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人类主义

搜索文档
AI突飞猛进时代的赛博存在主义迷思|荐书
第一财经· 2025-06-20 17:15
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 - 作者尼克·博斯特罗姆提出超级智能可能重塑人类命运 介于乐观与悲观之间 强调人类命运将取决于超级智能的行为而非自身 [2][3] - 书中探讨人类若未被AI取代 可能进入劳动过时时代 通过数字形态实现永生 但面临存在意义缺失的"存在之轻"问题 [3] - 核心矛盾在于技术解放带来的自由度可能伴随精神虚空 引用原文"自由度最大的地方实际上是一片虚空" [1][3] 考古学与民族叙事 - 希腊考古学家哈米拉基斯研究古物如何被用作民族象征资本 分析考古学在重构民族话语中的复杂作用 [7][8] - 案例包括希腊独立后对古物态度的转变 帕特农神庙大理石雕归还争议等 揭示考古材料与政治叙事的深度绑定 [8] - 提出考古学不仅是实证工具 更是"想象的共同体"构建的关键媒介 呼应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理论 [7] 历史周期与政治经济 - 《旧秩序的危机》分析1919-1933年美国社会变革 聚焦胡佛关税政策与大萧条关联 暗示与当前贸易战的历史相似性 [10][11] - 书中将罗斯福新政置于历史背景 通过原始文件还原其应对危机的政治策略 提供审视当代局势的参照系 [11] - 引用黑格尔与马克思观点 探讨历史重复性 提出"第一次是悲剧 第二次是闹剧"的周期性观察 [11] 音乐文化影响力 - 比较鲍勃·迪伦与莱昂纳德·科恩的文化地位 前者因诺贝尔奖获更高认可 后者以跨领域才华(诗歌/小说/音乐)形成独特影响力 [13] - 书中聚焦两人通过民谣连接政治与青年运动 其歌词成为"垮掉的一代"的精神表达载体 [14] - 指出迪伦与科恩代表稀缺的文学性音乐创作 在当代流行音乐工业化背景下价值持续攀升 [13]
迎接充满未知的全新文明——读《第三种存在:从通用智能到超级智能》
上海证券报· 2025-05-06 02:18
人工智能发展历程 - 人工智能发展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是1950年代的机器学习浪潮,目标是实现能像人类一样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器 [4] - 第二次是2006年开启的深度学习浪潮,深度神经网络隐藏层可达150层,标志性事件是2016年AlphaGo战胜李世石 [5] - 第三次是2018年至今的生成内容大模型浪潮,代表性模型包括谷歌BERT、OpenAI GPT系列、Meta LLaMA、百度文心一言、华为盘古等 [6] - 2025年1月中国DeepSeek发布的V3与R1系列大模型性能与LLaMA相当但成本大幅降低 [6] 人工智能技术突破 - 2024年12月World Labs实现"空间智能"技术突破,可通过单张图像生成三维世界 [2] - 自2022年起生成式AI以月为单位加速迈向通用人工智能,训练数据集接近公共在线文本总量天花板 [7] - 通用人工智能定义为能跨领域学习推理的智能,超级人工智能则是假想的超越人类认知能力的系统 [6] - 马斯克预测到2030年AI超越人类的概率达100% [7] 人工智能经济影响 - 人工智能正在颠覆传统经济学原理,动摇"理性人"假设和资源稀缺性等基础理论 [8][9] - 人工智能将重构分工理论、就业目标、生产函数、价格曲线、储蓄投资模型等经济概念 [9] - 人工智能代表的技术创新表现为连续创新过程,由供给创造市场,不存在产品过剩问题 [9] - 未来将出现人工智能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新兴交叉学科 [10] 人工智能产业应用 - 人工智能技术生态系统融合硬件、软件及基础设施,全方位渗透经济活动各领域 [10] - 人工智能劳动效率高于人类且无物质消费需求,可超越资源短缺限制进行内容生产 [9] - 人工智能将改变经济活动模式、经济结构布局和制度框架 [10] 人工智能企业动态 - OpenAI联合创始人预测超级人工智能将在2026年到来 [2] - 中国企业在AI大模型领域取得突破,百度、华为、DeepSeek等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