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的一代
搜索文档
为什么昂撒世界“愤青”多?
虎嗅· 2025-07-31 16:43
幸福感趋势变化 - 传统U形幸福曲线(年轻时幸福、中年低谷、晚年反弹)的模式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幸福感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年轻人幸福感最低,老年人最高[3] - 过去10年,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爱尔兰六个盎格鲁文化圈国家,年轻人的生活满足感和幸福感出现大幅下降[3] - 2025年全球幸福报告指出,年轻人心理健康状况在过去10年的显著恶化主要是盎格鲁文化圈特有的现象[4] 盎格鲁文化圈年轻人负面情绪 - 过去15年,盎格鲁文化圈六国年轻成年人中定期经历“压力”和“愤怒”的比例显著上升[5] - 与之相比,欧洲大陆西部国家(如德国、法国、北欧国家)的年轻人报告压力和愤怒的比例基本保持稳定,未出现剧烈恶化[5] - 相关研究是将盎格鲁文化圈国家与文化、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相似的西方其他国家进行比较[7] 住房因素分析 - 过去30年,美国实际房价上涨85%,而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的实际房价涨幅均超过200%,远高于德国(32%)和西班牙(44%)的涨幅[8] - 自1995年以来,盎格鲁文化圈六国中25至34岁人群的住房拥有率下降了20到50个百分点[8] - 在盎格鲁文化圈国家,拥有住房被普遍视为“成功”和“成年”的关键里程碑,受到文化叙事、资产积累观念、情感依恋和代际压力等因素强化[11] - 许多欧洲大陆西部国家拥有成熟的“租房文化”,租房被视为完全正常且可接受的居住方式,社会对房屋所有权执念较低,并有严格的租金管制和租客保护法律[12] - 盎格鲁文化圈年轻人的不幸福感可能源于高房价现实与强烈文化期望(将拥有住房视为世俗成功核心标志)之间的剧烈冲突和脱节[13] 家庭结构与孤独感 - 2019年皮尤研究中心发现美国“单亲家庭儿童比例居世界首位”[14] - 英国《2022年家庭评估报告》指出,本世纪初出生的英国儿童中44%的童年并非在核心家庭中度过,而1970年出生儿童的比例仅为21%,英国单亲家庭比例高于几乎所有其他欧洲国家[14] - 全球幸福报告认为“独居者比与他人同住者幸福感低得多”,且“独自就餐的人数不断增加是美国幸福感下降的原因之一”[14][15] 福利制度差异 - 盎格鲁文化圈国家实行“自由主义福利模式”,福利金通常需经“需求测试”且金额较低,作为“最后的安全网”,失业福利金普遍较低[16][17] - 英国失业福利金是富裕国家中最低的之一,收入替代率(失业金占失业前工资的比例)甚至低于20%[17] - 欧洲大陆西部国家实行“保守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福利模式,提供更慷慨的社会保险和普遍福利,失业福利与过去缴费记录挂钩,提供更高比例的收入替代率[16][17] -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数据显示,在失业福利金的“净替代率”方面,许多欧洲大陆国家优于盎格鲁文化圈国家[18] - 福利制度差异直接影响年轻人在经济逆境中的承受能力和安全感,是影响两个地区年轻人幸福感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19] 综合影响与潜在风险 - 盎格鲁文化圈年轻人幸福感急剧降低的现象并非由单一原因造成,而是住房、孤独感、福利制度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0] - 有英国学者警告,盎格鲁世界可能因此产生“迷失的一代人”[22]
日本学历贬值30年:博士批量失业、大学生无奈啃老
商业洞察· 2025-06-02 12:47
