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互联网思维
icon
搜索文档
高成本获客能走多远?从巨头崛起看行业适配本质
搜狐财经· 2025-11-15 14:49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前提 - 互联网思维指通过免费策略或用户补贴获取海量用户,培养使用习惯后实现变现 [1] - 该模式成功的前提是补贴获客后必须形成强大的网络效应或双边平台效应,以维持用户黏性 [1] - 淘宝、支付宝、微信、滴滴、美团等互联网巨头均符合该特征 [1] 可持续高成本获客模式的特征 - 产品需具备高频次使用特征,例如淘宝是网购高频应用,微信具有高社交使用频率 [2] - 用户养成使用习惯,例如打车首选滴滴、点外卖首选美团,成为下意识行为 [2] - 高频使用与用户习惯相辅相成,共同强化平台依赖性 [4] - 需形成网络效应或双边平台效应,使平台在无补贴时仍保持用户活跃度 [1][2] 不可持续高成本获客的案例特征 - 二手车电商行业通过巨额广告投放获客,2015年获得超20起投资,但超15家平台倒闭 [4][5] - 优信二手车2016-2019年毛利率达35%-66%,但连续亏损,2017年归母净利润亏损27.23亿元 [6] - 优信2017年营销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超100%,2016-2019年营销费用为7.94亿元至26.87亿元 [6] - 房产中介爱屋吉屋采用1%低佣金模式,一年三个月内完成3.5亿美元融资,但快速败落 [10] - 爱屋吉屋2015年12月将佣金提至1.5%,2016年后未获资本注入,导致业务萎缩 [10] 行业属性对互联网思维的制约 - 二手车交易属低频大额交易,用户成交后长期无二次需求,难以培养使用习惯 [7][9] - 二手车平台缺乏明显网络效应,无法通过烧钱驱逐所有竞争对手 [7] - 房地产交易为重资产低频业务,线上无法完全替代线下信任环节 [11] - 低频交易行业无法满足高频使用和用户习惯培养条件,导致高成本获客逻辑错误 [9][11]
阿里味“爆改”山姆,保真吗?
搜狐财经· 2025-11-11 20:38
核心观点 - 山姆会员商店因商品图片使用AI生成或过度修图而引发会员信任危机,此事件与阿里系高管空降并推行电商运营逻辑的时间点高度重合 [4] - 电商平台追求流量效率的“阿里味”管理思维与山姆依赖品质信任和长期体验的会员制商业逻辑存在根本性冲突 [19][20] - 山姆引入阿里系高管是其面对本土竞争压力,意图强化数字化和线上运营能力的战略选择,但此转型存在颠覆其核心会员信任根基的风险 [24][25][26] 运营风波与信任危机 - 山姆App内商品图片出现生肉配熟食、纹理模糊、违背常识的摆盘等明显AI生成痕迹,被会员斥为“电商平台的牛皮癣广告” [4] - 具体问题包括:肉食区用烹饪后的熟食图替代生鲜原图,用户需多次左滑才能查看实物图,难以判断肉类新鲜度 [7];蔬菜类存在指笋为茭白等严重货不对板情况 [10];玉米等商品文案与干瘪失真的AI图片形成巨大反差 [12] - 危机爆发前,山姆已因下架独家选品、上架好丽友、徐福记等大众品牌引发会员对品质降级的担忧 [5] - 山姆官方在舆论压力下于11月3日晚10点后迅速道歉并称“头图已改”,但其非工作时间道歉的“阿里式操作”引发新一轮吐槽 [17] 商业逻辑冲突 - 山姆的核心是“卖会员”,依赖复购率和信任度,而生鲜用户的首要考量是品质与新鲜度,而非滤镜效果 [14] - 电商平台的核心是“卖货”,追求点击率与转化率,使用AI图片是降本增效的合理手段,但这与山姆的会员制逻辑相悖 [14] - 阿里系高管带来的KPI驱动、结果导向的互联网管理哲学,与传统零售业注重供应链稳定性、服务专业度和品质可控性的务实基因形成对冲 [5][19] - 类似冲突在阿里此前的零售探索中已有体现:盒马为规模扩张牺牲单店盈利模型;阿里改造大润发导致其线下购物体验被破坏,市场份额持续下滑 [20] 战略意图与转型风险 - 山姆面临盒马等本土对手在线上履约和数字化运营上的竞争压力,其线下门店模式重、扩张慢,需深度挖掘线上潜力以提升单客价值 [25] - 引入阿里系高管意在获取其成熟的数字化生态、流量运营、用户增长模型和技术中台搭建能力,以“小步快跑”模式加快市场响应速度 [25] - 此次转型是一场战略豪赌,若成功将开创“会员制零售+互联网方法论”新范式;若失败则可能使山姆既失品质护城河,又未建真正数字化优势 [26] - 山姆的困境是外企在中国市场的缩影,关键在于能否在吸收互联网效率的同时,不做出颠覆其信任根基的“违背祖宗的决定” [26]
董明珠风评反转了,十年前被嘲“老派”,如今靠2点赢回全网尊重
搜狐财经· 2025-10-25 08:18
