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

搜索文档
看完这36条心法,就读懂了雷军
搜狐财经· 2025-07-26 22:29
雷军创业历程 - 18岁受《硅谷之火》启发立志创立伟大公司[8][9] - 1991年加入金山成为第6号员工,主导WPS研发[11][12] - 1995年"盘古"办公套件失败后通过站柜台洞察需求开发《电脑入门》《金山影霸》扭转局面[12][13][14][15] - 2010年创立小米,初期通过每天发300帖招募首批100名MIUI用户[21][22] 小米发展关键节点 - 2011年小米手机1发布即售罄30万台,网站因抢购宕机[25][26] - 2015年遭遇销量下滑、供应链危机的"死亡螺旋"[33] - 通过文化凝聚力实现深V反弹,2017年重回增长[35][36] - 2021年宣布造车,950万用户拥有5件以上小米设备构成基础用户群[85][86] 创业方法论 - "铁人三项"模式:硬件+软件+互联网服务[24] - 互联网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50] - 爆品三要素:工业化生产、大众定价、体验创新[87][88][89] - OKR机制确保战略聚焦,11年引入目标管理[58] 产品哲学 - "第一把扳手"理论:简化复杂工程找到核心切入点[30] - 最优解思维:每个技术世代存在产品设计的最优解[63] - 口碑优先策略:允许部分产品为口碑牺牲销量[69] - 工程师文化:支持疯狂想法,包容失败[74][76] 行业洞察 - 互联网本质是商业准则在新技术下的极致放大[49] - 中国制造业需效率革命解决"好与便宜"矛盾[92][93][94] - 爆品模式可复制到所有行业重新做一遍[91] - 从低频转向高频是经营者核心追求[72]
古茗(1364.HK):结硬寨打呆仗 日拱一卒稳步前进
格隆汇· 2025-06-29 21:20
行业分析 - 中国现制饮品市场GMV从2018年的1878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5175亿元,CAGR为22.5%,其中现制茶饮占比最高(2023年占比50%),现制咖啡增速最快(2018-2023年CAGR为36.3%)[1] - 预计2028年行业规模将达11634亿元,2023-2028年CAGR为16.7%[1] - 现制茶饮行业集中度高,2023年CR5为46.8%,其中蜜雪市占率20.2%、古茗9.1%、茶百道8%[2] - 大众现制茶饮2023年GMV口径CR5为59.9%,其中古茗17.7%、茶百道15.6%,龙头尚未出现[2] - 行业正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速增长阶段,优势企业差距逐渐拉开,进入战国群雄争夺战[2] 公司概况 - 古茗成立于2010年4月,总部位于浙江温岭大溪,经过15年发展成为茶饮行业头部品牌之一[1] - 产品集中在10-18元价格带,以奶茶及鲜果茶为核心品类,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门店9914家[1] - 2024年二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占比80%,在浙江、福建等八省门店超过500家,合计GMV占比83%[3] 公司竞争力 - 拥有120人产品研发团队,其中40人专注茶叶及萃取工艺研究,一半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2] - 采取互联网思维小单快反模式研发产品,既跟随茶饮趋势又打造自身特色[2] - 拥有130人质量控制团队和约470人督导稽核团队,形成高效闭环管理模式[3] 门店扩张潜力 - 仍有17个省份未有门店布局,测算全国门店天花板与蜜雪相当(3-4万家)[3] - 