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小米汽车SU7
icon
搜索文档
8点1氪:特朗普回应“已去世”传言;361度回应与张水华解约;阿玛尼创始人乔治·阿玛尼去世,享年91岁
36氪· 2025-09-05 07:57
特朗普健康传闻回应 - 特朗普否认"已去世"网络传言 称其为虚假新闻 并批评媒体公信力低 [4] - 特朗普借机质疑拜登健康状况 称其数月未公开露面且身体状况不佳 [4] - 特朗普近期因连续数日未露面引发健康关注 白宫医疗团队曾解释其腿部肿胀为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4] 字节跳动芯片业务动态 - 字节跳动否认切割芯片业务传言 称业务主体未变化 仅切换飞书租户 [6] - 此前传言称芯片团队权限注销 业务独立至新加坡公司且未提供N+1赔偿 [6] 汽车行业人事变动 - 原极氪副总裁朱凌加入沃尔沃汽车亚太区任首席运营官 向CEO袁小林汇报 [7] - 朱凌拥有17年汽车行业经验 曾任极氪副总裁 持有机械工程博士学历 [7] 金融行业市值变化 - 农业银行总市值达2.45万亿元 首次超过工商银行的2.44万亿元 晋升新"宇宙行" [7][8] - 8月上旬农业银行A股市值已超过工商银行 本次为总市值首次超越 [7] 黄金价格走势 - 国内多家品牌足金首饰价格涨至1060元/克 周生生报1062元/克 周大福及六福珠宝报1060元/克 [13][14] 新能源汽车动态 - 蔚来首次证实与迈凯伦合作 李斌称第二季度技术服务收入达数亿元 [10] - 合作源于阿布扎比股东收购迈凯伦 蔚来输出技术构成收入来源 但收入尚不稳定 [10] -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首批Model Y L新车在上海交付 续航830公里 [14] 消费电子竞争格局 - 华为智能手表Q2出货量首次超越苹果 跃居全球第一 [10] - 当季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同比增长8% 结束连续五个季度下滑 [10] - 中国市场增长显著 华为小米等品牌带动复苏 [10] 企业资本运作 - 华恒生物拟发行H股赴港上市 议案尚需股东大会审议 [22] - 小米计划2027年汽车出海 2025年为大家电及新零售出海元年 5年内建设1万家海外门店 [14] 人工智能与科技进展 - DeepSeek目标年底前发布AI智能体 [23] - OpenAI计划2026年推出AI就业平台 匹配具备AI技能的应聘者与企业 [23] - 优必选获2.5亿元人形机器人订单 创全球人形机器人企业最大单笔纪录 产品为Walker S2 [12] 奢侈品与消费品定价 - 香奈儿两款蜜粉定价引争议 30克装与6克装均售600元 客服称随行装含镜子和粉扑便于携带 [18][19] - 成分存在差异 30克含硅石 6克含纤维素 [19] 上市公司股价异动 - 特朗普儿子支持的比特币矿企American Bitcoin登陆纳斯达克 代码ABTC 开盘涨31%触发停牌 [16][17] - 股价一度涨90%至13.2美元 二次停牌 收盘报8.04美元/股 [16][17] 企业合规与执行 - 字节跳动通报二季度员工违规 100人被辞退 18人实名通报 8人涉刑事犯罪移交司法机关 [12] - 罗马仕因劳动合同纠纷被强制执行30万元 [11] 产品发布与定价策略 - 华为三折叠手机Mate XTs非凡大师起售价17999元 [24] - iPhone 17 Air起售价预计1099美元(约7851元人民币) 顶配1TB版达1499美元 [16][19] - 机构预测iPhone 17 Pro入门价可能提至1099美元 存储空间提升 [19] 景区服务调整 - 恩施大峡谷暂停680元VIP"优速通"服务 此前试运行受游客关注 公司将优化产品内容 [9][10] - 该服务提供缆车、索道等快速通行 成人票680元 儿童票580元 [10]
21调查|二手车价坚挺:小米“催收尾款”的锅,“黄牛”们不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0 21:37
