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蛋白技术
搜索文档
2025年全球及中国重组蛋白行业政策、产业链、市场规模、重点企业及趋势研判:政策利好推动行业发展,重组蛋白国产替代进程加速[图]
产业信息网· 2025-10-31 09:20
行业概述与定义 - 重组蛋白是运用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等技术获得的具有特定功能和活性的蛋白质,是生物药、细胞免疫治疗及诊断试剂研发生产不可或缺的关键生物试剂 [4] - 按功能可分为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和趋化性细胞因子等类别 [4] - 主要表达系统包括大肠杆菌表达系统、酵母表达系统、昆虫细胞表达系统和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不同系统影响下游处理过程、目标蛋白表达量和定位 [6] 行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 中国重组蛋白行业发展经历了1970-1990年的起步阶段、1990-2000年的快速发展阶段以及2000年至今的转型升级阶段 [8] - 进入21世纪,重组蛋白技术与细胞工程技术、合成生物学结合,催生出CAR-T、生物印迹等新一代生物治疗产品 [9] - 全球重组蛋白行业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70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18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1.4%,预计2025年将达208亿美元 [13] - 中国重组蛋白行业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51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7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0.34% [15] 行业驱动因素与优势 - 得益于国家产业政策的持续支持与引导,国内企业在技术研发、生产工艺与质量控制等领域取得显著突破,国产化进程加速 [1] - 相较于传统小分子化学药物,重组蛋白药物具有治疗效果显著、靶向性强、毒副作用低等独特优势,在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治疗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1] - 生物制药产业整体蓬勃发展及后疫情时代市场需求持续释放,推动行业保持强劲增长 [15] - 创新药研发投入持续加大、精准医疗需求日益增长以及下游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为行业未来稳健增长提供动力 [15] 产业链结构 - 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及设备,包括生物原材料及原辅料、生产设备、包装材料及耗材等 [10] - 产业链中游为重组蛋白产品,包括标记蛋白、非标记蛋白、哺乳动物细胞表达蛋白等 [10] - 产业链下游客户分为以科研为导向的科研机构或高校实验室,以及工业用户(制药企业、疫苗生产企业、诊断试剂生产商) [10] 市场竞争格局 - 全球市场由辉瑞、罗氏、诺华等大型跨国制药企业主导 [16] - 中国市场涌现出以丽珠集团、中源协和、诺唯赞、百普赛斯、义翘神州等为代表的一批本土企业 [16] - 百普赛斯2025年上半年重组蛋白业务营业收入为3.19亿元,同比增长25.59% [17] - 义翘神州2025年上半年重组蛋白业务营业收入为1.46亿元,同比增长9.77%,生产和销售的现货产品种类超过77000种 [17] 未来发展趋势 - 高端化:研发重点转向攻克具有复杂结构、特殊修饰及高难度表达体系的高价值蛋白,行业竞争聚焦于产品活性、纯度与批间一致性 [18] - 智能化: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将深度渗透于靶点选择、蛋白质结构预测与理性设计环节,构建智能生物反应与纯化平台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优化与精准调控 [19] - 全球化:中国企业将更积极参与全球竞争,构建符合国际最高标准的质控体系与注册申报能力,竞争维度从成本优势转向以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和品牌信誉为核心的综合实力比拼 [21] 政策环境 -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技术创新与市场扩展,包括资金支持、加快药品审批流程、引导市场规范化等 [9] - 2023年12月,吉林省提出重点开展工业化大规模高密度发酵技术、高纯度重组蛋白药物分离纯化技术等研究 [9] - 2025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提出推动生物医药领域有序开放,支持外资企业参与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 [9]
近岸蛋白: 民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苏州近岸蛋白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半年度持续督导跟踪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9-06 00:13
