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新人才培养
icon
搜索文档
AI透视未来中小学教育的N个场景
中国青年报· 2025-06-09 08:17
AI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 - AI技术迭代升级导致基础教育面临新困惑,包括学生使用AI完成作业、教师使用AI备课等伦理问题[1] - 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专家指出AI将深度重塑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影响远超表层应用[1]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熊璋强调AI推动教育创新,需转向自主式、沉浸式、跨学科学习模式[3] 跨学科学习实践案例 - 武汉神龙小学"星屿学院"建成3000平米未来学习中心,整合STEAM项目式学习与AI技术[4] - 学生通过AI学伴完成"AI火星救援车"项目,综合运用VR、编程、音乐创作等跨学科技能[5] - 新课标(2022版)明确将"跨学科""实践性"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核心路径,但实际教学存在资源整合难题[6] AI打破教育空间限制 -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联合腾讯、华为等企业共建5G实验室等11类开放式学习空间[9] - 上海制定AI教育实验室标准,遴选校外实践基地连接高校与企业前沿场景[9] -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覆盖全国乡村学校,提供11万条资源解决课程覆盖问题[10] AI促进教育公平 - 甘肃"数字支教"项目组织1447名师范生为16个乡村振兴县提供远程教学[11] - 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指出AI远程教育可激活山区学生艺术潜能[12] - 泉州"5G+专递课堂"累计开课3.9万节,实现城乡学生同步授课[12] 政策与生态建设 - 教育部发布《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等文件规范AI全学段教育[7] - 基础教育司建成全球最大数字平台,上线专属AI教育板块支持教学全环节[10] - 教育部长怀进鹏提出AI时代需重构教育底层逻辑与全球合作生态[13]
从“零”到“一” 破界创新(学创天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8 06:56
深圳零一学院概况 - 创办于2021年,由深圳市委市政府推动成立,借鉴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模式 [2] - 定位为创新型学院,面向全国青少年,采用项目制培养方式,目标为培养科技变革型人才 [2] - 创始院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泉水,其曾创办清华"钱班"并积累创新教育经验 [5] 培养模式与特色 - 核心活动为每年夏季举办的"X-Challenge颠覆性创新挑战营",为期10天,包含头脑风暴、实践项目及导师指导 [3][4] - 2024年挑战营规模:140名中学生+220名大学生,分少年营和大学营,聚焦信息与界面、微纳与智造、生命与健康等领域 [4] - 采用非传统教育路径:不强制听课,鼓励学科交叉,通过社会调查、企业参访(如华为、比亚迪)等实践激发创新 [6][7] - 学生可获"零一学子"资格进入长期培养计划,持续获得研究支持 [4] 学生体验与成果 - 学生背景多元,涵盖竞赛获奖者、科研经历者及跨学科探索者,形成高活力学习社区 [5][6] - 典型案例:学生吴叩天通过学院找到科研方向,慕明星在参访企业中明确产品市场化思维 [6][7] - 创新成果包括跨学科应用(如"基于超滑技术的汤圆")及社会问题解决方案(留守儿童/老人陪伴项目) [6] 教育理念创新 - 突破传统被动学习模式,强调"问题驱动":学生需自主寻找课题、导师及解决方案 [5] - 与现有学校教育互补:保留原校学籍,通过短期项目激发内驱力,再反哺常规学习 [5] - 核心理念:点燃好奇心与创新志趣,培养主动探索能力,被称为"魔法学院" [6]
缺口近3000万人!企业联合高校培养这一领域人才
第一财经· 2025-05-20 20:46
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 - 大学需跳出单一学科封闭模式,直接与社会对话,以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需求,实践环境中能力比学历更重要 [1] - 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拥有约400万工科大学生,需加强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机制以应对传统行业与新兴技术融合的人才需求 [1] 高校研究院布局与学科交叉 - 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低空科学技术研究院,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融合,构建"赛-研-产"三阶跃迁模式,覆盖技术研发到产业孵化的全链条发展 [2] - 北京科技大学设立前沿交叉科学技术研究院,聚焦纳米科技、未来芯片材料、绿色能源等方向培养交叉学科人才 [2] - 西安交通大学创新港已建立20多个研究院,包括高端装备研究院等,依托机械工程学院成立10个研究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3][7] 校企深度融合与科研合作 - 西安交大创新港与227家龙头企业共建联合研究平台,建立85个校企创新联合体,解决2500余项关键技术难题 [7] - 高校需瞄准前瞻性科研方向,确保研究课题在十年后仍具竞争力,避免被企业研发团队超越 [7] 制造业人才缺口与教育挑战 - 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至2025年人才缺口将达3000万人,工科学生比例下降且知识结构与实际需求匹配度不足 [9] - 工程教育存在跨学科培养模式缺失问题,需突破学科专业分割的体制性困境 [9] 校企联合培养特色实践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华为共建通信工程实验班,实行"双师引导+产教融合"培养体系,设立双导师制与实习基地 [10] - 深圳大学与腾讯合作开设人工智能腾班,采用科产教融合模式,培养工程问题解决与应用创新能力 [10] -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强调联合行业制定培养方案,强化产教融合,如上海交大学生通过宝武集团联合培养项目参与生产实践 [12][13] 产学研协同机制创新 - 校外新型研发机构可打通高校与产业界话语体系,推动实验室成果商业化,专业学位培养是有效路径 [12] - 高校需尊重产业创新能力,产业界需认可高校知识创造价值,形成共识以促进联合人才培养 [12]
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缺口近3000万,校企“语言体系”如何打通
第一财经· 2025-05-20 20:22
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 - 大学需跳出单一学科封闭模式,直接与社会对话,以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需求[1] - 实践环境中学历不等于能力,实战能力需在真实场景中磨炼[1] - 传统行业与新兴技术融合加剧对创新人才需求,中国需加强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约400万工科学生[1] 高校研究院布局与学科交叉 - 上海交大成立低空科学技术研究院,推出"赛—研—产"三阶跃迁模式,推动全链条技术发展[2] - 北京科技大学成立前沿交叉科学技术研究院,聚焦纳米科技、未来芯片材料等四大方向[2] - 西安交大创新港已建立20多个研究院,包括高端装备、材料科学等跨学科研究机构[2][8] 校企合作与科研转化 - 西安交大创新港与227家企业共建联合研究平台,建立85个校企创新联合体,解决2500余项关键技术难题[9] - 高校需瞄准牵引性研究,如西安交大教授提出选题需保证10年不落后,以应对企业研发规模化优势[8] 制造业人才缺口与培养模式 - 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至2025年人才缺口将达3000万,工科学生比例下降加剧结构性矛盾[10]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华为共建通信工程实验班,实行双导师制,强化工程能力与产教融合[11] - 深圳大学与腾讯共建人工智能"腾班",培养科产教融合型人才,独立招生并聚焦AI工程能力[11]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 - 教育部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求联合行业制定培养方案,强化产教融合与基地建设[13] - 上海交大学生通过宝武特冶联合培养项目,参与生产流程学习并定期返校汇报,实现校企协同育人[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