未来执行地域加密政策,中期重心放在二线及以下城市,适度开拓北京上海[3] - 短期关注两湖两广和安徽下沉市场开拓[3] 单店运营表现 - 2024年单店日均GMV约6500元,单店日均售出杯数384杯,处于行业较好水平[4] - 通过丰富产品品类提升同店收入,如推出1元冰水、7.9元鲜奶产品补充10元以内品类[4] - 增加咖啡品类并测试烘焙品类,填补早餐时段销售空白[4] 财务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增速为31%、25%、22%,归母净利润增速为39%、29%、23%[5] - 预计2025-2027年EPS分别为0.86元/股、1.11元/股、1.37元/股[5]
雷军立下“超越SU7”军令状,小米YU7如何在竞争中创造奇迹
贝壳财经· 2025-06-27 12:59
小米YU7上市及市场表现 - 小米汽车旗下首款SUV车型小米YU7正式上市,同时发布小米AI眼镜等十余款人车家全生态新品 [1] - 小米YU7 3分钟大定超20万辆,1小时大定超28.9万辆,雷军称"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奇迹" [1][6] - 小米YU7定位"豪华高性能SUV",全系搭载小米V6s超级电机、智能底盘和800V碳化硅高压平台,标准版CLTC续航835km [5] - 小米辅助驾驶第一期总投资57.9亿元,全系标配激光雷达,搭载1000万Clips版辅助驾驶 [5] 小米YU7产品及竞争分析 - 推出三个配置版本:标准版25.35万元、Pro版27.99万元、Max版32.99万元,共9款配色 [6] - 主要竞争对手包括小鹏G7、特斯拉Model Y、理想L7,售价均低于Model Y同版本 [6] - 雷军表示Model Y是"史诗级神作",但小米YU7仍制定挑战Model Y的目标 [6] - 2024年初启动整车测试,历时539天,覆盖296个城市,道路实测里程649万公里 [4] 小米汽车业务发展及产能规划 - 2024年小米集团总收入3659亿元同比增长35%,智能电动汽车收入321亿元,SU7系列交付13.69万辆 [7] - 2025年Q1小米SU7系列单季交付75869辆,智能电动汽车及创新业务收入186亿元 [7] - 雷军将2025年全年交付目标由30万辆上调至35万辆 [7] - 北京亦庄工厂一期已投产(年产能15万辆),二期预计7月投产,三期工业用地6.35亿元竞得 [10] 小米AI眼镜发布及技术布局 - 小米AI眼镜定位"下一个时代的个人智能设备",搭载超级小爱,支持10种语言同声传译、视觉扫码支付 [15][16] - 支持跨设备相机协同、三方APP视频通话和直播,配备独立Type-C接口 [17] - IDC预测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1205万台同比增长18.3% [17] - 雷军宣布未来五年(2026-2030)在核心技术领域再投2000亿元 [19] 行业及市场反馈 - 分析师认为小米汽车业务是互联网思维延伸,基于用户大数据驱动快速迭代优化 [6] - 国元国际预计小米YU7销量超预期,汽车业务有望2025年Q3/Q4实现盈利 [11] - AI眼镜从业者评价小米AI眼镜"国内该品类做得最好" [13] - CINNO Research认为AI/AR眼镜将从小众走向大众消费级市场 [17]
【重磅深度】AI+汽车智能化系列之十三——小米汽车核心竞争力剖析
东吴汽车黄细里团队· 2025-06-25 18:49