文章核心观点 - 董明珠与雷军2013年的10亿赌约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商业路径,并成为十年后商业逻辑和公众口碑反转的标志性事件 [2] - 商业价值的判断标准从十年前推崇互联网轻资产、粉丝经济的“颠覆者”,转向如今更看重技术自主、品质安全和扎实积累的“创造者” [11][20] - 商业的根本逻辑始终是真诚对待用户和扎实积累核心能力,浪潮退去后考验的是企业的“硬底子” [20][22] 商业路径对比 - 雷军代表轻资产模式,通过整合供应链和粉丝经济快速打开市场,是2013年互联网浪潮中的“潮人代表” [4] - 董明珠代表重资产模式,坚持自建工厂、投入研发和构建线下体系,在当年被视为“老派实干家” [4][6] - 行业初期更看好雷军的互联网模式,对董明珠代表的制造业路径存在“跟不上潮流”的质疑 [6][9] 口碑变化与原因 - 十年后董明珠口碑上升,其坚持的技术自主、不裁员、保障员工福利等“固执”行为,在当下成为加分项 [11][18] - 雷军口碑变得复杂,其个人IP与品牌深度绑定在汽车等安全敏感领域成为双刃剑,近期“颜值即正义”的造车言论引发行业担忧 [12][14] - 公众对雷军和小米的感知从“真诚的创业者”转向“营销感”,信任度有所折扣 [16] 行业趋势演变 - 行业标准从追求“颠覆感”和快速迭代,转变为重视技术根基、产品品质和供应链安全 [20] - 互联网企业如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纷纷向“实”转型,加大硬科技和智能制造投入 [20] - 格力三十年聚焦空调领域做到极致,体现了扎实积累核心能力的长期价值 [22]
小米和雷军,是时候换一套表达文本了
创业邦· 2025-10-19 09:05
文章核心观点 - 小米汽车SU7的成功使雷军个人IP达到顶峰,但当前舆论风向转变,过度人格化运营和情感化叙事导致品牌信任面临反噬风险 [5][6][7][9][11] - 小米的表达体系需从情感动员升级为理性说服,从个人英雄主义过渡到组织能力展示,以匹配其作为全球科技巨头的行业地位 [12][29][35][47][48] 从方法论到情绪价值:小米失去的硬核叙事 - 早期小米通过互联网思维改造制造业、社群运营、爆品战略和生态链投资等具有清晰逻辑和可复制性的方法论建立硬核叙事 [15][16] - 近期发布会方法论叙事减少,转为情感化表达和对标国际品牌,缺乏对战略选择、技术路径和产业判断的系统阐述 [19][20][21] - 用户从小米发布会中获得认知升级转变为被情绪调动,长期将导致审美疲劳和信任损耗 [17][18][22] 文案被玩坏:从金句到被玩梗 - 小米宣传文案如"地表最快"、"逆光之王"等因强调实验室数据而非实际表现,被网友模仿调侃为"小米字体大小对比法" [24][25] - "硬币式对比"等生活化场景卖点文案被大量恶搞和AI模仿,导致传播被提前消解,从主动传播变为被动解构 [24][26][27] - 当前表达体系与小米作为市值万亿、全球出货量前三的科技巨头地位不匹配,暴露表达体系空洞化 [28][29] 大众期待的错位:从励志偶像到企业家教父 - 大众对雷军的期待已从证明自己的挑战者转变为定义未来智能生态和展现产业洞察的行业领袖 [31][32][33][34] - 强者叙事需展现视野、格局和领导力,参考任正非对5G产业的判断和马斯克对可持续能源未来的阐述 [35][36][37] - 小米需从"困境叙事"转向"愿景叙事",从"我们有多难"转向"我们看到了什么" [38][46] 小米的组织表达困境 - 小米过度依赖雷军个人出镜,缺乏有辨识度的技术负责人发声,与苹果、特斯拉分散化的专业表达体系形成对比 [39][40][41][43] - 技术叙事通过雷军传达导致说服力损耗,用户记不住小米首席科学家、汽车技术负责人和生态链掌舵者 [44][45] - 建立技术团队的曝光机会和权威形象是增强技术路线清晰度和战略说服力的关键 [42][45][47]
小米和雷军,是时候换一套表达文本了
搜狐财经· 2025-10-17 19:24
舆论风向转变 - 2024年末小米汽车SU7的成功使公司创始人达到事业巅峰,但舆论风向随后开始转变 [2] - 2024年4月至10月期间,多起围绕小米汽车SU7的事故与功能争议叠加,导致公众情绪转向 [2] - 公司“过度人格化运营”的打法被消费者读懂并感到厌倦,舆论对“持续走心”的容忍度下降 [2] 发布会内容与叙事演变 - 早期小米发布会内容具有信息增量和知识密度,被视为中国商业史的活教材和创业者必修课 [3][5] - 近期发布会中,方法论叙事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情感化表达以及对苹果、特斯拉、保时捷和法拉利的持续对标与“致敬” [5] - 创始人花费大量时间讲述公司努力、克服的困难及梦想,但较少系统阐述战略选择背后的商业逻辑、技术路径和产业判断 [5] - 用户不再从小米发布会中获得认知升级,而是被情绪调动,长期将导致审美疲劳和信任损耗 [7] 营销文案与传播效果 - 小米发布会文案套路已被网友摸透并成为互联网造梗素材,例如“地表最快”、“逆光之王”等冲击性标题被指仅为“设计目标”或“实验室数据” [8] - “大字吹、小字藏”的表达方式被戏称为“小米字体大小对比法”,“硬币式对比”如“比硬币还薄”也被大量恶搞 [8][9] - 当用户能准确预测下一句内容,情感铺垫被提前消解,传播即告失效,发布会从主动传播变为被动解构 [9][10] 公司定位与公众期待变化 - 早期公司作为挑战者,其励志叙事和情感动员有效凝聚共识 [11] - 2025年小米已成为市值万亿、全球出货量前三的科技巨头,但仍在沿用弱者话语体系,导致定位与表达不匹配 [11] - 公众期待已从“励志偶像”升级为“行业领袖”,希望听到公司对未来十年的产业判断、技术路线图和战略时间表,而非反复强调努力与困难 [12][13] - 公司需要从“困境叙事”转向“愿景叙事”,从情感动员转向理性说服,展现视野、格局和领导力 [13] 组织表达体系的结构性问题 - 与苹果、特斯拉等公司由各业务负责人分别登台阐述专业内容不同,小米几乎所有重大发布均由创始人一人完成 [14][15] - 公司缺乏有辨识度的发声者,用户记不住首席科学家、汽车技术负责人或生态链掌舵者,导致技术叙事缺乏说服力 [15] - 所有技术故事需通过创始人传达,产生损耗和变形,分散化的表达体系能增强专业度并分散风险 [14][15]
管金生突发疾病逝世,他曾被称为“中国证券教父”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0 07:45
公司公告核心事件 - 公司实际控制人、执行董事管金生先生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于2025年10月7日逝世 [1][3] - 公司公告明确表示,管金生先生的逝世不会影响公司正常运作,目前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均有序开展 [3] - 公司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等规定,妥善处理后续事宜 [3] 管金生个人历史与行业贡献 - 管金生被誉为“中国证券教父”,于1988年创办新中国第一家证券公司万国证券,开创中国证券市场多个先河 [3][4][6] - 万国证券起步时资本金仅数千万元,后发展成资产规模数十亿元的综合性公司,并参与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时的规则制定与人员培训 [4][6] - 2016年,管金生创立上海九颂山河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身私募基金领域,主导设立聚焦新技术、新材料的中外合作平行基金 [3][6] 327国债事件历史回顾 - 1995年“327国债事件”中,管金生因预测保值贴息率失误,导致万国证券在财政部发布公告后面临巨亏60亿元 [6][14] - 为挽回损失,管金生在收盘前8分钟大举透支卖出国债期货,致使当日开盘的多方全部爆仓,多方出现约40亿元亏损 [14] - 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布尾盘交易无效,万国证券最终亏损56亿元,濒临破产;管金生因此事被捕并于1997年被判处17年徒刑 [6][14] - 事件直接导致中国证监会于1995年5月17日暂停全国范围内国债期货交易试点 [14] 管金生对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的见解 - 管金生认为互联网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传输方式,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可避免类似“327事件”的历史悲剧 [8][9][11] - 其指出互联网技术对金融投资将带来新格局,通过数据革命和云计算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扩大规模并降低成本 [11] - 管金生反思在“327事件”中因内心骄傲清高,未坚持向监管部门要求停牌,错失了可能扭转局面的机会 [10][12][13]
深夜公告:管金生突发疾病逝世!他曾被称为“中国证券教父” 因“327国债事件”被判17年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0 01:13
