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对敲

搜索文档
以稳定币为媒介非法换汇,上海公布65亿元跨境换汇大案,为虚拟资产非法交易敲响警钟
华夏时报· 2025-07-17 23:06
案件概况 - 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公布一起虚拟货币非法换汇案,涉案金额高达65亿元,犯罪团伙通过国内空壳公司账户和稳定币实现跨境资金非法流动 [1] - 犯罪团伙利用"对敲"机制,境内收取人民币后境外同步划转外汇,全程不发生直接汇兑交易以逃避监管 [3] - 多地司法机关披露类似案件,涉案金额普遍上亿元,个别案件交易流水突破百亿元 [4] 作案手法 - 犯罪团伙通过境外"换汇公司"名义,以"代收代付"方式提供非法汇兑服务,收取1%-3%高额手续费 [2][6] - 使用泰达币(USDT)作为交易媒介,因其与美元1:1挂钩且价格稳定,适合跨境支付 [3] - 境内管理17家空壳公司账户,日均资金流水超千万元,境外负责招揽客户和调配资金,形成高效运作网络 [4] 盈利模式 - 基础交易手续费收入,50万美元换汇可获利3.6万-10.8万元人民币 [6] - 虚拟货币买卖价差收益,USDT人民币兑换差价达0.15元/枚,行情波动时可达7.5元/枚 [8] - 通过"低买高卖"策略实施双向套利操作 [6] 典型案例 - 上海宝山区案例显示犯罪团伙搭建非法汇兑网站,涉案2.2亿元,其中4000万元通过USDT完成兑换 [7] - 重庆渝北区案例中,犯罪人员通过USDT兑换业务涉案6.09亿元,累计交易流水140亿元,个人非法获利477万元 [8] 行业影响 - 虚拟货币介入使跨境货币兑换被拆解为境内外虚拟币交易,隐蔽资金流向 [7] - 此类行为助长非法资金跨境流动,对国家金融安全构成威胁 [9] - 司法系统密集公布判决案例显示国家正加大打击力度 [9]
大学生买游戏卡,银行卡即被冻结!引出17亿元大案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1 23:11
礼品卡洗钱现象 - 礼品卡因其匿名性和流通便利性成为跨境洗钱的"隐形通道",国家反诈中心已发布相关警示[1] - 2024年9月上海警方破获全国首例利用礼品卡非法汇兑案,涉案20亿元[1] - 2025年2月连云港警方摧毁一涉案17亿元的礼品卡洗钱团伙[1][3] 洗钱运作模式 - 形成"外币-礼品卡-人民币"的非法汇兑通道,包含上游资金吸入、地下钱庄汇兑、吸粉引流卖卡、平台资金结算等完整链条[3] - 境外犯罪集团以黑市价收购外币,与境内卡商勾结将外汇转换为国际通用礼品卡,再以8-9折低价通过社交平台抛售[5] - 犯罪团伙采用"小额多笔、分散交易"策略,每笔控制在数千元以内,通过数百个账号形成资金网络[8] 典型案例分析 - 2024年9月上海案件涉案20亿元,获利1500余万元,犯罪团伙注册多家网络科技公司关联数个网店,三个月销售额超1亿元[7] - 2025年2月连云港案件中,大学生因优惠购买礼品卡导致银行卡被冻结,揭示出典型洗钱手法[3] 跨境电商平台漏洞 - 2024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达2.63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占外贸比重6%[8] - 平台身份验证机制存在漏洞,不法分子利用宽带猫池技术(可模拟160多个城市IP)、临时邮箱和深度伪造技术绕过验证[8] - 平台账户生命周期管理缺失,仅开户时验证身份,忽视后续信息更新和风险评估,导致"沉睡账户"被利用[8] 礼品卡应用场景扩展 - 礼品卡不仅用于游戏充值、海淘购物,还渗透到企业福利、会员积分等领域[9] - 犯罪团伙开发自动化系统批量生成虚假交易记录,将非法资金伪装成正常礼品卡销售款[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