小米方法论与核心竞争力 - 小米汽车的成功本质是小米方法论在汽车行业的降维打击,通过用户驱动思维颠覆传统汽车行业的产品驱动逻辑 [2][6] - 小米铁人三项(硬件+互联网+新零售)形成商业闭环,推动中国制造业从低价低质走向物美价廉 [2][8] -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数据驱动产品快速迭代,实现"用户在哪生意就在哪"的品类外延优势 [2][6] 产品战略布局 - 全品类布局:20万元以上市场主打SU7/YU7等性能车型,20万元以下市场类似红米手机策略 [2][6] - 坚定执行"人车家生态"战略,汽车业务与集团高端化、全球化战略协同 [2][6] - SU7已成为20-30万元最畅销纯电轿车,2025年前5月月均销量2.65万辆超越Model 3 [52] 技术研发投入 - 集团年研发投入不低于300亿元,汽车领域占比约30%,与理想/小鹏同量级 [3][6] - 电动化需补充增程动力,智能化加大算力算法投入,保持技术快速追随者定位 [3][6] - 自研800V高压碳化硅平台,SU7 Ultra电压达871V,充电11分钟(10%-80%)[84][85] 三电技术创新 - SU7 Ultra搭载宁德时代麒麟2电池,峰值电压897V,最大放电功率1330kW [75][77] - HyperEngine V8s电机转速27200rpm,扭矩635Nm,零百加速1.98秒 [72][73] - 自研9100吨一体化压铸设备,后地板零件72合一,减重17%,生产工时减少45% [104][106] 智能化进展 - 自动驾驶团队超1000人,累计投入47亿元,14个月实现端到端全场景智驾 [109][110] - YU7全系搭载激光雷达和Thor芯片,算力提升至700TOPS [113][114] - 国内第二家推送端到端+VLM架构,复杂场景应对能力显著提升 [120][122] 渠道与用户画像 - "1+N"渠道模式覆盖82城298家门店,2025年计划拓展500㎡以上大型门店400家 [43][44] - SU7女性用户占比41.3%,苹果手机用户占57.3%,一二线城市销量占比近90% [53][54] - 全球MIUI月活用户达7.02亿,高端手机出货占比提升至23.3%(+3pct)[31][32] 财务表现 - 汽车业务2025Q1毛利率23.2%,单车亏损缩窄至7000元,预计Q3/Q4实现盈利 [38][39] - 互联网服务贡献集团34%毛利,智能手机收入占比52%但毛利贡献仅9% [13][17] - 2024年高端智能手机出货占比23.3%,同比提升3个百分点 [31]
后互联网时代的精神状态
虎嗅· 2025-06-06 22:36
行业现状与挑战 - 互联网行业精神状态堪忧,表现为裁员潮、职业转型困境和心态调整难题 [1][2] - 外卖行业暴露存量重新分配趋势,京东趁机进军该领域,反映行业竞争加剧 [1] - 行业高增长幻觉破灭,从业者面临从"风口飞猪"到"平凡打工人"的身份转变 [15][16] 商业模式分析 - 中国互联网核心商业模式为脉冲式增长,依赖资本、流量、团队和政策四要素 [4][6] - 网络效应驱动"冲量"策略,用户规模优先于质量,形成"羊毛出在猪身上"的变现逻辑 [7] - 移动互联网时代资金规模跃升,千团大战等线下争夺战消耗惨烈却难现赢家通吃 [10][11] 市场结构演变 - BAT确立霸权后,创业公司多被收编,风投向中后期转移,巨头自身资本化明显 [10] - 下沉市场被拼多多等挖掘,形成与AT差异化的用户覆盖策略 [22][23] - 出海业务采取独立实体运作,部分领域实现反向输出至美国市场 [14] 文化与社会影响 - 算法推荐塑造刻奇文化景观,实际削弱文化多样性,用户时长逼近生理极限 [14][24] - 996ICU和外卖员困境反映平台经济劳工权益问题,行政监管难以扭转行业惯性 [16][17] - 行业早期理想主义消退,战略选择向第二/第一浪潮市场妥协导致创新停滞 [23][27] 历史路径依赖 - 风投推动的copy to China模式早期成功,但后期与美国市场分化形成本土特色 [7][20] - 电商发展补足线下基础设施短板,支付等环节实现后发优势 [18][19] - 政策红利期结束,"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预示监管并轨趋势 [36][37] 思想建设缺失 - 行业缺乏本土思想领袖,概念生产流于表面,未形成中层理论体系 [29][30] - 极客文化土壤贫瘠,媒体过度商业化导致思想资源碎片化 [31][32] - 实践先于理论的发展模式在转型期面临指导空白困境 [33][34] 未来趋势展望 - 全球化退潮与文化并轨将重塑行业定位,需应对工具理性局限 [34][35] - 社会O2O推动线上线下治理融合,公共性要求提升 [36][37] - 行业需在规范发展中寻找第二增长曲线,平衡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 [38]