公司公告核心事件 - 公司实际控制人、执行董事管金生先生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于2025年10月7日逝世 [1][3] - 管金生先生是公司创始人,于2016年创立上海九颂山河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3] - 公司表示管金生先生的逝世不会影响公司正常运作,目前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均有序开展 [3] 管金生的行业地位与贡献 - 管金生被誉为“中国证券教父”,于1988年创办新中国第一家证券公司万国证券 [3][4] - 万国证券起步时资本金仅数千万元,后发展成资产规模数十亿元的综合性公司 [4] - 万国证券参与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时的交易规则制定、设备准备和交易员培训 [4] - 其行业贡献包括培养大批人才,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化与国际化进程 [3] “327国债事件”始末 - “327”是一个国债期货合约代号,因保值贴息不确定性而具有投机价值 [12] - 1995年初,管金生预测“327”国债保值贴息率维持8%,并联合辽宁国发集团大举做空 [12] - 1995年2月23日,财政部公告“327”国债按148.50元兑付,导致万国证券判断错误,面临60亿元巨亏 [13] - 当日收盘前8分钟,管金生大举透支卖出国债期货,导致多方爆仓,中经开头寸出现约40亿元亏损 [14] - 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布尾盘交易无效,万国证券亏损56亿元,濒临破产 [14] - 1995年5月17日,中国证监会暂停全国范围内国债期货交易试点 [15] 管金生对事件的反思与互联网见解 - 管金生认为事件主因是信息不对称,若当时懂得期货交易本质是合同买卖,应要求对327品种实行无条件停牌 [7] - 其个人反思在于未能放下内心的骄傲和清高,未向交易所及上级部门强力反映停牌的必要性 [11] - 在狱中通过阅读认识到互联网技术能根本改变信息传输方式,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6] - 认为互联网技术将改变金融投资格局,通过数据革命和云计算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并降低成本 [10]
深夜公告:管金生突发疾病逝世!他曾被称为“中国证券教父”,因“327国债事件”被判17年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0 01:10
公司公告核心信息 - 上海九颂山河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执行董事管金生先生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于2025年10月7日逝世 [1][3] - 公司表示管金生先生的逝世不会影响公司正常运作,目前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均有序开展 [3] - 公司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等规定妥善处理后续事宜 [3] 管金生的行业历史与贡献 - 管金生被誉为“中国证券教父”,于1988年创办新中国第一家证券公司万国证券,该公司起步时资本金仅数千万元,后发展成资产规模数十亿元的综合性公司 [4][6] - 万国证券参与了上海证券交易所1990年成立时的交易规则制定、设备准备及交易员培训等工作 [6] - 2016年,管金生创立上海九颂山河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身私募基金领域,主导设立聚焦新技术、新材料领域的中外合作平行基金 [3][7] “327国债事件”回顾 - “327”是国债期货合约代号,1995年初,万国证券预测该国债保值贴息率将维持在8%,并据此大举做空 [16] - 1995年2月23日,财政部公告“327”国债将按148.50元兑付,导致万国证券判断错误,面临约60亿元巨亏 [16] - 为挽回损失,管金生在收盘前8分钟大举透支卖出国债期货,导致多方爆仓,后上证所宣布尾盘交易无效,万国证券最终亏损56亿元,濒临破产 [17] - 该事件直接导致中国证监会于1995年5月17日暂停全国范围内国债期货交易试点 [17] 管金生对金融行业的反思与展望 - 管金生反思“327事件”时指出,当时若能意识到期货交易本质是合同买卖,且贴息改变了合同内容,就应要求交易所对327品种实行无条件停牌,以避免信息不对称下的市场厮杀 [11][12] - 他认为互联网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传输方式,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能有效避免类似历史悲剧 [10][13] - 其指出互联网技术将推动金融渠道能力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升级换代,并通过云计算革命降低成本、增加系统稳定性 [13] - 强调未来全球经济和商业活动将是中美两国作为引擎,互联网金融将在竞争与合作的背景下形成新格局 [13]
