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治理
搜索文档
“大河对话”会江城:解码长江治理武汉实践,共探江河共生之道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9 18:36
全球水治理与“大河对话”平台 - 2025年“大河对话”论坛在武汉举行,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参与,探讨将文明传承融入水安全与高质量发展的议题 [1] - 论坛以长江治理实践为样本,旨在推动世界大河文明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注脚 [1]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指出,全球水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保护大河需要投入更多资源以保护人类未来发展 [5] 长江治理成效与战略转型 - 长江治理战略从“开发优先”转向“生态优先”,2016年首次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2] - 长江干流水质实现历史性转折,连续5年保持Ⅱ类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从2016年的82.3%跃升至超98% [2] - 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回升至1249头,较2017年增长23.4% [2] - 三峡集团在长江大保护中累计投资超1200亿元,覆盖沿江11省市,通过“以鱼护水”模式放流珍稀鱼类超3000万尾 [3] 武汉的治理实践与生态成果 - 2024年长江武汉段及重点支流水质优良率达到100%,劣Ⅴ类湖泊自2021年起连续四年“清零” [3] - 东湖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Ⅲ类,水下森林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 [3] - 武汉推动“水-生态-经济”协同发展,实施“江豚回归江城”计划,形成三个稳定江豚种群 [3] 水利工程与科技创新应用 - 三峡工程建成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年均发电量约3000亿度,满足超3亿人用电需求 [3] - 三峡工程梯级水库群累计拦洪近70次,拦蓄洪水超2200亿立方米 [3] - 武汉应用数字孪生技术提升防洪、供水和生态调控精准性,数字孪生汉江在2024年洪水防御中发挥关键“四预”功能 [6][7] - 武汉首创污水处理“靶向技术”,成功解决汤逊湖水污染难题,并建成水生哺乳动物声影像实时监测预警系统保护江豚 [7] 绿色产业发展与经济贡献 - 长江经济带贡献全国超45%的GDP [4] - 武汉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82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家,单位GDP碳排放强度较“十三五”末下降17.7% [4] - 武汉绿色环保产业完成营业收入超1000亿元,东湖高新区“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规模超5000亿元 [4] 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 - 武汉筹建长江文化主题博物馆,作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项 目,推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8] - 2025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正式发布,覆盖13个省(区、市),创新文旅融合模式 [8] - 武汉拥有121家博物馆(含6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及9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通过举办长江文化艺术季等举措实现文化创造性转化 [8] 全球水安全挑战与协同管理 - 气候变化与土地植被变化威胁河流系统安全,近100年气候变化加剧,洪涝、干旱等极端天气增多 [6] - 实现河流治理目标需从国家层级综合考量,关联土地、农业、城市发展、工业等多维度 [6] - 数字孪生技术在法国、日本等国被应用于监测水厂设备运行、改善服务及洪灾预警 [6]
新华时评:为全球江河治理提供更多“长江经验”
新华社· 2025-09-28 13:29
长江治理的历史性成就 - 实现了从大开发到大保护的历史性转变,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 [2] - 形成了系统化、全域化治理思路,跨越要素界限、区域界限,实现科技赋能、法治护航 [2] - 摆脱了传统流域治理中的孤立和零散,转向全方位、全链条的系统性治理 [2] 流域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 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形成多个世界级产业集群 [3] - 实现沿江11省市重点产业有机互融,打造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的对外开放走廊 [3] - 打破“先污染后治理”窠臼,使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从“二元对立”变为“辩证统一” [3] 长江文化保护与传承 - 通过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多元融合,培育全新江河文明形态 [3] -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如火如荼,传统文化从“活”到“火”,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3] - 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长江文化取得重要成果 [3] 全球江河治理的借鉴意义 - 为应对大河流域环境复杂性、多样性、跨界性提供了新的参考 [2] - 为全球江河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阐释了基于共享和尊重的东方治水智慧 [1] - 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经济发展借鉴,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的具象化体现 [3]
为全球江河治理提供更多“长江经验”
新华社· 2025-09-27 09:45
新时代长江治理的历史性成就 - 长江生态环境实现历史性转变,从大开发转向大保护[2] - 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1] - 今日长江两岸生态向好、发展向新、民生改善、文化繁荣[1] 长江治理的科学方略与系统实践 - 治理思路实现系统化、全域化,跨越要素和区域界限[2] - 具体措施包括岸线整治、排污口溯源、污水治理和长江"十年禁渔"[2] - 长江保护法全面实施,实现跨省域跨部门协作,科技赋能与法治护航[2] 流域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破"先污染后治理"窠臼[3] - 建成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形成多个世界级产业集群[3] - 实现沿江11省市重点产业有机互融,打造对外开放走廊[3] 长江文化保护与传承 - 通过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多元融合[3] -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如火如荼,传统文化从"活"到"火"[3] - 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实现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3] 长江治理的世界意义 - 为全球江河治理提供宝贵经验与独特贡献[1] - 为世界大河文明和治理经验交流互鉴提供新方案[3] -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中国实践正在从长江走向世界[4]