【西街观察】雷军劫要渡,小米车不停
北京商报· 2025-05-22 23:20
公司动态 - 小米在15周年新品发布会上推出首款自研芯片玄戒O1、搭载该芯片的小米手机S15 Pro以及小米SUV新车YU7 [1] - 小米CEO雷军在发布会上强调技术为本的发展理念,并表示会坚持芯片研发道路 [1] - 近期小米因SU7事故和SU7 Ultra"挖孔门"等事件面临舆论压力,发布会上雷军通过技术参数和产品细节间接回应争议 [1] - 雷军在公司内部会上反思公众对小米的期待和要求已远超想象,并承认公司已失去新手保护期 [2] 行业现状 - 2023年1-4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442.9万辆和430万辆,占新车总销量的42.7% [3] - 新能源车行业竞争激烈,在国补退坡和价格战影响下,部分造车新势力已退出市场 [3] - 监管部门正加强对新能源汽车产品和功能的规范,重点关注"智驾"、"隐藏式门把手"和"动力电池新国标"等问题 [3] 发展挑战 - 新能源车行业已进入无新手保护期阶段,企业需应对产品争议和性能质疑等挑战 [3] - 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需经历危机淬炼,从青涩走向成熟,阿里腾讯等公司都曾经历类似阶段 [3] - 平衡商业策略与公众认知、避免自身犯错比击败竞争对手更具挑战性 [2]
信任危机下的破局:小米汽车如何将“至暗时刻”转化为“蜕变契机”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22 15:06
小米汽车面临的信任危机 - 小米SU7 Ultra碳纤维机盖在鼓风机测试中表现与官方宣传不符,引发虚假宣传质疑 [1] - 公司此前承诺的"轮毂散热"技术已被悄然删除,加剧消费者不信任 [1] - 辅助驾驶系统安全争议与高端选装件问题使公司站在舆论风口浪尖 [1] - 车主质疑2万积分补偿与4.2万元选装费不成比例,危机应对方式引发不满 [2] 科技企业跨界造车的挑战 - 互联网思维与工业制造硬约束产生冲突,流量密码与工程伦理难以兼顾 [2] - 新能源车消费者对技术期待被拔高,但技术成熟度需要时间沉淀 [2] - 若虚假宣传被认定,公司可能面临"退一赔三"的巨额赔偿 [2] - 汽车领域技术诚信的维护成本远高于售后补偿 [2] 行业监管与规范发展 - 工信部禁用"自动驾驶"等表述,监管尺度正在收紧 [3] - 两部委联合发文要求智能网联汽车宣传必须真实全面,不得夸大 [4] - 行业正从"野蛮生长"转向"规范发展",代价大但意义深远 [4] - 车主通过3D打印模型还原气流走向,民间测试倒逼车企宣传规范化 [3] 公司转型与行业影响 - 危机可能成为公司从"跨界挑战者"向"成熟车企"蜕变的契机 [4] - 流量红利消退后,真诚与品质将成为智能汽车长跑的关键 [4] - 事件推动行业从"流量营销"转向"产品主义" [4] - 公司若能建立选装件性能认证体系,或可重塑技术话语权 [3] 营销与工程验证的差距 - 电子快消品营销话术直接移植到汽车领域产生认知错位 [1] - 官方宣称的"双风道高效导流"与实测结果形成鲜明反差 [1] - 传统车企数十年沉淀的测试规范是新势力亟需补课的"工业常识" [1] - 性能参数必须经得起工程验证,场景化宣传需回归物理规律 [1]
微信上线公众号发文功能,既是微创新,更是为了提高黏性!
