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考公热
icon
搜索文档
2026年国考招录年龄放宽 报名人数创新高
中国青年报· 2025-10-24 21:29
2026年国考报名总体情况 - 2026年国考招录规模为38119人,涉及20714个职位 [1] - 截至报名结束,总报名人数达3515251人,较去年同期增加近26万人,创历史新高 [1] - 共有3207060人通过审核,平均竞争比为92:1 [1] 各系统招录与竞争情况 - 税务系统招录25004人,占总招录人数的65.6%,报名2362629人,竞争比94.49:1 [2][6] - 铁路公安局竞争最为激烈,竞争比达150.54:1,统计局次之,为155.5:1 [2] - 中国人民银行招录2780人,报名149220人,竞争比53.68:1,金融监管局竞争比为52.56:1 [2] 各地区招录与竞争情况 - 北京地区竞争最激烈,招录1434人,报名237376人,竞争比165.53:1 [6] - 宁夏、西藏、贵州竞争比均超过130:1,分别为134.94:1、134.04:1和132.36:1 [6] - 陕西招录196人,报名112843人,竞争比117.42:1 [6] 国考政策调整:年龄限制放宽 - 报考者年龄上限普遍放宽至38周岁,2026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放宽至43周岁以下,较以往规定均放宽3岁 [2] - 此举措被视为与延迟退休改革相适应,是制度优化而非普惠性扩招 [3] - 上海、四川、山东等多地已在公职类考试中探索放宽年龄限制 [4] 政策调整的背景与影响 - 调整适应了劳动者受教育年限延长、终身教育趋势以及教育和工作交替进行的社会经济发展变化 [3] - 放宽年龄限制有助于为特殊岗位和特定人才提供更广选拔面,具有风向标意义,体现了公务员制度的灵活性 [4] - 专家期待此举产生示范效应,推动就业市场跳出“唯年龄论”,避免人才浪费 [5] 招录趋势与岗位需求分析 - 国考招录人数从2019年的1.45万增至2026年的3.81万,但2026年招录人数比上年减少约1600人,增长幅度已放缓 [5] - 税务系统扩招主因是80年代初大规模招录人员集中退休产生空缺,以及税收监管升级和数字化转型增加了专业人才需求 [6] - 截至报名结束,仍有89个职位无人报考,占总职位数的0.4% [7]
日本学历贬值30年:博士批量失业、大学生无奈啃老
商业洞察· 2025-06-02 12:47
核心观点 - 中国2024届毕业生数量达1222万创历史新高,但硕士/博士offer获取率仅44.4%,低于本科(45.4%)和大专(56.6%),学历贬值现象显著[1] - 日本9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后经历相似学历贬值历程,1992年大学生就业率拐点下跌至70.5%,产生"迷失的一代"群体[10][17] - 日本应对措施如研究生扩招、劳务派遣法修订等未能解决根本问题,产业升级停滞导致高学历人才过剩[21][25][35] - 当前日本就业率回升至98.1%主因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少子化),非经济结构改善[31][33] 日本学历贬值历程 泡沫经济时期(80年代) - 大学生被称为"金蛋",男生平均获3份offer,名校生工资达社会平均3倍[6] - 补习产业爆发式增长,1985年市场规模超1.2万亿日元,机构数量超2万家[6][7] - 企业招聘福利包括免费公寓、搬家费报销,三菱汽车甚至赠送入职汽车[5][6] 泡沫破裂期(90年代) - 1990年股市暴跌39%蒸发270万亿日元,1992年企业利润降20%倒闭超1万家[10] - 1967-1976年婴儿潮毕业生遭遇就业寒冬,投100份简历无果现象普遍[10][11] - 1995年80.3万毕业生就业率跌破70%,考研人数激增但3年后就业率降至55.8%[16] 应对措施与后果 - 研究生扩招计划使硕博在校生10年增长1.1倍至20.5万,但博士就业率降至58.4%[21][22] - 1999年修订《派遣劳动法》后非正式雇佣比例从1984年17%飙升至2003年34.6%[25][29] - 1997-2003年15-24岁啃老族激增5倍达40万人,形成社会现象[16][17] 中日对比与深层原因 数据对比 - 中国2024届毕业生数量(1222万)已接近日本预测的2038年峰值(1445万)[1][2] - 日本当前大学生起薪22.6万日元(约1.059万人民币)同比增4.01%,但90年代初中毕业生薪资涨幅反超大学生2万日元[23][31] 结构性矛盾 - 产业升级滞后导致高学历人才无法转化为生产力,PC/移动互联网/AI领域接连失利[35] - 金融机构持续输血"僵尸企业"挤占创新资源,中小企业活力被抑制[35] - 劳务派遣制度使30%薪资差距固化,错过校招窗口者终身难获正式岗位[26][29] 人口结构影响 - 2024年日本死亡161万vs出生72万,劳动力缺口使就业率被动回升至98.1%[32][33] - 1971-1982年出生的"迷失的一代"成为代际更替牺牲品,约40%终身陷非正式雇佣[17][29]
日本学历贬值30年:博士批量失业、大学生无奈啃老
凤凰网财经· 2025-05-29 19:45
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分析日本"学历贬值"的历史经验,揭示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深层原因与潜在风险 [4][21] - 学历贬值本质是产业升级滞后导致的高等教育人才供需失衡,需通过创造增量经济而非政策调控解决 [21] 日本学历贬值发展历程 经济繁荣期(1980年代) - 日本企业争抢大学生:三菱汽车推出"入职送车"福利,名校毕业生薪资达社会平均3倍 [6] - 补习产业爆发:1985年课外补习市场规模突破1.2万亿日元,学习塾超2万家 [6] 泡沫破裂期(1990年代) - 经济指标恶化:1990年股市暴跌39%蒸发270万亿日元,1992年企业利润下降20%倒闭超1万家 [8] - 就业率断崖下跌:大学生就业率从1992年80%持续降至55.8%,博士就业率从66.33%降至58.4% [8][13] - 非正式雇佣扩张:2003年非正式雇佣比例达34.6%,较1984年翻倍,2014年攀升至40.5% [19] 政策应对与后果 教育扩招政策 - 研究生倍增计划使硕博士在校生从1991年98650人激增至2000年205311人 [13] - 教育质量下滑:允许2年研究经历者直博,师生比失衡催生"水硕""水博"现象 [15] 劳动力市场改革 - 1999年修订《派遣劳动法》后,非正式就业人口首年暴增50万 [16] - 派遣工薪资比正式员工低30%-50%,1995-1999年大学生月薪仅微增3000日元 [15][16] 产业结构问题 - 创新动能不足:错失PC、移动互联网、新能源等产业升级机会 [21] - 资源错配:金融机构持续输血"僵尸企业"挤占新兴产业资源 [21] - 中小企业萎缩:1992年全行业企业利润下降20%形成恶性循环 [8][21] 当前市场表现 - 日本2024年应届生就业率98.1%创新高,起薪22.6万日元/月(同比+4.01%) [20] - 人口结构变化:2024年死亡161万(历史峰值)vs出生72万(124年最低)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