《碧水奔腾万里情——新时代长江治理的成就启示与世界意义》智库报告引发热议
新华社· 2025-09-27 00:13
报告核心观点 -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发布报告,总结新时代中国长江治理方略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方面取得历史性成就,为世界江河治理提供可参考、可借鉴、可复制的示范路径 [1] - 以系列重要论述为引领,过去10多年形成内涵丰富、系统完善的治江方略,持续推动长江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1] 治理方略内涵 - 治江方略坚持生态优先、坚持辩证统一、坚持区域协同、坚持共建共享、坚持传承发展,将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概括 [2] - 治江方略凝结对国情水情的深刻洞察和战略考量,回答了关于长江保护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2] 治理成效 - 长江经济带在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文化传承、江河安澜等方面呈现巨大变化,证明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 - 指引长江生态保护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展现出碧水东流、产业蓬勃、文化繁荣、群众幸福的新画卷 [1] 文化传承与发展 - 沿江各地持续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促进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有机融合,实现长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3] - 长江文化是长江流域人民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现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浸润人们精神世界 [3] 世界意义与影响 - 新时代长江治理的卓有成效探索为人类治理保护大江大河、实现发展方式转型升级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 - 治理实践打破“发展还是保护”二选一的窠臼,背后凝聚东方哲学智慧,为世界江河治理提供有益参考 [3] - 面对全球气温上升、用水需求增加等挑战,中国有效治理长江的实践经验带来重要启迪,可转化为可推广的全球方案 [3]
碧水新颜启迪江河之治——智库报告解析新时代长江治理
新华社· 2025-09-26 22:32
长江治理历史性成就 - 生态保护发生转折性变化 长江流域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从2016年82.3%提升至目前超98% 干线连续五年保持Ⅱ类水质 江豚种群数量实现历史性止跌回升[7] - 形成电子信息 高端装备 汽车 家电 纺织服装五大世界级产业集群 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40亿吨 稳居世界内河第一位[7] - 构建空天地一体监测体系 沿线约5万个雨水情监测预报站点全自动化实时监测 筑牢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线[10] 科学治江方略体系 - 坚持生态优先 将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 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治理 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理念[13] - 坚持辩证统一 运用全局视角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等五大关系 统筹发展和安全[14] - 坚持区域协同 通过纵向统筹管理和横向区域协同 形成全流域一体化发展格局[14] 文化保护与民生改善 - 系统性保护长江文化 形成主轴引领 七大文化片区联动的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8] - 依托丰富水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致富 实现人水相依的和谐发展[10] - 通过生态改善带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 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15] 世界意义与全球价值 - 为全球大江大河治理提供新样板 推动治理从治标向治本转变 确保治理有效率 成果可持续[19] - 为全球绿色转型注入新动力 超越工业文明掠夺性发展 转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20] - 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提供新参考 避免"先污染后治理"老路 展现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22] - 通过大河文明对话研讨会等活动 推动世界江河文明交流互鉴 上升到文化和哲学高度[23]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发布《碧水奔腾万里情——新时代长江治理的成就启示与世界意义》智库报告
新华社· 2025-09-26 10:52
报告核心观点 - 报告系统阐释了新时代长江治理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科学方略和全球意义 [1] - 报告指出长江治理形成碧水浩荡东流、产业蓬勃发展、文化繁荣昌盛、群众幸福安康的美好局面 [1] - 报告认为新时代长江治理实践形成了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治江方略,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1] 长江治理成就与方法 - 近年来把长江生态环境修复摆在压倒性位置,准确把握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的辩证关系 [1] - 通过坚持生态优先、辩证统一、区域协同、共建共享、传承发展的科学方法论 [1] - 持续推动长江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1] 全球意义与倡议 - 新时代长江之治提供了一份保障安全的系统方案,指明了一条通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发展道路 [1] - 贡献了一条生态驱动经济发展的可行路径,强化了全球江河文明的交流互鉴 [1] - 报告呼吁各国以增进人民福祉为根本目的,着眼于全流域可持续发展,促进世界江河文明交流互鉴 [2] 报告发布与会议情况 - 报告全文1.6万余字,通过相关网站、期刊、社交媒体等平台以中英文面向全球发布 [3] - 2025"大河对话"在武汉开幕,2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00名代表参会 [3]