搜狐财经· 2025-05-22 05:29
微信新功能上线 - 微信新版本上线可直接发布公众号图文或文章的入口 用户可通过微信聊天对话中的"公众号"找到该功能入口 [1] - 已开通公众号的用户可直接发布图文或文章 未开通的用户会引导创建新公众号 [4][8] - 该功能是对现有公众号网页版和公众号助手发布渠道的补充 提供了更便捷的发布方式 [11] 用户数据与黏性提升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 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账户数达13.85亿 同比增长3% [12] - QQ移动终端月活账户数5.24亿 同比下滑5% [12] - 2024年视频号日活用户接近6亿 2025年一季度已达8.2亿左右 增长超30% [12] - 图文内容创作仍是数字内容重要领域 该功能可将更多内容消费者转化为生产者 提升平台黏性 [12] 产品运营策略 - 成熟平台产品运营主要依靠微创新 此次功能更新是感知较明显的创新 [13] - 功能虽简单但便于作者快速发布动态性内容 体现了运营团队的持续创新能力 [13] - 互联网产品运营需专注核心功能 持续关注用户需求反馈 区分合理与伪需求 [13][14] - 平台型业务需保持专注力 微创新和技术能力的一体化 需要耐心和耐力 [14]
电商人转战实体店能否逆袭
广州日报· 2025-05-22 05:18
电商转实体趋势 - 2024年"6·18"电商大促后,部分中小商家放弃网店积累的评级和客户,转向线下实体店经营 [1] - 电商从业者成为实体店"逆行者",这批群体具备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原住民"一代 [1] - 实体店运营模式升级,从传统"人找货"转变为"货找人",结合社交媒体实现线上线下联动 [1] 互联网思维在实体店的应用 - 用户思维为核心,商家需跨平台捕捉用户痛点(如服装店针对"微胖梨形"身材提供解决方案) [2] - "留量"思维取代流量思维,通过业态混搭(娱乐+策展+潮玩)提升用户粘性和群体消费 [2] - 创新思维驱动实体店精准响应细分需求,小众消费市场形成可持续商业模式 [2] 实体店业态升级特征 - 实体店功能从单纯销售转向体验+社交场景,顾客可线上浏览后到店试货 [1] - 运营时间弹性化,无需全天候守店,依赖数字化工具实现高效触达 [1] - 行业呈现"解决方案专家"趋势,商家需提供情绪价值和持续互动闭环 [2]
雷军,撞上「最艰难」时刻
创业邦· 2025-05-16 18:09
雷军创业历程与低谷应对 - 首次创业三色公司因缺乏经验失败,及时止损退出[6] - 金山时期主导"盘古"办公套件销量远低于预期,通过站店销售找到产品与市场脱节问题[6][12] - 卓越网因错过互联网和电商风口失败,促使形成"顺势而为"商业哲学[6][12] - 2015年小米手机供应链危机导致销量下滑,通过雷军亲自接管研发和供应链实现逆转[7][8][13] - 资本市场低谷期股价从17港元跌至8港元,投资者质疑倒逼管理升级[8] 小米汽车发展现状 - 2024年一季度小米手机重返中国市场第一,汽车业务开局强势[9] - SU7首年交付量达20万辆,创造车新势力纪录[13] - 事故前产能不足是主要困境,订单量远超预期[14] - 采用雷军个人IP+极致性价比+粉丝经济的传统打法快速起势[18] SU7事故影响分析 - 安徽交通事故造成3人死亡,引发行业对智驾安全性的全面反思[4][9] - 事故后雷军缺席重要行业活动,内部价值观大赛讲话承认面临"最艰难时期"[4][9] - 舆论风向突变导致形象落差,前期树立的标杆效应反噬[9] - 暴露汽车工业安全要求与消费电子营销逻辑的本质冲突[18] 危机应对与战略调整 - 内部召开系列会议聚焦系统性解决方案,强调超越用户预期[16][17] - 需从"互联网速度"转向"制造业精度",加大研发验证投入[18] - 计划弱化创始人标签,推动组织去中心化重构[18][19] - 5月底将发布自主研发手机SoC芯片玄戒O1强化技术标签[18] 行业竞争态势 - 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和消费市场已成熟,小米入场时机精准[3][13] - 三星从手机供应链主导方转为汽车领域追赶者,掌门人主动拜访小米[13] - 行业竞争焦点从营销转向安全和技术积累[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