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SU7
搜索文档
雷军财富激增151%登顶增长之王
搜狐财经· 2025-11-01 21:02
2025-10-31 02:40:16 作者:狼叫兽 2025年胡润百富榜正式揭晓,这是自1999年起胡润研究院连续第27年发布该榜单,财富统计截止时间为 2025年9月1日。 分析指出,雷军财富迅猛增长主要得益于小米集团在多个核心业务领域的强劲表现。首先是小米汽车的 迅速崛起,尤其是SU7车型市场反响热烈,短短数年已累计交付16万台,展现出强大的产品竞争力和品 牌号召力。在智能手机领域,小米持续推进全球化战略,全球出货量稳居前三,并成功切入高端市场, 品牌溢价能力显著提升。此外,小米在物联网设备方面的布局也取得突出成果,连接的智能设备数量已 突破6.55亿台,生态体系持续扩大,巩固了其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小米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以3260亿元人民币的财富位列榜单第五位,同时成为本年度财富 增长最多的企业家。其个人财富较上一年大幅增加1960亿元,增幅达151%。 榜单发布者在社交平台上表示,雷军堪称本年度的"增长之王"。据粗略估算,雷军的财富平均每秒钟增 加约6000元。有人调侃称,若地上掉落一万元,雷军弯腰捡拾耗时两秒,相当于损失了1.2万元,反而 得不偿失。 ...
小米汽车成立架构部 由雷军带队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10-29 13:23
行业的通行做法如架构部一类的职能多由二级部门或项目组承接,直接负责人一般为首席技术官或研发总监。此次提级,也意味着小米汽车对技术研发 工作的重视程度。 小米汽车创立于2021年,2024年推出首款产品。自创立起,小米汽车便选择自研高性能车的核心电机,帮助SU7达到零百加速2.78秒的动力表现,更推 动SU7 Ultra在纽伯格林赛道跑出优秀的圈速成绩。 据介绍,该部门将承担智能电动汽车下一代技术架构的战略规划职责。新成立的架构部已启动核心团队组建,其中原整车研发负责人崔强已转任架构 部,原电动力系统负责人王振锁接任。 近日,小米汽车宣布新一轮组织调整,新设架构部,为一级部门,直接向集团董事长雷军汇报工作。 ...
最高补贴1.5万元 小米汽车推出全系购置税补贴方案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4 14:17
公司动态 - 小米汽车于10月24日宣布推出全系购置税补贴方案 [1] - 补贴方案适用于在2025年11月30日24点前完成锁单但需延期至2026年交付的用户 [1] - 补贴旨在弥补因跨年交付可能导致的购置税优惠减少 [1] - 补贴将通过购车尾款直接减免,最高额度为1.5万元人民币 [1] - 补贴政策覆盖SU7、YU7、SU7 Ultra全系车型 [1] 市场表现 - 截至目前,小米汽车全系车型订单量超出公司预期 [1] - 公司推出补贴方案是考虑到部分车主对跨年交付影响购置税优惠的担忧 [1]
小米汽车副总裁辟谣SOS1秒接通宣传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3 11:08
小米汽车SOS功能争议 - 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辟谣称网传“小米汽车SOS 1秒接通 不含排队时间”内容完全失实 系采用AI技术生成造谣诋毁 公司从未在发布会或物料上有此宣传 已进行证据保全并追究法律责任 [1] - 2024年5月湖南一小米SU7车主反映车辆刹车失灵后 呼叫SOS急救系统遭遇长时间无人接听 一个半小时后才获本地道路救援 [2] - 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回应称SOS未接通因处于进线高峰期占线排队较多 同时表示SOS主要针对事故中伤员的医疗救援 由行业专业平台机构合作提供 其他用车场景服务由小米售后服务提供 [2] - 针对此前客服坐席紧缺问题 公司于4月紧急启动招聘 预计5月底在线客服接起率会大幅提升 [2] 小米汽车营销方式争议 - 小米汽车因“大字宣传 小字免责”的营销方式陷入舆论漩涡 [4] - 具体表现为宣布“城市辅助领航开始推送”时 小字注明“仅对部分用户开放” [4] - 充电桩宣传海报称“终身免费流量包” 小字注释则称“终身免费指在产品规划使用寿命8年内流量免费” [4]
前脚抵制黑公关,后脚就遭官媒回怼,雷军为何犯众怒?