核心观点 - 中国2024届毕业生数量达1222万创历史新高,但硕士/博士offer获取率仅44.4%,低于本科(45.4%)和大专(56.6%),学历贬值现象显著[1] - 日本9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后经历相似学历贬值历程,1992年大学生就业率拐点下跌至70.5%,产生"迷失的一代"群体[10][17] - 日本应对措施如研究生扩招、劳务派遣法修订等未能解决根本问题,产业升级停滞导致高学历人才过剩[21][25][35] - 当前日本就业率回升至98.1%主因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少子化),非经济结构改善[31][33] 日本学历贬值历程 泡沫经济时期(80年代) - 大学生被称为"金蛋",男生平均获3份offer,名校生工资达社会平均3倍[6] - 补习产业爆发式增长,1985年市场规模超1.2万亿日元,机构数量超2万家[6][7] - 企业招聘福利包括免费公寓、搬家费报销,三菱汽车甚至赠送入职汽车[5][6] 泡沫破裂期(90年代) - 1990年股市暴跌39%蒸发270万亿日元,1992年企业利润降20%倒闭超1万家[10] - 1967-1976年婴儿潮毕业生遭遇就业寒冬,投100份简历无果现象普遍[10][11] - 1995年80.3万毕业生就业率跌破70%,考研人数激增但3年后就业率降至55.8%[16] 应对措施与后果 - 研究生扩招计划使硕博在校生10年增长1.1倍至20.5万,但博士就业率降至58.4%[21][22] - 1999年修订《派遣劳动法》后非正式雇佣比例从1984年17%飙升至2003年34.6%[25][29] - 1997-2003年15-24岁啃老族激增5倍达40万人,形成社会现象[16][17] 中日对比与深层原因 数据对比 - 中国2024届毕业生数量(1222万)已接近日本预测的2038年峰值(1445万)[1][2] - 日本当前大学生起薪22.6万日元(约1.059万人民币)同比增4.01%,但90年代初中毕业生薪资涨幅反超大学生2万日元[23][31] 结构性矛盾 - 产业升级滞后导致高学历人才无法转化为生产力,PC/移动互联网/AI领域接连失利[35] - 金融机构持续输血"僵尸企业"挤占创新资源,中小企业活力被抑制[35] - 劳务派遣制度使30%薪资差距固化,错过校招窗口者终身难获正式岗位[26][29] 人口结构影响 - 2024年日本死亡161万vs出生72万,劳动力缺口使就业率被动回升至98.1%[32][33] - 1971-1982年出生的"迷失的一代"成为代际更替牺牲品,约40%终身陷非正式雇佣[17][29]
学历贬值时代
投资界· 2025-05-30 15:46
学历贬值现象 - 2024年中国应届大学生数量达1222万创历史新高 形成史上最大求职潮 [4] - 2024届硕士博士毕业生offer获取率仅44.4% 同比下降12.3% 首次低于本科生(45.4%)和大专生(56.6%) [4] - 银河证券预测大学生毕业人数将持续增长至2038年达1445万峰值 [4] 日本历史参照 - 80年代日本企业为争夺大学生提供入职送汽车等超额福利 东京大学毕业生薪资达社会平均3倍 [6][7] - 1990年日本股市暴跌39% 市值蒸发270万亿日元 1992年全行业利润下降20% 企业倒闭超1万家 [7] - 1992年日本大学生就业率拐点从80%持续下跌 1995年首次跌破70%至67.1% [7][9] 政策应对与后果 - 日本1991年启动"研究生倍增计划" 硕博在校生规模2000年达205311人 较1991年增长1.1倍 但同期博士就业率从66.33%降至58.4% [15] - 1999年修订《派遣劳动法》后非正式雇佣暴增 2003年占比达34.6% 较1984年翻倍 派遣工薪资比正式员工低30%-50% [16][17][21] - 政策宽松导致"水博"现象 部分企业认为高学历者缺乏实践能力 1995-1999年大学生月薪仅增3000日元 低于初中生2.3万日元涨幅 [15] 产业结构问题 - 日本错失PC/移动互联网/新能源/AI产业升级 金融机构对"僵尸企业"输血挤占创新资源 [24][25] - 2024年日本大学生就业率回升至98.1% 主因人口结构变化(年死亡161万vs出生72万)而非经济改善 [23][24] - 池田信夫指出日本缺乏"破坏性创新" 过度保护存量导致产业升级失败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