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钠锂并行
icon
搜索文档
电池的任督二脉,被钠打通了
投资界· 2025-04-25 15:03
以下文章来源于远川研究所 ,作者罗松松 远川研究所 . 刻画这个时代 但现实告诉我们,动力电池没有绝对的"完美",这并非技术桎梏,而是材料特性、物理 化学规律与工程实现之间的天然矛盾。 从能量密度与安全性的博弈,到成本控制与低温性能的取舍,每一项技术突破都伴随着 权衡与妥协。 动力电池也迎来了自己的"多核时代"。 作者 | 罗松松 编辑 | 熊宇翔 来源 | 远川研究所 (ID:YuanChuanInstitution) 1 9 91年,当索尼将钴酸锂与石墨组成的小电池装入摄像机时,锂电池商业化的历史大幕 就此拉开。 此后十几年,锂电池和消费电子行业比翼齐飞,直到2008年,当特斯拉将装有6831颗钴 酸锂电池的Roa dst e r推向市场并且大获成功后,原本作为便携式能源的锂电池又被赋予 了一个全新的历史使命:整车动力核心。 发明钴酸锂的J o h n Goode nou g h当初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发明竟然意外开启了一场前 所未有的电动车革命,也让动力电池行业此后走出了一条"性能暴力拉升,成本急剧下 探"的摩尔曲线。 陡峭的曲线让电动车从奢侈品降格为日用品,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这种平权化的背后 是动力 ...
电池的任督二脉,被钠打通了
远川研究所· 2025-04-22 20:04
锂电池发展历程 - 1991年索尼首次将钴酸锂与石墨组成的小电池商业化应用于摄像机[1] - 2008年特斯拉Roadster采用6831颗钴酸锂电池推动锂电池成为整车动力核心[1] - 行业技术路线从钴酸锂迭代至磷酸铁锂/三元锂/钠电池/固态电池,形态从18650小圆柱升级到4680大圆柱[1] - 动力电池发展呈现"性能暴力拉升,成本急剧下探"的摩尔曲线特征[1] 电池技术特性与挑战 - 电池性能存在"跷跷板效应":能量密度/安全性/成本/低温性能等指标难以同时优化[3][5] - 特斯拉Roadster选择钴酸锂牺牲了成本/安全性/循环寿命以换取能量密度优势[5] - 高镍正极提升能量密度但降低热稳定性,硅基负极影响快充性能,薄隔膜增加短路风险[5] - 磷酸铁锂材料稳定且低成本但能量密度天花板低于三元锂,低温性能较差[5] 低温性能痛点与市场影响 - -20℃环境下纯电车续航达成率普遍不足50%,导致东三省新能源渗透率不足50%[6] - 低温下电解液粘度增加使锂离子传输效率大幅下降[8] - 解决低温性能被视作打通新能源车渗透率"最后一公里"的关键[6] 钠电池技术突破 - 宁德时代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实现160Wh/kg能量密度,-20℃放电保持率超90%[10] - 钠资源储量是锂的420倍,供应链不受地缘政治影响[11] - 最新"钠新电池"能量密度达175Wh/kg,-40℃能量保持率90%,循环寿命10000次[11] - 钠电池可支持500公里纯电续航,解决重卡在-40℃的启动难题[11] 多材料体系融合创新 - AB电池系统通过钠锂混搭实现性能互补,使车辆在-40℃环境下正常放电[13] - 骁遥双核电池采用主能量区+增程能量区设计,集成不同化学体系电芯[14] - "钠+磷酸铁锂自生成负极"方案实现700公里续航并解决低温痛点[15] - "铁-铁"双核方案支持12C快充倍率与超1000公里续航[15] 行业发展趋势 - 电池研发从"参数内卷"转向"场景深耕",注重用户需求而非绝对技术领先[18] - 多核架构技术未来将扩展至商用车/电船/飞机等领域,可能加速固态电池落地[16] - 行业需建立系统思维以实现双碳目标与用户体验的双赢[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