搜狐财经· 2025-10-21 15:34
公司核心观点 - 公司因多起安全事故、争议性营销与失当公关陷入严重的信任危机 [3] - 公司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产品设计存在安全缺陷及企业沟通态度不当 [15] - 公司需通过补齐安全设计短板和重构透明沟通机制来重拾公众信任 [16] 安全事故 - 2025年3月29日安徽铜陵高速事故:小米SU7以97km/h时速开启NOA辅助驾驶撞上水泥桩,碰撞后车门无法打开且迅速起火,造成三人死亡 [6] - 公司回应称AEB不识别锥桶类障碍物,用户接管时间不足2秒,但国标要求的10秒接管预警时间未实现 [6] - 近期成都天府大道事故:车辆碰撞后起火、车窗无法砸破,公司选择长时间沉默,加剧舆论危机 [8] - 公司后续技术说明披露:成都事故中车辆18毫秒内48V电瓶断电导致电子门把手失效,47.8km/h的碰撞速度未达50km/h的自动解锁阈值 [15] 企业回应与舆论反应 - 公司创始人在公开演讲中呼吁“共同抵制网络水军和黑公关”,被公众批评为在实质安全问题未解决前转移焦点 [11] - 官媒发文批评企业不应将安全质疑与黑公关混为一谈,指出这是偷换概念和转移焦点 [14] - 舆论共识认为公众需要的是车门安全问题的答案,而非公关战宣言 [15]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向公司发出措辞严厉的《缺陷调查通知书》,限10日内提交技术报告 [15] 产品与技术缺陷 - SU7的纯视觉智驾方案在夜间识别距离有限 [15] - 电子门锁设计缺乏断电冗余考虑,与“安全优先”的造车理念相悖 [15] - 公司存在重营销轻研发的路径依赖问题,可能削弱研发投入动力 [15]
最危险的时刻!官媒痛批小米汽车,雷军怒斥黑公关
搜狐财经· 2025-10-21 07:18
安全事故与产品质疑 - 半年内小米SU7发生两起重大安全事故,其中10月13日SU7 Ultra碰撞后爆燃导致车主遇难且车门无法打开 [3][16] - 安徽高速事故引发对小米智驾技术的质疑,并导致公司召回11多万辆车 [15] - 事故后公司及创始人未对安全问题公开回应,与高调打击“黑公关”的行为形成对比 [3] 官方媒体批评与舆论压力 - 浙江省官媒钱江晚报批评公司不应将正常安全性质疑与黑公关混为一谈 [6] - 上海市背景的第一财经以尖锐标题直击产品安全问题 [7] - 山东省背景的经济观察报批评公司存在模式之祸(高级模仿与低价压制)、理念之祸(重颜值轻本质)和生态之祸(封闭供应链) [8] 公司应对策略与营销争议 - 公司法务部门2025年已完成对16465条舆情线索的法律评估,重点监测231个网络账号,并对92个恶意侵权账号提起民事诉讼 [6] - 公司宣传习惯性对标行业领先者(如手机对标苹果,汽车对标特斯拉、保时捷等),以及“大字吸睛、小字免责”的广告手法引发部分消费者信任瓦解 [13] - 创始人提出的“商业宗教”理念及过度依赖流量营销的模式,在负面事件发生时易遭流量反噬 [11][13] 当前处境与挑战 - 连续安全事故与官媒集中批评使公司置身于舆论风暴中心,面临最危险的时刻 [1][16] - 公司需反思在流量营销、产品本质安全及应对公众关切方面的策略 [11][16]
为何这么多机构、博主炮轰小米和雷军?因为小米不给车马费啊
搜狐财经· 2025-10-19 13:19