当年一场大火把公司烧没了,上市受阻、对赌回购、赔款……
创业家· 2025-09-23 18:12
公司发展历程与挑战 - 洛可可创始人贾伟自2004年创业以来获得79项红点奖,成为中国唯一独揽红点、iF、IDEA、G-Mark、Good Design、红星等国际顶级设计金奖的设计师[2] - 2018年7月8日北京办公室火灾导致客户项目资料和财务凭证被烧毁,直接影响2019年上市计划[3][4] - 火灾后公司面临风投回购协议、系列赔款和资金链问题[5] - 2018-2023年是公司最难过的5年,从每年100%惯性增长陷入停滞[9][10] 创始人认知演进 - 2007年前为设计师阶段,公司达百人规模后意识到需要从设计思维转向管理思维[15][16] - 2014年公司成立第十年时认知转变为创业者视角,开始关注财务、人力、战略等企业综合管理[17] - 2016年第二次创业做互联网平台模式,学习数字化和AI智能算法[17] - 认为创业者需要综合格斗能力、抗击打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而非单一专业技能[17] 行业洞察与方法论 - 日本企业成功关键在于将技术转化为用户可感知价值,如索尼Walkman解决随时随地听音乐痛点,优衣库通过科技面料推广获胜[27][28] - AI重构消费本质是用算法重新定义产品存在价值,未来消费冠军需完美融合需求与算法[28] - 产品创新应始于技术创新终于需求共鸣,如Plaud录音卡片通过实时转录+AI摘要功能占领商务市场,Haivivi玩具通过奥特曼IP语音包从电子设备升华为情感陪伴[28] 课程核心内容架构 - 第一天聚焦存量替代策略:包括寻找高价值AI应用场景、快速验证需求避免技术完美幻觉、以需求定品类判断机会[35][36] - 第二天专注出海破冰:探讨中国供应链能力与海外本地化需求深度绑定、品牌故事本地化传播、建立跨文化信任体系[38][39] - 第三天侧重产品创新:拆解无印良品品质基础上的构造性低价商品体系、优衣库数据驱动的商品企划与库存管理闭环[40][41] 目标受众与价值主张 - 面向消费企业创始人/CEO:寻求增长天花板突破、出海文化风险规避、产品同质化破解方案[43] - 课程提供中日消费冠军级企业在产品创新与品牌出海方面的实践经验[32] - 原价12800元/人,早鸟价9800元/人(限9月21日前)[44]
雷军开始打到董明珠老巢
搜狐财经· 2025-08-15 11:55
市场格局变化 - 2025年7月中国空调市场销量前三品牌为美的(26.8%)、格力(17.2%)和小米(13.7%) [1] - 小米空调以同比53.9%的增速成为头部品牌中唯一保持正增长的企业 [1] - 小米市场份额较去年同期(8.9%)提升4.8个百分点 与格力的差距从11.8%收窄至3.5% [1] - 美的市场份额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 格力同比下降3.5个百分点 [2] 品牌表现对比 - 海尔以11.6%的市场份额位列第四 同比增长9.4% [2] - 奥克斯以8.8%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五 同比下降12.9% [2] - 小米是前五品牌中增速最快的企业 增速达53.9% [2] 产品策略优势 - 小米空调采用"智能+性价比"策略 以极具竞争力的价格重塑市场格局 [4] - "巨省电Pro"系列1.5匹变频空调售价低至1500元左右 相比格力同级别产品具有明显价格优势 [4] - 实测APF能效比高达5.65 用户每月电费支出可比传统品牌节省30% [4] 智能化竞争优势 - 全系列产品支持米家APP远程控制和小爱同学语音操控 并通过OTA升级持续优化性能 [5] - "上出风Pro"机型采用毫米波雷达技术实现人体感应 智能调节风向避免直吹 [5] - 与仍以传统遥控操作为主的格力产品形成鲜明对比 [5] 供应链管理模式 - 通过生态链战略整合长虹等成熟代工厂资源 在确保质量的同时大幅降低制造成本 [5] - 轻资产运营模式与格力自建工厂的重资产策略形成强烈反差 [5] - 使小米在价格竞争中展现出更强的灵活性和成本优势 [5] 行业竞争态势 - 小米通过智能化、高性价比和互联网营销重新定义用户体验 而非挑战空调核心技术 [6] - 格力面临转型挑战 若仅依赖专利壁垒和传统渠道恐难抵挡小米攻势 [6] - 格力正加速智能化转型 推出"格力+"APP和智能产品线应对市场竞争 [6] 企业发展历程 - 2013年雷军与董明珠立下"10亿赌约"比拼五年营收 首轮格力胜出 [4] - 2024年12月董明珠提及专利侵权争议 称小米曾赔偿50万元 但小米官方否认该说法 [6] - 雷军认为企业真正价值要靠产品创新和用户认可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