持续督导工作情况 - 保荐机构已建立健全持续督导工作计划并有效执行 [1] - 保荐机构与公司签订承销及保荐协议明确持续督导期间权利义务并报备交易所 [1] - 通过日常沟通、定期回访、现场检查等方式开展持续督导工作 [1] - 督导公司及其董监高遵守法律法规并履行各项承诺 [1][2] - 督促公司严格执行公司治理制度和内控制度 [1][2] - 审阅信息披露文件确保无虚假记载或重大遗漏 [2] - 对信息披露文件进行事前审阅并持续监督规范披露 [2] - 未发现公司存在需保荐机构公开发声明的违法违规事项 [1][2]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7209.46万元同比增长20.85% [3][5]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422.36万元 [3][5]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2668.47万元 [3][5]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408.35万元同比下滑160.45% [5] - 总资产21.98亿元较上年度末下降0.88% [5]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36.21%同比下降1.36个百分点 [15] 核心竞争力 - 拥有7大综合性技术平台和23项核心技术 [5][8] - 关键技术覆盖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核心领域 [8] - 建立从研发到规模化生产的完整体系 [8][9] - 新获发明专利5项累计发明专利达38项 [9][16] - 具备2000L规模发酵和纯化生产能力 [12] - 通过ISO9001、ISO13485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14] - 创始人朱化星博士为重组蛋白质领域专家深耕行业30余年 [15] 研发进展 -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2610.20万元均为费用化支出 [15] - 累计获得发明专利38项实用新型专利22项软件著作权18项 [16] - 新增发明专利申请8项获得5项 [16] - 研发聚焦mRNA疫苗原料、诊断原料、细胞因子等方向 [9][11] 风险因素 - 业绩亏损因布局新兴业务及海内外拓展致费用增加 [3][4] - 行业技术迭代可能对市场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 [5] - 核心技术泄密或技术人才流失风险 [5] - 市场竞争加剧进口品牌占据较高份额 [6] - 存货种类多余额大且产销率处于较低水平 [6] - mRNA药物商业化进程存在不确定性 [7] - 行业监管政策调整及集采政策影响市场 [7] - 宏观经济增长放缓及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 [8] 募集资金使用 - 实际募集资金17.42亿元 [17] - 累计投入募集资金4.29亿元 [17] - 募集资金余额14.04亿元其中7.44亿元购买大额存单 [17] - 募集资金使用符合监管规定无违规情形 [17] 其他重大事项 - 控股股东、董监高及核心技术人员所持股份无质押冻结 [18] - 报告期内未发生重大违规事项 [4]
近岸蛋白: 民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苏州近岸蛋白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持续督导跟踪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5-19 17:38
持续督导工作情况 - 保荐机构已建立健全持续督导工作计划并有效执行 [1] - 保荐机构与公司签订承销及保荐协议明确持续督导期间权利义务并报备交易所 [1] - 通过日常沟通、定期回访、现场检查等方式开展持续督导工作 [1] - 督导公司遵守法律法规及业务规则履行各项承诺 [4] - 督导公司建立健全并有效执行公司治理制度和内控制度 [4] - 督导公司执行信息披露制度审阅披露文件确保无虚假记载 [4] - 对信息披露文件进行事前审阅未发现不规范情形 [4] - 公司股东杭州畅遂和淄博璟丽违规减持未提前披露已回购股份并道歉 [2]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1.28亿元同比下降16.73% [1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5441.63万元同比下降523.68% [1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非净利润-7174.86万元 [11] - 营业利润-5308.01万元同比下降较大 [5] - 基本每股收益-0.78元/股同比下降533.33% [11]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2.53%减少3.12个百分点 [11] - 业绩下滑主要受宏观经济、市场需求变化及行业周期性调整影响 [5][11] 研发投入与进展 - 2024年研发投入4992.29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39.14%较上年增长9.9个百分点 [19] - 截至2024年底获得发明专利32项实用新型专利22项软件著作权18项其他知识产权44项 [20] - 2024年新增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项其他知识产权2项 [20] - 公司拥有23项核心技术形成7大综合性技术平台 [12][13] 核心竞争力 - 技术优势体现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等多学科核心领域 [12] - 具备mRNA疫苗原料酶、诊断原料规模化生产能力可为客户提供稳定供应 [12] - 全流程应用解决方案整合优势覆盖抗体药、细胞与基因治疗、RNA疫苗药物等多个环节 [14][15] - 生产质量优势实现2000L规模发酵和纯化通过ISO9001、ISO13485等质量体系认证 [16][17][18] - 人才优势拥有多学科研发团队创始人朱化星博士为重组蛋白质领域专家 [19] 募集资金使用 - 实际募集资金金额17.42亿元 [21] - 截至2024年底累计投入募集资金3.86亿元累计收到利息收入7342.33万元 [21] - 募集资金余额14.30亿元其中购买可转让大额存单9.52亿元专用账户余额4.76亿元 [21] - 募集资金存放和使用符合监管要求不存在违规使用情形 [22] 行业与经营风险 - 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风险受行业需求波动、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 [5][6] - 核心竞争力风险包括技术泄密、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等 [6][7] - 经营风险涉及业务拓展难度、进口品牌竞争加剧等 [7][8] - 财务风险包括存货跌价减值、研发销售费用占比高等 [8][9] - 行业风险包括mRNA行业发展不成熟、监管政策变化等 [9][10] - 宏观环境风险包括生物医药行业增速放缓、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等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