核心观点 - 小米汽车因要求客户在车辆下线前提早支付尾款引发争议 部分车主认为该条款不合理且存在风险 而公司解释该政策旨在打击黄牛和减少订单流失 [1][2][12] - 公司交付政策与行业惯例存在差异 行业普遍采用提车时支付尾款的模式 [3][4] - 二手市场数据显示SU7 Ultra和YU7订单及二手车价格虽较上市初期炒作高点有所回落 但保值率仍保持较高水平 [10][11] 交付政策争议 - 公司要求部分车主在车辆下线前7天内支付尾款 否则将取消订单且不退定金 [1][2] - 该条款被写入《购车协议》 涉及车型包括YU7、SU7和SU7 Ultra [2] - 有车主在车辆显示3-6周下线时被催款 且面临车辆到店前支付全款的风险 [1][13] 公司政策解释 - 在两种情况下要求提前付款:客户希望推迟提车时需支付2-3万元保证金 客户存在较高不提车可能性时需支付尾款或1-2万元首付 [5] - 公司通过客户拒不配合办理手续或在官方渠道流露不想要车意向来判断"较高不提车可能性" [7] - 公司规定如订单被判定为异常有权取消订单且不退定金 [8] 黄牛订单影响 - 公司曾受黄牛订单困扰 SU7 Ultra订单最高被炒至65万元 YU7订单被炒至2万元 [9] - 目前二手SU7 Ultra平均价格45.61万元 保值率86.07% 较上市初期最高64.88万元下降5.08万元 [10] - 二手YU7平均价格36.81万元 甚至高于现价32.99万元的Max版 [11] 产能与交付挑战 - 公司上市15个月交付量达31.17万台 达到该交付量较蔚来缩短三年多时间 [2] - YU77月仅售出6042台 居SUV销量第48位 标准版交付最长需60周 Max版需30-40周 [17] - 公司下架SU7和SU7 Ultra部分配置以优化生产流程 [18] - 大量SU7 Ultra车主转配YU7 造成YU7产能压力 [15][17] 车主反应 - SU7 Ultra挖孔版车主因无法获得具体提车时间且被催款而感到失望 [15] - 有车主付款三周后仍未提车 公司最终退回尾款 [13] - 部分车主被误判为黄牛 遭受网络攻击 [15] 行业对比 - 蔚来采用提车时支付尾款的模式 [3] - 其他品牌通过赋予首任车主专属权益(如免费换电、三电终身质保)来抵制黄牛 [6] - 特斯拉要求客户承诺一年内不转让车辆否则支付违约金 [6] - 问界对超70天交付周期的车主每天发放200元补偿 上限1万元 [16]
活力中国调研行|“小米样本”解码中国汽车“智造密码”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59
小米汽车工厂生产与技术 - 工厂使用75台喷漆机器人实现全自动喷漆 高温钠液熔解后进入模具仅需1秒且25秒内流动成型 满产后每76秒下线一台小米SU7 [1] - 工厂建成投产仅14个月 在230天内创下新车企10万辆最快下线纪录 [1] - 工厂拥有压铸 冲压 车身 涂装等新能源专属六大车间及2.5公里测试跑道 是集研发 生产 销售 体验于一体的智能制造样板 [2] - 工厂引入700多个机器人 在压铸 冲压 车身连接 车身装配 涂装 总装等关键工艺实现100%自动化 [3] - 通过一体化压铸工艺将72个零件简化为1个整体零件 生产工时减少74% [3] - 基于AI大模型自研X-Eye检测系统 质检准确率超过99.9% 实现零缺陷交付 [3] - 工厂废气处理效率达99% 废水重金属零排放 使用30%循环铝的自研泰坦合金 每生产一台SU7可降碳352.53公斤 [3] - 工厂于2024年入选工信部首批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 [4] 小米集团研发与产品规划 - 未来5年计划投入超2000亿元用于核心技术研发 [1] - 过去5年研发投入达1020亿元 完成人车家全生态闭环 实现小米汽车 玄戒O1芯片和智能工厂三个从0到1突破 [2] - 首款新能源车型SU7上市14个月销售25万辆 [2] - 首款SUV车型YU7将于7月上市 预发布后用户留资量是SU7的3倍 [1] - 公司成为国内唯一同时拥有量产自研压铸材料和自研大压铸设备集群系统的汽车厂商 [3] 北京市汽车产业生态 - 2024年北京汽车与交通产业产值超4400亿元 同比增长超过15% [5] - 北京市拥有8家整车企业 包括北京奔驰 小米汽车 理想汽车 2024年在京产量114.5万辆(同比增长13%) 其中新能源汽车29.4万辆(同比增长近3倍) [5] - 