、克服分母盲区、避免择时陷阱、识别行为偏差、区分可控与不可控因素[4][7][9][17][19] 作者背景 - 巴里·里索尔茨为美国资深投资专家,拥有30年从业经验,创立Ritholtz财富管理公司并任首席投资官[3] - 其主持的彭博电台节目《商业大师》及财经专栏在业内具有影响力[3] 信息管理策略 - 建议建立"全明星"信息来源名单,筛选标准为:长期可验证的业绩记录、承认错误的坦诚态度[4] - 具体推荐名单包括:经济学家比尔·麦克布莱德(房地产本质分析)、摩根·豪泽尔(行为金融见解)、托斯顿·斯洛克(宏观经济洞察)等[5][11] - 需通过"信息减法"过滤噪音(如社交媒体碎片信息),再通过"信息加法"强化有效信号[4] 数字认知误区 - 警惕"分母盲区":道指跌300点仅相当于42000点基准的0.7%跌幅,公司裁员2000人占10万人员工总数的2%[7] - 历史数据经验局限性:市场择时涉及复杂行为因素,标普500在2015-2023年间上涨156%但专业投资人仍连续7次误判崩盘[10] 行为偏差应对 - 重点防范证实性偏差:强制阅读对立观点,采用模拟法庭式思维训练评估正反论据[17] - 其他常见偏差包括从众心理、策略执行不彻底等,可参考《思考,快与慢》《金钱心理学》等经典著作[15] 可控与不可控因素 | 可控领域 | 不可控领域 | |---------|-----------| | 资产配置组合(如股票/债券比例) | 美联储利率政策 | | 信息接收筛选(如关闭财经头条推送) | 地缘政治冲突 | | 交易纪律执行(如止损规则) | 上市公司整体盈利波动 | | 职业选择与持续学习 | 大众恐慌情绪传导 | [19][20] 长期投资建议 - 择时三问:能否系统化高抛低吸、暴跌后是否敢加仓、是否具备逆势操作纪律[12] - 实证显示长期持有优于择时,案例中投资者2020年降股票仓位至60%后错过后续5年上涨[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