舆论环境分析 - 小米公司自进入汽车行业以来,长期处于舆论漩涡的中心,其相关事故受到的关注度远超其他品牌[1] - 近期部分媒体和博主对小米及雷军的批评尺度较大,舆论攻击激烈[3] - 有观点认为,如此强度的舆论攻击若针对其他企业可能致其难以生存,但小米公司不仅承受住压力,其汽车销量反而持续增长[3] 舆论攻击的潜在原因 - 小米汽车的成功,特别是SU7和YU7车型的市场热度,对现有行业竞争者构成压力,可能引发友商通过关联媒体和博主发起舆论战[5] - 小米公司在媒体关系投入上相对保守,据称发布会车马费等公关费用远低于行业惯例,导致部分媒体和博主因经济利益受损而产生不满[7] - 雷军个人具备强大的营销影响力,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第三方KOL的依赖,使得部分未能从小米获得可观收入的博主和媒体借机批评[8] 公司经营与市场表现 - 尽管面临舆论压力,小米公司在汽车、手机及大家电等多个业务板块均实现销量增长[10] - 资本市场对小米公司持积极看法,其市值达到1.2万亿,较造车前的水平增长约三到四倍[10] - 小米公司的市场表现甚至引官方媒体关注,新华财经曾发文呼吁理性呵护国产科技品牌成长[3]
小米和雷军,是时候换一套表达文本了
创业邦· 2025-10-19 09:05
文章核心观点 - 小米汽车SU7的成功使雷军个人IP达到顶峰,但当前舆论风向转变,过度人格化运营和情感化叙事导致品牌信任面临反噬风险 [5][6][7][9][11] - 小米的表达体系需从情感动员升级为理性说服,从个人英雄主义过渡到组织能力展示,以匹配其作为全球科技巨头的行业地位 [12][29][35][47][48] 从方法论到情绪价值:小米失去的硬核叙事 - 早期小米通过互联网思维改造制造业、社群运营、爆品战略和生态链投资等具有清晰逻辑和可复制性的方法论建立硬核叙事 [15][16] - 近期发布会方法论叙事减少,转为情感化表达和对标国际品牌,缺乏对战略选择、技术路径和产业判断的系统阐述 [19][20][21] - 用户从小米发布会中获得认知升级转变为被情绪调动,长期将导致审美疲劳和信任损耗 [17][18][22] 文案被玩坏:从金句到被玩梗 - 小米宣传文案如"地表最快"、"逆光之王"等因强调实验室数据而非实际表现,被网友模仿调侃为"小米字体大小对比法" [24][25] - "硬币式对比"等生活化场景卖点文案被大量恶搞和AI模仿,导致传播被提前消解,从主动传播变为被动解构 [24][26][27] - 当前表达体系与小米作为市值万亿、全球出货量前三的科技巨头地位不匹配,暴露表达体系空洞化 [28][29] 大众期待的错位:从励志偶像到企业家教父 - 大众对雷军的期待已从证明自己的挑战者转变为定义未来智能生态和展现产业洞察的行业领袖 [31][32][33][34] - 强者叙事需展现视野、格局和领导力,参考任正非对5G产业的判断和马斯克对可持续能源未来的阐述 [35][36][37] - 小米需从"困境叙事"转向"愿景叙事",从"我们有多难"转向"我们看到了什么" [38][46] 小米的组织表达困境 - 小米过度依赖雷军个人出镜,缺乏有辨识度的技术负责人发声,与苹果、特斯拉分散化的专业表达体系形成对比 [39][40][41][43] - 技术叙事通过雷军传达导致说服力损耗,用户记不住小米首席科学家、汽车技术负责人和生态链掌舵者 [44][45] - 建立技术团队的曝光机会和权威形象是增强技术路线清晰度和战略说服力的关键 [42][45][47]
小米和雷军,是时候换一套表达文本了
搜狐财经· 2025-10-17 19:24
舆论风向转变 - 2024年末小米汽车SU7的成功使公司创始人达到事业巅峰,但舆论风向随后开始转变 [2] - 2024年4月至10月期间,多起围绕小米汽车SU7的事故与功能争议叠加,导致公众情绪转向 [2] - 公司“过度人格化运营”的打法被消费者读懂并感到厌倦,舆论对“持续走心”的容忍度下降 [2] 发布会内容与叙事演变 - 早期小米发布会内容具有信息增量和知识密度,被视为中国商业史的活教材和创业者必修课 [3][5] - 近期发布会中,方法论叙事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情感化表达以及对苹果、特斯拉、保时捷和法拉利的持续对标与“致敬” [5] - 