北京市拥有3个国家级汽车领域创新中心 90多所高校 1000多家科研院所(其中32所设汽车工程专业) 智能网联相关从业人员16万人 [6] - 北京市坚持推动传统车企转型升级及引入新势力 坚持技术创新和场景拓展 推动产业向电动化 智能化 绿色化 高端化迈进 [6]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 -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 产销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 [7] - 2025年前5个月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1282.6万辆和1274.8万辆 同比增长12.7%和10.9% 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44% [7] - 2025年1-5月新能源汽车出口85.5万辆 同比增长64.6% [7]
汽车行业周报(25年第27周):行业进入中报业绩期,建议关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20250805
国信证券· 2025-08-05 15:00
行业投资评级 - 汽车行业评级为"优于大市",建议关注自主品牌崛起和电动智能增量零部件机遇[1][12][22] 核心观点 - 中长期看好自主品牌全球地位提升及电动智能化趋势下的增量零部件机会[3][12][22] - 一年维度重点推荐华为汽车产业链及小米汽车车型元年机会[3][22] - 2025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预计达1556万辆(同比+28%),渗透率持续提升[21][22][24] 市场数据 产销表现 - 7月狭义乘用车零售预计185万辆(同比+7.6%,环比-11.2%),新能源零售101万辆(渗透率54.6%)[1] - 6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124.1万辆(同比+27%),零售111.1万辆(同比+29.7%)[21][22] - 7月1-27日乘用车上牌161.8万辆(同比+6.3%),新能源上牌87.7万辆(同比+14.7%)[1] 成本与库存 - 7月原材料价格:浮法玻璃同比-14.2%(环比+5.7%),铝锭同比+8.5%(环比+0.5%)[2] - 7月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57.2%(同比-2.2pct,环比+0.6pct)[2] 投资主线 自主品牌崛起 - 三类车企机会:转型成功的传统车企(吉利/长安/长城)、新势力(理想/小鹏/零跑)、科技企业(华为/小米)[22][26][27] - 重点公司:零跑汽车(2025E销量45万辆,+53%)、吉利汽车(新能源销量150万辆,+69%)[4][22][26] 增量零部件 - **数据流**:激光雷达(单车价值>1万元)、域控制器(>1万元)、HUD(渗透率7%)[33][34] - **能源流**:一体化压铸(>1万元)、多合一电驱动(2万+元)、热管理(5000-8000元)[33][34] - 推荐标的:拓普集团(空气悬架)、华阳集团(HUD)、伯特利(线控制动)[3][30][34] 市场热点 - **智能化**:广州/山东加速自动驾驶指引编制,Robotaxi加速落地[3][46][47] - **新车型**:理想i8(CLTC续航720km)、问界M8纯电版(72小时订单1.5万台)[41][39] - **机器人**: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将展出1500余件展品,拓普集团等公司受益[3][36] 重点公司盈利预测 | 公司 | 代码 | 2025E PE | 2026E PE | 投资评级 | |------------|------------|----------|----------|------------| | 零跑汽车 | 9863.HK | -1168 | 31 | 优于大市 | | 江淮汽车 | 600418.SH | 462 | 64 | 优于大市 | | 拓普集团 | 601689.SH | 22 | 18 | 优于大市 | [4][30]
