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人格化运营
搜索文档
小米和雷军,是时候换一套表达文本了
搜狐财经· 2025-10-17 19:24
舆论风向转变 - 2024年末小米汽车SU7的成功使公司创始人达到事业巅峰,但舆论风向随后开始转变 [2] - 2024年4月至10月期间,多起围绕小米汽车SU7的事故与功能争议叠加,导致公众情绪转向 [2] - 公司“过度人格化运营”的打法被消费者读懂并感到厌倦,舆论对“持续走心”的容忍度下降 [2] 发布会内容与叙事演变 - 早期小米发布会内容具有信息增量和知识密度,被视为中国商业史的活教材和创业者必修课 [3][5] - 近期发布会中,方法论叙事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情感化表达以及对苹果、特斯拉、保时捷和法拉利的持续对标与“致敬” [5] - 创始人花费大量时间讲述公司努力、克服的困难及梦想,但较少系统阐述战略选择背后的商业逻辑、技术路径和产业判断 [5] - 用户不再从小米发布会中获得认知升级,而是被情绪调动,长期将导致审美疲劳和信任损耗 [7] 营销文案与传播效果 - 小米发布会文案套路已被网友摸透并成为互联网造梗素材,例如“地表最快”、“逆光之王”等冲击性标题被指仅为“设计目标”或“实验室数据” [8] - “大字吹、小字藏”的表达方式被戏称为“小米字体大小对比法”,“硬币式对比”如“比硬币还薄”也被大量恶搞 [8][9] - 当用户能准确预测下一句内容,情感铺垫被提前消解,传播即告失效,发布会从主动传播变为被动解构 [9][10] 公司定位与公众期待变化 - 早期公司作为挑战者,其励志叙事和情感动员有效凝聚共识 [11] - 2025年小米已成为市值万亿、全球出货量前三的科技巨头,但仍在沿用弱者话语体系,导致定位与表达不匹配 [11] - 公众期待已从“励志偶像”升级为“行业领袖”,希望听到公司对未来十年的产业判断、技术路线图和战略时间表,而非反复强调努力与困难 [12][13] - 公司需要从“困境叙事”转向“愿景叙事”,从情感动员转向理性说服,展现视野、格局和领导力 [13] 组织表达体系的结构性问题 - 与苹果、特斯拉等公司由各业务负责人分别登台阐述专业内容不同,小米几乎所有重大发布均由创始人一人完成 [14][15] - 公司缺乏有辨识度的发声者,用户记不住首席科学家、汽车技术负责人或生态链掌舵者,导致技术叙事缺乏说服力 [15] - 所有技术故事需通过创始人传达,产生损耗和变形,分散化的表达体系能增强专业度并分散风险 [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