创始人花费大量时间讲述公司努力、克服的困难及梦想,但较少系统阐述战略选择背后的商业逻辑、技术路径和产业判断 [5] - 用户不再从小米发布会中获得认知升级,而是被情绪调动,长期将导致审美疲劳和信任损耗 [7] 营销文案与传播效果 - 小米发布会文案套路已被网友摸透并成为互联网造梗素材,例如“地表最快”、“逆光之王”等冲击性标题被指仅为“设计目标”或“实验室数据” [8] - “大字吹、小字藏”的表达方式被戏称为“小米字体大小对比法”,“硬币式对比”如“比硬币还薄”也被大量恶搞 [8][9] - 当用户能准确预测下一句内容,情感铺垫被提前消解,传播即告失效,发布会从主动传播变为被动解构 [9][10] 公司定位与公众期待变化 - 早期公司作为挑战者,其励志叙事和情感动员有效凝聚共识 [11] - 2025年小米已成为市值万亿、全球出货量前三的科技巨头,但仍在沿用弱者话语体系,导致定位与表达不匹配 [11] - 公众期待已从“励志偶像”升级为“行业领袖”,希望听到公司对未来十年的产业判断、技术路线图和战略时间表,而非反复强调努力与困难 [12][13] - 公司需要从“困境叙事”转向“愿景叙事”,从情感动员转向理性说服,展现视野、格局和领导力 [13] 组织表达体系的结构性问题 - 与苹果、特斯拉等公司由各业务负责人分别登台阐述专业内容不同,小米几乎所有重大发布均由创始人一人完成 [14][15] - 公司缺乏有辨识度的发声者,用户记不住首席科学家、汽车技术负责人或生态链掌舵者,导致技术叙事缺乏说服力 [15] - 所有技术故事需通过创始人传达,产生损耗和变形,分散化的表达体系能增强专业度并分散风险 [14][15]
小米,别让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变成最后一台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0-16 10:54
小米汽车的营销理念与产品定位 - 公司创始人强调造车理念为“最好看、最好开、最智能”,将智能电动汽车形容为“大号的手机加四个轮子” [2] - 公司产品定义的首要原则是“颜值是王道”,将车辆外观设计置于首位 [2] - 公司对汽车安全方面的讨论较少,其宣传重点在于设计美学与用户体验,例如对半隐藏式门把手的描述是“开门更优雅” [3][4] 行业对汽车本质的认知 - 行业观点认为,汽车的核心本质是安全地将人从A点送至B点的交通工具,智能化与外观设计等仅为“锦上添花” [4] - 行业强调汽车产品逻辑与手机等3C产品完全不同,汽车问题关乎生命安全,而手机问题可通过重启或换新解决 [4] - 行业指出,企业进入汽车领域需常怀敬畏心,不能纯粹以市场和销量为导向,必须具有安全红线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 小米汽车面临的安全事故与信任危机 - 公司车辆发生多起严重事故,包括“3·29铜陵小米SU7爆燃事故”和“10·13成都小米SU7燃爆事故”,导致人员伤亡 [4][5] - 事故后,公司创始人承认公众对小米汽车的期待和要求远超想象,并开始强调安全是前提和基础 [5] - 公司于2025年9月19日被动召回部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共计116,887辆,原因为其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在极端场景下可能存在识别或处置不足的风险 [5] 行业对产品测试与上市规范的看法 - 行业人士指出,不应将市场当作实验场,让用户充当实验员,而应在将产品推向用户前自身将实验做透、做好 [6] - 行业认为中国汽车工业在此方面有待规范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