多家造车新势力7月交付量创新高,但理想汽车同比跌四成
新浪财经· 2025-08-01 17:04
公司交付表现 - 小米汽车7月交付量首次突破30000台 上市15个月累计交付超过30万台 [1] - 小米第二款车YU7上市3分钟大定20万辆 18小时锁单24.8万辆 [2] - 零跑汽车7月全系交付50129台 同比增长126% 首次突破5万台大关 [2] - 零跑B01纯电轿车上市不到一周实现第10000台整车量产下线 售价8.98-11.98万元 [2] - 小鹏汽车7月交付36717台 同比增长229% 环比增长6% [2] - 小鹏MONA M03车型7月交付超15000台 累计交付超过15万台 [2] - 小鹏G7新车上市9分钟大定突破10000台 售价19.58万元起 [2] - 理想汽车7月交付30371台 同比下降40% 历史累计交付136.85万台 [5] - 极氪科技7月销量44193台 同比增长19.7% 环比增长2.7% [5] - 岚图汽车7月交付12135台 同比增长102% [5] - 阿维塔7月销量10062台 同比增长178% [5] - 智己汽车7月交付7027台 [5] 行业市场动态 - 乘联会推算7月狭义乘用车零售市场约185万台 同比增长7.6% 环比下降11.2% [5] - 新能源零售预计达101万台 渗透率提升至54.6% [5] - 理想汽车陷入纯电SUV碰撞测试争议 与重卡碰撞视频引发舆论关注 [5]
小米系列5:3nm玄戒O1来袭,怎么看小米芯片能力
2025-07-16 14:13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国产手机芯片行业 - **公司**:小米、联发科、高通、苹果、紫光展锐、海思、联心科技、中兴微、小库、敖捷科技、华为、英伟达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国产手机芯片发展情况 - **全球份额**:按去年出货量,前三名是联发科、高通和苹果,大陆有紫光展锐和海思,20年制裁前海思是Top3 [3] - **研发阶段**:10年以前国内主要是2004年成立的海思和2001年成立的紫光展锐;10年以后大方电信旗下联心科技、中兴微等有尝试,现还在做的有小米、海思、紫光展锐、敖捷科技,小库等已退出 [4][5][6] - **海思发展**:12年以前产品不太成功,12年以后加大投入,14年和17年产品取得较大成功,20年左右达世界顶尖水平 [7] 评价芯片的维度 - **量化硬件指标**:包括CPU核心、TPU能力、AI算力、通信能力等,如小米芯片CPU有配置技巧,TPU支持光线追踪等,AI算力从几T发展到几十T,通信能力体现为基带设计能力 [9][10] - **效能效比**:软硬件配合好,内存占用高也流畅不卡顿,反之则影响用户体验 [11] - **不同价格段位机型侧重**:高端机型看重先进指标,工具端机型在意性价比,海外客户对音乐、图像等效果有不同侧重 [12] 小米芯片情况 - **定位**:AP能力达高通骁龙旗舰设计水平,但通信能力需外挂联发科基带芯片,后续若自研BP有难度 [13][14][15] - **BP研发难度**:通信协议设计难、易受干扰,需支持多代通信协议,专利壁垒高,高通基带专利占比超30% [16][17] - **投入成本**:人员成本高,十年经验先进制程设计人员至少百万年薪;先进制程流片费几亿人民币一次,可能多次流片;使用EDA工具、购买第三方IP等也有费用 [21] 制裁风险 - **风险可控**:从技术合规性看,美国出口管制条件有晶片网数量规定,但并非绝对;国内有公司用相关工艺未受大影响;高通与小米是重要合作关系 [23][25][26] 海思发展历程及启示 - **布局完善**:芯片系列图谱涵盖手机、PC、车机、云端等,不同应用场景指标不同,但核心是性能、功耗、面积三个指标相互约束 [28][29] - **溢出效应**:技术底层走通有很强溢出效应,小米战略布局将受益于芯片设计能力,后续布局值得追踪 [30] 投资关注要点 - **短期**:关注5月22日发布会效果,芯片硬件指标参考第三方数据基本可知,核心看公司长期战略规划及是否有重要合作企业名单 [33][34] - **长期**:从芯片设计和技术服务本身看,关注是否购买第三方IP、国产ED工具使用情况;从终端业务看,关注公司基于芯片设计能力对终端业务的布局 [35] 小米业务战略 - **短期**:关注汽车销量及进展,目前受疫情影响订单有所下滑,若持续下滑可能影响2026年机车销量预测,但2025年影响不大 [38] - **中长期**:围绕高端化、全球化、技术硬核化三条战略主线,2027年汽车出海,技术硬核化落子包括AI,如4月30日开源端测约七十亿模型使股价涨约10% [39][40]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苹果AP已做出并搭载在产品上,但BP未做起来,对小米有参考意义 [18] - 汽车芯片设计中,性能不是最核心的,软件算法和工具链是核心,国内类似企业更多人员配备在软件工具链上 [32]
采访小米汽车,我们准备了这些问题
乱翻书· 2025-07-13 12:24
从手机到汽车的设计进化 - 小米汽车设计语言从手机时代的极简理性(黑白灰)转变为汽车领域的感性高饱和色彩(海湾蓝、霞光紫、宝石绿),用户群体从男性极客扩展到女性审美 [6] - 初版"Mi Look"放大到汽车的方案因"没有情感、没有购买欲"被推翻,最终选择经典跑车路线,车身比例强调1 45米超低高度 [6] - 设计决策机制将用户直觉置于优先,如"霞光紫"在四次调研中高居榜首,成为最受欢迎付费颜色 [6] - 产品定义从功能性价比转向情感价值,车身曲面语言和色彩选择受女性用户比例影响 [6][7] 非典型设计师的任命背景 - 李田原35岁被雷军任命为设计负责人,打破行业从欧洲挖资深设计师的惯例 [8] - 其背景包括主导宝马iX和i Vision Circular概念车设计,开创"原石切割"风格替代传统"火焰车身" [10] - 雷军的用人逻辑是寻找能长期陪伴公司成长的设计师,类比奔驰/宝马等品牌"铁打的设计总监"模式 [9] 小米汽车设计哲学 - SU7与YU7坚持设计DNA延续性,如"每一根线一一对应",同时为SUV品类重做下车体骨骼 [12] - 内饰核心是"接口"和"扩展性",借鉴消费电子思维实现"软件定义汽车"的硬件适配 [12] - 反行业潮流采用长车头设计,认为比例是美的基础,追求"形似神不似"的家族化表达 [11][12] - 设计关键词为"直觉",保留更多机械按键和传统互动方式以匹配用户习惯 [12] 中国设计话语权突破 - 中国电动车市场领先性带来设计优势,如文化基因、技术积累和本土市场理解 [36] - 行业存在"迷信洋设计师"现象,但本土设计师差距主要在缺乏验证过的设计方法论而非创意能力 [35] - 小米成功可能推动汽车设计语言从"德语/英语主导"转向融入中文思维 [37] - 高校合作旨在培养"全栈型设计师",解决国内设计人才流程断层的痛点 [39] 行业现象级产品影响 - SU7/YU7改变14亿人口大国对汽车的认知,从工具属性转向情感载体,类比福特野马1964年的文化影响 [3][4] - 科技公司跨界造车带来新视角:消费电子3-5年迭代周期与汽车10年耐用性需平衡 [31] - 设计目标不仅是满足功能需求(I Need),更创造用户渴望(I Want/I Desire)的情感价值 [3][6]
太夸张!雷军卖车15个月,小米汽车收入已超700亿
搜狐财经· 2025-07-12 10:20
交付表现 - 小米汽车在2024年4月3日开启首批交付后,仅用七个半月时间达成首个10万辆交付 [1] - 从10万到20万交付仅花费4个月,于2025年3月份实现 [1] - 上市15个月后累计交付达30万台,意味着从20万到30万台同样仅花费4个月 [3] 财务表现 - 小米汽车均价为23万元/台,15个月内通过卖车实现收入超过700亿元 [3] - 公司市值从去年4月的3800亿港元增长至1.5万亿港元,15个月内增长1.1万亿港元,增幅近300% [5] - 目前市值达1899.2亿美元,在全球车企市值排行榜上位列第三,仅次于特斯拉和丰田,超过比亚迪、法拉利等传统车企 [4][5] 产品与市场表现 - 目前仅依靠一款SU7车型就实现上述业绩 [7] - 新推出的SUV车型YU7市场反响更为火爆,预计交付量将超过SU7且售价更高 [7] - 若保持当前势头,下一个15个月汽车业务营收可能达到当前700亿元的3倍,即2000多亿元 [7] 产能挑战 - 公司原计划2025年交付35万辆,但当前产能已无法满足订单需求 [9] - YU7车型的等待提车时间已超过1年 [9] - 产能扩张面临建设周期长的挑战,需尽快解决"产能地狱"问题 [9]
苹果向下,小米向上
36氪· 2025-07-10 09:59
核心观点 - 苹果和小米在跨界造车领域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战略路径和结果,苹果的"泰坦计划"因目标过于激进和脱离产业规律而失败,小米则通过务实整合和生态协同成功突围 [1][3] - 苹果十年投入100亿美元未能量产,小米首期100亿元人民币便实现交付,资源投入精准度差异显著 [8] - 中国成熟的电动汽车产业生态为小米提供了供应链、政策和市场优势,而苹果面临美国本土供应链不完整和政策阻力 [9][11][12] 长期与短期的视野 - 苹果"泰坦计划"目标反复摇摆,从纯电动车型到L5级完全自动驾驶再到无方向盘设计,十年更换五任负责人,最终因技术瓶颈和量产难题失败 [4] - 苹果试图跳过产业自然演进阶段,直接以终极形态切入市场,违背汽车产业发展规律 [6] - 小米定位为汽车产业赋能者,不追求颠覆式创新,而是整合豪华品牌设计思路和行业领军企业技术方案,快速实现量产 [6] 产业生态与资源整合 - 小米利用中国成熟的电动汽车产业链,直接整合宁德时代电池、禾赛科技激光雷达等资源,从立项到量产仅用3年 [9][11] - 中国政策红利为小米提供购置补贴、牌照优惠等支持,而苹果面临美国严苛环保法规和传统车企游说阻力 [11][12] - 小米通过顺为资本投资100余家供应商,实现供应链深度绑定,苹果缺乏类似布局 [14] 人才与用户基础 - 小米从传统车企挖角技术骨干,快速补齐汽车工程短板,苹果团队以软件工程师为主,缺乏汽车行业经验 [14] - 小米3.8亿MIUI用户构成汽车业务种子用户,与电动汽车目标群体高度契合 [16] 产品与生态协同 - 小米SU7和YU7斩获近30万辆订单,实现手机、智能家居与汽车无缝互联,击中年轻消费者痛点 [1][6][8] - 苹果生态封闭性导致用户体验割裂,小米生态协同优势显著 [6][8] 挑战与隐忧 - SU7被指抄袭保时捷设计,自动驾驶事故引发信任危机,产能不足带来交付压力 [16]
流量顶流再次回归 小米YU7“爆单”雷军回应数据质疑
中国经营报· 2025-07-05 16:43
小米YU7市场表现与订单数据 - 小米YU7开售3分钟大定突破20万台,1小时突破28.9万台,18小时锁单量突破24万台,成为市场最火爆车型 [2] - YU7发布后市场热度与订单表现远超SU7同期 [2][10] - SU7转单数不足YU7总订单数的15% [5] - YU7用户平均年龄33岁,女性占比30%,苹果用户占比52.4%,较SU7高出4.4个百分点 [10] 定价策略与市场竞争 - YU7标准版、Pro版、Max版分别定价25.35万元、27.99万元、32.99万元,比SU7贵3万元左右,避免内部竞争 [9] - YU7配置接近Model Y但价格便宜1万元,续航更长、智能化配置更高 [9] - 发布会前5分钟敲定最终价格,采用"高配低价"策略撕开市场缺口 [7][8] - 定价策略成功制造价格低于预期的惊喜效应,避开与理想i6、乐道L60等家用SUV正面竞争 [9] 生产与交付挑战 - YU7锁定订单后最快58-61周交付,Pro版51-54周,Max版39-42周 [5] - 当前锁单量远超预期,公司正全力提升产能 [5] - 需通过亦庄工厂二期建设、供应链垂直整合将交付周期压缩至行业平均30周内 [3] 品牌建设与危机应对 - 从"被动危机处理"转向"主动价值塑造",需加强技术透明化建设 [3] - 联合第三方发布智能驾驶安全报告、电池防护技术白皮书以重建公众信任 [3] - 简化危机应对流程,将危机苗头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3] - 强调大定统计口径与行业惯例一致,定金犹豫期延长至7天是考虑试驾接待能力 [4] 产品测试与质量把控 - YU7测试规模很大,质量被放在头等位置 [5] - 每年参加冬测和夏测,从北京到上海完整测试两次 [5] - 公司深知造车会被百万网友严选,任何问题都会被放大一万倍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